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邪惡的吃軟飯

    《明史》從頭到尾都由滿清皇帝終審定稿。清廷的幾位皇帝對《明史》修撰的重視可謂到了離譜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無不仔細審閱,乃至事無大小地就每個自己所“關心”的細節提出自己的“建議”並讓書寫者照辦。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兩年多時間,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規模最大的一部史書)也只花了兩年多時間,惟獨滿清,修一部明歷史竟然花了幾代帝王近百年的時間,其處心積慮之深由此也可見一斑。所以說,今天我們所瞭解的書面的明朝,實在是出於清帝之政治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滿清 妖魔化了的明朝,是與歷史的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修完《明史》後譭棄大量明朝史料。清修《明史》,幾代學者歷時近百年,可謂基本儲存了明朝的史實,但卻在康乾雍諸帝的旨意下,幾經嚴格的增刪、政審、篡改,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扭曲和醜化了明朝的真實形象,並在《明史》定稿成書後,焚燬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目前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儲存的明代檔案只有3620餘件,它們幾乎都是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檔案都沒有。明代檔案所以儲存不多,或許有明清之際戰亂的緣故,但主要的還是清廷修撰明史之後,對所依據的檔案史料往往棄置甚至燒燬掉。如此,滿清對於明朝的妖魔化處理就失去了反駁的第一手證據。

  • 2 # 小子888

    有一定可信度,因為明史主要依據的是明實錄,但是因為是清朝修訂,必然會有一些內容是維護清朝利益的,比如明史中未曾提及女真部族,另外比如將沈萬三之死嫁禍到朱元璋身上,再比如建文帝在明史裡是死於宮中大火,但是在民修史書中多認為他流亡海外了,因此才有了後來明成祖時代鄭和下西洋。可以將《明史》《罪惟錄》《國榷》《明通鑑》《明實錄》結合起來瞭解明朝,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史書,也是有一定價值的,不過一般認為民修明史裡面《罪惟錄》《國榷》《明通鑑》價值很大。

  • 3 # 旋龍讀史

    應該說清朝編寫的《明史》可信度還是要打一定折扣的。

    清朝祖先發源於東北,自大明立國時起就統治該地區。在明朝成化年間,發生了“成化犁庭”事件,建州女真(清朝祖先)遭受了滅頂之災。李成梁鎮守遼東期間,在一次軍事行動中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父、祖。明朝之後也讓其世襲了父親的職位,之後幾十年時間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落。

    努爾哈赤在公元1618年正式起兵攻打大明,之後繼位的皇太極繼承其遺願繼續攻打明朝,並在順治元年攻佔北京,經過幾代皇帝的征戰最後統一全國。

    可以說清朝及其祖先和明朝還是有很大的歷史恩怨的,清朝奪得天下後,在編修《明史》的過程中,肯定會對明朝的皇帝刻意醜化,歪曲部分歷史史實。

  • 4 # 黑眼歷史觀

    大事件的可信,細枝末節可以修飾。

    明朝大事件,比如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土木堡之變等大事件,野史也記載很多,不可能進行刪改。有很多說明朝君主殘暴的反而是野史。

    《明史》中也就記載這個皇帝在位的那幾年發生了什麼,做一個簡要概述,看過裡面的內容的,內容裡對明朝皇帝有很高評價,那句“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就是記載在《明史》裡。

    不能因為定稿時間久,就能作為不正確的證據。而且歷史事件的考證。從來不會只看一本書的記載,而是經過多方考證。【每撒了一個謊,就需要更多的謊言來掩蓋,所以抹黑就應該把黑點擴大,白點一帶而過就行了,而不是各種刪改。也就是說不管黑點還是很少提到的白點,都是實際存在的,再加上野史的佐證,作為綜合考證。】

    至少目前為止,《明史》中記載的大部分事情都被證實真的存在的。而且我看過明史,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很好。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連朱祁鎮都幫各種甩鍋,崇禎的評價也說明朝滅亡不在他,實亡於萬曆。

  • 5 # 笑似花解語ID

    正確答案:

    《明史》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不但沒有抹黑,而且毫無邊際的吹捧。

    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史書並非只有《明史》,還有《明實錄》《李朝實錄》《明會要》《皇明通紀》《國朝會典》《國榷》《憲章錄》等大量的明朝時期編撰的史籍資料,如果只是抓住《明史》是清朝修的,認為不可靠,在汙衊明朝,只能說這是孤陋寡聞。一群無腦眀吹粉,《明實錄》《明史》《國傕》《日知錄》等全都不看,就看看流量網文,得出結論,大明朝天下第一,貽笑大方。

    毛主席稱: 大明自朱元璋1368年應天稱帝,還算值得書寫之外,剩下的兒孫多是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有替自己父母爭名份而與大臣誓不兩立,沉迷於道山的世宗朱厚熜;有幾十年當“甩手掌櫃”的神宗朱翊鈞,有因吞食“紅丸”而暴斃的光宗朱常洛,有喜曲藝騎射、沉迷於木匠活的熹宗朱由校;更為荒唐的是,在位長達45年的嘉靖竟迷戀於用年輕貌美的宮女作其長生不老的丹藥,以至於被忍無可忍的宮女們試圖勒死於龍床之上。就連毛澤東在讀《明史》的時候,也發出感慨:“《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其餘的都不好,做盡壞事。”

    明朝從建立初期,到末期起義規模達到3000多次,中國歷史之首。 。”這和朱元璋的制度有關,全國人民都為他們老朱家服務,他們的子孫天生享受無盡的財富美女。各省的百姓窮的吃土,吃人屍體,還要拿錢繳稅,連自殺都不敢,怕被吃,民不聊生。 與明朝魯迅先生評朱元璋:“都說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實並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後,稱蒙古朝為大元,殺漢人比蒙古人還歷害。奴才做了主人,是絕對不肯廢去"老爺”這個稱呼的。他擺架子,大的很,恐怕比當年他大元的主子還闊氣,還十足。

    歷史早已經給出答案,如果把清末換成明末,我們將徹底亡國滅種,而且永遠沒有復國的機會,權威評價明朝,看透歷史本質,大清入關不僅是歷史選擇,更是中華之大幸!!!

