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桃花源
-
2 # 閱名軒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以詩為主,序文只用來解釋詩作的背景,卻比詩作更為著名。
《滕王閣序》是王勃於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年)前往交趾探親途中,路過洪州,應邀參加閻公滕王閣盛宴,即席而作。文章全篇773個字,包含了37個典故、40個成語,是王勃的巔峰之作。
序文的第一部分(第1段)是應酬性文字,敘及洪州地理位置的重要,讚美東道主名望的崇高,以及歷史上人物的傑出和眼前賓客的尊貴。敘述不卑不亢,漂亮得體。
第二部分(第2、3段)由眼前的宴會寫到滕王閣的景色。先寫一路走來,在山水迤邐中,遠眺滕王閣。再寫登臨滕王閣,自閣上遠眺,由近及遠。最後是想象虛寫,“漁舟唱晚”、“雁陣驚寒”。
第三部分(第4-7段)抒情感懷,先是寫盛宴冠蓋雲集,眺望天高地遠,到“興盡悲來”。其次寫“命途多舛”,懷才不遇,仍懷“青雲之志”。最後寫“喜登龍門”,若干謁群公一二,“奏流水以何慚”。
序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絲絲入扣。華麗的辭藻、工穩的對偶、酣暢的筆調、渾融的意境、使其成為駢文第一名篇。
-
3 # 知識與見聞
《滕王閣序》是絕對的好文章,但比起同時代的名篇來看,滕王閣序學問足而文采欠,算不得頂級文章。
滕王閣序名頭太大了,幾乎大家都知道這篇文章,但真正能記得幾句話的人又著實不多。因為它學問太大了,要想讀懂滕王閣序需要太多太多的背景知識。滕王閣序七百多字,用典據說有四五十處,每個典故稍微解釋一下就是一篇文章,作者學問之深可見一斑。
正因為滕王閣序的這些用典,致使文章不是很好理解,讀起來也並不朗朗上口,諸多晦澀。滕王閣序不單用典多,生僻字還多,第一遍就能通讀滕王閣序的人,漢文功底十分了得!說個醜事兒,我讀滕王閣序至少有幾十遍了,都是讀的注音版。所以個人覺得要賣弄古文學問不用學別的,精通滕王閣序就可以秒殺一半大學本科了。
學問足沒人否認,文采欠卻可能大部分人不同意。看和誰比嘛,作為一篇有頂級名聲的文章自然要和頂級文章比,至少和同時代頂級文章比。李白的詩是喝完酒噴出來的,王維和陶淵明的詩是閒著沒事兒溜達出來的,杜牧的詩是煙花柳巷浸染出來的。那麼滕王閣序就是跩文跩出來的!也跩句詞兒形容吧,不像是真情流露,發自心靈深處的呼喊。
文采飛揚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文采用現在流行語叫做自創IP,就是我是絕對的原創,以後你們就學我吧。滕王閣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這個型別,但可惜整篇文章中這樣的句子太少,即使是熟讀滕王閣序的人也會覺得這句在全篇中非常突兀,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句沒用典故,淺顯易懂,即使沒有古文基礎,只要知道鶩是一種鳥,就可以讀懂,畫面感極強,是自創IP。學過滕王閣序只記得這一句的人比通篇會背誦的人多得多。
另一類文采就是點化典故,就是雖然我用典故了,用別人的IP了,但你不用查資料就能看懂,古人用它幹啥我不管,我用在這裡就是恰到好處。比如毛澤東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用了李賀的原句,但比原句還酣暢。滕王閣序用典雖多但缺乏點化,不查資料不知道他想說啥。
如果在這兩個基礎之上儘量用大白話那就是經典中的經典了,滕王閣序不單沒有大白話,如前文所有,文章裡“大白字”都少。比如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是大白話: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最精細的情感才是上乘之作。滕王閣序顯然不是。
綜上,我覺得滕王閣序是好文章,但不是我心目中頂級文章,算是上流中的下等吧。
-
4 # 雙魚非魚
只能膜拜,學不來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何等的胸懷和氣魄!
高中老師曾講過,《滕王閣序》本是一個偶然,當年唐朝洪州府(今江西南昌)都督閻伯為慶祝滕王閣修葺一新,在閣上大擺宴席。當然,擺宴席是假,要捧紅自己的女婿才是真。只是陰差陽錯,紅了王勃,留下了這千古絕唱!對後人而言,也是一種幸運,幸運能讀到這麼好的駢文。
酒至半酣,席間,閻伯拿出女婿吳子章描寫滕王閣的文章,在眾賓客面前稱讚誇耀,然後又說:“我們要挑選天下最好的稱頌滕王閣的詩賦,刻在閣上添色。”說完,他請手下人拿出紙和筆,一一請客人作文。 賓客知道閻都督此舉是想讓女婿出風頭,都紛紛推讓,但是還真有一個不知道推讓的,這個人就是王勃,他欣然揮筆,寫下了傳世之作《滕王閣序》。
閻都督不爽,酒也不吃了,退到後廳,王勃寫一句,手下人彙報一句。開頭兩句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聽了嘿嘿冷笑道:“老生常談,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嘛?”當聽到王勃寫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時,閻都督臉色漸漸變得平靜,覺得此人不可小看。
最後聽手下人報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時,閻都督不由得拍案稱奇:“天才,真是個天才!”
