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掌心讀史

    漢靈帝建寧時期,鉅鹿人張角因得於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受到啟發,創立了太平道。後經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以法術、咒語為人醫病的名義傳教,名聲越來越大,最後信眾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等全國八大州。

    史稱"病者頗愈,百姓向之","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線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張角見信徒越來越多,便對信眾實行軍事化管理,把信眾按地域劃分為三十六"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每方推一個領袖,直接聽命於張角。

    時機成熟後,張角與其弟張寶、張梁,分別改稱"天公將軍"、"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將宗教團體轉變成了軍事組織。

    中平元年(184年),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號召太平道信徒集體起義,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

    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黃巾"。

    黃巾從起義到最後被剿滅雖然只有十個月時間,但卻"八州併發,焰炎絳天",很快席捲全國,嚴重動搖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大平道引發的黃巾起義嚴重動搖東漢王朝的國本,加速了東漢王朝走向衰亡,但卻並不是造成東漢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講,東漢王朝覆滅根本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政治腐敗。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建立東漢王朝,後歷經明帝、章帝、和帝,分別開創了光武中興 ,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三個盛世,東漢進入全盛時期。

    東漢共有13個帝王,中後期10位全部是娃娃皇帝,平均年齡才8.7歲,最小的漢殤帝劉隆才出生3個月,病死的11帝,有2個被毒殺。

    東漢哲學家王符說:“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娃娃皇帝當做不能執掌朝政,造成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專政20多年的跋扈將軍梁冀就是這樣出來的。

    清代趙翼也評說道:

    “東漢多女主臨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小皇帝成年後了親政,又重用宦官打擊外戚,再加上士族黨爭,形成了外戚、宦官、黨人這三個集團的死迴圈,互相傾軋,使皇權旁落,朝政日益腐敗。

    特別是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更是昏庸無道、橫徵暴斂、賣官鬻爵,朝政混亂不堪,帝國統治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感嘆: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長期的朝廷內鬥,導致國庫空虛,中央對地方有控制力日漸虛弱,以至於爆發黃巾起義後,中央根本無力平叛,不得不利用地方勢力。

    二是豪強並立。

    東漢中後期,由於忙於內鬥,朝政腐敗鬆弛,外戚、宦官和士族為壯大自己的實力,紛紛染指地方,培植自己家族的勢力。

    歷史學家余英時曾經評說:“為家族置產的思想,在當時甚為普遍”。

    土地兼併的出現,造成地方豪強勢力逐漸坐大。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的武裝,更是大肆兼併土地,殘酷壓榨農民,大量的小資產階級和農民淪為奴隸,階級矛盾已經激化。

    土地兼併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大量流民的產生,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更引發社會動盪,為大平道發展信眾創造了機會。

    特別是黃巾起義後,靈帝急於鎮壓起義,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改郡縣制為州牧制,允許各州郡自行募兵,獨立擁有地方軍政大權,直接導致地方軍閥擁兵自重。這就是所謂的“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許多軍閥憑藉征剿黃巾,迅速坐大,並逐步開始與皇權對立,形成了獨霸一方的諸侯。

    許多地方強豪,也憑藉私人武裝,在黃巾起義後,形成了割據一方的獨立勢力。

    靈帝火上澆油的這招,無異於飲鴆止渴,使得中央失去對地方的節制,地方勢力更加強大,開始覬覦國家神器,直接開啟了導致東漢覆滅的三國亂世。

    三是天災頻發。

    據考證,東漢末年中原大地曾遇罕見的降溫,導致淮河結冰,東海、東萊、琅琊等郡出現水井凍冰厚尺餘的現象,渤海灣也有冰封記載。

    在這種極端氣候條件下,引發了全國大範圍的旱災和瘟疫,當時黃河南北災情更是嚴重,"冀州尤甚","豫州饑民死者四五",以致出現"死相枕藉"、"民相食"的慘狀。

    史書記載,東漢末年全國性大瘟疫,也就是“傷寒”共爆發有10多次。

    桓帝延熹九年,“今天垂異,地吐妖,人癘疫”。

    由於當時朝政腐敗,陷入混亂之中,中央政權對地方掌控力減弱,國家沒有能力統一指揮協調防疫,使得瘟疫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民眾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大量死亡,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絕戶的慘象。

    曹植在《說疫氣》中就寫到:

    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醫聖張仲景曾悲痛的寫道,其家族兩百餘口,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瘟疫。就是在這個時候,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傷寒雜病論》這部傑出著作。

