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吃貓的魚1128

    李白與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相差11歲。

    其實,李白不僅在實際年齡上比杜甫大11歲,而且在詩壇輩分上整整先於杜甫一個時代。

    兩人見面時,李白已名滿天下,杜甫還只是嶄露頭角。杜甫早就熟讀過李白的很多名詩,此時一見真人,崇敬之情溢於言表。一個取得巨大社會聲譽的人往往會有一種別人無法模仿的輕鬆和灑脫,這種風範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讓他加倍地神采飛揚。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這種神采的,因此他一時全然著迷。

    李白見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歷來不太懂得識人,經常上當受騙,但那是在官場和市井。如果要他來識別一個詩人,他卻很難看錯。即便完全不認識,只要吟誦幾首,交談幾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斷。杜甫令他驚歎,因此二人很快成為好友。他當然不能預知,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將與他一起成為執掌華夏文明詩歌王國數千年的最高君主而無人能夠覬覦;但他已感受到,無法阻擋的天才之風正撲面而來。

    他們喝了幾通酒就騎上了馬,決定一起去打獵。

    他們的出發地也是見面地,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部,舊地名叫陳留。到哪兒去打獵呢?向東,再向東,經過現在的杞縣、睢縣、寧陵,到達商丘,從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東地界,當時有一個大澤溼地,這便是我們的兩位大詩人縱馬打獵的地方。

    當時與他們一起打獵的,還有一位著名詩人高適。高適比李白小3歲,屬於同輩。這位能夠寫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種慷慨佳句的詩人,當時正在這一帶混跡漁樵狂歌草澤。也就是說,他空懷壯志在社會的最底層艱難謀生,無聊晃悠。這是他的地盤,溝溝壑壑都瞭然於心,由他來陪獵,再合適不過。

    擠在他們三人身邊的,還有一個年輕詩人,不太有名,叫賈至,比杜甫還小6歲,當時才26歲。年齡雖小,他倒是當地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在這片大澤溼地北邊今天山東單縣當縣尉,張羅起來比較方便。賈至還帶了一些當地人來湊熱鬧,其中也有幾個能寫詩的。

    於是,一支馬隊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適,他帶路;接著是李白,他是馬隊的主角,由賈至陪著;稍稍靠後的是杜甫,他又經常跨前兩步與李白並駕齊驅;賈至帶來的那些人,跟在後面。

    當時的大澤溼地,野生動物很多。他們沒走多遠就挽弓射箭,揚鞭躍馬,賓士呼嘯起來。高適和賈至還帶來幾隻獵鷹,這時也像閃電般躥入草叢。箭聲響處,獵物倒地,大家齊聲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獵人,更像追逐嬉戲的小孩。馬隊中,喊得最響的是李白,而騎術最好的應該是高適。

    獵物不少,大家覺得在野地架上火烤著吃,最香最新鮮,但賈至說早已在城裡備好了酒席。盛情難卻,那就到城裡去吧。到了酒席上,幾杯酒下肚,詩就出來了。即席吟詩的不是別人,是李白和杜甫,連高適也只能躲在一邊了,真是奢侈至極。

    詩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內質卻是生命力的勃發——無論是詩的個體、詩的群體、詩的時代都是這樣。沒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們喜歡的詩。因此,由詩人用馬蹄寫詩的曠野,實在可以看作被我們遺落已久的宏大課本。

    詩人用馬蹄寫詩的地方也不少,但這兒,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寫,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獵活動中,高適長時間地與李白、杜甫在一起,並不斷受到他們鼓舞,決定要改變一種活法。很快,他就離開這一帶,遊歷去了。

    李白和杜甫從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後,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東見面,高適也適時地趕了過來。不久,又一次告別,又一次重逢,那已經是秋天了。當冬天即將來臨的時候,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永久地別離了。

    當時他們都不知道這是永訣,李白在分別之際還寫了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的詩,但金樽再也沒有開啟。因此,這兩大詩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點,中間還有不少時間不在一起。

    世間很多最珍貴的友情都是這樣,看起來親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細細一問卻很少見面。相反,半輩子坐在一個辦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進友誼的最外層門檻。

    就在李白、杜甫別離的整整10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那時,李白已經54歲,杜甫43歲。他們和唐代一樣,都青春不再。

  • 2 # 風塵客123

    這誰也揣測不了。

    兩種情況:

    第一種,李白只活了六十一歲,也就是說,李杜的交集充其量二十一年。杜甫智力開發早,也要幾歲吧。那麼他們的交往也不過十幾年。

    年齡差這麼多,一個娃娃與一個成年人,一個小夥子與一個老年人。能走到一起?吟到一塊?有點玄。代溝代溝!!

