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印
-
2 # 李一般般
四川人把“鞋子”叫“hai”子,跟“孩子” 諧音。
一天,一個四川農村婦女在河邊洗衣服,不小心一隻鞋子掉到水裡,不由大呼小叫起來:“哎呀,我的‘孩子’掉河裡了!”當然她是用地地道道的四川方言叫的。
無巧不成書,這時恰好一個外地人從河邊經過。當他聽到有孩子掉到河裡了,二話不說就跳到水裡撈起來。可是,撈來撈去,只撈到一隻鞋子。他水淋淋地拿著鞋子爬到河邊,疑惑地問婦女:“就一隻鞋,哪有孩子啊?”岸邊的女人高興地叫道:“哎呀,這就是我的‘孩子’啊!”
-
3 # 棒槌襖襖
關羽一言喪荊州
漢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鎮守荊州的關羽率兵攻陷曹魏的樊城,水淹于禁七軍,斬殺魏將龐德,聲威震動華夏。東吳孫權欲結好關羽,派使者為兒子求娶關羽之女。吳使來到關羽帳中,傳達孫權結親之意,關羽自然要謙遜一番,回答說:”吾女豈可配權子!” 意思是:我的女兒容貌醜陋,出身低微,怎麼能配得上孫權的兒子呢?東吳使者是江南人,沒聽明白關羽的晉陝方言,將這句話聽成了:”虎女豈可配犬子!” 又看見關羽面紅耳赤,鬚髯飛揚,還以為觸怒了關羽,急忙抱頭鼠竄,逃回江東。孫權聽到關羽將自己罵為狗,勃然大怒,派呂蒙率兵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關羽軍敗,被潘璋俘斬,真可謂是一言喪邦啊!
伶官一語諷軍閥唐末藩鎮李茂貞進入陝西關中的時候,放火燒掉了京城長安的許多坊市民居。李茂貞進宮朝見唐昭宗,昭宗懾於他的兵威,賜宴招待他。宮裡的伶官安轡新看不慣李茂貞的跋扈無君,就編排戲劇諷刺李茂貞,把他稱為”火龍子”。李茂貞既慚愧又惱怒,發誓一定要殺死安轡新這小子。於是安轡新請求皇上讓自己到李茂貞割據的鳳翔去拜見這個大軍閥。李茂貞一看見安轡新,眼睛都綠了,大聲責罵道:“你這個賤人竟然敢來乞求饒恕?”安轡新說:“我只是想來拜見您,並不敢乞求什麼。” 李茂貞聽後,情緒稍微安定了一些,又問安轡新:“你這樣貧困節儉,不該得罪我,而應當乞求我。”安轡新乘機諷刺李茂貞在京城濫燒民居的行為,說:“我最近在京城裡賣些燼餘和木炭,就夠用一生了,何必乞求於你?” 李茂貞被擠兌得啞口無言,只得哈哈大笑,並賞賜給了安轡新豐厚的財物。
官妓一笑嘲閣老明宣宗時期,楊士奇、楊榮、楊溥入內閣掌管朝政,號稱“三楊”。一天,內閣舉辦宴會,官妓齊雅秀受命前來陪酒侍候。齊雅秀性情靈巧聰慧,宴席上的官員對她說:“你能讓三位閣老開口笑嗎?” 齊雅秀答道:“這有何難?我一敬酒,就能叫他們笑。” 於是她手捧酒杯來到三位閣老跟前。三位閣老問她:“今天為什麼來晚了?” 齊答:“看書忘了時間。” 閣老問她:“看什麼書?” 齊答:“《烈女傳》” 三位閣老大笑說:“母狗還懂禮義!”齊答道:“我若是母狗,那麼閣老們就是公猴(公侯)了!” 滿座鬨堂大笑。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夥涉為王」——古楚方言引發的「砍頭血案」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文言看得累,我用白話說一下大意:
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涉,當了王以後,有一個當年和他一起「搬磚」的「屌絲」來找陳涉。
看守王宮的衛兵就直接把他神經病給綁起來,丟在一邊,也不通報陳涉。
恰好,陳涉坐著「賓士600」出宮,被他看到了,他就攔住座駕大喊:陳大王,是我呀!!!
陳涉一看,原來是曾經一起給地主耕田當長工的楚國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於是,陳涉就叫他上「賓士600」,一起回到王宮。
楚國老鄉一進「大觀園」,見到王宮高大巍峨,奢華精緻陳設,就用楚國方言發了一個讚歎:
夥頤(huo3yi2)!涉之為王沈沈者!「夥頤」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多呀、大呀」,大致意思就是:「真牛X,陳大王真是王者氣派」!
沒過多久,天下就開始傳聞「夥涉為王」,暗含譏笑陳涉是「屌絲」突變「土豪」。
當天下人都在嘲諷「夥涉王」,但陳涉的楚國老鄉卻越來越2b,見人就說跟陳涉在一起的「搬磚史」,鋼鐵基友,情比金堅。
陳涉手下的謀士說,你的楚國老鄉太沙雕了,如此妄人,有損大王的權威。
於是,陳涉就把這個「夥頤老鄉」殺了。
可見「夥涉為王」這個成語,雖然出自陳涉,也是匹配黃巢、李自成、洪秀全......這些人的人設:
起自底層,振臂一呼,席捲天下,其興也勃,
屌絲逆襲,不可一世,腐化濫殺,其亡也忽。可見「屌絲逆襲」雖然很勵志,但是如何避免「夥涉為王」是一個古老的難題!
毛爺爺深諳其理,他進北京的時候,就說:我們絕不當李自成。之後,反覆強調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足見其清醒。
楚人謂「多」曰「夥」,其實漢代揚雄的《方言》就有記載:
《方言·卷一》:碩、沈、巨、濯、籲、敦、夏、於,大也。齊宋之間曰巨,曰碩。凡物盛多謂之寇。齊宋之郊,楚魏之際曰夥。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用過東漢學者服虔的解釋:
楚人謂多為夥,又言頤者,助聲之辭也。謂涉為王,宮殿帷帳,其物夥多,驚而偉之,故稱夥頤也。宋代字書《廣韻》:
夥,胡火切,楚人云多也。清胡文英的《吳下方言考》雲:
「夥頤,驚羨之聲」民國章太炎的《白話與文言之關係》也談論過這個問題:
《史記·陳涉世家》:『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夥頤、沈沈,皆當時鄙俗之語,不書,則無以形容陳客之豔羨。一句楚國方言「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之所以能傳遍天下,我想還是因為很多方言土語,其實比書面語更具感染力、更生動。
回覆列表
事出在著名的紀大學士紀曉嵐身上,紀大學士是河北人,而當時朝上有很多南方的大臣。
大家都知道,南方人說國語(不管是那時候的通用語還是現在的普通話)是有口音的,於是紀大人就寫了這麼首詩,每當有南方大臣上朝,就讓他們讀:
館閣居官久寄京
朝臣承寵出重城
散心松寺尋宵宿
喜幸花軒候曉行
情切慈親催寸草
拋撇蓬蓽譬漂萍
身逢盛世述書史
蠻貊氓民慕靈名
結果把一個個都讀成了大舌頭……
乾隆最開始樂得前仰後合,後來一看玩兒得太歡脫了,於是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