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人草舍
-
2 # 愚叟2
哈哈。當然下山難。老人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人的身體生理上自然形成,上山時,可以弓著腰,重心前移,腿就輕鬆許多。而下山,身體沒法向後弓,只能向後傾。而山的坡度加上後傾的身體壓力。更加大了腿部的壓力。(個人意見,僅解釋登山)
-
3 # 禽利源
上山容易但真的很累,上山時,可以弓著腰,重心前移,腿就輕鬆許多。下山難,不累,但是。下山身體沒法向後弓,只能向後傾。而山的坡度加上後傾的身體壓力。更加大了腿部的壓力。
-
4 # 湖南鳳姐197082607
爬山運動是上山難,還是下山難?說是這樣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我覺得還是上山難,因為在爬山的時候兩腿又使很大的勁。還會上氣不接下氣的。特別是爬陡坡。下山就會覺得很輕鬆啊!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難”,意思是說,上山每個人都能做到,但下山就不一定了。越來越多的人酷愛戶外運動。爬山,作為一種時尚的健身專案,既可以鍛鍊身體,又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追捧。但每次爬山結束總會有人感嘆: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啊!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紐西蘭人希拉里也說過意思相近的話:“攀登珠峰的關鍵並不只是登上頂峰,我甚至覺得能夠安全下山更為重要。”有人認為:是因為上山時體力充沛,會比較容易;下山時身體疲勞,體力不支才覺得下山難麼!也有人認為:上山時人的頭在上、腳在下,可以看見攀登的道路和條件,所以容易。而下山時,同樣頭在上、腳在下,看不到下山的道路和條件,危險性增加,難度就增大了!三大科學角度精準剖析——下山難一、重力與作用力方向不同上山的重力重心是向下,而自身的作用力是向上,兩力方向相反,成平衡狀,除了費點力氣外,危險性較小;下山就不同了,重力重心是向下,自身作用力也是向下,這樣平衡就不好掌握了,弄不好前衝力過大,會發生危險。並且下山時速度如果太快,腿腳會發酸並且發抖。二、相關肌肉收縮方式不同
登山最重要的是大腿前面的肌肉--股四頭肌。這塊肌肉在上山時會邊縮短邊施展力量,下山時則邊拉長邊施展力量;前者稱為「向心收縮」,後者稱為「離心收縮」。
[向心收縮]對肌腱是自然的收縮方式,[離心收縮]是不自然的收縮方式;肌肉不足的人若進行 [離心收縮] 般的運動,會造成肌肉細胞的損傷。肌肉細胞損傷,肌力就會降低。所以腳力較弱的人,肌力會急速降低。若腳力降低,雙腿用力支撐體重的動作會變得不靈活,所以稍不注意就容易跌倒。下山時常會出現雙腳使不上力、腿部顫抖、膝蓋搖晃等問題,這些都是反覆進行離心收縮,使得腳力降低的明顯表現。三、下山的著地衝擊力是上山的兩倍一項實驗表明:平地步行、平地慢跑、爬上臺階、走下臺階等4種運動時,測量腳部受到地面的衝擊力。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平地步行時,只有幾乎與體重同樣的力道緩緩反彈,但慢跑時卻又2倍體重的力量在著地的瞬間一舉反彈。上樓梯時,只有與體重幾乎同樣的力道緩緩反彈;相對於此,下樓時是上樓的兩倍(亦即體重的兩倍)力量,在著地時的瞬間一舉反彈。這個實驗是空手進行,若揹包會造成更大的衝擊力。4、使用護膝和登山杖。登山杖要選可靠的,最好是兩根,上臂儘量多的分擔腿的負重。5、什麼體力爬什麼山,挑戰新難度要循序漸進。建議出發之前正確評估自己的體力和戶外能力,想想能不能跟上同行者的速度或者程序安排,最好不透支自己的膝蓋。6、穿適合的登山鞋。鬆軟的土地、草地、碎石坡、雪地對膝蓋都相對友好,不過要注意防滑;走碎石路時要照顧好走在你下面的人,不然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慘劇。7、不要“鎖關節”大腿過度勞累時,走路會不自覺的鎖關節,此時讓腿部伸直,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肌肉,但是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衝擊傷,腳踝勞損和腳踝扭傷。8、加強腿步肌肉的力量發達的肌肉可以在一定情況下緩解膝蓋所承受的壓力,讓膝蓋的損傷降低到最小。加強股四頭肌(大腿前部)和十字韌帶的鍛鍊,避免錯誤姿勢導致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