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府趙王爺
-
2 # 貳馬叄石説歷史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一支非常有名的軍隊,他幫助魏國從一個三晉分家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小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使得魏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先崛起的國家。這支五萬人組成的魏國勁旅,共計參加七十二場戰鬥,完勝六十四場,使它成為了戰國三大名軍之一。
提起魏武卒就不得不提它的創始人吳起,吳起是一個飽受詬病的軍事家,他殺妻取官的黑歷史也讓他背上了“渣男”的名號,他個人的黑歷史也不只這一個。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卻值得稱讚,他將禮、義、仁、智、信的觀念灌輸到魏武卒中,使得魏武卒成為了一支有思想的軍隊,懷著保家衛國、拓展疆土信念的魏武卒,將那些拿起武器就是兵的其他軍隊吊打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精神文明建設,吳起對魏武卒的身體素質要求也是很嚴苛,《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這意思是他要求士兵可以穿三層重甲,拿著長戈或鐵戟,攜帶利劍,背一張十二石的弓,帶五十支箭,攜帶三天的軍糧,半天可以強行軍近百里。這個 標準在戰國時期,絕對是特種兵的存在。
吳起還給魏武卒豐厚的物質獎勵,一旦入選魏武卒,就可以獲得肥沃的良田,賦稅也可以適當的減免,家人更可以免除徭役。在古代那種收穫一半上繳一半便是輕徭薄稅的年代,這樣的物質獎勵是能刺激很多人選擇從軍的。
當時魏國處於中原核心地帶,開發較早,使得魏國的生產力領先於其他諸侯國,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與當世。魏軍以逐步採用鐵製兵器代替青銅兵器,成為了戰國時期第一支使用鐵製兵器的軍隊。
有了堅定的信念、豐厚的物質獎勵,再加上鋒利的兵器,魏武卒開始展現在列國面前。公元409年,魏武卒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就將秦國的河西之地佔領,次年又攻破函谷關,使得秦軍只能防守。之後秦國不甘被困在函谷關內,糾集五十萬大軍跟魏武卒死磕,結果成就了魏武卒一個打十個的壯舉,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被五萬魏武卒胖揍一頓。
陰晉之戰的一戰成名,讓天下為之側目,但是自吳起逼出走楚國後,魏武卒就開始走下路了。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武卒面對名相孫臏率領的齊國技擊之士,沒有發揮出重灌步卒攻堅的優勢。尤其是在馬陵之戰中,被“武林高手”技擊之士伏擊,使得主帥龐涓戰死,這場戰鬥中,技擊之士將個人勇武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經過馬陵之戰後,魏武卒的力量被大幅削弱,魏國也一蹶不振,其他的諸侯國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不停的蠶食魏國的領土。因為魏武卒走的是精兵路線,在魏國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的時候,尚能維持。但是之後魏國的國力被大幅削弱,地盤也被別人搶走,導致魏武卒士兵的數量和質量都被削弱。之後在伊闕之戰中,白起又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最後一批精銳魏武卒也消失殆盡。魏國因為戰略失誤,使得國家元氣大傷。在幾次關鍵戰役中的失敗,導致魏國的物力、財力大受損失。此時的魏王又無雄心大志,逼走吳起。而魏武卒選拔要求高,訓練、裝備成本高,此時的魏國已經負擔不起這支“特種兵”了,從此魏武卒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3 # 王教授1988
魏武卒是吳起在魏國訓練計程車兵,屬於重灌步兵,戰鬥力很強。但他有很大侷限性,一是代價高,魏武卒武器精良,裝甲很厚,花費特別大,沒有足夠的國曆是武裝不起的,二是戰場上不夠靈活,如果指揮失當很容易造成全軍潰敗。魏國在龐涓是屢次敗於齊國孫臏,國力大大削弱,魏武卒逐漸淡出。
-
4 # 忠義雲天
這是歷史,不容評說!老蔣800萬軍隊敗走臺島僅是一個原因麼?能百十字說得清楚麼?魏武永不敗能有後面的朝代麼?
