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有風物語

    宋襄公,就是曾經被寫進了中學課本那個“愚蠢”的春秋國君。

    而且在後人眼中,宋襄公不僅愚蠢還“沽名釣譽”“假仁假義”。

    春秋時的宋國算是次強國

    茲父是宋襄公還沒當上國君之前的名字,他上面還有個小老婆生的哥哥目夷。

    在宋襄公老爹宋桓公還沒死的時候,目夷就是有名的賢人。

    宋襄公還算有自知之明,要求老爹把太子的位置傳給目夷。

    他給出的一個理由是“盡孝”,說母親在衛國,我準備去給她養老送終。

    不過他哥哥目夷也確實很賢良,知道這個事後,自己先跑了,跑之前他還誇弟弟:“茲父能以國讓之,仁孰大焉?”

    一看哥哥跑了,宋襄公也跟著跑了。

    周禮下的軍事法《司馬法》開宗明義指出: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

    不過宋襄公肯定也沒想到,幾千年後,他就被定性為虛偽,成了“沽名釣譽”的演技派代表人物。

    怎麼說呢,宋國好歹是一個春秋大國,地位怎麼也比孔融讓的那個梨強吧。

    等宋襄公繼位之後,當時的霸主齊桓公把太子託付給了宋襄公。

    看來宋襄公的仁義孝名聲在那個時代還是很被人敬重的。

    結果齊桓公病重,幾個兒子打起來了,最後春秋第一個霸主居然被餓死了。

    為了“假仁假義”,宋襄公就帶兵平定了齊國內亂,完成了死人的囑託。

    宋襄公的“演技”讓他成了當時的明星,但是因為他的“愚蠢”,名聲臭了很多年。

    當時有個蠻夷叫“楚”,總來中原搗蛋。

    宋襄公就和他約在弘水打一仗。

    楚軍人多,但是宋襄公不怕,因為我高舉著“仁義”的大旗。

    手下大將看到楚軍渡河就勸宋襄公,“可半渡而擊”。可是他不幹,因為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

    楚軍過河了,手下勸他趁亂攻擊。他不幹,因為“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髮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

    然後,奉行周禮之下戰爭法的宋襄公因為仁義沒打過蠻夷,而且還中箭了。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宋襄公陵

    後世很多人人嘲笑宋襄公愚蠢,還好,我有個也是活在很久以前的知音叫司馬遷。

    他在《史記》裡說:“襄公之時,修行仁義……”,“……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就是說雖然宋襄公失敗了,但是很多君子認為他的“愚蠢”值得讚揚,他們感嘆在禮義缺失之時,只有宋襄公還秉持禮讓精神。

    仁、義、禮、讓,司馬遷的關鍵詞應該道出了那個時代男人的擔當和責任了吧。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不過一想到現在成了“愚蠢”的代言人,宋襄公,想必死也不安生吧。

  • 2 # 驚山鳥

    現在人對宋襄公的評價多是基於《史記》中司馬遷的論斷及毛澤東“蠢豬似的仁義”

    但是我總感覺這都是基於大國的心態來論述一個小國的志向。如果讓我評價宋襄公,我會認為他是一隻“有鴻鵠之志的燕雀”。

    “仁義”是宋襄公競選“霸主”的口號,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在政治目的達成之前,自己打臉是萬萬不能的。細讀歷史可以發現,宋襄公無論幹什麼,都會把仁義放在嘴邊,就連打了敗仗,也要強調一下這是“仁義”的敗仗,這明顯是很合格的政治家嘛。 春秋早期不同於後來,大國同小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大,幾個小國聯手擊敗一個大國是並非難事。

  • 3 # 中國人文歷史徽鑑

    用現代的眼光看來,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爭中處處被動,並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以至數次受辱。宋國是小國,宋襄公打了敗仗,證明他對仁義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對自己的實力還不清楚,若宋有後來秦國的實力再講仁義必然稱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頭髮展,他也曾說齊桓公用管仲20年稱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寬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 4 # 行雲流水1437995

    周武王伐紂,商紂王自焚於鹿臺,商朝滅亡。周武王分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商族舊部,不料他在武王死後不久勾結周武王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亂,周公旦歷時三年平亂,周朝終於恢復了太平。

    平叛後武庚已死,但商族諸部還需有人管理。最後成王封紂王的長兄微子啟於宋,管理殷商諸部。封爵為公爵,微子啟即為宋國的第一任國君。

    宋國位於河南商丘,周邊小國林立,在西周時期,周王是天下共主,權威還在。各國間倒還相安無事。到了周厲王時期,由於他不事政事,橫徵暴斂,華人起來趕走了他。這即是歷史上的“華人暴動",發生於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記年的開始。 從此以後,周王失掉了民心,其後的周幽王更是直接將江山玩完,西周滅亡。

    平王被迫東遷洛陽。東遷後的周王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已失掉了權威。於是幾個較強的諸侯國國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天下諸侯。此時的周王只能詔告天下,認可此事。先是齊桓公成為了霸主,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召集衛國、曹國和邾國等人馬打到齊國,齊人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向來叛逆的楚國交戰,結果被楚國所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再一次與救鄭的楚國相遇。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完全可趁楚國渡河中立足未穩之時發動進攻,但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軍渡完河整理好隊形後再戰,結果身受重傷大敗而歸,次年傷重而亡。

    宋襄公為了愚蠢的"仁義"送了命,也成了千古的笑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在家會害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