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細腳伶仃的圓規
-
2 # 勤勞力
這一課不好上,必須到了那個年齡才能體會
人生也是一個旅程,非常奇特。兒時不知天高地厚,整天無憂無力的瘋玩,一心想著早日長大,做一把大人多過癮。30而立開始體會到生老死別的滋味,小孩的出生,爺奶輩的去世,你才知道人是會離開的,人不是永遠都是你看到的笑臉,他還會有一張僵硬冰涼的臉,你開始回味自己的人生歷程,開始知道死亡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40歲看著子女慢慢長大,透過子女彷彿看到兒時的自己,那樣的蹉跎時間,那樣的天真浪漫,同時父母的漸行漸遠,日益衰老,不禁讓人感嘆歲月的可怕……
補上“死亡”一課,需要自己領會什麼死亡,如果自己都弄不懂,如何給別人上課,如何傳遞有意義的能量。佛學說“四大皆空,人生無常”。死亡就是迴歸自然,死亡後的世界怎麼樣,死亡會不會疼,還會不會再來人世間,有沒有鬼?這些問題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說清楚。只能告訴你順應自然規律,問心無愧,坦然面對。
-
3 # 智聯校園
人的一生要經歷各種事情,坎坷、喜悅…我們都會經歷。正如我們把很多青少年比作溫室裡的花朵,希望他們能夠接受外界的風吹雨打。
經歷過,體驗過才能有所得。
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而人生當中,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珍愛生命。
那麼,我們該如何補上死亡這一課呢?
首先要清楚的明白你所瞭解的死亡是一個什麼程度?
死亡最好給它予以副詞定義,有人在分手以後因為小小的打擊就會輕生,也有即使輸的一無所有也不會輕易放棄。
在或者說死亡是一個抽象概念,在佛學裡,稱為念想,在絕望或者無助的情境之下,一個死亡的念想出現在腦海裡,有可能,下一秒,死亡的念想轉逝不復存在。
如果到了死亡的最後一刻你會怎麼辦?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假設早已成為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們假設過無數合適各類的場景,但是很少有會想我們會怎麼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想對於死亡的設定雖說迷信,卻有一些邊邊框框可信之處。
我本身來說抽菸、喝酒、熬夜,沒有什麼好的習慣,對於我來說,我有想過自己會以某種狀態接觸和麵對死亡,下一刻卻只會煙消雲散。
最近保險公司推出了一款人體全方位基因檢測的服務,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對於顧客去全面瞭解自己身體的狀況,而對於客戶來講,查出來來病的下一步永遠都是憂慮而不是控制和預防,這可能就是一瞬間接觸死亡的絕望。
這個商業化的社會真的是缺什麼有什麼的。奇葩大會有一期,有一位嘉賓不就是在北京做死亡體驗館館的嘛,主要就是設定一定的場景和情境,讓客戶提前感知死亡。
-
4 # 紫澤錦言
死亡侷限在,肉體閉上眼睛永遠張不開,肉體斷氣。
對於靈魂來說,不代表完全死了。
如果問一個健康的人,“你怕死嗎?”那人肯定說“我不怕。”
這句話侷限在於他的死亡還沒來到,所以他說“不怕。”
假如死亡真的臨到一個人的話,誰都不想離開親人,兒女,榮華富貴,就算貧窮,他也不想離開世界。
死亡?是個神秘的字眼,誰都害怕提起,誰也都離不開死亡。
對於有大智慧的人來說“死亡,等於來世。”對於愚昧的人來說“死亡等於下地獄。”
後者肯定做多了虧心事,他害怕死亡,並不是害怕死亡,實則是害怕下地獄。
死亡包括害怕,害怕不是肉體產生的意念,而是內裡的靈魂產生的意識,靈魂害怕死亡。
死亡對於靈魂來說不是解脫,而是永無止境的受苦麼,也不是。
靈魂會被吸入一個地方,它們會被侷限在一個個的位置,在黑暗裡要行走很長時間。
無止境的在黑暗裡受苦,人說密集症,靈魂就是。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了,永遠不能解脫,永遠離不開地球的引力,永遠不能“進步。”
-
5 # 冬妮婭42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其實,每個人從孃胎下來那一刻,死亡就在前面等著我們,只是我們不願意去面對它而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從學前培訓到重點學校到考上好大學到找到好工作,這一路下來所受都是能力方面的教育,唯獨缺少挫折教育,尤其是在人生價值,人生意義這方面的教育。每個人無論何時終究要面對死亡這一刻,只是,我們不知哪一天而已,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我們現在還年輕,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不去考慮這個問題(死亡),不然,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其實就是四個字:求得好死!好死不是一定要高壽無疾而終,而是,不管何時何地當死亡來臨這一刻可以心安理得的離去,那麼,我們這一生就過得有意義,過得有價值!
-
6 # 麥客MAIKE
死亡相對的就是生存。
我相信,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沒有人願意去上“死亡”這一課,不僅僅是對死亡的恐懼,更重要的是無法找到一個“死亡”的親歷者,來給大家講述這一課。
對死亡的恐懼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
然而,死亡又是每一個人必須要最終面對的課題。
所以,在活著的時候補上“死亡”這一課,似乎很有必要,也非常需要。
怎麼補?可以說,無人能站到講臺上。
所以,大家對“死亡”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肉體腐爛,從此離開這個世界。
那麼,我們又如何去理解“死亡”呢?