-
5 # 睿澈
我們先看一看魏武卒建立初期的戰績,就知道他們有多厲害了。公元前409年,吳起率領魏武卒進攻秦國,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接攻克了秦國的函谷關。在大大小小的72戰中,全勝64場,其餘為平局,奪取了秦國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魏武卒,戰車百乘,騎兵三千,大敗50萬秦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總之,魏武卒前期在吳起的帶領下天下無敵。
後來,隨著魏武卒士兵年齡的增長,戰鬥力開始下降地厲害,還有就是他們都成了地主階級,沒有奮鬥的動力,打仗惜力怕死,再加上吳起的離開,魏國戰略錯誤,導致魏武卒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損失慘重。由於魏武卒要求高,訓練時間長,無法及時地補充兵員,最後魏武卒在戰爭中消耗殆盡。

很人會問魏國後期為何不再訓練魏武卒呢?不是魏國不想,而是魏國有心無力。一是國家負擔不起,魏武卒的訓練成本昂貴,魏國初期國富兵強,尚可以支撐,但到了後期,魏國根本沒有錢,國力無法負擔得起魏武卒的訓練;二是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但是魏國早就將這些老兵給敗光了;三是魏武卒的訓練週期長,沒個十年八年,根本做不到,但是敵人豈能給魏國這麼長的時間呢?
總之,魏武卒作為戰國時期的重灌步兵也其極其輝煌的戰績,但是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常勝軍,即使再強的軍隊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走向毀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各位,你們說呢?
-
6 # 歷史黔
魏武卒消亡的原因3個:
第一,老兵消耗殆盡。
魏國在桂陵、馬陵等戰役中出現重大的戰略錯誤,導致損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銳老兵,而能夠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精銳的老兵,而精銳老兵的大量損失,使隊伍失去了中堅力量,而要想重新訓練起來至少需要10年時間,而這十年之內周邊國家也不可能,看著你訓練起來,必然會發兵阻撓,所以魏武卒逐漸暗淡。
第三,老兵不願作戰
魏國在招募魏武卒時放出了優厚的待遇,凡是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而且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這一待遇的提出雖然讓當時的魏國招募了大量的魏武卒,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暴露了政策的弊端,很多,老兵因家裡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階級,打仗怕死,因為一旦死了就領不到俸祿,因此魏無羨打仗時往往要麼大勝,否則全軍覆沒,老家破產;要麼打仗時爭相逃,就比如伊闕之戰,魏武卒被偷襲,直接全線崩潰,直接被秦軍全殲。而且部隊軍官中飽私囊,剋扣軍餉,導致軍隊發生譁變。
第三,魏國積貧積弱,無力負擔。
魏武卒造價昂貴,而且還需要保養,到了戰國時期中期的時候,魏國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國內土地兼併嚴重,導致國家負擔增加,無力支撐魏武卒後續的費用,最後消失。
-
7 # 中孚鑑
魏武卒,是由吳起在魏國訓練的精銳軍隊。魏武卒的待遇非常高,當然能進魏武卒還需要很多條件,同時魏武卒的訓練也非常刻苦。雖然如此,但一旦能成為魏武卒就能能享受很高的待遇。
曾經吳起帶著魏軍和列國大戰七十二,打下了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的輝煌戰績,同時吳起和秦國的戰爭中,也壓制了秦國的擴張,魏武卒是當時有名的勁旅,在當時可謂是名動天下。再則魏武卒也讓魏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那魏國的精銳部隊魏武卒最後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首先,雖然魏武卒是當時強大的軍隊,但再強大的軍隊都有衰落的時候,特別在受過重創之後,是很難再東山再起的,因為魏武卒的訓練成本很高。
在馬陵之戰的時候,不僅魏國主將龐涓戰死沙場而且魏武卒亦遭到重創,從此魏武卒再很難得到補充,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大。
同時後來在伊闕之戰中白起大敗韓魏聯軍,斬殺二十多萬,在此戰中,魏武卒業基本傷亡殆盡。
其次,魏武卒傷亡殆盡後,卻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因為訓練魏武卒的成本太高,同時魏國又連年的戰爭,讓魏國、國力損失很大,很難再出資訓練出魏武卒。
因為在訓練出強大的魏武卒時,不僅訓練成本高,而且裝備也很高,魏國開始的時候還能支付起,慢慢的魏國就無力再支付了。
最後,重建魏武卒不單單是資金困難,最主要的是有些很高的戰鬥經驗的魏國老兵,在馬陵之戰後,精銳的魏武卒損失慘重。
