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自出版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它的作者J.K.羅琳也沒有閒著,一直致力於完善整個魔法世界的構圖,以及續寫新的魔法故事。在社交平臺上,她時常和書迷互動,指出作品中一些細小的伏筆和關聯,但並不是每一次都耐心和友好。曾有讀者質問羅琳,《哈利波特》中為什麼不能和平共處,一定要反覆出現鬥爭和犧牲時,她毫不客氣回覆:“你根本沒讀懂我的故事!”直率的措辭引發書迷一陣熱議。
名著之所以能經久不衰,不外乎故事經得起推敲,並且能引發大家的共鳴等原因。羅琳回覆讀者的反應也表明,一個作品中故事發展的背後,通常都暗含了作者的深意。
上學時,我們都在語文試卷中做了不少閱讀解析題,但是日常閱讀文學作品時,還是有很多人不懂怎樣正確閱讀和理解書中的深層次含義。面對這種困境,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文學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托馬斯·福斯特的《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托馬斯教授擅長解析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因為上課幽默風趣又直白易懂,他的文學課在美國文學公開課排行榜中長期名列前茅。在出版了多部學術研究著作和暢銷文學書後,托馬斯為青少年和文學愛好者推出了這本《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以下簡稱《文學課》),在書中總結了閱讀經典文學時的通用鑑賞經驗,幫助我們快速進入閱讀狀態。
不同人的理解能力千差萬別,但是首先,我們都需要掌握基礎的文學鑑賞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找齊閱讀中遺漏的細節,挖掘出作品中的關聯和深意,從而慢慢理解作品背後的深意,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真正將書化為己用。
講故事,通常來說就是“描述一件事情”。同樣是描述事情,我們會把一部分作品定義為“敘事文”,而把另一些文學作品定義為“小說”。值得注意的是,被稱為名著的文學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小說題材。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著名文學家葉聖陶先生,曾經在國文經典作品《文心》中介紹過敘事文和小說的區別:“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它的手段。”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在閱讀名著時,就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作者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不會只是描述書中的故事本身這麼簡單,換句話說,名著是在講故事,但絕不僅僅是在講故事。因此,文學作品中的物件或主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象徵意義的,這需要我們仔細去揣摩。
打個比方,關於鬼魂或者吸血鬼的故事曾風靡一時,引發狂熱,當風頭過去,會被人們記住並反覆提起的作品並不多。《文學課》中專門用了一章為我們剖析吸血鬼的含義。在作者托馬斯看來,吸血鬼大多有三種象徵意義:它可以象徵著“利用別人來實現自我;也象徵著否定他人的生存權利;同時還有把自己的慾望,尤其是邪惡的慾望,凌駕於他人的需求之上”的隱喻。
當然,不是每一個文學作品中的類似形象都有上述的象徵意義。《文學課》中指出
有一些書,裡面的鬼魂或者吸血鬼除了給人帶來一聲廉價的尖叫以外,沒有任何意義。不過,這樣的故事很快就會被讀者所遺忘。這類書籍只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給人一種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感覺。而在那些經久不衰的作品中,吸血鬼、食人族、幽靈的形象反覆出現,他們削弱對手,壯大自己。
實際上,托馬斯認為,其實真正可怕的吸血鬼,應該是“人類”本身,而我們剛才探究的那些象徵意義,就源自人類內心的自私自利。 因此只要自私的念頭伴隨著人類,吸血鬼的形象就會永遠伴隨著我們。
我們常會聽到有人描述一件事時說“戲劇性的一幕”,所謂戲劇性,就是說事情的發展出乎意料,像戲劇中的情節一樣離奇,它反向證明,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往往不是現實生活的照搬。葉聖陶先生在《文心》中解釋,小說中的場景,單個拆開看,都是真實的,因為它們都取之於生活;但是作者為了自己的表達需要,會將多個場景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從而讓它們更加符合作品主題,也因此,小說中的場景並不會是生活中某件特定事情的實錄。