    旱災和瘟疫的爆發,使百姓顆粒無收,死傷無數。在此背景下,張角的太平道,宣稱可以符水方術為免費治病,甚得人心,由此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所以從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王朝覆滅,既有旱災和瘟疫這樣的天災,更有政治腐敗這樣的人禍,天災無法避免,政治腐敗卻引發地方坐大,國本動搖,最是根本。

    而大平道引發的黃巾之亂,則只是加速東漢王朝覆亡的導火索和助推器,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 2 # 紅塵參與者

    "太平道"創始於漢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初鉅《太平經》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入州之人無不畢應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經濟凋敝。朝廷內,宦官與外戚爾虞我詐,輪番亂政;地方上,豪強地主與割據軍閥為非作歹,魚肉鄉民。又逢連年災荒,人禍加天災,以致出現"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間慘劇。其中,黃河南北,災難尤重,"豫州饑民死者四五","冀州尤甚"。社會苦難是宗教孳生的溫床。張角領導了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起義。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國家的矛盾激化。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鬥爭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黃巾軍經過10個月的戰鬥,終因缺乏經驗而失敗。但是,東漢王朝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代之而起的是靠鎮壓黃巾起家的各路軍閥,他們割據一方,爭戰不已,歷史進入了三國鼎立時代。可以說太平道在與東漢王朝的鬥爭中同歸於盡。

  • 3 # 歷史漫漫潭

    漢朝的滅亡說到底是其自身的問題,張角的太平道和黃巾起義只是漢朝要滅亡的外在體現,而不是亡國原因。

    中國的王朝更迭,前朝滅亡的徵兆基本上就是外戚、閹豎、朋黨、強藩、剿擄。在這五個徵兆裡面,除了剿擄應該是沒有的,因為東漢是唯一一個在瀕臨滅亡的情況下還能吊打北方少數民族的王朝,甚至漢獻帝脫離李傕郭汜的控制,從長安逃往洛陽的途中還曾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護衛。

    另外強藩在黃巾起義之前應該來說基本上還沒有多嚴重,除此之外的外戚、閹豎、朋黨在東漢末年都是比較嚴重的,這也是東漢衰敗滅亡的主要原因。我們接下來逐條分析一下東漢滅亡的原因。

    第一、外戚干政

    東漢經過光武帝劉秀和漢明帝劉莊,從漢章帝劉炟開始任用外戚的先河。他死後,漢和帝十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依仗親族,竇氏戚族開始專權。此後的皇帝大多是年幼登基,無法理政,都由太后臨朝,太后都由外戚親族掌權。

    第二、閹豎亂政

    在東漢閹豎亂政是伴隨外戚一起出現的。永元四年(公元92年)漢和帝劉肇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從此以後宦官成為東漢朝堂上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別是漢嬰帝劉懿在位224天去世後,宦官孫程等合謀誅殺當時的外戚閆顯兄弟,迎立第六個皇帝漢安帝的兒子劉保為帝,漢順帝劉保也成為東漢第一個宦官擁立的皇帝。

    從漢和帝開始,幼年登基的皇帝在長大後,奪回權力的方式都是透過聯合閹豎。閹豎和外戚輪番掌權亂政,一直到漢靈帝時期。漢靈帝統治時期長期施行黨錮和宦官政治,閹豎的勢力空前強大。他們把持朝政、賣官鬻爵,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黃巾起義的爆發。

    第三、朋黨勢力過大

    建立東漢王朝的光武帝劉秀是南陽的豪族,因而開國功臣也多出身地方豪族。出於穩定政權的需要,劉秀不得不對地方豪族特別照顧,使得地方勢力越來越強,尾大不掉。由於立國形勢即如此,東漢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始終很微妙。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東漢中後期時,地方勢力已經威脅到東漢皇權對地方的控制。

    “黨人名聲”成為地方社會的絕對權威,超越皇權,成為地方社會的行為準則。世家大族在地方上不斷兼併土地,在政治上與皇權對立,嚴重威脅中央統治,最終發生直接衝突,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

    可以說朋黨之禍自光武帝開始便伴隨著東漢朝廷,中間外戚和宦官輪番干政,他們三者相互鬥爭的同時都在地方上瘋狂兼併土地,不顧百姓生死,這才導致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

    即便如此在黃巾起義爆發之後,漢靈帝仍然有能力組織軍隊和調派將領來剿滅叛亂,名義上天下都還是在皇帝掌控之中。

    漢靈帝去世後,劉辯繼位,何太后掌權,外戚何進為了與宦官十常侍政權,調董卓進京,但卻被十常侍提前獲知訊息,何進被殺,史稱“十常侍之亂”。董卓進京後把持朝政,剷除異己,地方上的刺史和太守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從此開始,中央朝廷的權威逐漸喪失,朝廷刺史和太守成為實際上的割據勢力,相互攻伐,爭搶地盤。