大批有經驗的魏國老兵的死去,讓魏國實力大減,這戰鬥經驗在軍隊中是最為寶貴的。在加上魏國沒有足夠的實力、物力,在打造出一支強大的魏武卒。因為豐富的作戰經驗和作戰技巧是非常寶貴,這些也不是金錢所能彌補的。
所以魏國的精銳隊部魏武卒就一步步的走向了滅亡。
同時魏武卒曾經名動天下,是當時非常有戰鬥力的軍隊。這也讓其他國家頗為忌憚,而當魏武卒元氣大傷後,就算魏國想在訓練出魏武卒,其他的國家也不會允許、也不會給魏國時間,讓他訓練出魏武卒的,因為要等魏武卒在練成後,將又會對列國構成嚴重的威脅。
退一步說,就算他們給魏國機會,根據當時的時局,魏國也是很難重建魏武卒的,因為訓練出強大的魏武卒並非短時間內所能練成的。所以魏國想重練魏武卒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雖然魏武卒走向了滅亡,但是魏武卒曾經的輝煌戰績卻是不容否定的。魏武卒始終曾經是當時名動天下的勁旅。
-
8 # 晏均323
魏國戰略上處於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伺,魏武卒訓練需要較長的時間和高昂的成本,精兵政策面對頻繁的戰爭時補充速度遠遠比不上消耗速度,而且和秦國這樣舉國體制下迅速擴充的軍隊作戰時,更加速失血逐步凋亡了
-
9 # 簡單每1天
關鍵還是沒有優秀將領的率領。就像俗話說的好,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隻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如果依然讓吳起率領魏國軍隊,即使沒有了魏武卒,吳起依舊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主將無能,累死全軍。當時魏國已經沒有了優秀的將領,所以在面對孫臏率領的齊國軍隊時,不全軍覆沒就沒有天理了。
-
10 # 鄧海春
《韓非子•初見秦》:“(秦軍)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秦軍之強令六國膽寒,在這支強悍的軍隊的幫助下,秦國屢屢得勝,奠定霸主地位。但有這樣一支軍隊,不僅在秦軍之前就聞名於各國,而且還曾戰勝十倍於己的秦軍,這就是“魏武卒”。然而這支強大的軍隊最後為何被消滅了呢?
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魏武卒不僅要身披重甲、持戟負盾,還要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強悍的體質令普通人望而生畏。嚴格的選拔、特殊的編制、獨具一格的訓練方式讓這支精兵的戰鬥力直線上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只不過這支軍隊還未成氣候,就如曇花一現般消失在了歷史中,“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戰績也沒有助推魏國成為笑到最後的國家,還間接拖垮了魏國的發展。
如此強大的魏武卒,和一個人密切相關,這個人叫做吳起。魏武卒受吳起訓練,他對軍隊紀律要求嚴格,同時鼓勵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而且吳起還聘有專職教練特訓士兵。這些舉措大大提高武卒們的戰鬥熱情、提升了軍隊戰鬥力。在主將吳起的帶領下,這支軍隊多次取得對秦國的勝利,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周安王十三年(前389)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然而“成也吳起敗也吳起”,魏武侯即位後,吳起受到排擠,從而離開魏國去楚國,這支百戰百勝的軍隊也逐漸走向衰落。新的將軍龐涓缺乏比肩吳起的領軍魅力,魏武卒在之後的幾次戰役中失敗,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秦將白起大敗魏韓聯軍,魏武卒損失殆盡。
吳起離魏只是加速了魏武卒的衰落,然而直接原因還是魏國的戰略錯誤:妄圖憑藉魏武卒的強大打敗所有諸侯國。有了魏武卒的魏國自負了,四處交惡引發戰爭,當桂陵、馬陵等戰役損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銳後,這支天下無敵的雄獅幾乎不復存在了。魏國元氣大傷,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培養成本過高的魏武卒無法得到很好的補充,打一次就少一次,最終被魏國自己消耗殆盡。另一個關鍵原因老兵戰死,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才是魏武卒真正的靈魂,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都是十分寶貴的財富,無法透過硬性彌補。大批精銳老兵的損失,使魏武卒的軟實力損傷嚴重,隊伍失去了中堅力量,重新訓練、培養的週期很長,也很艱難,魏武卒最終衰落。
魏武卒雖然厲害,但魏國卻不是當年的那個稱霸天下的魏國,大量人才的流失讓魏國抱殘守缺,沒有再能訓練領導魏武卒的將領帥才;國力衰弱,沒有能力武裝軍隊。可憐魏武卒被齊軍埋伏,損失慘重,最後被秦軍殲滅,含恨沙場,告別歷史舞臺。
-
11 # 這些歷史要讀
魏武卒由來
首先給大家科普下,什麼叫“魏武卒”,在戰國七雄中群雄並起,魏國在大家印象中是比較弱的,但是強盛時期的魏國可是吊打秦國的,因為在魏國最輝煌的魏文侯時期,魏文侯還任用吳起訓練起一隻攻無不克的鐵軍,是魏國精銳中的精銳叫魏武卒,相當於現在的特種兵。