吳子章不服,說這是提前寫好的,人人都能背誦,於是當即一字不差的背了出來。王勃問,此是序,可曾有詩?吳子章說沒有,於是,王勃揮毫而就一首《滕王閣詩》。全詩如下: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5 # 大源文軒
我不以整篇而論。一看到《滕王閣序》這個題目,腦海中就蹦出耳熟能詳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情景。這種想象,妙不可言。靜謐的鄉村,西邊繁星點點,夕陽藏在半山似墜非墜,農人荷鋤揹筐,談笑風生,遠望江河,猶如黃金覆蓋大地;天色忽暗,孤鶩定格於霞光之中。
這種意境,竟然是一句話帶出的。
通篇而論,大氣磅礴之勢更是妙不可言。
-
6 # 溪橋煙柳詩詞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青霜 一作:清霜)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層巒 一作:層臺;即岡 一作:列岡;飛閣流丹 一作:飛閣翔丹)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軸 通:舳;迷津 一作:彌津;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一作:虹銷雨霽,彩徹雲衢)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遙襟甫暢 一作:遙吟俯暢)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見機 一作:安貧)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
這裡是漢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屬於翼、軫兩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連結著衡山和廬山。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衣帶,控制著楚地,連線著閩越。這裡物產的華美,有如天降之寶,其光彩上衝牛鬥之宿。這裡的土地有靈秀之氣,陳蕃專為徐孺設下几榻。洪州境內的建築如雲霧排列,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賓士驅走。池據於中原與南夷的交界之處,賓客與主人包括了東南地區最優秀的人物。都督閻公,享有崇高的名望,遠道來到洪州坐鎮,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暫留。每逢十日一旬的假期,來了很多的良友,迎接遠客,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席位。文詞宗主孟學士所作文章就像像騰起的蛟龍、飛舞的綵鳳;王將軍的兵器庫中,藏有像紫電、青霜這樣鋒利的寶劍。由於父親在交趾做縣令,我在探親途中經過這個著名的地方。我年幼無知,竟有幸親身參加了這次盛大的宴會。
正當深秋九月之時,雨後的積水消盡,寒涼的潭水清澈,天空凝結著淡淡的雲煙,暮靄中山巒呈現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駕著馬車,在崇山峻嶺中訪求風景。來到昔日帝子的長洲,找到仙人居住過的宮殿。這裡山巒重疊,青翠的山峰聳入雲霄。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從閣上看不到地面。仙鶴野鴨棲止的水邊平地和水中小洲,極盡島嶼的紆曲迴環之勢;華麗威嚴的宮殿,依憑起伏的山巒而建。
推開雕花精美的閣門,俯視彩飾的屋脊,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河流迂迴的令人驚訝。遍地是里巷宅舍,許多鐘鳴鼎食的富貴人家。舸艦塞滿了渡口,盡是雕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雲消雨停,Sunny普照,天空晴朗;落日對映下的彩霞與孤獨的野鴨一齊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傍晚時分,漁夫在漁船上歌唱,那歌聲響徹彭蠡湖濱;深秋時節,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驚叫,哀鳴聲一直持續到衡陽的水濱。
放眼遠望,胸襟頓時感到舒暢,超逸的興致立即興起。排簫的音響引來徐徐清風,柔緩的歌聲吸引住飄動的白雲。今日盛宴好比當年梁園雅集,大家酒量也勝過陶淵明。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音樂與飲食、文章和言語這四種美好的事物都已經齊備,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兩個難得的條件也湊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極目遠眺,在假日裡盡情歡娛。蒼天高遠,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無窮無盡。歡樂逝去,悲哀襲來,意識到萬事萬物的的消長興衰是有定數的。遠望長安沉落到夕陽之下,遙看吳郡隱現在雲霧之間。地理形勢極為偏遠,南方大海特別幽深,崑崙山上天柱高聳,緲緲夜空北極遠懸。關山重重難以越過,有誰同情我這不得志的人?偶然相逢,滿座都是他鄉的客人。懷念著君王的宮門,但卻不被召見,什麼時候才能像賈誼那樣到宣室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時機不同,人生的命運多有不順。馮唐容易衰老,李廣立功無數卻難得封侯。使賈誼這樣有才華的人屈居於長沙,並不是當時沒有聖明的君主,使梁鴻逃匿到齊魯海濱,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時代嗎?只不過由於君子安於貧賤,通達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罷了。年歲雖老而心猶壯,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遭遇窮困而意志更加堅定,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的凌雲之志。即使喝了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潔;即使身處於乾涸的車轍中,胸懷依然開朗愉快。北海雖然遙遠,乘著大風仍然可以到達;晨光雖已逝去,珍惜黃昏卻為時不晚。孟嘗君心性高潔,但白白地懷抱著報國的熱情,阮籍為人放縱不羈,我們怎能學他那種走到窮途的就哭泣的行為呢!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介書生。雖然和終軍年齡相等,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像班超那樣有投筆從戎的豪情,也有宗愨“乘風破浪”的壯志。如今我拋棄了一生的功名,不遠萬里去朝夕侍奉父親。雖然不是謝玄那樣的人才,但也和許多賢德之士相交往。過些日子,我將到父親身邊,一定要像孔鯉那樣接受父親的教誨;而今天我能謁見閻公受到接待,高興得如同登上龍門一樣。假如碰不上楊得意那樣引薦的人,就只有撫拍著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嘆惜。既然已經遇到了鍾子期,就彈奏一曲《流水》又有什麼羞愧呢?