    直到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佔據江東,劉備割據巴蜀。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被迫禪讓,曹丕登基,東漢滅亡。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黃巾起義只是在東漢昏暗統治下,百姓無法生存而發起的反抗運動,是東漢瀕臨滅亡的外在表現,真正的滅亡原因不管是朋黨、外戚、閹豎問題,都是來自於東漢統治階層內部。

  • 4 # 清山雅舍

    前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張角的黃巾起義為東漢的滅亡拉開了序幕,是東漢滅亡眾多的原因之一,但不能說東漢滅亡只是因為太平道。

    歷史規律使然

    關於東漢滅亡的主要原因,在《三國演義》的開篇就有很精煉的描述。

    《三國演義》記載: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概括一下,就是說東漢末的兩個皇帝昏庸無道,寵信宦官,而宦官為非作歹,禍亂國家,致使朝綱衰敗,民不聊生。

    那麼再按照現代史學觀的角度來看,封建社會的主要社會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當這種矛盾積累到臨界點時就會爆發出來,最常見的形式便是農民起義。

    所以說封建社會有其致命缺陷,都不會長壽。漢朝也不會例外,終會因為這種不可化解的矛盾而衰亡。而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只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辯證地去看,也可以說不是因為有了張角的太平道漢朝才滅亡的,而是因為漢朝要滅亡了才催生出黃巾起義這種激烈的農民反抗運動。

    割據初成

    《後漢書》記載: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從正史記載中可以看到,黃巾起義的規模很大,天下十三州就足足覆蓋了八個州,共有教徒數十萬人。顯然這種規模的起義嚴重動搖了東漢朝廷的統治基礎。

    《後漢書》記載:詔敕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自函谷、大谷、廣城、伊闕、車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

    朝廷由於腐朽衰敗,無力組織足夠的平叛隊伍,因而向各州郡下詔令允許自行招募軍隊,協助平叛。但也最終導致了各地方軍尾大不掉,朝廷形同虛設,漢朝被割據分解。

    結語

    綜上所述,黃巾起義對東漢滅亡的影響是導致了東漢朝廷威信掃地,促使各方豪強紛紛割據自立,再不復聽從皇帝命令,東漢朝廷名存實亡。在黃巾起義平息之後,漢末正式進入群雄爭霸時代。

  • 5 # 蟄伏者基金交流群

    任何王朝的興衰,都有其必然性。張角創立太平道,建立黃巾軍作亂,只是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東漢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在於後期朝廷的腐敗。

    一是外戚、宦官輪流幹政,宦官與外戚勢力交替掌權。

    漢章帝死,漢和帝年僅十歲繼位,竇太后把持政權,臨朝聽政,開啟了外戚專權。漢和帝長大後,聯合宦官勢力殲滅竇太后外戚勢力。

    和帝死,安帝繼位,外戚鄧太后一族又幹政,安帝成年後滅鄧氏一族,但其他外戚依然干政。

    而後到漢桓帝時,桓帝聯合宦官一起誅殺了外戚梁氏。桓帝將宦官封侯,至此宦官實力大漲,日漸腐敗,引起士大夫階層與外戚聯合對抗宦官。

    到了漢靈帝繼位,居然把朝政交由宦官把持,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黃巾軍趁勢而起。

    二是政策失當。黃巾軍作亂後,東漢王朝居然下令天下各州郡自行招兵買馬平息騷亂,導致各地軍閥坐大,形成各地擁兵自重、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中央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天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三是董卓入京大肆破壞,開始了地方軍閥廢立皇帝,挾持天子的惡劣先例。

    董卓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挾持天子,把持朝政。後來曹操有樣學樣,一直挾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直到曹丕自立,東漢亡國。

  • 6 # v江湖故人v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外因和內因共同決定,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因此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張角的黃巾軍作亂雖然規模大,東漢的國土共一十三州,黃巾軍起義席捲了八州,但它只是外因,是一個導火索,這個導火索加劇了東漢的滅亡。

    東漢滅亡的內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統治者內部極度腐敗,朝剛廢馳,階級矛盾已經激化。當時的皇帝貪圖腐化,吃喝享樂,而且昏庸無道,寵幸佞臣,導致國庫空虛,賣官鬻爵之風已相當盛行。

    二是中央政府由於皇權衰落,被竇姓外戚集團和宦官輪流把持,導致制定的政策沒有延續性。漢章帝死後,漢和帝劉肇十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東漢中後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兩大集團互相傾軋,為各自的集團政治服務。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到後期有著名十常侍作亂等事件,都是有此原因爆發。