魏武卒選拔標準非常嚴格,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2魏武卒宅。”翻譯來說就是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還有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計程車兵,才可以透過加入。
魏武卒的強大魏武卒號稱戰無不敗,簡直就是戰鬥機器,最厲害莫過於在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時,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全勝,戰果就是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差點就滅了秦國。
魏武卒的消亡多戰成名的魏武卒,按理來說應該是戰無不勝的,那為什麼最後別滅了呢?主要原因有幾點:
第一, 太依賴於主將的凝聚力。
魏武卒的靈魂人物一直靠吳起,因為他是一手創制、帶領整支軍隊的核心人物。《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魏武卒的前期的輝煌強大,很大程度依賴於吳起的管理方式。
等到吳起離開,龐涓領軍後缺乏領兵治軍的魅力,魏武卒已經開始失去靈魂,沒之前那麼凝聚和強大了。
第二, 魏武卒培養的難度太大。
不僅要嚴格甄選士卒進入的條件,還要重金打造,並給他們最好的裝置和最好的待遇。別忘了在生產力並不高的戰國時代,專門培養一群特種兵所耗費的人財物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也才有魏武卒最強盛的時候也不過是5萬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軍隊,燒錢也燒不起。
第三, 戰爭實際原因。
魏武卒主將龐涓之死,戰力大大削弱。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南韓。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後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歷史上著名的“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秦名將白起以少勝多,魏武卒從此全數被滅。公元前293年某天,數十萬大軍在洛陽南部的咽喉之地伊闕相持。年輕的秦國將軍白起,在此迎擊兩倍於己的魏韓聯軍。他的對手是魏國老將公孫喜。這場戰爭被後世稱作“伊闕之戰”。
因為,魏韓聯軍雖數量佔優,但士氣反而落於下風,都指望對方聯軍出力,結果畏戰情緒之下,最後的結果是秦軍繞道聯軍背後殺出,魏軍退路被徹底斬斷,主帥公孫喜也被白起俘虜,秦軍以少勝多,魏武卒全部陣亡。
歷史上輝煌無比的“特種兵” 魏武卒,就徹底在歷史舞臺上落幕,也是唏噓。
-
12 # 帝國烽火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絕對是一個讓人膽寒的名詞,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想碰倒這樣一支軍隊,因為他的戰績實在是太恐怖了。
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魏武卒戰勝了50萬的秦國大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3萬。吳起率領魏武卒大大小小歷經64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500多里土地,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魏武卒驚人的戰鬥力,與其訓練素養有關。魏武卒裝備精良,個個身穿三層重甲和頭盔,能開十二石的弩,每人配備50支弩箭,手拿長戈或鐵戟,腰帶鐵劍,可謂武裝了牙齒。這些士兵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即使他們是重灌步兵,半天竟然能行軍百里,更重要的是這支軍隊紀律嚴明,獎罰分明。
並且魏國為了提升魏武卒的積極性,給了魏武卒最高的福利待遇,國家免除了他們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稅。還可以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並且能領到固定的工資。
可惜吳起建立的這批魏武卒,在吳起走後就開始沒落,最終在魏惠王時期,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雖為齊敗於桂陵但卻于于次年敗齊於襄陵,敗秦於定陽。但後來的馬陵之戰,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武卒元氣大傷。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而此時魏國已經是元氣大傷了,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再裝備一支同樣的魏武卒,魏武卒成為了歷史,隨著魏武卒的消亡,魏國的命運也即將走向終點。
回覆列表