死亡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妄想長生不老,那是痴人夢想。
我們要做的,只能是延長活著的時間,來阻止死亡的到來。所以,才會有人去養生,去鍛鍊,以保證生命的延續。但最終還是要走到盡頭。
既然對死亡如此恐懼,那活著的人就必須對生命敬畏。讓生命之花在有限的時間能開得燦爛,有價值,有意義。
這就是靈魂,是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的延續。雖然肉體走了,但靈魂亦在。
正如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是對“死亡”最好的詮釋。
所以,“死亡”這一課,沒有講師,只有自修,每個人對“死亡”的理解,都將是他(她)活著的時候,必須認認真真完成的一份答卷。
-
7 # 掛羊頭賣狗肉628
不請自答,面對生死我們的祖輩父輩都會在眼前先行而去,為此而送終,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會經歷過的事。當吾們老了也會變的毫無生息閉上眼睛跟這個世界告別的,不可能生而不死,也不可能老佔據著這個地方,總得讓位於後來者,老竹不死那有新竹生,來到這個世界以經是萬幸,過個幾十年就要歸土,當然有信仰者,曰,昇天堂。
-
8 # 巷裡人劇場
人生如白駒過隙,在宇宙的長河中,渺小的好比浩瀚星辰中的一顆無名之星,如廣闊沙漠中的一粒沙塵,又如波瀾大海中的一粒水,隨著星球的轉動,命運之輪不停旋轉,週而復始,雲起雲湧,浩浩蕩蕩!成功或是失敗、得意或是失意,快樂或是痛苦,轉啊轉啊,終有那麼一天,一切都將不復存在!
既然有喜就有悲,有美就有醜,有高就有低,同樣,有生就會有死!死亡,多麼恐怖的兩個字,它就好比惡魔附體,是人都揮之不去,深懷恐懼,遲早,我們終將面臨死亡的到來,感受到死亡的痛苦!
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才是生命的有趣,對於我們生活在當下的普通大眾,與其探討確定死亡時的感覺,不如探討怎麼樣用死亡的心態面對現在的生活,更有意義!
有些人死不足懼,有些人貪生怕死,為什麼而死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所以我們有所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快樂,那怎麼樣用死亡指導生活呢?
一、有遠大理想!假如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我這一生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你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奧斯特洛夫斯基這段令人熱血沸騰的名言,至今深埋內心,人如果沒有理想,最終碌碌無為羞恥而死!
二、不拖延,立刻行動!假如今天是我們最後一天,我該怎麼度過!是掙扎在要不要早起,還是馬上起床拼命生活?是拿起書就啃,還是再打一會遊戲?是虛度年華,還是即刻努力?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立刻行動,只求無悔這一生!
三、學會包容!假如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我還會跟人為了一件小事爭吵的喋喋不休嗎?當死亡來臨之際,一切好像都不那麼重要,一切都是生命中必然所要經歷的往事,淡然面對,笑對人生!
四、懂得愛!假如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我會用全身心的愛愛我的親人,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愛所有的一切,在愛的海洋中徜徉!
活著是幸運的,向死而生才是生活的真諦!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事情我們都會被教育或者是受教育。例如我們需要上學,又如我們需要進行職前培訓,再如說我們進行公務員考試培訓等等。在人的一生中有這麼如此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學習,但是所有的人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死亡,卻沒有人來教授我們如何去面對它順從它。
回覆列表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但再現實生活中父母通常不會和孩子探討生命和死亡的話題,這是教育的缺失,我認為應該從小教育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1.生命的規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規律,從出現到消亡,這是一條不可避免的成長之路。無論是日月星辰還是小小砂礫,在時間的作用下都會消亡。而作為生命體的人,我們的身體也是隨著時間從出生到成熟再到死亡,這是一條永恆的單行線,無法逆轉。
3.生命的幸運和強大
從生命的種子成長為一個擁有思想的獨立的人是非常幸運和非常值得自豪的。在從種子開始如果缺乏幸運的眷顧就無法成長。如同一顆大樹的種子如果沒有幸運的生長在合適的土壤裡、適宜的環境就不能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同時每個人都是最強大的,因為在他還是一顆生命的種子時,如果不是他的強大,他就不能在億萬生命種子的比賽中勝出,因此他是天生的世界冠軍。
4.生命的脆弱
每個生命雖然幸運的和強大,但在生命本身又是脆弱的,在其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傷害,都會讓生命受傷或終止。對我們人來說那些讓我們感到疼痛,難受的,就是危險的,會傷害我們生命的,因此我們都要避免受到這種傷害。
5.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每個人都有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之前,大人需要傳遞的一個資訊是生命的存在軌跡都是一條單行線,而且每個生命到來都是極其幸運的,並且在這個世界上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因環境,及自身的條件的不足,而輕視生命,即便環境,條件所限,也要活出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