呵!名勝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會難以再逢。蘭亭集會的盛況已成陳跡,石崇的梓澤也變成了廢墟。承蒙這個宴會的恩賜,讓我臨別時作了這一篇序文,至於登高作賦,這隻有指望在座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盡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我的一首四韻小詩也已寫成。請各位像潘岳、陸機那樣,展現江海般的文才吧:
巍峨高聳的滕王閣俯臨著江心的沙洲,想當初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
早晨,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黃昏,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
悠閒的彩雲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著;時光易逝,人事變遷,不知已經度過幾個春秋。
昔日遊賞於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裡去了,只有那欄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遠方奔流。
註釋
豫章: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為漢豫章郡治。唐代宗當政之後,為了避諱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換為“南昌故郡”。所以現在滕王閣內的石碑以及蘇軾的手書都作“南昌故郡”。
故:以前的。
洪都:漢豫章郡,唐改為洪州,設都督府。
星分翼軫:古人習慣以天上星宿與地上區域對應,稱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據《晉書·天文志》,豫章屬吳地,吳越揚州當牛鬥二星的分野,與翼軫二星相鄰。翼、軫,星宿名,屬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陽市)。
廬:廬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襟:以……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稱。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婁江、東江,泛指長江中下游的江河。
帶:以……為帶。五湖在豫章周圍,如衣束身,故稱。
五湖:一說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又一說指菱湖、遊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在鄱陽湖周圍,與鄱陽湖相連。以此借為南方大湖的總稱。
蠻荊: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
引:連線。
甌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區。古東越王建都於東甌(今浙江省永嘉縣),境內有甌江。
物華天寶:地上的寶物煥發為天上的寶氣。
龍光射牛鬥之墟:龍光,指寶劍的光輝。牛、鬥,星宿名。墟、域,所在之處。據《晉書·張華傳》,晉初,牛、鬥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請教精通天象的雷煥,雷煥稱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張華命雷煥為豐城令尋劍,果然在豐城(今江西省豐城市,古屬豫章郡)牢獄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內有龍泉、太阿二劍。後這對寶劍入水化為雙龍。
傑:俊傑,豪傑。靈:靈秀。
徐孺:徐孺子的省稱。徐孺子名稚,東漢豫章南昌人,當時隱士。據《後漢書·徐稚傳》,東漢名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賓客,惟徐稚來訪時,才設一睡榻,徐稚去後又懸置起來。
雄:雄偉。州:大洲。
霧列:霧,像霧一樣,名詞作狀語。喻濃密、繁盛,霧列形容繁華。“星”的用法同“霧”
採:“採”同“寀”,官員,這裡指人才。
枕:佔據,地處。盡:都是。
東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詩經-爾雅-釋地》:“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華山之金石。”會稽就是今天的紹興,後用“東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都督:掌管督察諸州軍事的官員,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閻公:閻伯嶼,時任洪州都督。
雅望:崇高聲望。
棨戟:外有赤黑色繒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時用。這裡代指儀仗。
遙臨:遠道來臨。
宇文新州:複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廣東境內)刺史,名未詳。
懿範:好榜樣。
襜帷:車上的帷幕,這裡代指車馬。
暫駐:暫時停留。
十旬休假:唐制,十日為一旬,遇旬日則官員休沐,稱為“旬休”。
勝友:才華出眾的友人
騰蛟起鳳:宛如蛟龍騰躍、鳳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又:“揚雄著《太玄經》,夢吐鳳凰集《玄》之上,頃而滅。”
孟學士:名未詳。學士是朝廷掌管文學撰著的官員。
詞宗:文壇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學家、史學家沈約。
紫電青霜:《古今注》:“吳大皇帝(孫權)有寶劍六,二曰紫電。”《西京雜記》:“高祖(劉邦)斬白蛇劍,刃上常帶霜雪。”《春秋繁露》亦記其事。
王將軍:王姓的將軍,名未詳。
武庫:武器庫。也可能是指西晉軍事家杜預,即杜武庫。
家君作宰:王勃之父擔任交趾縣的縣令。
路出名區:(自己因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出:過。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維:在。又有一說此字為語氣詞,不譯。
序:時序(春夏秋冬)
三秋:古人稱七、八、九月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此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潦水:雨後的積水。
盡:沒有
儼:整齊的樣子。
驂騑:駕車的馬匹。
上路:高高的道路。
訪:看
崇阿:高大的山陵。
臨、得:到。
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嬰。有版本為“得仙人之舊館”。
