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雨農村記錄
-
2 # 南粵新農人
馬鈴薯栽培要想獲得優質高產的薯塊,需要深入瞭解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瞭解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後,才能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來優化出適宜當地的馬鈴薯栽培技術。馬鈴薯生長髮育特性有4個,分別是:喜涼特性、分枝特性、再生特性、休眠特性。
馬鈴薯的喜涼特性馬鈴薯植株的生長和薯塊的膨大具有喜歡冷涼的特性。由於馬鈴薯的原產地南美洲安第斯山為高山氣候冷涼區,年平均氣溫為5-10℃,最高平均氣溫約為21℃,所以,馬鈴薯植株和薯塊在生物學上就形成了只有在冷涼氣候條件下才能很好生長的自然特性。特別是在結薯期葉片中的有機營養只有在夜間溫度低的情況下才能輸送到薯塊裡。因此,馬鈴薯非常適合在高寒冷涼的地帶種植。
馬鈴薯的分枝特性馬鈴薯的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和薯塊均有分枝的能力。地上莖分枝長成枝杈,不同品種馬鈴薯的分枝多少和早晚不一樣。一般早熟品種分枝晚,分枝數少,而且大多是上部分枝;晚熟品種分枝早,分枝數量多,多為下部分枝。
地下莖的分枝,在地下環境中形成匍匐莖,其尖端膨大就長成了塊莖。匍匐莖的節上有時也長出分枝,只不過它尖端結的塊莖不如原匍匐莖結的薯塊大,薯塊生長階段遇到特殊情況,如:雨水過多,高溫乾旱、氮過多、病害等等的情況,分枝就容易導致薯塊畸形。
馬鈴薯的再生特性如果把馬鈴薯的主莖或分枝從植株上取下來,在適宜的水分、溫度和空氣條件下,下部節上就能長出新根(實際是不定根),上部節的腋芽也能長出新的植株。如果植株地上新的枝條,來接替被損壞部分製造營養和上下輸送營養的功能,使下部薯塊繼續生長。
馬鈴薯的休眠特性收穫的薯塊,如果放在最適宜的發芽條件下,即20℃的溫度、90%的相對溼度、20%濃度的氧氣,幾十天也不會發芽,就像睡覺一樣,這種現象叫薯塊的休眠。休眠的薯塊的上部遭到破壞,其下部很快就能從腋芽長出莖,呼吸微弱,維持著最低的生命活動,經過一定的貯藏時間,“睡醒”了才能發芽。這是馬鈴薯在發育過程中為抵禦不良環境而形成的一種適應性,馬鈴薯從收穫到萌芽所經歷的時間叫體眠期。
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而異,有的休眠期很短,有的休眠期很長。通常早熟品種的薯塊休眠期長,相同的品種,如果貯藏條件和方法不同,休眠的持續時間也會不同,薯塊貯藏在溫度高的貯藏室,休眠期會相對縮短,薯塊貯存在溫度低的貯藏室,休眠期會相對延長。
另外,由於薯塊的成熟度不同,薯塊休眠期的長短差異也很大。幼嫩的薯塊休眠期會比完全成熟的薯塊的休眠期長,微型種薯的休眠期也會比同一品種的大型種薯有休眠期較長。
-
3 # 黃勇在新農村
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 馬鈴薯的生長髮育也是呈週期性的,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①成熟的塊莖經過一段時間的休眠才能作為種薯播種,即休眠階段;②播種後,依靠自身的營養生根發芽長出幼苗,即自養階段;③出苗後,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利用根系吸收水分和無機元素,形成完整的植株生長體系,直到開花達到植株的最大繁茂,即異養階段;④開花後,地上部停止生長,塊莖迅速膨大,積累養分到成熟,即塊莖形成階段。
