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栗子一枚
-
2 # 鄉下老果
要想發,掃十八,想要有,掃十九。臘月十八或十九這天,把家的房屋裡裡外外大清掃一遍,一來圖個好口彩,二來乾乾淨淨過年。
到了臘月二十三(姓時的過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王爺。“早過祭灶,晚過年”,傳說這天灶王爺上天去拜見玉皇大帝,把這家一年中所做所為如實向玉皇大帝稟報。人們為巴結灶王爺上天時多說自家的好事,大清早的會在灶臺上寫上“灶王爺之神位”,並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放很多供品給灶神爺,點上蠟燭與供香,然後全家跪下來磕頭,大人還會禱告一番,最後放一掛鞭炮送灶王爺上天去,灶王爺在除夕那天才回來。
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這天會打麥芽糖,很甜,很有嚼勁,並且容易粘牙,讓灶神爺吃了,一時嚼不完,牙被粘住了,上天就不會多說話,亂說話了,現在沒人會打麥芽糖了。
臘月二十三這天,如果家裡有小孩子,大人會騙小孩子,過祭灶就是小孩子扣在裝雞的那種竹製雞罩中過一天,小孩子通常都會被嚇住,這一天都會老實很多,以免惹大人生氣,把自己扣在雞罩中過一天。
-
3 # 靚小偉
隨著年味一年不如一年,很多風俗習慣也省略了。
記得小時候我在農村,臘八開始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忙乎上了,大掃除,糊窗戶,貼窗花,泡臘八蒜,做一大鍋臘八粥,購買年貨等等。
現在,基本上也就是打掃房間然後買點吃喝穿的東西,然後過年。
要是不回村裡過年,煙花爆竹也不用買,市裡不讓燃放煙花爆竹什麼的。
-
4 # 心走天下
過了小年,即意味著年的腳步已來臨,已真正進入年的節奏了。記得幼時,西北甘肅農村的年味很濃重。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要過年了,家家戶戶要祭灶,祈禱來年豐衣足食,有吃有喝。大人們端著新煮好的餃子,虔誠地在灶前祭拜,小孩子們跟在屁股後面,看得煞有介事。猶記得,當年父親到新疆後仍保持著這一傳統,總是在祭完後給我們講,灶王爺就是姜子牙。傳說中姜子牙輔助周武王推翻商紂王后進行封神,有功人員都封完神後卻發現沒有給自己留個神位,只剩最小的灶神了。姜子牙功勞很大,是相國又是封神的人,不好把別人的神位拿掉給自己,只好委曲自己,做了灶神。父親講姜子牙高尚,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卻覺得當灶神好。“那多好呀,能吃好吃的。”父親總是笑說:“對”。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生活還很艱苦,能吃白米白麵還能吃餃子,這是多大的幸福啊!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還可以放鞭炮,從入冬就盼著過年,總是問大人何時過年,總想著,年咋還不到啊?
過了小年,大年就近了,家家戶戶灑掃庭廚,洗被子,曬席子,蒸花捲,炸油果子,殺豬宰羊,剁餃子餡,包餃子凍著,每天都忙忙碌碌做著過年的準備,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年三十上午之前,大家早早就理了發洗了頭,下午燒紙祭祖,晚上點燈後,大小都要洗腳,小孩子們急著穿上了新衣放起了鞭炮。那時,鞭炮對小男孩子們可是寶貝,大人給買上一盒一百響的小鞭炮,孩子們都算著數字,每天放幾個,有的能放到正月十五。那時候沒電視,全家人都圍坐在火爐邊,爐子上鍋裡煮著豬頭豬蹄,因為肉大多都賣了貼補家用。肉煮好後全家大吃一頓,叫作裝倉,意思是把肚子這個倉裝滿,不再捱餓。吃到半夜再坐在熱炕上,聽父親講書上的故事。
父親愛看書,冬天的夜裡經常坐在地上的小方桌旁在油燈下看書,《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我們幾個孩子常常爬在桌上,讓父親念給我們聽,不懂的地方,父親就解釋給我們聽。
一邊聽一邊熬夜,孩子們都在比著看誰熬夜熬得晚,因為大人們說,誰熬的晚誰就福多。熬著熬著就睡成一片。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的生活好了,過年的活動更加豐富了,但年味卻淡了,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和親朋聚會在酒樓,卻找不到小時年的味道。父親走了很多年,自己很少回老家過年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村還是那個村,老屋已沒有了,物是人非,每每回想,小時的年味在心裡卻更濃了。
