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天際
-
2 # 使用者9679820879769
養魚想能養好水必須建立硝化系統,約需要20天,做法如下:
1.初期
魚下缸, 開始排放廢物, 氨 (阿摩尼亞) 開始累積, 阿摩尼亞對魚是超級有害的.通常在下魚的三天後氨的濃度開始上揚。
建議: 0.25-1.0 ppm: 25% 換水,餵食減半. 1.0-2.0 ppm: 50% 換水, 減少餵食,>2.0 ppm: 繼續換水, 直到<1.0ppm,不要餵食。
2.中期
硝化菌 開始分解氨, 將它轉成亞硝酸鹽. 然而這也是對魚有害的. 有些魚在亞硝酸鹽 = 1ppm 就受不了了. 亞硝酸鹽濃度通常在一個星期後開使上揚.
建議: 0.1-0.5ppm: 25%換水,餵食減半.0.5-1.0 ppm:50% 換水,減少餵食,>1.0 ppm: 繼續換水,直到 <1.0 ppm,不要餵食。
3.後期
再過一個星期後, 硝化菌開始長成. 硝化菌成長的比較慢. 差不多15小時才長一倍. 硝化菌 會將 亞硝酸鹽分解成 硝酸鹽. 少量的硝酸鹽是魚兒能接受的.且水草也能吸收. 不過濃度太高魚也會回老家的. 要靠定期的換水來稀釋硝酸鹽的濃度. 硝酸鹽的濃度也最好不要超過 20ppm。
大家都知道“養魚先養水”的說法,那麼什麼叫養水呢?所謂養水就是培養建立魚缸中的微生物系統(注意,不只是硝化系統),其中最需要時間的就是硝化系統。那麼養水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首先是去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更重要是讓魚缸本身具有分解轉化魚類等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的能力,保證水質穩定健康。
現在說具體做法:1、將魚缸加滿水;2、啟動所有裝置(過濾、加氧泵、加熱棒等);3、加入水質穩定劑去除自來水中有毒物質,主要是除餘氯,不加水穩的話就多等兩天,也就是透過困水的方式除氯;4、加入硝化細菌,這步是為了加快微生物系統的建立,因為硝化細菌的繁殖速度非常慢。而且現在的硝化細菌產品都含有多種有益細菌,不是自來水可以自行培養出來的;5、每天在魚缸中加一點魚飼料,這步是為了給硝化細菌等微生物提供食物,因為現在缸中沒有魚;6、經過至少一週時間,這時可以說水初步養好了,為了保險最好能養兩週時間;7、分批次,每週少量加入魚蝦,讓微生物系統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那麼如何判斷水已經養好了呢?用眼鏡看肯定是不行的,這裡很多人都有誤解,人為水清了就是養好水了。水清最多隻能說明兩個問題:1、具有分解廢物能力的異養菌形成了,氨化作用啟動了(異養菌將雜質分解後會產生氨,氨是有劇毒的);2、微生物系統是穩定的,沒有微生物大量死亡導致水渾。所以說水清和硝化系統建立沒有直接關係。要想科學判斷硝化系統的建立,最佳辦法是用測試劑測定水中的氨和亞硝酸鹽含量,如果含量接近0,那麼就可以說養好水了。當然也有土辦法,就是用闖缸魚(便宜的魚)來測試,養水的目的就是為了養好魚嘛,那魚狀態沒問題就是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