    三是地方豪強林立,土地兼併嚴重。大量的小資產階級和農民淪為奴隸。在張角的黃巾軍起義爆發後,東漢朝廷已經無力去征剿,於是下了一道詔書,允許大漢所屬的各州群自行招募軍隊,這等於是火上澆油。使得地方集團更加強大,並逐步開始與皇權對立,個別實力較強的野心家如董卓之類,開始覬覦國家神器。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不是張角的黃巾起義不是決定因素。

  • 7 # 一本夏

    張角是東漢末年紅巾軍起義的領袖,當時天下大亂,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鉅鹿人張角以黃帝、老子為仙師,祈求天下太平,開始傳播太平道,自尊為大賢良師,開始在各地傳道,他先後收了幾百名弟子,分佈在全國各地傳播太平道,由於太平道有為民造福的宗旨,所以響應的人很多。

    經過十來年的傳播,太平道信徒達到幾十萬之眾,於是張角把這些信徒分成三十六方,由專人號領,大方有上萬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規模越來越大,各方首領稱“渠帥”,因此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組織,由於當時社會腐敗,張角在這種形式下,順勢揭竿而起,打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號,發動了黃巾起義。

    起義之初,黃巾軍迅速的佔領了不少地方,給東漢朝廷以很大的打擊,朝廷迅速的組織軍隊進行鎮壓,在三國演義裡,我們就知道劉備就是因為鎮壓黃巾軍有功,被朝廷封官。由於東漢允許各地勢力組織人馬,鎮壓黃巾軍,黃巾軍很快就以失敗告終。畢竟農民起義沒有戰鬥經驗,也沒有合理的統一指揮,失敗在所難免。

    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各地諸侯割據勢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壯大,如北方袁紹、袁術,江東的孫堅等。這些諸侯割據勢力的壯大,成了以後東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諸侯之間的爭鬥越演越烈,最終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國鼎立局面。

    東漢的滅亡有其根深的歷史原因,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的根基,是東漢滅亡的催化劑,為了鎮壓黃巾軍起義,諸侯勢力增強,直接威脅了東漢政權,因此我覺得黃巾起義雖說沒有直接使東漢滅亡,但黃巾起義在東漢滅亡的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 8 # 目西

    第二個:趙翼認為漢光武帝劉秀本身就是西漢皇室的小宗,建立的東漢就像是枯死的老樹再逢春,畢竟不會太厲害,而且因為東漢皇帝普遍短命,加上外戚專政、宦官專權,東漢就這樣子老死了。

    第三個:歐陽修覺得,東漢的滅亡是因為黃巾軍起義動搖了國本。

    第四個:我們中學學的教科書裡面講到的,黃巾起義。雖然和歐陽修說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描述不同,是農民階級起來反抗壓迫,直接點燃了東漢滅亡的導火索。

    以上四個可以說都是真知灼見的看法,也說到了滅亡的主要因素

    瘟疫、宗教、文化三者的共同作用

    根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東漢某年出現了普遍的降溫,因為在漢武帝時期曾經砍伐黃河邊上的竹子來防堵決口,而到了曹丕的時候,他在淮河流域練兵,卻遇到了結冰現象。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東漢王朝爆發了很大的瘟疫,人口大量死亡。曹植在《說疫氣》中寫到: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有名的中醫醫聖張仲景,本來家族人口眾多,有兩百多人,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去世了三分之二,在這種情形下,張仲景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中醫的名著《傷寒雜病論》。因此東漢時期產生了中醫裡面兩大重量級人物,神醫華佗和醫聖張仲景。

    因為瘟疫的爆發,人民大量死亡,但是如果要起來造反,就要涉及到領導人如何營造輿論的問題。早在西漢時期,儒家中的今文經學派就表現出了將孔子神話,從而讓儒家宗教話的色彩,在今文經學家的描述中,孔子是黑帝的兒子,生下來就是為漢家立法的,可以稱之為人間的素王。同時這種宗教色彩濃厚的儒家還結合了陰陽五行的理論,五德始終自然也就開始流行。

    在西漢末年就爆發了漢德將終的說法, 因此造成漢哀帝更受命的事情,最後演變成王莽代漢。然而王莽的統治沒有持久,劉秀憑藉小到不能再小的皇室身份建立了東漢,東漢以儒家治國,這種宗教氛圍就更加濃厚。