1.塊莖的休眠 新收穫的馬鈴薯塊莖,在適宜的條件下也不能發芽,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發芽的這種現象叫做“休眠”,這段時間的長短叫做“休眠期”。休眠期的長短與品種和貯藏條件有密切的關係。有的品種休眠期長達4~5個月,也有的品種休眠期只有1個月,甚至新收穫不久的塊莖就能發芽,這是由品種的遺傳特徵所決定的。貯藏期溫度的高低也影響塊莖的休眠期,高溫可以顯著縮短塊莖的休眠期。另外,休眠期的長短還與塊莖的成熟有關,因為塊莖的休眠在塊莖形成後就開始,所以幼嫩塊莖比老熟的塊莖休眠期長,脫毒微型薯的休眠期就更長了。 休眠期長的品種適合一季作地區種植和加工利用,所以塊莖的休眠對生產是比較有利的。但如果是冬季生產的微型薯,春播時因塊莖的休眠沒有透過,而延誤播期,影響產量,這就對生產不利了,所以必須人工打破休眠。下面介紹一種打破種薯休眠常用的方法。 方法:用一個密閉的容器盛放種薯,容器下部以玻璃器皿盛放“731”催芽劑燻蒸24h。 用量:每千克薯可用1ml藥液。藥液比例:按氯乙醇∶1,2-氯乙烷∶四氯化碳=7∶3∶1進行配製。
2.種薯的萌發 塊莖播種後在適宜的條件下才能萌發。塊莖發芽的最低溫度為5℃~6℃,最適溫度是15℃~17℃。從播種到出苗所需時間和土壤溫度高低有密切關係,在適宜的溫度範同內,溫度愈高,出苗所需時間愈短。提早播種,因土壤溫度過低,幼根和幼芽生長緩慢或停止而延長出苗期。 種薯發芽出苗除受土壤溫、溼度影響外,還與貯藏期的溫度變化有關。播前貯藏溫度低於8℃,塊莖播種後發芽較慢,所以播前應將低溫下貯藏的種薯移至12℃以上條件下曬種。這樣出苗速度快,芽苗健壯。 塊莖上不同部位的芽眼發芽快慢也不同,一般是頂部芽眼發芽早,出苗快,生長也最旺盛。相反,愈近臍部的芽眼發芽愈遲,出苗慢,生長較弱。
3.植株的生長髮育 馬鈴薯的植株是在一定條件下由根、莖、葉三部分密切配合、高度協調下生長髮育的。從幼苗出土,其綠色莖葉即開始利用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發育良好的根系從土壤中吸取足夠的水分和無機元素,以供植株各部分生長利用。隨著植株中養分的分配和根、莖、葉的生長髮育,才形成完整的植株生長體系,直到開花達到植株最大繁茂。 一般在出苗後20d左右,地下各節的匍匐莖就都長出,並橫向伸長。出苗後一個月左右,植株開始現蕾,與此同時,匍匐莖的頂部開始膨大形成小塊莖。現蕾期是生產管理的一個重要標誌,即開始起壟培土,若培土過遲,就會在培土過程中損傷小薯而影響產量。現蕾後15d左右開始開花,地上部莖葉生長進入盛期,葉面積迅速增大。盛花期是地上部莖葉生長最旺盛時期,此後,地上部生長趨於停止,製造的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
4.塊莖的形成 多數品種是在現蕾期塊莖開始膨大,但通常馬鈴薯到開花盛期,葉面積最大,製造養分的能力最強,所以開花後20d左右塊莖增長的速度最快,而後隨著地上部莖葉的逐漸衰退,輸入塊莖的養分也相應地減少,一直到莖葉完全枯死,塊莖才停止增大。此時塊莖皮層加厚,進入休眠期。 馬鈴薯塊莖的膨大與漿果的形成,在養分分配上是有矛盾的,因漿果的生長和塊莖的膨大基本上同期進行的。植株上漿果愈多,對塊莖產量影響愈大,一般要減產5%~10%,多者可達20%以上。所以如果不是為了採收種子,應對那些結果較多的品種及時摘花、摘蕾,以免漿果與塊莖爭奪養分.