-
5 # 墨風名人堂
霜天曉角 臘八粥
凌窗飛羽,老樹梅花踞。玉罩白頭香續,風傳遠、閒庭聚。
五黍。紅棗輔。雜糧臘八煮。小火溫開千滾,好味道、同讚語。
-
6 # 阿楊vlog
《許昌的過年習俗知多少》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嘎嘎(意為貼春聯);二十九,灌壺酒;年三十,包扁食;初一,撅著屁股作揖…
臘月二十三,祭灶過"小年"
傳說這天是灶王爺昇天之日,要祭灶(又稱"送灶")。
灶王爺的官位並不顯赫,職務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玉帝派他到人間管理灶火,並暗中探察人們的言行。他每年臘月二十三昇天,向玉帝彙報,然後帶著玉帝的批示,在除夕夜潛回人間,把新的一年裡上天降臨的吉凶禍福帶給各家。時下,祭灶的儀式早已淡出許昌人的生活,但吃灶糖的習俗流傳下來。
臘月二十四,辭舊迎新掃房子
灶王爺昇天後,玉帝會派天兵"視察"。為了不給天兵留下"把柄",人們第二天便開始動手打掃房子,辭舊迎新,乾乾淨淨地過年。以前家裡都燒柴火,廚房裡灰塵較多;現在早已用上煤氣灶,廚房裡很乾淨,打掃房子的勞動量已經不大了。
臘月二十五,養生豆腐趁早備
豆腐,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是一種僅次於肉食的"奢侈品"。民間有句俗語"趕得上殺豬,趕不上磨豆腐",意思是磨豆腐要趁早。於是一到臘月二十五,農村家家戶戶排隊磨豆腐。
味道香甜是許昌本地豆腐的特點,現在許昌人仍保持吃豆腐的習慣。將豆腐和蔬菜搭配食用,可以化解大魚大肉的油膩。
臘月二十六,年肉儲藏正當時
之所以把割肉的日子定在臘月二十六,是因為便於儲藏。過去沒有冰箱,肉的儲藏是個問題。肉買得早了,到大年三十有可能變質;買得晚了,不但價格更高,還可能影響大年三十食用。
臘月二十七,殺只肥雞獻"吉神"
"雞"同"吉",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傳說雞是負責報曉的"吉神"。
過去由於物資匱乏,家家戶戶過年只殺一隻雞,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指望這隻雞充門面。雞肉至今仍是人們餐桌上的主要美食,連湯也被譽為能滋養人們精神世界的"心靈雞湯"。
臘月二十八,大紅春聯貼起來
"二十八,貼嘎嘎",指的是貼春聯、貼年畫。
年畫的內容除了門神之外,還有寄託美好願望的"年年有餘"、"福祿壽"等吉祥圖案。民間年畫藝術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
臘月二十九,灌壺酒享"長久"
酒有長長久久的意思,不僅有食用價值,而且是對家人的一種美好祝
-
7 # 老漁破船
因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而這天又是初八,故稱“臘八節”。“臘八節”在佛教裡又稱“法寶節”,法寶接近“八寶”的諧音,於是所賑之粥,又稱“八寶粥”。“小年”就不多說了,都知道,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這天民間都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除夕”很有意思,民間傳說很多,就不累敘了,簡單的說“除夕”處於歲末年初,所以說除夕夜24點的“守歲”,守得是如意,而零點鐘聲的拜年,拜的是吉祥。繼續說題目。民間傳統的臘月以前民間工作基本收拾完畢,臘月裡的工作應該是全年的掃尾以及新年的籌劃。所以說從臘八節到灶王節這段時間裡主要是為了節日的準備,如每年為過年設計後的悠閒採購,俺這裡叫“趕閒集”老漁前幾天已經做過一個“趕閒集”的西瓜影片了,隨時歡迎朋友們遊覽。在完成過年物質採購的同時,“小年”掃灰除塵以後,年味的氣氛越來越足了。在這個階段裡一般都是寫對聯,求福字的春節裝扮了,這幾年的福字和對聯,在市場上有賣的,不過買,不說買而是請。好了,每年都是這樣,年復一年的堅守著傳統。說了這些,老漁還要說臘月裡還有討債還債的傳統,雖然不是啥好的風俗習慣,卻是要面對的問題。好了,就說到這裡吧,願朋友們每天都是好心情。
-
8 # 廣東de寶寶
農曆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就是我們潮汕人常說的小年,也稱祭灶節。下面來了解潮汕的小年習俗?
