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今年28了,有生之年還能看到秦始皇陵被開發出來嗎?我相信不少人都在期待吧?
14
回覆列表
  • 1 # 拯救26520269

    突然被問及這個問題,說實在的我希望永遠不要開發出來,作為中國的始皇帝!這是中國的一個標誌,無論誰也無論中國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也不會完全無一損壞的開發出來的吧,不要忘了,秦俑的悲哀,

  • 2 # 考古軍中馬前卒

    我猜題主想問的是秦始皇陵何時發掘吧

    那個,你放心吧,不會挖的,我們這輩子都不會看到這一天的~~

    目前考古工作的基本原則是非主動發掘,帝王陵墓更是不允許隨便挖,而且在未來幾十年都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題主說的沒錯,有不少人都在期待這一天。這很正常,千古一帝,陵墓巍峨,無論在歷史文獻還是民間傳說中,都說始皇帝的陵墓中埋藏著無數奇珍異寶,甚至還有用大量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

    (秦始皇陵地宮想象圖)

    我們說,秦始皇陵兵馬俑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無論是單個陶俑的細膩造型,還是整個軍陣的磅礴氣勢,都讓人覺得十分震撼。此外, 秦陵周圍出土的銅車馬、珍禽異獸模型等文物,也讓人耳目一新。

    (秦陵出土銅水禽)

    這些發現已經很了不得了吧?不過跟地宮相比,這都只是“外藏”而已,最多算是冰山一角。地宮裡的藏品,理應更加珍貴吧

    因為我們看不到,所以心裡更好奇,總想著挖開來看看。

    不過挖開真的好嗎?

    且不說大家都提到的關於出土文物如何儲存的問題

    首先如何發掘就是一個大問題

    眾所周知,秦始皇陵上面有個非常大的封土堆,高達50餘米。這個封土堆不是我們後人修建的,而是秦人修的。

    換句話說,這個封土,也是文物古蹟

    然而埋藏著秦始皇棺槨以及隨葬品的地宮,就壓在封土的下面。

    根據正常的考古工作規定,想要進入地宮,就必須挖掉封土

    問題來了,秦始皇陵現在好好地站在那裡,並沒有遭受到不可抗拒外力的威脅,為什麼要去主動挖掉封土呢?

    一旦挖掉了,就再也無法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所以,目前來看,還是別隨便挖了。

    長遠看,秦始皇陵會不會發掘?

    答主認為還是會的。雖然說現在無論陵園還是地下文物都受到了保護,但是假如我們把眼光再拉遠一些。到了幾百年後甚至一千年後,哪怕是深埋在地下的文物,也會不可避免地逐漸腐朽。

    與其如此,不如去發掘。

    當然,前提是將來的現場發掘以及文物保護技術遠比現在要好,造成的破壞也儘可能小

  • 3 # 文蹤旅跡

    題主的意思恐怕是什麼時候能發掘秦始皇陵墓。目前可以肯定地說,秦始皇陵墓沒有被髮掘的可能。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具有唯一性、至高性、不可複製性,這是文物和其它資源不一樣的地方。對於古墓葬的發掘,目前僅限於配合基本建設和搶救性發掘。

    秦始皇陵墓隱藏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資訊,是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面對這樣一個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文化遺產,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它,最大限度地維持它的原真性,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對它的干預。任何形式的考古發掘都不具有可逆性,如果對它進行大規模發掘,必然會造成歷史環境風貌的破壞。

    如果要發掘秦始皇陵,我們面臨著大量技術問題,兩千多年來,文物在地下的生存狀態已經趨於穩定,發掘必然會造成新的不平衡。我們目前還不完全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手段。在這方面我們有著慘痛的教訓,1956年,明代定陵的發掘,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損毀,至今人們也沒有忘記那次發掘的傷痛。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文物部門的考古工作應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對不妨礙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出土文物保護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掘”。

    社會要發展,文物要保護。但是,經濟發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保護文物是為了實現經濟的更好發展。秦始皇陵的原狀保護就是為了遺產價值的永久傳承,就是一種更為科學的發展。

    所以,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發掘秦始皇陵墓呢?

