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2055595239
-
2 # 努力尋找開心
小時候家裡窮,沒錢買豬肉,雞也是人家給的一邊,一家五口人吃著年晚飯真香,有說有笑,那一年真的讓我難忘記的年三十
-
3 # 藍天碧水78148145
我小的吋候印象最最深的莫過於過年,至今記憶猶新曆歷在目。每到臨近春節,小夥伴們都是掰著手指頭期盼著年的到來。
大年夜小夥伴三五成群提看自制的燈籠,挨家挨戶去旺火傍邊放鞭炮,追逐、奔跑、嘻戲……,孩子們個個活潑可愛.,喜笑顏開,鞭炮聲笑語聲此起彼伏連線不斷。
等到天亮孩子們又井然有序挨門逐戶地去每家拜年送福,同時每家都要送出麵食的吉祥物,寓意財旺福旺運氣旺。這就是我印象最深的過年往事。
-
4 # 麥穗兒天津99229922
記得上我小學的時候,早晨是沒有油條吃的,那個時候家家髮油票的,然後媽媽就平時吃一點大油做菜,一點點存那種叫果油的油應該就是現在的花生油吧,過年前媽媽在家給我們炸果子吃就是現在叫果頭的那種果子,還有炸那種我們老家(河北省)叫散子的就是現在都叫的排叉,那個香啊足足吃一大頓果子加排叉,剩下點媽媽就給我們三個孩子分份怕誰偷吃了幹仗啊,因為缺啊雖然這樣的生活樂趣期待記憶都是現在所沒有的現在的果子沒有那種味道了, 媽媽的味道誰知道那是那個年頭啊,最小70後
-
5 # 介庸
印象最深的事:吃完團年飯,爸爸帶我們去行花街,那時候經濟不寬裕,只能買1支,0,5元的桃花和幾支菊花,芍藥做花腳,回家一直佈置到零晨,燒完炮丈才睡覺。
第一天初一,很多朋友來家拜年,都開玩笑我爸爸買的桃花是高價柴,因為上面只有很小的花蕾,要插到過了新十五才會開花。我爸爸很認真每天曬水,這枝桃花可以插到結桃子。
-
6 # 金秋麥穗兒
這種燈籠是大的長方形,用木頭訂的框架 中間湖上各種彩紙和窗花,邊上湖著被剪成火焰形狀的彩條,獅子是用竹條編成的頭,然後用麻葉絲(一種種了專門用來搓成麻繩的植物,麻桿燒火及易燃燒)染成各種顏色綁成的獅子身體。 一到除夕夜,村裡唱戲的演員們便扮上神角,而《劉海撒金錢》則是每年必須的出的戲,就比如演員的開場白一樣,記得那些詞句都是祝福的話:一撒風調雨順 ,二撒牛羊滿圈四撒四季平安,五撒五穀豐登……等句子,扮演福神劉海的演員邊說把盤子裡的紙錢用扇子慢慢的扇著,撒在家裡的院子和大街小巷,於是對來年的祝福和希望都滿滿的落在了人間。
我的家鄉在寧夏六盤山下,這裡的人從臘月二十五六就才開始置辦年貨,街道上花紅柳綠的,過去人們都普遍窮,辦年貨算是狠狠心奢侈一回了,無非也就是買些水果糖花生紅棗瓜子。給老先人的燒紙和給家神的黃表是非買不行的,因為老家的風俗是從三十晚上去墳頭把老先人請回家,在家中正屋給立一個牌位,在給獻些好吃好喝和香火供奉著。過年三天得每天香火不斷給老祖宗們燒些紙錢磕響頭,親戚來了不管是誰,進門頭一件事就是給老祖宗磕頭燒紙,家神的牌位在院子中間,也是用香火和黃表恭恭敬敬的奉獻三天,到第三天傍晚就送出去,哪裡請的送在哪裡,這種風俗一直到現在還儲存著,沒有人因為社會的更改而改變這些風俗習慣。
真正的快樂是大年三十的守歲夜,爺爺活著的時候,我們和大爹四爹們每個年都在一家過,五六十號人的大家庭,除了在廚房裡忙裡忙外的媽媽和嫂子們,其他的人都在三間大瓦房裡擠的鬧哄哄的 ,熱熱的土炕是爺爺和不會走路的孩子們的地盤,沙發和椅子是幾位老父親的,其餘的都呼啦啦的在地下站著等領賞,等人差不多到齊了,大哥(大媽的大兒子)便帶頭,先去院子裡敬神,再回來給先人們磕頭點紙,然後一一叩拜長輩們,先是父親們再是母親們,一人三個頭,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 。乎壓壓的一跪就是一大片,屋子裡跪不下,屋子外還跪著大一點的哥哥姐姐們,跪拜禮結束後接著就是發福利了,哈哈,只見大哥提出一個大包來,(其實我們也知道包裡裝的東西)大哥叫著名字,我們便一個一個走去,從大哥手裡接過被報紙包著的小包裹,無非就是一兩顆糖,幾顆花生一粒大棗和一把葵花仔兒,發放到最後,由於孩子多,大哥也喊名字亂套了於是就都搖著手吵成一鍋粥。
領完大爹家的,又去我家,我父親排行老二,這回就少了磕頭的程式,媽媽提前回家,也是同樣的包裹又每人一份子,然後是四媽家,大嫂家。一圈下來後懷裡的戰利品就不少了,於是就找個地方把包皮去掉,兜裡都裝的鼓鼓囊囊的了,就這麼比著,吃著,高興的小臉兒紅彤彤的……守歲也是我們記憶裡的幸福時光,也是年俗之一,父親和長輩們要吃喝,慢慢的拉著家常坐一夜,稍大點的哥哥們和村裡的年輕男性都上廟裡點燈放炮,而我們這群小屁孩兒也興奮的沒有了瞌睡,或者我家小房子裡,或四媽大媽家裡的小房子,大人們都準備一間給我們除夕守夜。找一副爛撲克玩的不亦樂乎,時而靜悄悄的翻著牌,時而吵了起來,你怪我出錯了牌,我怪你耍了賴,吵過之後也不計較 ,我們吃著兜裡的瓜子花生,一會又比比誰的多,還要留些初一初二吃呢!
