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博善翡翠

    華夏曆史自古以來為人津津樂道,而神話故事更是讓人心生嚮往。自黃帝后,水神共工大戰火神祝融,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是我華夏人民所熟知的神話故事。

    遠古時期經過部落統一人民處於修養身息時期。但是由於天氣回暖,由原來的冰河世紀天氣漸漸變暖於是有了水患。於是大禹受命於當時的領袖堯,舜負責治水。而同時共工氏由於負責管理水,堯,舜以為是共工管理不當導致,於是派祝融氏追殺共工氏,這才有水神大戰火神的傳說。

    再說大禹,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失敗,但是卻總結出了經驗,大禹受到啟發於是改堵水成疏通,但何其艱難。大禹治水主要以黃河流域為主,其中間需要開山鑿石,需要穿過大山河流,最主要的是當時人民還是以青銅為主,而交通工具也以步行為主!而大禹曾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聞。是什麼原因讓他連回家的幾分鐘時間都沒有呢?

    上古人民究竟是以怎樣的偉力完成了這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呢?也許上古真的存在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吧!

  • 2 # 雲茜珠寶

    改“堵”為“疏”。

    大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

    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

  • 3 # 翟成

    大禹為什麼治水

      相傳,在上古賢帝堯還是部落首領的時候,黃河就一直都洪水氾濫,洪水將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都給淹沒了,人們經常被迫只能在樹上或是在山頂山待著,搞得民不聊生。

      作為部落的領袖,堯下定決心要想辦法治理洪水,替人們消除這項自然災害。於是堯就召集了當時各個部落的首領來商議治理黃河洪水這件事情,最後各個部落的領袖推選了鯀(是大禹的父親)來領導著治理洪水。鯀便利用前人發明的築堤防水發,來抵禦洪水對於人們家園的破壞。但此時洪水的程度要遠比前人發明築堤防水時候要更加迅猛,於是剛建好的堤壩第二天就被洪水沖垮了,有的還沒建好就被衝沒了。

      修堤壩的泥土就這樣隨著洪水把下游的河道都給堵塞了,導致原本不發洪水的地方,也開始發洪水。鯀用這種方法治了整整九年的水,根本就沒有一點兒功效。到了舜即位的時候,因為鯀沒有治理好洪水而殺掉了鯀。舜又效仿堯,召集了各個部落的人再次推選人去治理洪水,大禹也算是子承父業,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志,被各個部落推選為治理洪水之人。相傳,大禹治水還有一個原因是想要透過治理好洪水來得到舜的帝位,然後替自己的父親報仇。大禹總結了他父親鯀治理洪水失敗的原因,將經驗教訓都總結了出來,耗時十三年終於將黃河洪水氾濫問題給解決了。

      大禹治水是真的嗎

      在世界諸多民族的古老傳說中,都有取材於大洪水的故事背景,而中國的洪水傳說版本就是大禹治水,而有人為追溯該傳說的真實性,特此對堯舜時期的氣候地理進行了資料考證。

      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到前22世紀,華夏民族孕育地所處的北半球氣候大幅度降溫,在公元前22世紀之後,氣候突變,半球氣溫普遍轉暖,經歷了幾個世紀低溫而成冰川迅速融化,導致北半球河流中下游河段聚居區域發生大規模的洪災。

      根據地質學研究,黃河在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150年期間經歷了一次大變道,原本是在山東一帶流如海,改道成為由北注入大海,就是現今河北、天津方位入海。故而黃河氾濫影響了中下游各個部落的生存環境,因為大家推薦鯀、禹父子兩相繼治水,他們所處的部落原本權利極其微薄,但在治水成功之後,權勢聲望都水漲船高,夏氏子孫利用這個時期所獲得的威望,加強權勢,建立王朝。

      這次洪水之災可能延續了一、二百年的時間,各部落的文化傳承都收到了極大的影響,居於下游的商部族首領冥在治水的過程中喪命,部落文化隨即消散;豫西、晉南的河南龍山文化在二里頭文化中得到了延續,山東龍山文化在水災之前極為興盛,但卻受到洪災嚴重的消耗,在這段時間內逐漸衰落。

