首頁>Club>
秦始皇的偉大功績統一了中國大陸上所有民族的語言、度量衡、文字、使民族融合大踏步發展,保證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
8
回覆列表
  • 1 # 達瓦里希

    秦朝短命主要問題還是出在秦始皇身上。

    秦始皇稱千古一帝,雄才偉略,確實牛。但是偉大人物的建設力和破壞力同樣是驚人的。秦始皇有幾件事是不該做的。

    第一,六國初平,人心還不穩,六國的舊貴族還有很多心懷復辟之心,而且這些舊貴族還有相當的社會能量,在可調配資源與舊屬人數上都不可小看。秦在征服六國後,還只是軍事征服,還沒有真正從根子上征服,這個時刻,如何讓人民能正臣服,剪除六國遺留勢力是當務之急,但秦始皇並沒有把這事多當回事,既沒有找個藉口,大興株連之獄,也沒有興建一個龐大的特務機構來偵輯。

    第二,秦始皇開展的國家工程,太費錢費人,對民間生產的破壞力太大,比如阿房宮、比如長城、比如對匈奴的軍事行動,這些都需要徵發大量的老百姓去服勞役,很多人一去就九死一生,勢必毀掉很多家庭,也不利於農業生產。本來統一戰爭就對社會破壞很大,沒有給人民一個喘息的時機。六國地區未服,再加上人民不滿,統治根基不穩。

    第三,秦法太苛,現代法律在立法時對法的效果是反覆掂量的,務必使量刑能夠與所作之惡對應,務必使量刑有利於威攝犯罪,穩定社會。比如一旦某個法條量刑過重,就會導致犯法之人破罐破摔,不再畏懼法律,殺一個人是殺,殺一百個人也是殺,亡命徒增多。而秦法太苛,陳勝吳廣這些刑徒本來是沒想造反,路上走得慢了,誤了期限,於是所有人都面臨,誤期死罪,造反也是死罪,繼續去報到,就是送死,造反沒準還能活,這個帳一算,再加上領頭的振臂一呼,所有人都同意造反了。秦法太苛的情況下,執法越嚴,只會造成越多的亡命徒。

    所以這些就造成秦已經鑄下隱患,一旦維繫統治的強力人物秦始皇死去,二世的接班又沒處理好,本來有可能矯正秦開朝的錯誤路線的扶蘇被害自殺了,換了更差的公子胡亥接位,大秦的做死模式就開啟,政治鬥爭把帝國柱石害死一批,大廈豈能不傾?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廢話不說,直接上乾貨:

    第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缺乏治國經驗。亂世用猛政,需要鐵腕的皇帝,需要鐵血的宰相,需要鐵律的政策,這是商鞅變法成功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也是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重要背景。治世不折騰,所以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所以秦國統一六國後,應該有一個轉型,把一些過於嚴苛的政策降低烈度或者直接廢除,寬以待民,與民休息。但是,秦國沒有,仍然用的“馬上打天下”的辦法“治天下”。隋朝二世而亡,滅亡的原因主要也是隋煬帝不停折騰,而是動靜很大的折騰,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折騰。

    第二,秦始皇在安排接班人的問題上犯了大錯,英明的太子扶蘇未能接班。臨死前,秦始皇留下遺言:“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史記》(卷87·李斯列傳第27),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984頁。這是宦官趙高對丞相李斯說的一句話。《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略有不同:“與喪會咸陽而葬。”由於趙高掌管玉璽和詔書,完整看過遺詔內容,因此他的話更全面,故採之)可惜,劇情沒有按照秦始皇寫的劇本發展。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個二愣子胡亥繼位了,本該繼承大統的扶蘇死了。若是扶蘇繼位,秦王朝不至於那麼短命,至少不至於二世而亡。一者,扶蘇有仁心。他曾上書給老爹建議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第6),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83頁)秦始皇雖然沒有采納,但扶蘇若上位,就會按照這個思路治國理政。二者,扶蘇有本事。這一點,連趙高也承認,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史記》(卷87·李斯列傳第27),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984頁)。當然了,正是扶蘇有能力,對趙高這樣的野心家來說很不利,所以趙高才設計除掉了扶蘇。

    第三,反對秦王朝的六國舊勢力樹大根深,潛力巨大。秦始皇滅六國後,對六國復辟採取了很多防範措施,比如收天下兵器鑄造金人等等。但是,六國復國之心未死,一直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所以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等說法。果然,陳勝吳廣在秦帝國大廈點燃星星之火後,六國舊勢力很快跟進,形成燎原之勢。秦帝國的結果,只能是沒有結果了。

  • 3 # 張不叄讀秦史

    回答之前先看了看其他幾位的解釋,都有一些道理,重複的內容就不多說了,只從歷史規律的角度談談。

    秦朝的滅亡其實不是孤例,隋朝和民國都面臨著與之相似的局面: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使中國迴歸統一,但很快自身就出了各種問題導致滅亡,“天下太平”這個任務交由繼承它的政權來完成。我認為這裡有一些歷史必然。

    對剛結束分裂的王朝來說,經常會被巨大的慣性驅使,繼續去進行各種開創性的工作,這不因某個人的好惡決定,而是大勢使然:我們已經取得了這樣輝煌的成果,憑什麼要改變之前的各種政策?這基本可以成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當時整個社會的共識;即使要改變,社會轉型也都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

    但在這段漫長過程中,朝廷必定要面對舊勢力的各種反抗,往往都要再經歷漫長和殘酷的政治鬥爭,統一版圖之後再統一權力。處理得好,局面就會正式安定下來,比如周公平叛管蔡之亂,漢朝平定七國之亂,朱元璋清理功臣,以及幾十年前的你懂的;處理不好,就會導致政權顛覆,秦朝是這樣,隋朝是這樣,民國也是這樣。一些政策上的失誤,如果是在和平時期,尚且能夠補救,但在政權初建時,很容易被敵對勢力利用,重新造成社會動盪,再度掀起戰爭,當戰爭再次結束時,剛統一的王朝滅亡了,但舊勢力也同樣元氣大傷,這時天下才逐漸趨於安定。從某種意義上講,秦、隋這些王朝是以自己的滅亡為代價,換來與舊勢力的同歸於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上市的企業會有破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