-
4 # 農村楊四月
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有以下幾點 1馬鈴薯塊莖休眠,在自然條件下,收穫後有一段時間不發芽,這種現象叫做馬鈴薯的休眠,產生休眠的原因是,新收的塊莖內含有較多的,如脫落酸等抑制生長的物質,以及緻密的木栓化周皮阻止了塊莖內外氧氣的交換,使得整個代謝過程減弱,因而處於休眠狀態,馬鈴薯休眠期短的品種,塊莖收穫後1~2月即可發芽,休眠期長的需3個月以上才能萌芽。溫度在1~4 C時,塊莖保持休眠狀態下不能萌芽,溫度升至20 C時,可縮短休眠時期。
2.塊莖的萌發渡過了休眠期7的塊莖播種後,在較高溫度下,萌發較快,出苗時間短。如果較長期處在10C以下的低溫條件下,幼莖生長遲緩或受到抑制,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出土,或難以出土,而從幼莖上生出粗短的匍匐莖,或在幼莖上直接形成小薯,甚至由種薯芽眼處生出仔薯。12C以上時種薯容易出苗 植株的生長髮育與塊莖的形成 馬鈴薯塊莖出苗後7~10天,匍匐莖開始發育,出苗後25天左右達到現蕾期,葉面積迅速擴大,植株現蕾,匍匐莖尖端開始膨大,進人塊莖形成期。
馬鈴薯出苗後約50天達開花期,這時葉面積大達最高限度,光合作用非常旺盛,莖葉製造的養分主要往莖中輸送積累。在開花後2~3周內塊莖膨大的速度最快。在正常情況下,塊莖的增重可延續到莖葉枯黃期
-
5 # 農人金哥
其實馬鈴薯也叫土豆,土豆是俗稱,馬鈴薯是學名, 土豆名稱是象形的,土豆是長在土壤中的圓形塊莖形狀像豆子,所以叫土豆。“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
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它的生長特性有以下幾點。
1.、免耕覆蓋能有效提高結薯層的日均積溫和降低中午14:00時結薯層的溫度。
要低,有利於馬鈴薯塊莖的生長。 2、免耕覆蓋能明顯改善0~10鋤和10~20cm土層的含水量。免耕稻草覆蓋對
土壤微生物數量也有很大影響,O~10cm和10~20cm土層的細菌、真菌、放線菌數
量都是免耕覆蓋高於傳統耕作。免耕覆蓋與傳統耕作相比可以提高0~lOcm土層的
鹼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和全氮的含量並且降低了pH值。 3、免耕覆蓋對苗期的根系生長、植株長勢產生一定的延緩作用,但中後期具有
生長加速作用。在苗期各處理間幹物質量達到顯著性差異,以傳統耕作的全株幹物質
重量最大,隨著各個生育期的推移處理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到成熟期各免耕處理幹物
質量均高於傳統耕作,且較傳統耕作高4.26~32.12%;株高、冠幅、分枝、莖粗、葉
片數和匍匐莖數也表現出上述規律。免耕覆蓋馬鈴薯幹物質在塊莖中的分配比例小於
傳統耕作。 4、免耕覆蓋對光合速率、根系活力、葉綠素含量、硝酸還原酶活性、保護性酶
活性、丙二醛含量、澱粉酶活性、蔗糖轉化酶活性和各個器官的氮磷鉀含量有不同程
度的影響。在整個生育期中,除了丙二醛含量,T1和T2所有指標都高於處理CK,
而Tl和T2之間無明顯差異。在苗期,CK處理不同器官的氮、磷和鉀的含量要高
於Tl和T2:後面四個時期均是T1和T2高於CK。 5、免耕覆蓋對馬鈴薯塊莖的可溶性糖含量、還原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和澱粉含
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影響。各處理的塊莖可溶性糖、塊莖還原糖和蛋白質均有隨著生育
期的推移呈現下降趨勢,但澱粉含量卻呈隨著生育期的推移而上升的趨勢。其中,各 免耕覆蓋對馬鈴薯生長髮育特性的影響