臘月二十四,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又被稱為過小年。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潮汕人對“灶”尤其重視,做灶必須請先生看時擇日選方位,潮汕老式灶是由紅磚砌成的上寬下窄的四方形灶臺,寓意在於天圓地方,天地交泰,家道和晏!潮汕灶臺俗稱之為“灶山頭”,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灶用於生火煮飯,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是一個家庭自立的標誌。中國文化中的“另立山頭”,也是“另起爐灶”之意。而且平時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穢物”, 忌在廚房裡罵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鍋、盆、碗、筷等。小年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我們潮汕人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有潮汕俗語說“廿四神上天”,指的就是小年。
潮汕民俗:“廿四神上天”,是時,各家各戶提前祭灶“送神”,供品葷素皆宜,但必備糖品,比如“糯米餈”(俗稱“落湯錢”、“膠羅錢”等甜品)。據說灶君吃了糖品,便會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語。人們深知,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由於家家戶戶都有掛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訴說家中過錯的憂慮,因此有的鄉村住戶,祭灶神時還用酒糟塗灶門,謂之“醉司令”。灶神醉了,當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亂說話。但人們還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蒼說好話,造福家門,故在灶上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潮汕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餈”之外,還有甜棵、南糖、糖糕等,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祀拜時,先燒三炷清香,然後跪下,口裡唸唸有詞,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說家門的好話,多降福到家門,在新的一年裡能一切順心、平安健康。燒香完畢,就讓司命公攜帶這些禮品上天。
過年大掃除是潮汕地區的另一習俗。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戶就要清理室內衛生,進行大掃除,用竹葉、或榕葉、或甘蔗尾、或長掃把、或紅花仙草,對家中天花板、牆壁角落進行清掃。把家裡的蛛絲、灰塵清理乾淨,把傢俱都清潔一遍,這一民俗寓意把一年來的晦氣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來。
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咱們過完“小年”迎“大年”,在此祝各位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
9 # 雲裳姑娘
我的家鄉是豫北地區的小縣城,從臘月23開始已經有了濃濃的過年氣息。
臘月23小年這一天我們是要吃祭灶糖的,從小每年都聽媽媽講那個民間傳說。說小年這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其寓意是讓灶爺吃了糖以後上天多說好話。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年豬;二十七把面發;二十八貼哈哈。然後開始準備過年用的菜品,炸酥肉炸蓮藕,炸山藥炸炸花生油條等等各種好吃的油炸食品。反正小的時候母親每天都在忙這些,那時候大人忙著做小孩兒忙著吃,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年味兒真足啊!