    我們有三教九流的說法,儒釋道三家宗教的開始點應該說都是在東漢時期。

    在這種濃郁的宗教氛圍下,爆發瞭如此大的瘟疫,下層的老百姓以及像張角一樣的底層知識分子,自然會想到幾百年前的陳勝王,同時用新的理論營造造反的理由,無法解決的大瘟疫似乎就預告著漢帝國的滅亡,另外張角等人又透過符水治病,以及道教的宗教思想籠絡人心。終於喊出了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句口號怎麼說都帶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和五德始終的意思。

    但是張角的造反畢竟有其侷限,黃巾起義隨即被當時的精英貴族階層所鎮壓消滅,但是黃巾起義雖然被消滅掉了,黃巾起義軍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被各個軍閥收編,比如曹操就收編了大量的黃巾軍,那麼黃巾軍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思想,會不會影響到曹操集團的重要人物?

    在曹劉爭奪天下的時候,漢皇帝的政治合法性還沒有被消除,尤其是隻有劉氏才能做皇帝的思想在當時的精英貴族階層更是流行。因此劉備才能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而曹操也從沒想過要篡奪漢獻帝的位置。

    曹操的想法大概是,自己做丞相操控天子即可,這很像日本天皇與將軍的關係。但是曹操死後新一輩的繼承人並沒有這種思想,以曹丕為主以及下面的謀臣們開始考慮運作五德始終的禪讓。其原因可能是供奉一個漢獻帝已經實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並且還有一個劉備,另外曹丕比漢獻帝年輕許多,不太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教訓皇帝。

    然而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有王莽的前車之鑑,並且當時還有西蜀的劉備,在宗教氛圍非常濃厚的東漢,難免不會有人想到,另一個劉氏小小小宗會再次上演漢光武帝的事蹟。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考慮的話,雖然漢獻帝下臺了,但是劉氏代表的漢並沒有消亡,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漢走向消亡,劉漢政權的實體消失殆盡。

    但是劉氏和漢以及只有劉氏才能做皇帝的思想一直儲存了下來,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一直流傳著“卯金刀”的預言。以至於匈奴人劉淵在建立政權後還要把自己的祖先追述到劉邦並且直接把自己的政權叫做漢。這種預言一直流傳到唐朝初年,可見劉氏為皇帝在漢朝的濃重宗教氛圍下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總結一下這一個角度,東漢濃重的宗教氛圍,在遇到大瘟疫的情況下,被張角等人利用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在平定黃巾軍的過程中,各地軍閥崛起,實質上動搖了漢皇帝的權威,進入三國時期,漢獻帝在曹丕看來失去了任何用處於是漢朝滅亡。但是在人們的觀念裡,劉漢影響實在太大,以至於延綿數百年。

  • 9 # 歷史密探

    張角的太平道和黃巾起義並沒有使東漢滅亡,反而引起了中央對地方的重視。當時不僅僅有張角等人造反,在那個天下大亂的社會背景下,還有很多農民起義勢力。即便沒有張角,也會有李角,王角等人站出來造反。但是,黃巾起義使東漢朝廷給了地方更大的權力,為後來的三分天下創造了條件,可以說黃巾起義是東漢滅亡的一個催化劑。

    東漢末年,朝局動盪,宦官和外戚專政,民不聊生。不僅如此,大旱災使百姓顆粒無收,所以當時的百姓不得不反。旱災和瘟疫的爆發,使當時的百姓死傷無數。張角就開始煽風點火,處處宣傳太平道,免費為人看病,治好的就說那個人因為虔誠所以才能好,治不好的就說人家心不誠,所以救不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角憑藉自己強大的洗腦能力,迅速拉攏起一個十幾萬信徒的“太平道”。他們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善良的百姓對此深信不疑,認為如今的東漢朝廷就是在作孽,只有張角才能消除人間疾苦。

    公元184年3月5日,張角正式發動了“黃巾起義”。但是,這場準備不是很充分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只持續了十個月,就被鎮壓了,起義失敗,張角也在戰爭中病死。三國時期一些名人,比如董卓和曹操等人,都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

    黃巾起義失敗後,農民起義仍然不斷爆發。因此,此時的東漢開始重視地方的穩定。但是,此時的漢靈帝並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而是依靠武力鎮壓的方式使天下太平。他把一些刺史改成州牧,賦予他們更大的軍權和政權。就這樣,地方勢力越來越強。一些大軍閥開始慢慢崛起,他們也看不慣無能的朝廷,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

    張角的太平道,被信徒們視作救命稻草,可見當時的百姓是多麼可憐。統治者的無能,朝局的昏庸腐朽才是東漢滅亡的主要原因。這樣的東漢,滅亡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說我騙他,跟我分手了,還能和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