處理的塊莖可溶性糖的高低順序為:CK>T2>T1;各處理的塊莖還原糖的高低順序為:
Tl>T2>CK,它們之間的差異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各處理的塊莖蛋白質含量的高低順
序為:T2>Tl>CK,它們之間的差異呈極顯著水平;各處理的塊莖澱粉含量隨著生育
期的推移呈現上升趨勢,它們的高低順序為:T2>T1>CK。 6、免耕覆蓋與傳統耕作相比可以提高單株結薯數、大中薯率、單株薯重,綠薯
中、小薯率個處理間達到顯著差異;免耕覆蓋的綠薯綠較高;單株結薯數T1>T2>CK,
T1>T2>CK,免耕覆蓋處理的單株薯重顯著高於傳統耕作。 7、免耕覆蓋能夠顯著提高馬鈴薯和產量,各處理間產量順序為Tl>T2>CK,它
們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性水平,T1、T2較CK分別增產130.40%和118.74%。
以上就是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的特性,免耕覆蓋;生理特性;產量和品質 。
-
6 # 三農的高度
馬鈴薯適宜生長環境能力強,其分佈廣泛,是我們很重要的種植作物之一。想了解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就要從它的根莖生長特點和生境需求來分析。當我們瞭解一些馬鈴薯根莖的一些特性,和它對生長環境的需求以後,就自然明白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了。
一、馬鈴薯的根系:馬鈴薯通常用薯塊進行無性繁殖,也有少數人利用種子來進行有性繁殖。這兩種種植模式的馬鈴薯,根系很大的不同。◆薯塊繁殖:這種繁殖栽培出的馬鈴薯,根系稱作鬚根系。利用種薯栽培的馬鈴薯,生長出來的根為不定根,沒有主側根之分,呈根鬚狀。鬚根又分為兩類:
①、芽眼鬚根——在種薯的出芽近處,在4節左右密集生長出來的不定根。這種芽眼根由於其髮根早,養分足而分枝能力強,在土壤中分佈廣而且深,是主要馬鈴薯的基礎主根系。
②、匍匐根——距離母薯較遠,在馬鈴薯地下莖稈上發育出來的不定根,這種根莖分佈在地表土層裡,比較短,分枝能力很差,主要吸收磷素等肥力,可以快速的把肥力轉化,供給馬鈴薯的植株所用。◆種子繁殖:這種有性繁殖的方式,馬鈴薯的的根系會有主根和側根之分,因此,被稱作直根系。
馬鈴薯的根系佔整個植株的1.5%左右,主要分佈在淺土層,所以,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不過,有些品種有所不同,由於其根系發達,入土面廣,在缺墒少肥的情況下,根系長勢依舊發達,抗逆性強,但是,在水分充足的土壤之中,根系卻發育不良。所以,我們種植戶,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種植茬口和方式來選薯種。
二、馬鈴薯的莖:按照具體劃分,根據莖結的各自特點,分為塊莖、匍匐莖、地下莖和地上莖。◆莖塊。莖塊是馬鈴薯生長的營養母體,葉片所製造有機營養物質,莖塊含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被稱作縮短且肥大的變態莖。
◆匍匐莖:通常淺層中的匍匐莖呈白色,也有發紅的紫色等。通常每株馬鈴薯主根系,有多有少,可以發展出5~6個匍匐莖,,這些莖每節會形成較細的不定根。從種植經驗中可以看出,匍匐莖越短,結薯靠近根部且集中,反之,過長的匍匐莖,結薯比較分散。◆地下莖:說白了就是馬鈴薯植株的主莖,被掩埋在土壤中的部分。靠近母薯呈白色,越往地表顏色有綠轉褐色,成熟以後都會變成褐色狀。這一節莖非常短,一般10㎝左右,有7個結左右,上面有生根系,匍匐莖和莖塊。
