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骨不成筋

    影響個人行為的因素有很多,個人認為第一是人的情控能力,就算是這個觀點你認為是對的這件事情應該那樣做,但是可能在感性上有一些不好的記憶或者環境不友好因素,而讓你放棄去執行; 第二是人的好逸惡勞,當執行這個認知遇到困難時,很多人會放棄,大部分人很多時候是靠環境來逼的; 第三是人的慾望的干擾,生活中面對各種誘惑,會把認同的東西忘掉。

  • 2 # 考拉看影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會受你身邊的人影響嗎?在社會的大染缸中,你是怎樣的人,大多時候可以在你身邊的人看出來,而一個成功的人身邊,必定有成功的團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大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智慧,你的大度,也會成己之美。相反,也會成己之惡。

    安不忘危,盛必慮衰。有多少人沉浸與自己的一點點小成績中,無法自拔。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居安思危,又有多少人真正考慮?或許某一天,等你面臨危機,已是為時晚矣,可能你就是溫水裡的那隻青蛙。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面對挫折和困境,還能保持向前的積極心態,相信有一天,你也能乘風破浪,到達成功的彼岸。但是能堅持的卻是寥寥無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與事物都有其優點和缺點,關鍵是你要明白自己擅長和欠缺的地方,而不是隻看到自己的優點沾沾自喜,或是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妄自菲薄。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顯微鏡下的病毒區域很大很大,但是手術時你錯過一毫米,造成的結果天差地別,建築行業圖紙上一釐米的錯誤,可能導致整棟樓的坍塌。最頂尖的較量往往決定於最不起眼的細節。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舊事物的更替,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不要被暫時的困難險阻所嚇倒,看看沉舟上面萬船駛過,老樹底下又發新芽。舊的總會被淘汰,你是否能豁達地接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萬事不具備,東風來了那也只是一陣風而已,你曾經是否因為沒有準備而錯失良機,懊悔不已。現在還來得及,做好準備,等待下一個機會,更要爭取下一個機會。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學會理性的思考,不要被一個人或一方面的言論所迷惑,多角度區收集資訊,考慮問題,不然就過於片面了。就像買房買車,銷售說的那麼好,為何還要站到路上舉著牌子推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道理你都懂,為何還是碌碌無為?趙括紙上談兵,頭頭是道,可是長平之戰為何一敗塗地?不僅會說,還要能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句話:“路是大地難以癒合的傷痕,所以人生每走一步都隱隱作痛”。所以請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別到老時回想起來隱隱作痛。道理你都懂,可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 3 # 崔文瀾

    古人說的,也就是歷史書上汗牛充棟的金玉良言。俗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每個人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可是做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

    當年孔子問道於老子,老子說,你問的這些問題,知道它們的人都已經成了墓中朽骨,但這些真理卻與世長存,而且也會在將來傳承下去,這就是真理的不朽。孔子回去後對弟子們說,我知道鳥兒在天上可以飛,也知道魚兒在水中可以遊。可是老子的思想卻像雲中的龍那樣,神龍見首不見尾。

    聖賢者如孔子,也對同時代的老子的思想尚且不能領悟,或者準確地說,即使明白了意思,也不知道如何去做,何況我們凡人?

    那麼真的是那些道理我們都沒有辦法實施下去嗎?也不盡然。

    一千多年後,明朝有一位儒家傳人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那就是知行合一。

    何謂知行合一?即你所知,所想,所識,所得,如果能所用,所行,所動,必然會有所得。

    比如說,你想中一千萬彩票。你也研究了很多彩票的得獎竅門,堅信運用得當,得獎機會很大。

    多麼美好的願望,我們允許每個凡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你在晚上睡不著時規劃著這一千萬的用途:買好房,購豪車,娶美女,安新家。。。。。。美得你鼻涕泡都要吹起來了。可是早上起來發現床頭還是一星期都沒換的髒衣髒褲,屋子裡邋遢得連個下腳的地兒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付諸行動。

    說到,與得到之間,還有一個做到。

    這就是我們凡人與聖人間的區別。

  • 4 # 熱愛工作忠於生活

    古人說的是對的,你也表示很認同,但是自己就是沒有去做。也就像老話所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道理類似。