長洲:滕王閣前贛江中的沙洲。
舊館:指滕王閣
層:重疊。上:上達。
飛閣流丹:飛簷塗飾紅漆。有版本為“飛閣翔丹”。(新課改上對“流丹”給出的註解是:硃紅的漆彩鮮豔欲滴)
飛閣:架空建築的閣道
流:形容彩畫鮮豔欲滴
丹:丹漆,泛指彩繪
臨:從高處往下探望。
鶴汀鳧渚:鶴所棲息的水邊平地,野鴨聚處的小洲。
汀:水邊平地
鳧:野鴨
渚:水中小洲
縈迴:曲折
即岡巒之體勢:依著山崗的形式(而高低起伏)。
桂,蘭:兩種名貴的樹,形容宮殿的華麗,講究
披:開
繡闥:繪飾華美的門。
雕甍:雕飾華美的屋脊。
曠:遼闊
盈視:極目遠望,滿眼都是
紆:迂迴曲折
駭矚:對所見的景物感到驚駭。
閭閻:里門,這裡代指房屋。
撲:滿
鐘鳴鼎食:古代貴族鳴鐘列鼎而食,所以用鐘鳴鼎食指代名門望族。
舸:船《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
彌:滿。
青雀黃龍:船的裝飾形狀,船頭作鳥頭型,龍頭型。
舳:船尾把舵處,這裡代指船隻。
銷:“銷”通“消”,消散。
霽:雨過天晴
彩:日光。
區:天空。
徹:通貫。
化用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一說,“霞”為一種小飛蛾,"落“的意思為孤單,孤單的飛蛾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自有一種孤寂之情。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變霞鶩》)
窮:窮盡,引申為“直到”。
彭蠡:古代大澤,即今鄱陽湖。
衡陽:今屬湖南省,境內有回雁峰,相傳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飛,待春而返。
斷:止
浦:水邊、岸邊。
登高望遠,胸懷頓時舒暢,超逸的興致迅速升起。
遙:遠望。襟:胸襟。甫:頓時。暢:舒暢。
興:興致。遄:迅速。
爽籟:清脆的排簫音樂。籟,管子參差不齊的排簫。
遏:阻止,引申為“停止”。
白雲遏:形容音響優美,能駐行雲。《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睢園綠竹:睢園,即漢梁孝王菟園,梁孝王曾在園中聚集文人飲酒賦詩。《水經注》:“睢水又東南流,歷於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園也。”
凌:超過。
彭澤:縣名,在今江西湖口縣東,此代指陶潛。陶潛,即陶淵明,曾官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
樽:酒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有酒盈樽”之句。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今日盛宴好比當年梁園雅集,大家酒量也勝過陶淵明。
鄴水:在鄴下(今河北省臨漳縣)。鄴下是曹魏興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詩。曹植在此作《公宴詩》。
朱華:荷花。曹植《公宴詩》:“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
光照臨川之筆:臨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撫州市,代指即謝靈運。謝靈運曾任臨川內史,《宋書》本傳稱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四美: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另一說,四美:音樂、飲食、文章、言語之美。劉琨《答盧諶詩》:“音以賞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暢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二難:指賢主、嘉賓難得。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王勃說“二難並”活用謝文,良辰、美景為時地方面的條件,歸為一類;賞心、悅目為人事方面的條件,歸為一類。
睇眄:看。
中天:長天。
窮睇眄於中天:極目遠望天空
宇宙:喻指天地。《淮南子·原道訓》高誘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來今曰‘宙’。”
迥:大
盈虛:消長,指變化。
數:定數,命運。
識盈虛之有數:知道萬事萬物的消長興衰是有定數的。
吳會(kuài):古代紹興的別稱,紹興古稱吳會、會稽,是三吳之首(吳會、吳郡、吳興),唐代紹興是國際大都市,與長安齊名。同時期的詩人宋之問也有意思相近的一首詩:”薄遊京都日,遙羨稽山名“。
《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
《古代漢 語》解釋:“陸雲,字士龍,三國吳承相陸遜 孫。陸遜封華亭侯,陸氏世居華亭。華亭古 稱‘雲間’。荀隱,穎川人。穎川,地近京城。 後以‘日下’喻‘京都’。”
字面意思是:遠望長安在夕陽下,遙看吳越在雲海間。
南溟:南方的大海。事見《莊子·逍遙遊》。
天柱:傳說中崑崙山高聳入天的銅柱。《神異經》:“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北辰:北極星,比喻國君。《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關山:險關和高山。
悲:同情,可憐
失路:仕途不遇。
萍水相逢:浮萍隨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帝閽:天帝的守門人。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此處借指皇帝的宮門
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後,漢文帝復召他回長安,於宣室中問鬼神之事。宣室,漢未央宮正殿,為皇帝召見大臣議事之處。
命途:命運
時運不齊:命運不好。不齊( jì):有蹉跎、有坎坷。
馮唐易老:馮唐在漢文帝、漢景帝時不被重用,漢武帝時被舉薦,已是九十多歲。《史記·馮唐列傳》:“(馮)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
李廣難封:李廣,漢武帝時名將,多次與匈奴作戰,軍功卓著,卻始終未獲封爵。
屈賈誼於長沙:賈誼在漢文帝時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聖主:指漢文帝,泛指聖明的君主。
梁鴻:東漢人,作《五噫歌》諷刺朝廷,因此得罪漢章帝,避居齊魯、吳中。
明時:指漢章帝時代,泛指聖明的時代。
機:“機”通“幾”,預兆,細微的徵兆。《易·繫辭下》:“君子見幾(機)而作。”
達人知命:通達事理的人。《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老當益壯:年紀雖大,但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墜:墜落,引申為“放棄”。
青雲之志:《續逸民傳》:“嵇康早有青雲之志。”