◆地上莖:馬鈴薯地上莖由母薯生長到地上的枝條,起到光合作用,做新陳代謝為主要目的。而且,利用馬鈴薯的地上莖,可以繁殖馬鈴薯,有點紅薯藤的繁殖能力。有條件的可以採用,地上莖切段組織,培養加速無毒苗的繁殖栽培,效果不錯。
三、馬鈴薯對溫度的需求:馬鈴薯喜歡涼爽的氣溫,整個生長期下16~21℃為宜。發芽期適宜溫度在13~18℃,溫度高過35℃時間過長,母薯容易腐爛,芽條生長髮育不良;苗期適宜溫度15~21℃,氣溫低於7℃,生長停滯,發育不良;地下莖塊形成期,地溫17℃最佳,如果氣溫超過25℃,莖塊生長逐漸停滯。
四、馬鈴薯對光照的需求:萬物生長靠太陽。馬鈴薯一天日照12個小時左右最佳。苗期短日照、光照佳和適當的溫度,對於馬鈴薯生根,分鬚根有利,可以起到壯苗的作用,為後期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植株生長期,需要長光照、強烈太Sunny和適當的溫度,更有利於強大馬鈴薯各個組織的同化;結薯期,需要短日照、強光和早晚溫差比較明顯,非常有利於同化物疏鬆薯塊,可有效膨大薯塊。如果馬鈴薯種植過密,田間通透性差,那麼,在高溫弱光和長日照下,會造成植株徒長,在弱光下,馬鈴薯無法有效形成薯塊。
五、馬鈴薯對水分的需求:在馬鈴薯的幼苗期,由於其生長需水量小,保持土壤有墒不幹旱就好;在莖塊的發育生長期,需水量最大,主要為了膨大薯塊,需要水分協助轉化同化物,保持土壤水分75%左右為宜;過了膨大期,到了結薯後期,薯塊主要積累澱粉沉澱物,需水量比較小。此時,要忌諱多澆水,澆水不到不利於土豆生長,還會由於薯塊的氣孔通透性強,容易被侵染病菌而腐爛。而且,水分過大的馬鈴薯,更不利於後期儲藏。
六:馬鈴薯對土壤和養分的需求:雖然說馬鈴薯對土壤適應能力很強悍,但是,我們想獲得豐產豐收,還需要選擇適宜它生長的土壤。最適宜土壤的pH值在5.5~6.5之間,由於馬鈴薯屬於地下莖塊作物,所以我們還要選擇土層深厚且疏鬆,富含有機質的輕質沙瓤土和壤土最佳。馬鈴薯吸收最多的是氮磷鉀肥,還有少量的礦物質鈣和硫,如果適當性補充一些鐵、硼、鋅錳銅等微量元素,可以顯著提高馬鈴薯的的品質。
當我們瞭解一些馬鈴薯根莖的特性,根據馬鈴薯需要的生境,精耕細作,有效防治病蟲害,才能確保豐產豐收。
-
7 # 諮詢爆料biubiu
馬鈴薯(土豆)一生中,大致可分為6個生長髮育階段。
(1)發芽期(按莖萌發至出苗) 塊莖發芽至播到地裡長出幼苗為發芽期。生長中心是根和芽的生長。此階段幼苗生長粗壯程度和根系發達與否,直接影響馬鈴薯(土豆)的後期生長。
(2)幼苗期(出苗至現蕾) 出苗至頂端用內眼看得清花蕾時為幼苗期。約需20一40天,生長中心是髮根和長葉。這是植株生長非常迅速,出苗後約20天左右,便可看到花蕾,叫做現蕾。與此同時,地下部的甸甸莖頂端停止極性生長,開始膨大成幼小的塊莖。
(3)塊莖形成期(現蕾至始花) 現蕾15~20天后開始開花,什麼樣的氣候條件適宜馬鈴薯(土豆)生長髮育?地下莖的頂端相繼膨大形成塊莖,直徑一船在1~3釐米,此階段稱為塊莖形成期。此時,植株已由單純的營養生長期過渡到營養生長、生殖生長和物質積累並行的時期。由於養分供不應求,地上莖時生長暫時受到一定的抑制,表現出主莖生長緩慢。如果肥料充足,這種現象約10天左右。否則,時間延續很長,甚至就此停止生長。
(4)塊莖增長期(盛花至莖葉衰老) 從始花塊莖形成至盛花末期塊莖基本停止膨大為塊莖增長期。此階段馬鈴薯(土豆)開花、莖葉增長和塊莖膨大同時進行,是馬鈴薯(土豆)一生中生長髮育的全盛時期。其莖葉生長速度、葉面積和莖葉重達到最高峰;塊莖增長的速度為塊莖形成期的5—9倍,一窩馬鈴薯(土豆)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一天可增加20一50克。是決定抉莖大小和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