現在想想期盼過年的日子時快樂而幸福的,真正過了除夕以後開始走街串巷走親戚,那個時候的興奮勁兒比盼望過年的時候少了一些。
80後的表示很懷念享受的那種年味。
-
10 # 家有兩千金nuo和ran
我的家是在農村,每年到過年的時候家家都要炸丸子,蒸饅頭。最喜歡吃我媽炸的蘿蔔丸子,今年回家過年又可以吃到了。每年還會炸些肉丸子,雞蛋丸。這些都是留著親戚來的時候做菜的,還有就是張木果子,可能很多人沒聽過,就是用麵粉炸的,然後裹上白糖。家家要貼對聯,已經好幾年沒在在家裡過年了,今年帶著孩子回去過年,期待
-
11 # 遛狗曬太陽安
過了臘八過小年,過了小年除夕到。進入臘月,年就這樣緊鑼密鼓地到了。春節是華人的重大節日,風俗講究也多。
那麼小年有什麼風俗呢?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最重要的節目是送灶王爺上天。
在農村,家家的灶臺上都供著灶王爺。
老百姓始終本著民以食為天的宗旨,所以奉灶王爺為一家之主,位居灶臺,管理者一家的衣食住行。
當然,灶王爺也受天庭管理。一年到頭,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要返回天庭述職。
人們在這天蒸年糕,多放糖,做最甜的年糕給灶王爺吃。希望年糕能把灶王爺的嘴粘住,少說不好的話。也希望灶王爺帶著滿嘴的甜味去天庭,為這戶人家多多美言,為來年多爭取福利。
把灶王爺打點心滿意足了。到了傍晚,放鞭炮,燒香,把灶王爺升了。
到了年三十,再把灶王爺請回來。依然坐灶臺,擺果碟,敬饅頭,燒香。祈福一家來年興旺平安
灶王爺兩旁有一副對子,叫“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
其實這都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民俗,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
-
12 # 醉酒農夫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迴天宮述職的日子,他的主要職責是,替上天祥查人間每家每戶所行善惡之事。二十三百姓家中所貼灶王畫象取下燒掉,是送灶王上天。為了讓灶王替本戶向玉帝多說些好話,戶主就買些糖瓜祭奠,並在燒畫象前用糖在灶王象的嘴上抹一抹,如今看來有行賄受賄之嫌。
-
13 # 相如影視傳媒工作室
二十三祭灶,二十四蒸年糕,二十五去超市集市上買對聯,年畫,鞭炮,二十六給小孩買新衣服,二十七頓肉做一些過年用的,炸丸子,炸肉盒子,二十八打掃衛衛生,把家收拾乾淨,二十九,做餃子,三十貼對聯晚上全家吃團圓飯。
-
14 # 一個百合的夢想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摘自 華夏民俗文化網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農曆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臺灣新竹不少信眾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擁有二百多年曆史的天公壇,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
-
15 # 吉祥一家y龍
我的家鄉也過小年。記得小時候過小年,早晨起來放鞭炮,一掛鞭也就100或200響,留一點拆著放,因為沒錢嘛,早晨吃完飯收拾院子,充滿著童年的樂趣,媽媽蒸豆包,打掃房間,洗衣服等等,那時感覺過小年可高興了,因為離大年不遠了,有好吃的啦。時代變化太快,現在的小年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房間有時間早早的打掃完了,鞭炮也很少放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飲食也沒有以前的那種渴望了。
不過,前幾年我在外地工作,接近小年時,還是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回家願望,那種滋味只有在外地工作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
16 # 大夫覺成
小年,有些人家臘月二十三過,有些人家臘月二十四過。
為什麼呢?
一是講究不同,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
二是,就算是在同一個村子裡住著,也有過二十三的,也有過二十四的。
這又是為什麼呢?聽老人說,老百姓都過臘月二十三,只有有了品級,或者,雖然是沒有品級,但卻被封了名號,如某某公、某某夫人等等,才能過二十四,否則,命裡鎮不住。當然,這都是老話,也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
過小年,主要就是吃餃子,敬灶王爺,自古就有灶王爺吃了家裡的餃子之後,上天向玉帝彙報自己這一年來的工作,以及下界人們的生活境況。所以,為了讓灶王爺上天以後說好話,別胡說話,給家裡帶來災難,家家都要包餃子,讓灶王爺吃好、吃飽了再上路,故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說。
過了小年,就正式進入過年的狀態了,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打掃衛生,準備年貨,當然,孩子的新衣服和壓歲錢也是少不了的。
我們國家的老百姓都是注重傳統文化習俗的,這些習俗流傳下去,就是一種民族的特色文化,值得傳承,俗話說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17 # 趙兵山
打掃房間,清洗窗簾、床單等,煮自種的玉米、小麥、黃豆等糧食穀物,再加適量糖,自制臘八粥,還蒸豆沙包及小饃饃吃。
回覆列表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這一年年來的善惡因果,讓玉皇大帝決定對其的賞罰。
因此在送灶王爺上天時,人們會在灶王像前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時乘坐的坐騎預備的料。
祭灶時,還要把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以防灶王爺在玉帝那裡講這家人的壞話。
撣塵掃土。
小年的前幾天,都會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土。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汙垢,也指舊過去的一年裡遇到的不快。
貼春聯剪窗花。
寫春聯是小年的民俗活動。春節時,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神靈前、大門上、井口、牲畜圈、面糧倉、樹上,處處需要貼上春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紅紅火火看著喜慶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