既然整個故事都是作者精心創作而成,那麼除開故事的主線脈絡,作者在其他地方花費的筆墨也值得我們額外注意。
地理環境的先聲奪人
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特殊的地方才會催生出特殊的故事,因此作者為整篇作品設定的地理位置首先就很值得玩味。作者托馬斯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地理環境通常能夠預示讀者很多東西:作品主題、情節發展、甚至人物的內心活動,都可以從地理環境中窺探一二。
比如著名魔幻故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哈利在九又四分之三月臺坐上去霍格沃茨的列車時,窗外沿路出現了田野和羊群,接著是“小樹林、彎曲的河流、墨綠的山脈”。再往後是高山和森林。
這讓你想到了什麼?哈利和他的叔叔嬸子居住的城市或者郊區是麻瓜的地盤,無聊、乏味,尤其與魔法無關。到達霍格沃茨意味著進入荒野,那裡一切都是野生的,自由的,興奮裡夾雜著危險,當然,還充滿了魔力。在哈利弄清楚未來將發生什麼之前,地理環境早就把一切都告訴了讀者。
惡劣天氣的烘托助攻
天氣部分也是故事主題不小的暗示。通常來說,晴天之外的天氣場景,比如雨、霧、雪等等,都是作者的刻意為之。
我們以下雨為例,設計雨景通常有以下幾種作用:
1.設計場景。下雨了就需要避雨,這樣人物會走進一些原計劃不會接觸的地方:
比如《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初進宮,回憶皇帝與夏雨荷的相遇,就是因為避雨
2.渲染氣氛。當遇到了不好的事,暴雨雷鳴明顯比豔陽高照能更加營造悽慘和悲憤的氛圍,淋雨的形象也會讓人物更加狼狽和落魄:
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房內訓斥索額圖,明珠卻與太子胤禔跪在暴雨中求見,猶顯悲壯
3.預示新生。水是生命之源,自天空淋向大地,帶走了塵土,讓萬物恢復了生機,因此下雨也可以預示一種新的生命和希望:
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逃出監獄那晚天降暴雨,他在雨中張開雙臂的場景被定格在了封面海報上,這是為自己洗刷過去的洗禮,也彰顯他重獲了新生
三、名著也會借鑑其他故事
被借鑑作品次數最多的作家之一,是著名文豪莎士比亞。他筆下最著名的愛情故事,莫過於《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原著裡,這對戀人最終雙雙自殺,讓人無限唏噓。這個故事在之後400年被反覆改編和提及:在《西區故事》中,託尼被謀害了,瑪莉亞卻活了下來;在《羅密艾與胡里奧》中,兩個年輕人到故事結束時都活了下來。
不同時代,不同的作者會因為自己對生命和愛情的不同態度,為筆下主人公安排不同的結局,但是這些故事的靈感源泉都是一樣的。作為讀者,我們雖然無法斷定結局,但在閱讀到主人公相愛之初,就能預感到他們之後可能有的處境,因為“莎士比亞早就告訴了我們”。
作者托馬斯認為,這種對原有故事的加工和再創造,會讓新的文學作品同時擁有新穎性和熟悉度兩個特點,它會讓讀者由於好奇而不斷向下閱讀,探究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同時讀者會結合自己已有的閱讀體驗,不斷尋找和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這種繼承與拓展,讓“新的作品與以前的故事聯絡起來,會更有趣,更有深意,更有想象空間”,就像外文資料每隔幾年就會組織重譯一樣,名著間的相互借鑑會賦予一個故事新的意味,讓它經過時間的打磨而始終保持可讀性,永遠不會過時。
歌德曾經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透過閱讀,我們能夠跟隨書中人物的腳步感受很多不同的人生,而經由良師的講解,我們又能對書中蘊含的主題和哲理更加深了一層理解。
作為一本名著鑑賞的通用寶典, 托馬斯教授的《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讓我們在閱讀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白怎樣尋找作品閃光點,更明白了為什麼不能放過作品中的任何暗示。作品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描寫都是為主題服務,只有找全所有的細節,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書中精髓,從而更加貼近作者的內心。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自出版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它的作者J.K.羅琳也沒有閒著,一直致力於完善整個魔法世界的構圖,以及續寫新的魔法故事。在社交平臺上,她時常和書迷互動,指出作品中一些細小的伏筆和關聯,但並不是每一次都耐心和友好。曾有讀者質問羅琳,《哈利波特》中為什麼不能和平共處,一定要反覆出現鬥爭和犧牲時,她毫不客氣回覆:“你根本沒讀懂我的故事!”直率的措辭引發書迷一陣熱議。