(5)澱粉積累期(莖葉衰老至莖葉枯黃) 末花期,馬鈴薯價格行情地上莖葉生長基本停止,基部葉片自下而上逐漸衰老變黃,開始枯萎,塊莖大小基本定型,進入澱粉積累階段。此階段以澱粉積累為中心,蛋白質和灰分的積累也同時進行,只有糖分和纖維素相應減少。澱粉積累直至莖葉全部枯死才停止。
(6)塊莖休眠期(完全成熟或採收至芽眼萌動) 一般剛收穫的馬鈴薯(土豆)塊莖,即使給以適宜的發芽條件,也不會很快發芽的現象,便叫塊莖的休眠。這是馬鈴薯(土豆)對不良環境條件的一種適應性。
-
8 # 丁望之
馬鈴薯植株一般是由根、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塊莖、葉、花和果實組成。其在長期歷史發展和由野生到馴化成栽種的過程中,對於環境逐漸產生了一些適應能力,造成它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規律。
瞭解並掌握這些特性,就可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種植目的。馬鈴薯生長髮育特性有6方面,分別為喜涼特性、分枝特性、再生特性、休眠特性、豐產特性和速熟特性,下面我們逐個進行分析。1.喜涼特性
馬鈴薯莖葉的生長和塊莖的膨大,由於受原產地安第斯高山寒冷氣候的影響,導致其莖葉和塊莖的生長遺傳了原產地寒冷氣候條件下才能適宜生長的喜涼特性。在馬鈴薯規模化種植上,我們必須滿足它的生長需要,這樣才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種植目的。雖然經後期人工培養、選育出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生育期的馬鈴薯品種,但在南方某些氣溫較高的地方,仍然要選擇氣溫適宜的冬季種植馬鈴薯,不然也不會有理想的收成。
2.分枝特性
馬鈴薯的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塊莖都有分枝的能力。從地面向上的主幹和分枝,統稱為地上莖,是由種薯芽眼萌發的幼芽發育成的枝杈,地下莖是種薯發芽生長的枝條埋在土裡的部分,下部莖正常情況下是白色,靠近地表處稍有綠色或褐色,老時多變為褐色。而匍匐莖是由地下莖的節上腋芽長成的,實際就是莖在土壤裡的分枝。馬鈴薯的塊莖,是由匍匐莖尖端膨大而形成的一個短縮而肥大的變態莖,具有地上莖的各種特徵,但塊莖沒有葉綠體,表皮有白、黃、紅、紫、褐等不同顏色。皮裡邊是薯肉,營養物質就貯存在這裡,薯肉因品種不同而有白色或黃色之分。塊莖上有芽眼,相當於地上莖節上的腋芽,溫度適宜時就可以進行分枝。
3.再生特性
馬鈴薯對雹災和凍害有很強的抵禦能力,就是因為即使馬鈴薯地上部分莖葉凍死,也不用毀種,馬鈴薯的側芽可以重新長出側枝,就是因為它具有很強的再生特性。特別是近年來,在種薯生產上普遍應用的莖尖組織培養生產脫毒種薯的新技術,僅用非常小的莖尖組織,就能培育成脫毒苗。脫毒苗的切段擴繁,微型薯生產中的剪頂扦插等,都大大加快了繁殖速度,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4.休眠特性
新收穫的馬鈴薯塊莖,在自然條件下,有相當一段時間不能發芽,這種現象叫做休眠。並且休眠期的長短,與品種、栽培條件和貯藏條件有密切關係。影響塊莖休眠期長短的最明顯的因素是貯藏溫度。在1-3℃的低溫條件下貯藏,除個別無休眠的品種外,多數品種可保持長期不發芽。在20℃左右溫度下,經2個月芽眼即可萌動。馬鈴薯從收穫到萌芽所經歷的時間叫休眠期,這也就是其特有的休眠特性。
5.豐產特性
馬鈴薯是以地下塊莖作為經濟器官的作物,植株的地上莖葉透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碳水化合物,能夠在生育的早期直接輸送到塊莖貯藏器官中去,不像穀類作物那樣需要經過開花、授粉、受精、結果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這樣,在形成塊根的過程中,無形中節約大量的能量消耗。