酌貪泉而覺爽:貪泉,在廣州附近的石門,傳說飲此水會貪得無厭,吳隱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堅定。據《晉書·吳隱之傳》,廉官吳隱之赴廣州刺史任,飲貪泉之水,並作詩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伯)夷(叔)齊飲,終當不易心。”
處涸轍:乾涸的車轍,比喻困厄的處境。《莊子·外物》有鮒魚處涸轍的故事。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語意本《莊子·逍遙遊》。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東隅,日出處,表示早晨,引申為“早年”。桑榆,日落處,表示傍晚,引申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並不晚。《後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孟嘗:據《後漢書·孟嘗傳》,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後因病隱居。桓帝時,雖有人屢次薦舉,終不見用。
阮籍:字嗣宗,晉代名士,不滿世事,佯裝狂放,常駕車出遊,路不通時就痛哭而返。《晉書·阮籍傳》: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
三尺:衣帶下垂的長度,指幼小。古時服飾制度規定束在腰間的紳的長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區別,士規定為三尺。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階制度是從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階的官職。
一介:一個。
終軍:據《漢書·終軍傳》,終軍字子云,漢代濟南人。武帝時出使南越,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時僅二十餘歲
等:相同,用作動詞。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稱“弱冠”。
投筆:事見《後漢書·班超傳》,用漢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
宗愨:據《宋書·宗愨傳》,宗愨字元幹,南朝宋南陽人,年少時向叔父自述志向,雲“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因戰功受封。
簪笏:冠簪、手版。官吏用物,這裡代指官職地位。
百齡:百年,猶“一生”。
奉晨昏:侍奉父母。《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昏定而晨省。”
非謝家之寶樹:指謝玄,比喻好子弟。《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接孟氏之芳鄰:“接”通“結”,結交。見劉向《列女傳·母儀篇》。據說孟軻的母親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最後定居於學宮附近。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鯉,孔鯉,孔子之子。趨庭,受父親教誨。《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孔)鯉趨而過庭。(子)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子)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捧袂:舉起雙袖,表示恭敬的姿勢。
喜託龍門:《後漢書·李膺傳》:“膺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楊意,楊得意的省稱。凌雲,指司馬相如作《大人賦》。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經蜀人楊得意引薦,方能入朝見漢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
鍾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慚:鍾期,鍾子期的省稱。《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勝:名勝。不:不能。常:長存。難:難以。再:再次遇到。
蘭亭:位於中國紹興。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與群賢宴集於此,行修禊禮,祓除不祥。
梓澤:即晉·石崇的金谷園,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
臨別贈言:臨別時贈送正言以互相勉勵,在此指本文。
恭疏短引:恭敬地寫下一篇小序,在此指本文。
一言均賦:每人都寫一首詩。
四韻俱成:(我的)四韻一起寫好了。四韻,八句四韻詩,指王勃此時寫下的《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鍾嶸《詩品》:“陸(機)才如海,潘(嶽)才如江。”這裡形容各賓客的文采。
高宗時期,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親時路過這裡,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中國傳承下的《滕王閣序》的各版本多是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作為開篇,然而,在日本皇宮發現了公元707年(日本慶雲四年,即滕王閣序創作後的26年)收藏的《滕王閣序》的抄本,在該抄本中,開篇卻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版本,專家們給出的解釋是,“豫章故郡”是原版,而“南昌故郡”只是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諱,而作此修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國現行流通版《滕王閣序》的“孤鶩”,一隻野鴨,“孤鶩”必須成群才齊飛,單獨不可能齊飛,該處一直困擾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的文壇懸案。而在日本皇宮的抄本,卻是“落霞與孤霧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對於“鶩”和“霧”由於一直沒有定論,所以還是使用原本“孤鶩”。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閻公於九月九日大會賓客,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關於《滕王閣序》的創作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為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屬江蘇)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其二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