    認同卻不願意行動——因為人作出改變的過程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

    有個成語叫做感同身受,但我想說的是沒有自己親身經歷過很難做到感同身受,如果我們在行為上作出改變,很大程度是自己看到了,感受到了,才會去做,也就是所謂的感性。

    舉個例子。一個胖子,別人告訴他太胖對健康不利,建議改變飲食習慣,加強體育鍛煉。但我們往往會發現,如果僅僅是這樣,胖子是很難去改變的,依舊延續自己過往的飲食習慣,缺乏鍛鍊。除非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和他一樣的胖子,在減肥後與減肥前的差異,他才會有所觸動,如果更徹底點,當他自己感受到肥胖帶給自己的不便,如行動,形象,健康等問題因為肥胖始終伴著自己,他才會真的開始去改變。

    如果人作出改變的的過程是理性佔位主導,就會變成思考——分析——行動,但是就像我上面所說大部分人都很難做到。

    認同卻不願意行動——因為人作出改變的觸發機制需要意願、能力、刺激機制的協同

    管理心理學上強調,個體行為發生變化,需要個體的意願、能力及刺激機制的有效結合。

    首先,行為改變需要個人有改變的意願度,如果內心沒有意願,改變就很難;

    其次,當一個人有意願作出改變,但是如果自身沒有足夠的能力,達到需要變化後的樣子,在嘗試過幾次之後,也很難讓個體持續作出改變;

    最後,刺激個體改變的刺激機制也很重要,刺激機制可以是很多東西,可以是物質,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東西。

    綜上所述,古人說的是對的,你也很認同,但是卻沒能行動。主要是一方面,人作出改變的過程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另一方面,人作出改變的觸發機制需要意願、能力、刺激機制的協同。

  • 5 # 涼荷高葉

    雖然這個問題少了一個字,但我還是來回答一下,就當這個問題是“古人說的(話)是對的,你也表示很認同,為什麼你就是不去做?”

    古人說的很多話我都是認同的,但不能說我沒有做,而是要分不同的情況來看,下面就以選取《增廣賢文》的幾句話來舉例:

    第一種、我想做,但做不到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雖然我懂得不能把錢財看得太重,要把錢財看得像糞土一樣輕賤,並且把仁義看得像千錠金銀一樣貴重。我也很想把錢財當糞土,但我沒有錢,所以說在我看來,錢財就是寶貝。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不要笑話別人很老,自己有一天也會變老,這個道理我早就明白。但當我看到老大媽還塗脂抹粉、搔首弄姿的時候,我就不禁會覺得好笑,或看到“樹上開滿了大媽”的圖片的時候,我又忍不住笑了。

    第二種、我不知道怎麼做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雖然我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多少錢都有花完的時候,所以錢是靠不住的;反之,有了一技之長,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走遍天下都有飯吃。但我實在不知培養什麼特長才好。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雖然我知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在平時積蓄好力量,在必要時一下就能用出來。但我真的不知道該積蓄什麼力量。

    第三種、有時候做得到,有時候做不到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我知道做事要有計劃,每天早晨定下一天的計劃,每年春天要定下全年的計劃。但實際上,我早上定好一天三頓要吃什麼,我都能完成;定好一天要鍛鍊2小時卻做不到;我新年定下一年內要出去旅行幾次,我完成得很好;但我新年定下一年內要讀完100本書卻完成不了。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知道不能虛度光陰,要趁年輕好好用功。但我有時候勤學苦練、廢寢忘食;有時候卻遊手好閒、無所事事。

    第四種、我做了,但看不出來我有在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知道時間不等人,光陰轉瞬即逝,所以我心裡著急,我暗暗用功,買了一大堆書,放在書架上,但“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看著書架上一本本嶄新的書,甚至還有一些沒拆封,根本看不出來我在努力。即使看了很多書,氣質上也看不出一個“華”字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認同這個道理,每當看到有人做壞事,我想管卻無能為力時,我就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我看到有人很可憐的時候,我就會默默地想:那些人真可憐,要是我有很多錢或者有能力,我一定會好好幫幫他們。我嫉惡如仇,心地善良,但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