6.速熟特性
馬鈴薯植株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極為敏感,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植株能迅速生長,葉面積能迅速擴充套件,相應貯藏同化產物的塊莖也能迅速形成和膨大。即塊莖可以隨著膨大而不斷積累貯藏物質,這就是馬鈴薯的速熟特性。
-
9 # theWild野外生存
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至100釐米(40英寸),長出塊莖,這些塊莖是植物性增稠的莖,富含澱粉,以至於它是僅次於玉米的世界第四大重要糧食作物,小麥和大米。
圖1:馬鈴薯植株示意圖土壤型別和pH值馬鈴薯將在大多數土壤中生長,無論是有機土壤還是礦物土壤。但是,建議在進行機械收割的情況下使用質地較輕的中等土壤,以避免在收割時天氣條件不利時收割困難。最低的土壤pH值為5.5。土壤pH值低於4.8通常會導致生長受損。
鹼性條件過強會對面板質量產生不利影響,並可能導致微量營養素缺乏。
馬鈴薯植株的特殊敏感性氯化物
土豆對氯離子敏感。氯化物的損害表現為葉尖和邊緣焦化,葉片變黃和變黃。因此,使用不含氯的肥料進行施肥將有助於提高產量並改善其質量。
硼缺乏
相比之下,“空心心臟”的特徵是在塊莖中心附近形成空腔,沒有任何外部跡象表明該綜合徵。這是土壤缺硼的結果。有時由於植物密度過低而導致塊莖快速生長,也可能導致這種綜合症。
儲存條件
馬鈴薯的“黑心病”症狀是由於在塊莖貯藏期間向其供應的氧氣有限,不能透過改善生長條件來緩解。
灌溉
在早期生長階段,直到塊莖形成為止,至關重要的是使土壤持續均勻地潤溼至少10-15cm的深度。在此期間,應根據特定的土壤型別和氣候條件確定灌溉週期的頻率。
在第二個生長階段,在塊莖發育期間,灌溉頻率將降低,每3-5天進行一次灌溉。這樣可以進行有效的根部呼吸並增強生長速率。土豆幾乎可以灌溉直到收穫。
根據條件 和存在的水分含量,透過影響植物病原菌,塊莖萌發時的灌溉會影響子代塊莖的面板質量。配備施肥裝置的監控滴灌系統是灌溉的首選方法。
作物生長階段馬鈴薯的生長被分為五個不同的生長階段(圖3)。這些生長階段的確切時機取決於許多環境和管理因素,這些因素在地點和品種之間會有所不同。但是,在管理作物時需要考慮這些不同的生長階段。
圖3:馬鈴薯生長髮育的主要階段
馬鈴薯生長期間的營養需求發生變化。
第一階段新芽開發
新芽從種子塊莖上的眼睛中生長出來,並向上生長到土壤中。根在新芽的根部開始發展。
第二階段營養生長
葉子和早午餐莖沿著新芽從地上結節發育而來。根和莖在地下結點發育。光合作用開始。
第三階段塊莖啟動
塊莖在莖尖端形成,但尚未明顯增大。在大多數品種中,該階段的結束與早期開花相吻合。
第四期塊莖膨大
塊莖細胞隨著水,營養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積累而膨脹。塊莖成為碳水化合物和流動性無機養分沉積的主要場所。
第五階段成熟
藤蔓變黃並失去葉子,光合作用降低,塊莖生長減慢,藤蔓最終死亡。塊莖幹物質含量達到最大值,塊莖皮變硬。
-
10 # 壹只雞
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溼潤的土壤環境。
馬鈴薯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地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
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佈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
-
11 # 老周說三農
馬鈴薯有哪些生長髮育特性?