寫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點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狀寫宴會高雅而宏大的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懷。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歷史沿革後。便由閣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寫起。“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就坐落在這片吞吐永珍的江南大地上。接著,作者的筆由遠及近,由外景轉而描繪內景。“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舟,下臨無地”、“桂殿蘭宮”、“繡問”、“雛登”。“遙岑甫暢,逸興遺飛”,王勃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一個“路出名區”的“童子”,“幸承恩於偉餞”,他為自己有機會參加宴會深感榮幸。但面對高官顯耀,不免又有幾分心酸悲愴。他轉而慨嘆自己的“不齊”的“時運”、“多舛”的“命途”。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鬱悶和不平,傾吐自己“有懷投筆”、“請纓”報國的情懷和勇往直前的決心。情由景生,寫景是為抒情、景、情相互滲透,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恰似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然流暢。
對比鋪敘,色彩鮮明。作者無論是狀繪洪州勝景、滕閣盛況,還是敘抒人物的遭遇情緒,都能洋洋灑灑。展轉生髮,極成功地運用了鋪敘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說明洪州的“人傑地靈”時。一氣鋪排了十四句,從歷史人物到現實人物、從文臣到武將,不厭其多;寫登臨滕王閣遠望的景象,則沙洲島嶼、山嶺原野、河澤舟舸、宮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敘來,不一而足。
而這種鋪敘,又是在對比之中進行的。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躍起伏,迴環往復。“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弦管、纖歌、美酒、佳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具,二難並”,這是盛況空前的宴會。相形之下,“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天才淪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涼。這是人物境遇上的對比。文中還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是地域上的對比;“逸興遺飛”與“興盡悲來”,是情緒上的對比;“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是懷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對比。這種色彩強烈的映襯對比,在揭示人物的內心隱憂,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產生相反相成、鮮明曉暢的藝術效果。
對偶工整,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磋乎”、“鳴乎”、“所賴”、“云爾”等嘆詞、語助詞與“勃”的自我稱謂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語和六字一語的對偶句。這中間有的是單句對,如“雲消雨弄,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有的是複句對,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還有的是本句對,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中,“襟三江”與“帶五湖”對,“控蠻荊”與“引甌越”對。再如“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龍光”、“牛鬥”等也都是本句對。這種對偶句不僅句式工整勻稱,而且錯綜多變,讀來節奏明快,整齊和諧,鏗鏘有力。
文中多次出現的典故。且都用得恰當貼切,非但沒有冗贅晦澀之感,還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竄梁鴻於海曲”,這四個典故連用,隱喻作者命運坎坷、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擊和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雖心懷憤懣之情,卻含而不露,且無金剛怒目之嫌。“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兩個典故是隱喻目己不畏險阻、壯心不已的堅強信念。“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愨意之長風”等典故。則隱喻自己“長風破浪”的浩氣和積極進取的決心。
化靜為動,以物擬人。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客觀靜止的事物寫成富有動態之感,這是《滕王閣序》的又一特點。作者善於選詞煉字,活化物態“飛閣流丹”、“層臺聳翠”,只因了“飛”、“流”、“聳”諸字,巍峨的樓閣便騰飛起來,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層疊亭臺上的翠色也高高聳出.靜物變成了動物,確有畫龍點睛之妙。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帶”、“控”、“引”,變成了一位裁“三江”為衣襟,摘“五湖”作衣帶,近則制“蠻荊”,遠則接“甌越”的巨人。至於如“星馳”般的“俊採”。“如雲”的“勝友”,更是靈動活現,氣韻不凡。