  • 6 # 雲上鄉愁書院

    個人觀點,還是比較可信,或者說可信度比較高。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曆朝歷代,修史的官員都具有較高的氣節,一直以來封建王朝的史官都是以春秋的筆法書寫歷史,因此還是相對比較公正。

    第二,不只是清朝,哪怕是唐朝太宗年間都出現了統治者干涉史官修史的事件,但總體來說,統治者所幹涉的只是個別事件,並不會對整個史官的書寫進行干預。

    第三,主管來講,歷史也是人寫的,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態度都不一樣,因此難免會有失偏頗。但中華五千年文化,如果沒有公正的史官,也不會有這方面傳承。而且我們對明史的認知,也沒有被除清人註定的史書以外的文獻所改變。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7 # 我不是一百分1203

    明史大體可信,但少部分刪改的是肯定了。看一下明朝的史書和明史的對比你會發現,明史在美化明朝皇帝方面有點讓人感到肉麻。

  • 8 # 北洋海軍炮手

    清修《明史》當然不可信,因為清朝秉承為先者諱的原則,把明朝基本上是美化了一遍,對明朝基本上是毫無底線的美化,比如說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句,那簡直叫一個肉麻。

    這實際上是出於清朝對自己合法性的解釋,也就是清朝取江山自李闖,並非取自於明朝,這是清朝入關時候就定下的基調。這可以用臭不要臉來形容,因為清朝在入關之前滅了至少三十萬明軍,皇太極時期五次破關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最後明朝在無兵可用以及君臣離心離德的情況下被李闖給結束了。所以你上哪摘的乾淨,只要仔細翻閱歷史檔案,查出各種資料,就能把這筆賬算明白。

    只不過李自成正好是給明朝的墳墓埋上最後一剷土,所以清朝就利用這一點來做文章,把李自成醜化為亂臣賊子,把清朝入關說成是弔民伐罪。其實哪裡是什麼弔民伐罪,清朝實際上是宣佈保護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利益,所以清朝對自己合法性的解釋得到了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普遍承認。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李自成既然壞,那麼明朝就只能好,要不然如何彰顯清朝入關的正義性和合法性。所以,明朝必然要被美化。

    翻閱《明史》,通票都是對明朝的溢美之詞,對於明朝的破事能隱則隱,隱不了就給一筆帶過,儘量淡化處理。

    比如說誅十族這檔子事在《明史》裡是不存在的,只有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這句草草帶貨。但是想刪帖哪有那麼容易,尤其是刪乾淨更不容易,因為總會有資訊保留下來。在萬斯同《明史稿》當中,明確記載了朱四誅方孝孺十族得事,只不過這段被康熙抹了,因為不符合康熙給朱四定的明君的形象,結果今天明吹蛋白質還不領情,還說清朝抹黑明朝,甚是可笑。

    不過,清朝最忌諱的不是這塊,畢竟一個已經完蛋了的王朝想怎麼美化就怎麼美化,清朝最忌諱的實際上就是滿洲先世的問題。這一點陳寅恪先生就闡述過:

    然清室所最忌諱者,不過晚明清初,東北一隅之地數十年間之記載爾。然其他歷代數千歲之史事,雖有忌諱,亦非甚違礙者。

    所以清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抹去了不少關於滿洲先世的記載,導致這一方面的史料不全,往往需要參考朝鮮的記載。當然,《明史》當中就沒有關於滿洲先世的記載,因為全給抹去了嘛。

    全文完

  • 9 # 跪射俑

    在以下方面有不遵重史實、篡改事實的情況:

    1、極力醜化明朝君臣,擴大、誇張明朝君臣的過錯,使人讀了《明史》覺得明朝君臣一無是處。

    2、極力掩蓋清軍統一天下過程中的殺害無辜群眾、屠城的暴行。

    3、極力美化清朝君臣,讓人讀了《明史》覺得他們英明神武,是聖君賢臣。

  • 10 # 盧溝曉月xy

    個人觀點,不只《明史》,歷代官修史書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真實性、客觀性,因此不能說完全可信。

    歷朝歷代官方為前朝修史,除了發揮歷史的鑑戒功能、尋找治亂興衰的規律,以鞏固王朝統治的政治需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易代修史是藉以說明新王朝繼統合法性的必要手段。因此,官修史書的政治性是首位的。

    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記錄歷史、評價歷史的是人,是人就會有主觀性存在,因此,不論是什麼史書都帶有作者的主觀認識。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讀史書應帶著質疑批判的眼光,並結合最新的考古研究結果來得出自己的判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一些不生孩子言論盛行,將來真的會有大部分人不生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