  • 4 # 二酉

    廣義上來說,秦始皇陵正在被開發,我們透過現代科技手段已經對秦始皇陵有了很多深入的瞭解。但如果說想要直接發掘進入陵墓這個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

    秦始皇陵的開發現狀

    秦始皇陵墓開發被列入2002年的“863”計劃中,這在國內文物考古領域尚屬首次。一期的科考課題主要為工程方面的研究。

    秦始皇陵開發的成果

    1.驗證了秦陵地宮的存在與位置

    秦陵有地宮、並且地宮位於封土堆下的認識僅是依據文獻資料、考古背景資料所作的一種看似合乎邏輯的推論。但這一推論無法回答人們依據《漢舊儀》“旁行三百丈”地宮不在封土堆下的疑問。透過現代科技的探測,目前我們已經確定秦始皇地宮位於其封土下方,從而否定了《漢舊儀》說描述的,從封土下地宮內向南挖洞至驪山構成墓室的說法。

    2.驗證了封土堆下臺階式牆狀夯土臺的存在

    透過磁法探測發現封土堆中存在明顯的呈矩形分佈的磁異常現象。從而推測出地下宮殿中存在臺階式狀夯土臺,俗稱宮牆。宮牆東西長170米,內牆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45米,內牆寬125米。經過考古勘探,證實墓室周圍確實存在一週夯層厚約6~8釐米細夯土臺,臺的頂面高出秦代地面,最高處達30米。細夯土臺的頂面上距封土表面最低處僅1米左右。

    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建造一週體量巨大、且伸出地面如此之高的臺階式牆狀夯土臺,是前所未有的考古發現和嶄新的墓葬形制,它出現的原因及意義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所能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

    3.驗證了地宮中存在石質板材

    物探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或石質宮牆存在。過去在陵園建築遺址上發現過石質建材、石質水管道,陵園西北的鄭莊也發現了大面積的石料加工場遺址,含石鎧甲的陪葬坑也發現為數甚多的石質文物,但陵園所見的石材和文獻上記載的運石工程相比,總覺得二者相去較大,我們分析應當還會有大量的石材被應用到陵園的其他建築上,地宮有可能是使用石材最多的專案;特別是地宮周邊、頂部結構與材料的質地、施工技術之間的關係,尤為令人關注。

    4.驗證了地宮的深度

    長期以來學者們對秦陵地宮深度的認識歧見較多。現在我們透過核磁共振法、自然電位法測出在海拔440~480米之間。由此證明的地宮的精確深度。

    5.驗證了墓室範圍、大小

    此前,我們誤將陪葬坑的外牆,認作地宮的外牆,從而過大的估計了秦始皇陵地宮的面積。此次,我們透過現代科技手段,確定了地宮面積為2.2萬平方米左右,遠小於之前估計的18萬平方米的面積。

    6.再次驗證了歷史文獻上關於地宮中存在水銀的記載

    雖然大家一直認為地宮中存在水銀是個常識,但是一直存在證據都不是很充分,此次透過探測,證明在地宮深處存在大量外來的汞,由此推測地宮中可能存在《史記》中描述的以水銀為江湖的壯麗景觀。

    7.驗證了阻排水系統的阻水效果

    我們透過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推斷墓室和地宮範圍內相當於地宮的深度為不含水區,而南側阻排水渠之南在相同深度為含水區,間接證實墓室尚未進水,並推斷當時的阻水系統的功能還能繼續發揮功效。

    8.驗證了秦陵墓道

    透過大定源瞬變電磁法測,我們在東西側夯土臺的中部均發現缺口,東側夯土臺的缺口寬57米,西側的缺口寬52米,東側缺口處對應著原來發現的東墓道,因而西側對應的位置也應是墓道,至此,秦陵存在西墓道得到確認。有墓道的存在是不是讓我們是不是聯想到了《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中的橋段呢?

    除了驗證了墓道的存在,我們還有兩大重要發現:

    (1)地宮墓室尚未坍塌

    (2)陵南700米處的重力異常:

    《漢舊儀》載:“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將徒隸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狀。制曰:”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這段文獻記載了丞相李斯上報給秦始皇的一份奏章,內容是由他負責的秦陵地宮開挖過程中因為受到無法逾越的障礙,請示如何辦,秦始皇聽取彙報後指示“旁行三百丈乃至”(700米)。對”旁行三百丈“歷來眾說紛紜,但其起始點的位置人們均是從現在陵墓的位置開始計算,有一種意見認為放置棺槨的地方在距現封土之南三百丈的山前地帶。

    對地宮探索的暢想

    目前考古工作的基本原則是“非主動發掘”,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不排除會使用機器人進入地宮,進行探索,屆時我們可能在不進行發掘的情況下,一覽地宮全貌,揭開這個千年之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喜歡《紅樓夢》到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