魏武卒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化軍隊。
戰國初年,群雄並起、天下分裂。
各大諸侯國為尋求安定進而圖謀天下,紛紛在中央集權制的基礎上,建立屬於國家的強大軍隊。
當時,魏國透過分析戰爭形勢,建立了驍勇善戰、無堅不摧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和入伍待遇相當的高。
作為一名魏武卒,需要擁有至少“五石”的力量。古代的一石差不多等於現在的一百斤,五石便是五百斤,因為戰國時期的機弩拉力在“五石”左右。
魏武卒必須具備獨立操作機弩的能力,否則根本沒有資格成為魏武卒。
除了力量之外,在腳力方面也有相當高的要求。魏武卒必須在十二個時辰之內,
揹著40支羽箭,手持盾牌、戰戈,腰懸短刀、身覆戰甲徒步行進近百里地。
面對如此嚴格的體能要求,能夠成為魏武卒的男子,一定是百裡挑一的勇士。 成為魏武卒之後,魏國會授予其家庭五十畝到一百畝的土地,並且免除其家庭的土地稅、人頭稅,等各種稅收。
因此魏武卒計程車氣旺盛、戰鬥力強悍,為了保衛魏國領土不惜戰死沙場。 。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陰晉之戰前期,日後稱霸六國的秦國還處在政策落後、農耕產量低、貴族把持資源的弱小階段。
雖然秦國的地域遼闊,物廣人興,但由於政治環境與軍事能力的落後,秦國的整體實力與魏文侯治理的魏國差距極大。
秦惠公執政時期,秦惠公在短時間內強制徵召了五十萬由貧苦農民組成的軍隊,企圖奪回被魏國侵佔的河西。 訓練有素、組織嚴密、驍勇無比的魏武卒奉命抵禦秦國的五十萬大軍。
戰國名將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將秦國五十萬大軍殺的潰敗而逃,以1:10的兵力擊敗了秦軍,經此一戰,魏武卒名震天下。
而秦國也由此徹底褪去了春秋四大國的光環,成為積貧積弱的代名詞,“諸侯卑秦”由此而始。
此後吳起帶著魏武卒那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打遍天下無敵手,未嘗一敗。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
而正是因為魏武卒的強大戰力保證,使得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擁有著遠勝於周邊各國的實力,居高臨下,一度在戰國前期稱霸近百年。
當然,沒有什麼永遠的霸主,魏國由於一系列失敗的政治決定和戰略失誤,逐漸由盛轉衰。
魏國過份的依賴魏武卒強悍的戰鬥力,每每發生戰爭,魏武卒一定被安排為主力軍,魏武卒被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所消耗殆盡。
雖然魏國一直在補充魏武卒,但是由於魏國的國力逐漸衰弱,領土流失嚴重,導致魏武卒的待遇漸漸下滑。同時,選拔魏武卒的條件也大幅度降低,魏武卒的戰鬥力越來越弱,早已不負當年吳起領導時期的盛名。
魏武卒為什麼強?
無非三點:
第一,有名將,其組建者吳起,被譽為兵家亞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其無論是治軍還是戰術智慧,那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再強的軍隊,也要出色的指揮者,不然也只能是輸,吳起出走楚國之後,魏國並無與之相匹配的名將。
第二,有好兵,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很高,前面提到過,其在身體條件方面擁有至少“五石”的力量,這可不是一般人能行的。當然,魏武卒的待遇也很高,田宅地產,地位財富,都不是平民能夠相比。這樣的軍隊,要武力有武力,要士氣有士氣,而且他們還會經過長久的訓練,各項戰術配合,陣法執行都想當嫻熟。
但打仗都是要死人的,魏武卒在戰爭重被不斷地消耗。由於魏國國力漸衰,無論是補充地兵員素質,還是待遇,魏國都已經捉襟見肘。
比如說馬陵之戰,一死十來萬;伊闕之戰又是十幾萬,魏國就那麼大,經不起這麼耗的。
第三,佔得先機,魏武卒是一支職業化軍隊,相對而言,同時期的其他各國軍隊,那實在是比不了。他們大都還停留在春秋時代,由貴族帶著封地農民男丁出來打仗。其在魏武卒眼中,那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由此看來,秦國五十萬大軍慘敗,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一時領先不等於時刻領先,冷兵器時代,沒有太大地所謂代差。無非就是職業化軍隊嘛,學著建就是了。
比如與魏國有著深仇大恨的秦國,上下深以為恥,努力強軍,學著魏軍建立職業化軍隊。
而在經過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更是由弱轉強,軍事實力也得到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
秦人本就彪悍,之所以戰力差,那是輸在制度上,比如沒有好的軍事結構,沒有職業化地軍隊,更沒有激發鬥志地軍功獎懲制度。而在秦國建立了“公爵制度”之後,在戰鬥中立下戰功的兵卒能夠獲得爵位和田地,高官厚祿激發了秦軍兵卒的戰鬥之心,秦軍計程車氣銳不可當。
隨著其他各國地軍事改革完成,相對職業化地軍隊相繼出現,魏武卒其實就已經沒什麼特別的了,其優勢在逐漸地被減弱。而隨著魏國霸權地喪失,魏武卒地盛名也不復存在。
最終隨著魏國地滅亡,魏武卒也消失於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