    第二種,李白生性豪爽,狂放不羈,這與年輕人能走到一塊。都是有脾氣的人。都是敢與皇帝老兒叫板的人。老子天下第一,主宰江山,捨我其誰?這也許更會激揚文字,互唱互和!

    飛揚跋扈為誰雄?是李是杜。還是你或我。

  • 3 # 地心夢

    假如李白與杜甫他們兩人相差4O歲,他們會如何?

    如果他們兩人真的相差4O歲,李白就不會活過38歲,李白死了2年之後,杜甫才出生,李白與杜甫他們兩人是不能同時生活在相同的年代中。這就是假如。

    也是如果。

  • 4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這種假如只能是早晚年齡上的變代,但也不排除詩人的成就差異。因為,時事造英雄,艱難出知已,文壇出聖人。無論相差十一歲造就了一個詩仙,成就了一個詩聖;這與二人的詩才是分不開的;也與社會的現實分不開的。假如相差四十歲,浪漫與現實是絕緣不同的。因為,時代造人。所以,這樣的結果讓人不知所問何意?我只能相信詩聖與詩仙相存,不可分離,否則,中國的文化史詩,就會暗然失色!

  • 5 # 張紅心

    思考假設年齡相差四十年,沒有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去研究李杜詩為什麼能稱仙稱聖,現今人怎麼就寫不成和李杜一樣的詩呢?

  • 6 # 萬水千山18

    李白(701年一762年)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西域碎葉城,四歲隨遷劍南道綿州。杜甫(712年一770年),原籍湖北襄陽,後從河南鞏縣。兩位都是唐朝大詩人,一位號稱"詩仙",一位號稱"詩聖“,都留給後人的詩篇頗豐。

    李白家境富裕,一生遊山玩水,吃喝享樂,寫詩以追求個人快樂和個人理想,大多抒發個人情懷,有些甚至是個人牢騷。

    杜甫家境平平,結婚晚,四十歲後才有一子,一生流漓失所,貧病交加,處處想著大眾疾苦,善於以實寫實,呼喊不平。

    李白和杜甫一生見面三次。第一次見面是公元744年,那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兩人相差11歲。當時李白已名揚天下,而杜甫在詩壇還只是嶄露頭角,李白不僅是在年齡上比杜甫大,而且在詩壇上的輩分領先杜甫一個時代。

    如果李白與杜甫兩人年齡相差40歲,他倆一生可能都沒有相遇見面的機會,杜甫只能透過聽聞熟讀過李白詩句成為李白的粉絲,漾生敬仰之情,寫出一些讚美李白的詩首,也就不會有以後三次會面了。

  • 7 # 文史醒言

    如果是杜甫出生時間不變,把李白的出生時間向前推移,他可能跟富家子弟陳子昂交朋友,並且是生死好友,都特愛好行俠仗義。這樣的話,陳子昂可能早死不了,因為要麼他跟李白一起去遊山玩水,沒空在家;要麼以李白的武藝和名氣,自然能威懾住一個小小縣令段簡,這樣段簡也不敢輕易陷害陳子昂。這樣陳子昂可能活得更久,活得久了,以陳子昂詩歌的功底來看,可能後世不是以“李杜”並稱,而是以“李陳”或“陳李”並稱。還有一種可能李白遇到的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以杜審言的為人和思想可能不怎麼看得慣這個後生。最大一種可能武則天會“看上”李白,愛上這個狂人的才華,就不知道李白究竟長得帥不帥了,帥得話,以武則天的性格和為人,可能強行把他納為“男寵”。杜甫按原計劃出生,依然有可能是“詩聖”般存在,只不過會少不少跟李白有關的名篇大作。

    如果是李白出生時間不變,把杜甫的出生時間向後推移,杜甫成年時,李白在被流放,他倆可能就見不著面,杜甫最多是李白的純粉絲。那麼杜甫會遇到誰呢?他會遇到中唐的一群大咖,像韋應物、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韋應物跟他年齡相仿,兩人可能會走到比較近,如果這樣的話,韋應物的詩藝可能比現在要高更多,世稱可能是“杜韋”。而韓、柳、劉、元、白等後生可能得以望見杜甫晚年時的容顏,向這位前輩學習一二,詩藝可能還會提升不少。尤其是元稹,杜甫的忠實粉絲。

    如果李杜出生時間同時向兩端推移,可能有不少可能,但變化不是太大。如果李杜死亡時間都有變化,那就變化比較大了,什麼可能都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大力推動汽車下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