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吙煋Man
-
2 # 沒耐何
這個問題的重點是人,雖說是大千世界但總結一下不外乎操勞型和享受型兩類。那麼對於操勞型的人來說時間很緊張,總感覺自己像個陀螺一樣在不停的轉…
記得有人說過,時間對每個人是公平的就看你如何利用,但每個人的使命和起點不同所以對時間的利用也各不相同。所以你發現有人食不果腹還要挑燈夜讀,別人會認為是在浪費時間;很多人一次次碰壁還要努力爭取別人會認為沒那必要;有些人經濟富足卻總是“斤斤計較”別人會嘲笑譏諷。
至於錢,我覺得拿最近那個往廁所裡倒茅臺酒的貪官的事例來說最恰當:沒有的拼命爭取;擁有的拼命留住;能留住的拼命積攢。每個人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又都有苦衷,這也許是造物主對人的考驗和戲弄吧。
-
3 # -楠玉
很簡單,至少在當時對方忙的事情要比你的事情重要,不管是不是情。擁有更多的錢就更簡單了,難道你不想物質生活更好嗎
-
4 # 福祿壽喜1258
一種是真忙,有很多事情可以幹,生活富足充實,有目標,每天為了實現目標而忙,另一種是瞎忙,毫無目的,為了心裡不是那麼難過,只感動了自己的假忙,無頭蒼蠅,亂闖亂撞.一個人想擁有很多錢,一定是被現實傷的遍體鱗傷,沒錢,就沒愛情,沒老婆,甚至沒親情,被人看不起,所以餘生只想掙更多的錢,一切向錢看,向厚看!
忙字的基本釋義:
1.事情多,不得空(跟“閒”相對):繁~。這幾天很~。~裡偷閒。
2.急迫不停地、加緊地做:你近來~些什麼?。他一個人~不過來。
從心,亡聲,本義作「心迫」解,乃形容心中急促緊張而言行匆迫之狀,故從心。又以亡本做「失」解,心中忙亂則神智難定,以致如有所失而缺乏主張。故忙從「亡」聲。
「忙」乃「心亡」。日日在繁忙中度日的現代人,可曾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心是不是「亡」了?而「心亡」究竟意味著什麼?
「心亡」就是我們的心智失去了功能,例如敏銳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理智的判斷力不起作用了,如同盲人一般,搞不清自己的方位,認不清前進的方向。
人不免會無奈地嘆息道:「整天忙,卻不知道忙些什麼?」、「忙得暈頭轉向」、「忙得心亂如麻」……等等。
我們確信,人努力一定有結果,但卻不一定是好結果!整天忙碌而不辨方向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如同一個失去舵的船,縱使有再強勁的馬力,在茫茫大海中,很可能快速駛入暗流或漩渦之中。因此,我們要時時認清自己在往什麼方向走,所作所為對父母、子女乃至團體、社會大眾究竟有什麼影響?一舉一動是否有負面的作用?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是否盲從了?
我們應從心裡隨時反省自己,心有沒有亡死?有沒有盲掉?有沒有茫失?我們努力的方向是不是父母期望的,社會需要的?是不是良善光明的?千萬不能在忙、盲、茫中迷失了自己:小者白白耗費了人生寶貴的精力和時光,重者勤苦努力的結果是把自己送入黑暗的深淵!如是,豈能不對自己的「忙」態,經常做檢點反省?
「心亡」不但是失去辨別大方向的能力,也令我們在做事的當下,神智難定,智慧無法開顯。《弟子規》雲:「事勿忙、忙多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與其在忙亂中出錯,不如定心安神,做事之前充分預備,審慎思維,才能把事情做對、做好。
現代人在忙亂中壓力重重,難以疏解。在聖賢經典中,我們幾乎找不到有「壓力」這兩個字,更沒有壓力這個概念。而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時時存養省察的功夫,凡事謹慎小心,不斷努力修正力行。可見古人的行為時時受心智的關照。所以做事不慌不忙,誠如《中庸》言「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在承負重擔的時候,把持好自己的心不偏不倚,讓身忙而心不忙,嚴密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日常行為,才能免於事後的愧疚和遺憾。
是故,“忙”字讓我們警醒,是否自己已讓心亡失而不知?唯心有定向、主宰,才能使自己的心行對得起養育我們的父母、關心我們的家人,無愧於社會大眾和後世的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