如今這樣的守歲完全發生了變化——特別在城市,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季晚會,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時之際給親朋好友打個電話發個簡訊拜個年,然後上床睡覺,感覺老也休息不夠的樣子,完全沒有守歲那種意願、那種快樂、那種執著正在慢慢的遠離了我們。我也不記得自己從什麼時候懶散不再守歲了,大概是出嫁以後的事了吧?我們老家是不允許出嫁女子回孃家過年的,內蒙人又沒有守歲這一風俗,所以我也就再也沒有守過除夕夜,卻深刻記得守歲那時獨有的感覺。 老家的年味讓我回味了半輩子。
初一是迎接喜神的日子,一大清早,鑼鼓聲便響成了一片,大人們早早起來,給各自的牲口打扮一番,給耳朵上綁上用各種彩紙紮成的花,不管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怎麼好看怎麼來,然後拿上炮,領上各自的老婆娃娃趕往迎喜神的地方,哪裡早已是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我不知道大人們是怎麼選喜神來的方位,但是隻要聽到一聲歡呼,來了來了,你就跟著看,天空中總有東西飛過,大部分都是喜鵲,有時也會是烏鴉和麻雀之類的,我也不知道人們對這些喜神各自都有什麼說辭,那時候小,就知道貪玩。 迎完喜神,人們就去折搖錢樹,朝著喜神的方向上折一些蒿草之類的,回家各自插在自家神位上,再掛些錢以求來年生活幸福安康,大年這兩天不知不覺過去了,年初二是出嫁的閨女回孃家的日子,有女兒出嫁的人家早早備好吃的等女兒,弟弟妹妹則站在村口望眼欲穿的等姐姐……那時候人多戶大,人情門戶要一家一家走,所有親戚走下來能走半個多月 ,走親戚無非就是背上一包餅乾紅糖之類的東西,步行去親戚家,都在山裡住著,走一回最短的路也有三四里,一趟走餓了,在親戚家吃點東西趕快往回趕,還惦記著村口載的鞦韆。
如今過年,吃的穿的都不缺了,卻越過越沒有了年味兒,家家戶戶關上大門吃喝,然後為了消化出去溜達溜達,不知不覺就進了麻將攤,除此之外,別無去處,內蒙古農村更是如此,不會玩麻將打大a的就是在家睡大覺,所以人們普遍覺得過年沒了意思,所以紛紛懷舊,漸漸遠去的民俗民風都是那麼的淳樸,雖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到底能讓人入骨浸肺,一輩子也走不出那樣美好的回憶。
-
7 # 熊貓拾書
小學的時候,過年,大年初一頭一早,就要給家裡的長輩磕頭拜年,不拜年也不磕頭的小朋友是沒有壓歲錢的。於是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這群小孩子會難得的起個大早,穿上年前大人給買的新衣裳,衝進院子裡,挨個給長輩們磕頭拜年。
那時候的壓歲錢很少,五毛一塊的是個心意,常年在外工作的長輩,會給得略多一些,五塊十塊的在小朋友眼中已經是天文數字了。往往拜了一圈的年,拿到手的壓歲錢,還不夠20塊,但是看著手裡的壓歲錢,小朋友們想著的,是村口小賣部的花生糖和辣條,還有酸梅粉。
南方的農村不流行冰糖葫蘆,也沒有糖人和花燈,村口小賣部寄託了小朋友們關於零食的全部想象。但是壓歲錢在口袋裡還沒有捂熱,就會被媽媽以“我幫你保管”為由要走。每年都幫我保管,可是多年以後再問媽媽“我的零花錢呢?”媽媽總會說“不是給你買了新的鉛筆盒和新書包了麼?在小朋友心裡,一直以為自己是有一筆”鉅款“的,結果這筆”鉅款“原來早已經變成了被肢解的鉛筆盒,與被塗花了的美少女戰士書包了。
而今自己已經成了發壓歲錢的人了,紅色的毛爺爺在給出去的時候還是有點心疼的,而且現在的小朋友收壓歲錢的時候,也不拜年了,而且小朋友們也不再接受父母保管壓歲錢的理由了,都要自己存起來。
仔細想想,似乎有點虧了呀,這就是我印象最深的過年往事啦,你的呢?分享一下唄~
回覆列表
我們小時候過年印象最深,我家沒有錢,在生產隊是困難戶,扯勾扯一條大魚都被富裕拿走了,換一條小魚給我,那時我父親腿腳患瘋溼不能走,也不能幹活,我有四個弟弟。那一次我很傷心,人只能富,不能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