      透過氣候變遷來了解史前文明是一種切合實際的考證方式,同時也發現了傳說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現實的說詞,大禹透過疏導的方式解決洪水之災,未免太缺乏說服力,洪災放之現代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疏通九州、開闢九山並非人力所及,因而考據者猜測,大禹治水,正值氣候好轉,季風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復,河流改道完成,洪災自然跟隨氣候的改善而平息,正巧被大禹撿到這個便宜罷了。

      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在治理黃河水患的過程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如此大公無私的精神被後世傳誦,流傳至今,更是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精神,成為中華傳統民族精神的瑰寶之一,代表著責任心與奉獻精神。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是皇帝的玄孫,出生於汶山石紐地區,禹幼年便跟隨父親鯀動遷至中原,帝堯時期,中原地區深受洪水之災,百畝良田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堯帝遂命鯀負責治理水患。鯀未曾有先例可循,只得自己摸索,採取障水法,在河岸兩邊建立堤壩,水漲多高,堤壩就建多高,如此消極工程未能解決水患,反而加重災情,治水九年期間,鯀治水不利,被當時繼位的舜降罪流放。

      禹繼任治水之事,為了不重蹈覆轍,禹採用疏導方法來治理黃河氾濫問題,雖然工程極為浩大,但成效顯著,耗時十三年,大禹最終功成身退,載譽而歸。

      治水的十三年期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正逢其妻正在分娩,哭聲淒厲,大禹在家門外躊躇不前,眾人皆勸其進門看看,直到聽見嬰兒的啼哭聲,大禹才掩面離去,至始至終未曾見其母子二人。第二次,妻子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向行路中的大禹招手,大禹僅揮手示意,便沖沖趕路。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是一個十歲的孩童,正守在門口翹首盼望著父親,大禹撫摸著兒子的額頭,告訴他,水患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樂業,又何談個人一家團圓,隨即離開。

      大禹治水是成語嗎

      大禹治水講述的是堯舜時期的故事,大禹憑藉其創新的智慧與堅毅的責任心成功平息了黃河災患,最終大禹成功治理了黃河水災,馴服了咆哮奔騰的黃河,使其平緩地流入渤海,黃河沿岸的田地皆成為了萬畝良田,百姓安居樂業。

  • 4 # 左丘望
    大禹治水

    嚴格來說,大禹治水算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傳說,大禹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和禹這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出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然後就有了,“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主要是用對洪水進行疏導,而不是傳統的“堵”來解決。根據《山海經》的描述,兩千多年前,洪水肆虐,淹沒了很多地方,人們的打獵,種植都受到極大的限制。在這種大危機下,禹接受了舜的禪讓,臨危受命,治理洪水。

    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裡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餘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後來他還發現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透過汛期洪水,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透過。

    禹明白“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充套件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這其中的艱難險阻多不勝數,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作用,在治水的時候,大禹依靠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等理念,戰勝了重重困難,治水成功。

    大禹敢於與自然災害作鬥爭,面對洪水,大禹並沒有害怕。而且在面對治水失敗時,也沒有灰心,他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最終完成了治水大業。

  • 5 # 隴東盟主

    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其實就是人類水利的一個開端。

    人類順存自然,但也可以改變自然。

    大禹就是改造自然的發起者。那時候生產工具沒有那麼發達,對於治水工程來說就十分困難。

    按現在的做法,大禹就是挖渠,堵壩,修堤。古代人相信天命論,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上天按排,順存天命自然,而大禹修渠築堤能夠把水歸納成順人而勢的走向控制起來就是一項偉大的創舉。所以受到人們的祟拜和敬佩。總而言之,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有創新發展的思維能力。

    大禹治水在古代也就是對新生事物發現成功的一個起點,受到人們統一認可的完善。所以人們神化了他的智慧,成為炎黃子孫的祟拜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究竟是你上錯了車,還是他下錯了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