    總結來說,古人說的話只要是對的,而且又是我認同的,我都會去做,雖然有時候我做不到,但我真的很努力去做哦。

  • 6 # 雲說414

    古人講對的事物,由於是在這時代的不同,觀點的不同,看法的不同。現在社會不同了,就是對社會的形態,以及社會的制度不同,而產生的認知上的問題,所以當時是對的,現在也是對的,我們不需要這樣去做。現在,我們要用以與時俱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或者是如三從四德的問題,我們社會主義人倫道德,就是不需要這樣了。另外,還有養老的問題,古人以為養兒防老,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養老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統籌的問題,不完全需要由小孩子(家族)來承擔。

    另外,還有父母在不遠游,按我們現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和觀念來看,國家需要我們,我們就是可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國的邊疆去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事業,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建設社會主義。還有其他的,如在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道德當中,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來看,我們需要的人人有飯吃,對於那些不適應勞動的人,那一些是弱勢群體,我們給予了他們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照顧(生活上,經濟上的幫助)體系,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與那個時候不勞動沒有飯吃,觀念是不同的。

    這些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價值觀與道德觀來看,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尤其制度上的優越性,包括生產力的發展(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按需分配,按勞分配,人人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這就是社會主義體系下,形成了新的社會道德風尚。這些都是與古代不同的地方,古人講對的地方,從現在來講不一定可以去實現,因為是時代發展了,我們要與時俱進的眼光去看問題。

  • 7 # 唐詩也瘋狂

    今非昔比。

    一是說,今人對於理想和抱負的認識和追求,都遠遠達不到古人的高度;

    二是說,今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人的出路很少,男人靠仕,女人靠男人(這沒有任何諷刺的意思);

    當社會不需要你拼命便可以讓你維生的時候,你便會選擇苟延饞喘。

  • 8 # 南無阿彌陀佛7613

    對於您說的你這個人,既然他認同,那肯定對古人所說的具體內容有深入瞭解和深刻認識,才會認同,否則,連了解都不想了解就去否定古人的人大有人在。他也可以說出很多理由,自以為是正確的很多理由。

    首先,真理是跨越時空的。人之初,性本善。一張白紙,接觸善,接觸惡,從胎教就開始了。所以古代聖賢人非常重視母教。近代印光大師說: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古代聖賢人不是普通重男輕女的古人。同樣是古人,有聖賢人,有凡夫俗子,這是有智慧與沒智慧的區別。智慧人人本有,但是被慾望掩蓋了,智慧就不起作用,像蒙了灰塵的鏡子,無法照物,看不出智慧。

    其次,人生真正所需要的東西才是正確的追求。需要是理智的。慾望是不理智的。格物,與物慾的格鬥是第一步。格鬥成功,才能真正知道人生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真正做到不會隨波逐浪,看到別人有,自己也要有,真正穩如泰山,不為所動。

    最後,信心。對於傳承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對於老祖宗深愛後代子孫的那顆慈愛的心和那種從清淨心裡流露的智慧,要有信心。與慾望格鬥成功,放下慾望,才有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慾望心生煩惱,煩惱沒有智慧。這樣,好的東西才會往下傳,不好的東西,老祖宗深怕害了後代子孫,會幫我們淘汰掉。糊塗的人才會流傳不好的子孫。那樣的話,如《易經》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流傳不好的東西,會絕後。所以我們作為未來子孫的祖宗,我們要學習英明的祖宗流傳正確的東西給後代子孫,千秋萬世,延綿不絕。

    言歸正傳。既然有深入瞭解和深刻認識,為什麼認同又不去做呢?

    很多人去做了,很多人得到去做的好處。做到一分,得一分好處。做到三分,得三分好處。做到十分,得十分好處。古語有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這是誰修誰得的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去做的原因可能是不敢相信,不敢去做,意志猶豫,缺少榜樣,缺少信心。這是大家對於近代歷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緣故。歷史的興衰是由當代重要影響人物的正確或錯誤的決定和行為書寫的。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

    如今是復興傳統文化的時候,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信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的是利益未來子孫千秋萬世。

    在此引用古人的一句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夾生飯應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