名著之所以能經久不衰,不外乎故事經得起推敲,並且能引發大家的共鳴等原因。羅琳回覆讀者的反應也表明,一個作品中故事發展的背後,通常都暗含了作者的深意。
上學時,我們都在語文試卷中做了不少閱讀解析題,但是日常閱讀文學作品時,還是有很多人不懂怎樣正確閱讀和理解書中的深層次含義。面對這種困境,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文學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托馬斯·福斯特的《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托馬斯教授擅長解析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因為上課幽默風趣又直白易懂,他的文學課在美國文學公開課排行榜中長期名列前茅。在出版了多部學術研究著作和暢銷文學書後,托馬斯為青少年和文學愛好者推出了這本《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以下簡稱《文學課》),在書中總結了閱讀經典文學時的通用鑑賞經驗,幫助我們快速進入閱讀狀態。
不同人的理解能力千差萬別,但是首先,我們都需要掌握基礎的文學鑑賞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找齊閱讀中遺漏的細節,挖掘出作品中的關聯和深意,從而慢慢理解作品背後的深意,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真正將書化為己用。
一、名著不僅僅是在講故事講故事,通常來說就是“描述一件事情”。同樣是描述事情,我們會把一部分作品定義為“敘事文”,而把另一些文學作品定義為“小說”。值得注意的是,被稱為名著的文學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小說題材。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著名文學家葉聖陶先生,曾經在國文經典作品《文心》中介紹過敘事文和小說的區別:“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它的手段。”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在閱讀名著時,就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作者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不會只是描述書中的故事本身這麼簡單,換句話說,名著是在講故事,但絕不僅僅是在講故事。因此,文學作品中的物件或主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象徵意義的,這需要我們仔細去揣摩。
打個比方,關於鬼魂或者吸血鬼的故事曾風靡一時,引發狂熱,當風頭過去,會被人們記住並反覆提起的作品並不多。《文學課》中專門用了一章為我們剖析吸血鬼的含義。在作者托馬斯看來,吸血鬼大多有三種象徵意義:它可以象徵著“利用別人來實現自我;也象徵著否定他人的生存權利;同時還有把自己的慾望,尤其是邪惡的慾望,凌駕於他人的需求之上”的隱喻。
當然,不是每一個文學作品中的類似形象都有上述的象徵意義。《文學課》中指出
有一些書,裡面的鬼魂或者吸血鬼除了給人帶來一聲廉價的尖叫以外,沒有任何意義。不過,這樣的故事很快就會被讀者所遺忘。這類書籍只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給人一種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感覺。而在那些經久不衰的作品中,吸血鬼、食人族、幽靈的形象反覆出現,他們削弱對手,壯大自己。
實際上,托馬斯認為,其實真正可怕的吸血鬼,應該是“人類”本身,而我們剛才探究的那些象徵意義,就源自人類內心的自私自利。 因此只要自私的念頭伴隨著人類,吸血鬼的形象就會永遠伴隨著我們。
二、故事主線外的描寫也有深意我們常會聽到有人描述一件事時說“戲劇性的一幕”,所謂戲劇性,就是說事情的發展出乎意料,像戲劇中的情節一樣離奇,它反向證明,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往往不是現實生活的照搬。葉聖陶先生在《文心》中解釋,小說中的場景,單個拆開看,都是真實的,因為它們都取之於生活;但是作者為了自己的表達需要,會將多個場景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從而讓它們更加符合作品主題,也因此,小說中的場景並不會是生活中某件特定事情的實錄。