馬鈴薯需要經過發芽期、幼苗期、塊莖形成期和休眠期四個階段,才能完全馬鈴薯的生育週期。
馬鈴薯的塊莖成熟後進入休眠期,在休眠期間即使給以適宜的發芽條件也不會發芽。馬鈴薯的休眠期時間的長短與品種和環境條件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品種休眠期可以長達4個月,有的品種只有1—2個月,而有的品種在收穫後就能發芽。就是在同一個品種中,塊莖小的休眠期長,塊莖大的休眠期短。在同一塊莖上,基芽休眠期長,頂芽休眠期短。貯藏的溫度低休眠期長,貯藏的溫度高休眠期短。馬鈴薯的休眠期是由於塊莖中產生一種叫脫落酸的物質,抑制了細胞的分裂和伸長的關係。脫落酸的作用可以用赤黴素進行處理,打破馬鈴薯的休眠期,使馬鈴薯發芽。因此在生產中,種植秋馬鈴薯有剛收穫的馬鈴薯作種就要用赤黴素進行處理,使馬鈴薯發芽,便於進行種植。
馬鈴薯的塊莖中還含有一種叫龍葵素的毒物,由於通常含量比較少,食用後不會使人和家畜中毒,但是當馬鈴薯塊變綠,發芽或者腐爛時,龍葵素的含量可以提高几十倍,食用後就可以發生中毒,但是龍葵素能溶於水,容易被醋分解,在食用前用刀削去塊莖的皮,放在水裡浸泡幾個小時,或者加醋調味,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
回覆列表
馬鈴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也就是我們經常吃的土豆。馬鈴薯有著圓溜溜的外表,看上去很好玩,但是馬鈴薯的果實是生長在土裡的,雖然看上去髒兮兮的,但是它的營養價值是很高的。馬鈴薯還有藥用的價值,它可以給人體提供很多的熱量。經常吃馬鈴薯還可以美容,而且還有助於人們的消化。
馬鈴薯喜歡偏酸性的土壤,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最適宜生長在土質疏鬆、透氣性好、涼爽溼潤的土壤之中。因為土壤的透氣性好的話,播種之後發芽才會快,苗長的齊。並且還能有效的促進塊莖和根系的生長,還具有增加澱粉含量的作用。切忌要注意偏鹼性的土壤容易造成薯塊表皮受損,引起瘡痂病,所以我們要在播種前進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的環境。
二、養分
啊馬鈴薯的生長吸收最多的就是氮磷鉀肥,還有少量的礦物質鈣和硫,如果說我們適當的補充一下鐵、磞、鋅錳銅等微量元素,這樣還可以顯著的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三、水分
馬鈴薯的幼苗期生長需要的水量比較少,所以我們保持土壤有墑不幹旱就可以。在塊莖的發育生長期,就需要大量的水分了,因為為了薯塊的膨大,需要水分協助轉化同化物,保持土壤的水分在75%就可以。過了膨大期,到了結薯後期,薯塊主要積累澱粉沉澱物,需水量比較小。此時,要忌諱多澆水,澆水不到不利於土豆生長,還會由於薯塊的氣孔通透性強,容易被侵染病菌而腐爛。而且,水分過大的馬鈴薯,更不利於後期儲藏。
四、溫度
馬鈴薯的生長是比較喜歡涼爽的氣溫,所以在整個生長期溫度在16--21攝氏度最適宜。發芽期的適宜溫度是在13--18攝氏度,溫度如果過高35攝氏度時間過長的話,母薯就會出現腐爛的現象。苗期適宜溫度為15--21攝氏度,氣溫低於7攝氏度的話,生長就會停滯,發育也會不良。地下莖塊形成期,地溫17攝氏度最適宜,如果氣溫高於25攝氏度,莖塊的生長就會逐漸停止。
五、Sunny
萬物生長靠太陽。馬鈴薯一天日照12個小時左右最佳。苗期短日照、光照佳和適當的溫度,對於馬鈴薯生根,分鬚根有利,可以起到壯苗的作用,為後期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植株生長期,需要長光照、強烈太Sunny和適當的溫度,更有利於強大馬鈴薯各個組織的同化;結薯期,需要短日照、強光和早晚溫差比較明顯,非常有利於同化物疏鬆薯塊,可有效膨大薯塊。如果馬鈴薯種植過密,田間通透性差,那麼,在高溫弱光和長日照下,會造成植株徒長,在弱光下,馬鈴薯無法有效形成薯塊。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分享的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只有我們瞭解了馬鈴薯的特性之後,再根據馬鈴薯的生長環境,我們去精耕細作,有效的防治病蟲害,才能保證馬鈴薯的高產和高品。對此你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呢?歡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還有什麼不懂的歡迎評論,我將一一的給你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