在藝術上,《滕王閣序》有以下寫作特色: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起承轉合。一般來說,二字句用於抒情(文中有兩處:“嗟乎”“嗚呼”)。三字句、四字句用於一個話題的開始或轉折。六字句或七字句連用,為平實的敘述。四六句或六四句連用,為敘述或抒情的展開部分。僅有一個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頓。這樣,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轉。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間又平仄相對。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這篇序文,如“物華天寶”“俊採星馳”“紫電青霜”“鐘鳴鼎食”“青雀黃龍”“睢園綠竹”“鄴水朱華”等,都是講求辭采的典型例子。這樣,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悅目。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1)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遊玩的時間、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2—3)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4—5)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一段(6—7)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區域性思路揭示
本文因餞別而作,但對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獨闢蹊徑。而區域性思路的佈局謀篇,取捨立意,亦頗見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為例說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脈絡:
先用一連串短句抒發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後長短結合,抒發自己的憤鬱悲涼:“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最後又用先短後長的一組對偶表明心志:“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鏗鏘的語調錶達了自己不甘沉淪的決心。
精彩語句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登高臨遠,意心飛揚,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離別引發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滕王閣序》寫景四大特點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徵。
1.色彩變化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青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遠近變化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雲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裡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總之,《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讚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全文共四個段落:第一段敘事,是個引子;第二段基本上是寫景;第三段基本上是抒情;第四段敘事,照應開頭。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滕王閣宴會,作者用略寫的方法,分散在各個段落之中,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餞宴,而是以寫景為鋪墊的抒情。全文由地理人文的敘述到良辰美景的描繪,再由美景轉到抒情,緊密聯絡,轉換自然。展開來看,作者從敘寫洪州的形勝入手,極盡鋪陳誼染之能事,把宴會盛況,膝王閣內外上下的景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然而王勃並非為遊山玩水而來,他只是路過此地,被這裡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觸景生情,從宴遊盛會的聚散聯想到人生的窮通離合,禁不住“興盡悲來”,自會有一番感概要抒發的。也就是說,在良辰美景、賢主熹賓都齊備的情況下,作者舉目遠眺,盡情嬉遊,可是天高地遠,宇宙無垠,他忽然覺得人生短促,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有定數,感概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第二段寫景時,巧妙地把敘事穿播在其中,如“儼摻驕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雄州霧列,俊採星馳”它既是對前文的承接和歸結,又自然轉入對“賓主盡東南之美”的稱讚,由遠而近,順暢自然。
第二段的關鍵句是“披繡闊,俯雕亮”,作者在它出現之後,即一反前面對高閣的仰視,轉而由近到遠,自上而下地俯視周圍的萬千氣象。收得攏,撒得開。
第三段的關鍵句分散在兩處。作者先用“天高地迥”、“興盡悲來”,把敘事、寫景轉向抒情,議論。其中“覺得宇宙之無窮”是觀看天上地下美景後發出的讚歎,是承接上文;而“識盈虛之有數”則是樂極生悲後對個人不幸命運的感慨,是開啟下文。但是,當此段又一關鍵句“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一出,文章便轉入表達自己雖遭挫折而仍思進取的可貴志向,從而使感情表達得十分委婉,真切動人。
本文在構思上也有獨到之處,文思縝密,層層扣題。各段銜接科學,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全文充分發揮了駢文的特點,融對偶、聲韻、用典於一爐,表現了比較豐富的內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第一節點題——第二節近境——第三節遠近結合——第四節遠境感悟——第五節抒懷勵志——第六節自我介紹兼回收題意——第七節收篇致謝。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透過點題,讓讀者明瞭當時所處的境況。接下去描寫近境,以人的眼目為支點,由近至遠,第二、三、四節也就順理成章的現形出來了,這是一個層次感的問題。這樣的處理,條理清楚,而且讓人覺得自然。同樣,抒懷也是如此,從第四節下半截淺述至第五節加深到第六節先深又轉淺,到第七節不著痕跡的收篇。都是充滿著層次感。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86篇詩文