既然整個故事都是作者精心創作而成,那麼除開故事的主線脈絡,作者在其他地方花費的筆墨也值得我們額外注意。
地理環境的先聲奪人
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特殊的地方才會催生出特殊的故事,因此作者為整篇作品設定的地理位置首先就很值得玩味。作者托馬斯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地理環境通常能夠預示讀者很多東西:作品主題、情節發展、甚至人物的內心活動,都可以從地理環境中窺探一二。
比如著名魔幻故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哈利在九又四分之三月臺坐上去霍格沃茨的列車時,窗外沿路出現了田野和羊群,接著是“小樹林、彎曲的河流、墨綠的山脈”。再往後是高山和森林。
這讓你想到了什麼?哈利和他的叔叔嬸子居住的城市或者郊區是麻瓜的地盤,無聊、乏味,尤其與魔法無關。到達霍格沃茨意味著進入荒野,那裡一切都是野生的,自由的,興奮裡夾雜著危險,當然,還充滿了魔力。在哈利弄清楚未來將發生什麼之前,地理環境早就把一切都告訴了讀者。
惡劣天氣的烘托助攻
天氣部分也是故事主題不小的暗示。通常來說,晴天之外的天氣場景,比如雨、霧、雪等等,都是作者的刻意為之。
我們以下雨為例,設計雨景通常有以下幾種作用:
1.設計場景。下雨了就需要避雨,這樣人物會走進一些原計劃不會接觸的地方:
比如《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初進宮,回憶皇帝與夏雨荷的相遇,就是因為避雨
2.渲染氣氛。當遇到了不好的事,暴雨雷鳴明顯比豔陽高照能更加營造悽慘和悲憤的氛圍,淋雨的形象也會讓人物更加狼狽和落魄:
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房內訓斥索額圖,明珠卻與太子胤禔跪在暴雨中求見,猶顯悲壯
3.預示新生。水是生命之源,自天空淋向大地,帶走了塵土,讓萬物恢復了生機,因此下雨也可以預示一種新的生命和希望:
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逃出監獄那晚天降暴雨,他在雨中張開雙臂的場景被定格在了封面海報上,這是為自己洗刷過去的洗禮,也彰顯他重獲了新生
三、名著也會借鑑其他故事
被借鑑作品次數最多的作家之一,是著名文豪莎士比亞。他筆下最著名的愛情故事,莫過於《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原著裡,這對戀人最終雙雙自殺,讓人無限唏噓。這個故事在之後400年被反覆改編和提及:在《西區故事》中,託尼被謀害了,瑪莉亞卻活了下來;在《羅密艾與胡里奧》中,兩個年輕人到故事結束時都活了下來。
不同時代,不同的作者會因為自己對生命和愛情的不同態度,為筆下主人公安排不同的結局,但是這些故事的靈感源泉都是一樣的。作為讀者,我們雖然無法斷定結局,但在閱讀到主人公相愛之初,就能預感到他們之後可能有的處境,因為“莎士比亞早就告訴了我們”。
作者托馬斯認為,這種對原有故事的加工和再創造,會讓新的文學作品同時擁有新穎性和熟悉度兩個特點,它會讓讀者由於好奇而不斷向下閱讀,探究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同時讀者會結合自己已有的閱讀體驗,不斷尋找和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這種繼承與拓展,讓“新的作品與以前的故事聯絡起來,會更有趣,更有深意,更有想象空間”,就像外文資料每隔幾年就會組織重譯一樣,名著間的相互借鑑會賦予一個故事新的意味,讓它經過時間的打磨而始終保持可讀性,永遠不會過時。
歌德曾經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透過閱讀,我們能夠跟隨書中人物的腳步感受很多不同的人生,而經由良師的講解,我們又能對書中蘊含的主題和哲理更加深了一層理解。
作為一本名著鑑賞的通用寶典, 托馬斯教授的《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讓我們在閱讀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白怎樣尋找作品閃光點,更明白了為什麼不能放過作品中的任何暗示。作品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描寫都是為主題服務,只有找全所有的細節,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書中精髓,從而更加貼近作者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