-
7 # 清悠初見
其實這道題我錯的一點都不冤枉,因為在我曾經很多次看到過《滕王閣序》這首駢文,但都沒有仔細的研讀過,生僻字實在太多了,又很難記,我雖然喜愛詩詞,但讀懂、熟記這篇駢文實在需要很高的國學修養,本人才疏學淺,見之如避瘟神,興趣了了,實在讀不下去呀,用一句網紅詞語形容就是:臣妾辦不到啊!不過我倒是記住了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非常著名的詩句,還知道里面出了幾十個成語,但具體是哪幾十個,我又不清楚,真是一筆糊塗帳。
比賽結束以後,我專門學習了一遍《滕王閣序》,再次學習,依然覺得有些蒙Bi,說實話,看完原文,頂禮膜拜,寫的實在是好,可惜用典太多,大部分都看不懂,看完原文看譯文,噢,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後人稱為初唐四傑,而王勃能被評為“王、楊、盧、駱”四傑之首,自有古人的道理,他的《滕王閣序》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滕王閣序》具體好在哪裡,一千多年來人們都認為他寫的好,那就肯定好了,網路上到處都有《滕王閣序》好在哪裡的解釋,在此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反正就是介紹也和大家抄的都一樣。
那我就簡單說幾句王勃這個人吧。他是神童,他哥也是神童,如果有一個現代人能有幸穿越唐朝見到他,第一句肯定是問候王勃:“你是神童,你們全家都是神童。”不好意思,開個玩笑。王勃駢文寫的好,詩寫的也好,大家熟悉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種流傳千古的名句就是他寫的。他六歲能作詩、九歲能《指瑕》,如果顏師古沒有早死幾年,肯定會把自己注的《漢書》給撕了,太打臉了,被一個九歲小孩給爆了。十四歲他就把《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易學和醫學名著通了一遍,你這麼優秀,讓其它孩子還怎麼活。
由於他這個鄰居家的孩子太厲害,老天爺有些看不下去了,就在他仕途正順的時候給他安排了一些磨難,先是當朝散郎時玩鬥雞栽了,後來玩捉迷藏又殺了個官奴,不但自己倒黴,還把老爹連累了,他爹被皇帝貶到了越南,當了個交趾縣令。不凡(niu bi)的人自有其不凡(niu bi)之處,不但生的時候五彩祥雲駕臨,死法也是異於常人。老天爺玩的有些太嗨了,沒有收住手,在他赴東南亞旅遊看望老爹歸來時,一不小心在海里衝了個浪,從此入贅南海龍宮當了上門女婿,就再也沒有回來。
這幾句介紹的有點多,您受累看完了,實在抱歉!
-
8 # 黑水布衣
能入選中學課本的文章,當然有其獨特的魅力。
1、作者出色:王勃(649~675),字子安,初唐著名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四傑”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著作很多,範圍很廣。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文采華麗,對仗精工,《滕王閣序》就是其中精品。
2、內容經典:該文章大約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寫景色: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第二部分是景以詠志: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全文辭藻華麗,又真情流露,引經據典,其涉及的成語更是眾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俊彩星馳】【勝友如雲】【高朋滿座】【騰蛟起鳳】【逸興遄飛】【鐘鳴鼎食】【雲銷雨霽】【響遏行雲】【天高地迥】【興盡悲來】【萍水相逢】【命途多舛】【時運不濟】【達人知命】【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青雲之志】【白首之心】【涸轍之鮒】【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介書生】【叨陪鯉對】【喜託龍門】【投筆從戎】【高山流水】【盛筵難再】【陸海潘江】
3、寫作背景
該篇全題是《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滕王閣是唐高祖的兒子滕王李元嬰在洪州任都督時修建的一座樓閣,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贛江畔。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王勃赴交趾省父,途經洪州,逢都督閻公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參加了這次盛會,並在宴會上寫了此文。《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嘆身世,是富於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
令人惋惜的是,就在王勃寫序的同年(也有說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真是天妒英才。
-
9 # 天逸ccccc
就這樣說吧,我最tm討厭背誦課文了,語文成績也差。但是《滕王閣序》是我自願背的,過程很享受,真的很享受,太美了。
回覆列表
這無疑是史上最成功的駢文了。張若虛一篇《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稱為“宮體詩的自贖”,什麼意思呢?自南朝起就瀰漫開來的描寫宮廷及男女之情的詩體,因為題材狹小,文風輕豔,雖有文辭之美,一直飽受詬病,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出,一掃這類詩詞的纖弱無骨,立意、思想都達到很高的層次,故等於是為這個文體還了帳。而王勃的《滕王閣序》,也可以說同樣為駢文這一也是南朝興起的文體爭了最大的光。
因此講究對偶,不光辭藻華麗,形式上也是千篇一律的四、六句式,十分呆板,內容上也是隻事鋪排,少有真正的表達,這一文體也如宮體詩一樣,詬病極多。王勃這篇千古名文,首先征服了一代文宗韓愈。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針對的就是當時盛行不衰的駢體,但他卻對王勃的《滕王閣序》讚賞有加,評為“瑰偉絕特”(《新修滕王閣記》)。
林雲銘《古文析義》認為:把盛衰不常之理,以感慨發作餘波,並系以詩,寓弔古之意,其中佈置之巧,步步銜接,步步脫卻,皆有開合相因之妙。
《中國文學史》上也如是評價:唐代駢文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初唐四傑始,不少作品已於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如王勃的《滕王閣序》。
這些都說明,《滕王閣序》寫出了駢體文的神采,也挽回了駢體文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