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問魚
-
2 # 一隻擁抱大熊
明朝遼東開端
1,明朝佔領東北地區是由原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為起點。
迫於明朝的強大壓力,洪武四年( 1371 年) 二月,“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以遼東州郡地圖並藉其兵馬錢糧之數,遣右丞董遵、僉院楊賢奉表來降。”
2.洪武辛亥( 洪武四年)十一月,“命青州等衛官軍,運山東糧儲,以給定遼邊衛”。這是明朝直接派官在東北取代元朝統治的開始。建立了明朝統治東北的橋頭堡。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以後,東部地區建設主要圍繞著鐵嶺衛的設定展開。據《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置鐵嶺衛指揮使司。”但是,此時所設定的鐵嶺衛是在朝鮮半島。3,遼東防線的構成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置三丸(萬)衛指揮使司,以千戶侯史家奴為指揮金事。”因為明朝初期在此設三個軍民萬戶府,所以同設此地的衛稱為三萬衛。洪武二十一年(138年)三月“徙置三萬衛於開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又把遼海衛遷移到開原城北。至此,遼東北部的防禦結構基本完成。
4,藩王守塞
分封在遼東地區的塞王有遼王、韓王、沈王等三王
遼王:遼王朱植,朱元璋的第十五個兒子,二十五年(1392年)把朱植由衛王(河南)改封於遼東廣寧
韓王:韓王朱松,是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個兒子。王府計劃為遼東開原。由於其年幼,未就國去世。
沈王:沈王朱模,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個兒子。被封於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王府計劃為遼東瀋陽。洪武廿十五年(139年)為沈府設定瀋陽中護衛。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潞州,宣德六年(1431年)去世。
遼東的發展1,明初遼東軍糧來自江南、山東等地,因此多依賴海運。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為徹底解決遼東問題,採取了兩項重要措施;一是更郡縣為軍衛,二是始制屯田法。
2.明朝在遼東邊牆沿線修築了93個城堡。萬曆三年(1575)遼東總兵李成梁建立赫甸、永甸、蘇甸、大甸、寬甸、長甸修築城堡,寬甸六堡的修築和開發,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此外,明朝沿邊牆上或邊牆外修築了1 146個墩臺。墩臺“遇虜入犯,夜則舉火放炮,日則燒煙扯旗,傳相遞警。如此則烽堠既明,人知趨避,亦是堅壁清野之一助也。”
明中葉後期蒙古和女真諸部的不斷入侵。明中葉以後, 由於遼東邊備逐漸廢弛, 蒙古與女真諸部不斷侵擾遼東, 搶奪財富, 掠獲人口。正統十四年( 144 9 年) , 瓦刺、兀良哈蒙古三萬餘人入侵遼東, 掠去人口一萬三千二百八十餘人, 馬六千餘匹, 牛羊三萬餘隻。
3.在李成梁鎮守時期,整個遼東的少數民族都在大明的鐵蹄下顫慄;但是李成梁也犯了一個錯,為大明埋下了滅國之危,那就是把努爾哈赤給培養扶持起來了。
最後的結局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局勢起了根本變化,明朝在軍事上失去主動進攻的力量,而後金則由防禦轉入進攻。
袁崇煥在寧遠之戰後,開始著力構築關寧錦防線,其中北段主要由趙率教負責修建,後明軍憑藉關寧錦防線在寧錦之戰中,使皇太極無功而返,在松錦大戰後,關寧錦防線土崩瓦解。
關寧鐵騎——祖大壽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明朝喪失遼東。
-
3 # 上將軍潘鳳
解除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之後,遼東地區成了大明朝頭上的一把利刃,在天災人禍的種種因由之下,明朝後期遼東之患終釀成大禍。薩爾滸之戰明朝精銳盡喪韃虜之手,從此攻守易主明朝敲響亡國之鐘,遼東地區的軍事力量一直優劣轉化的情況,完全在於地方軍事將領的能力以及朝廷的策略。明朝成化年間遼東地區女真勢力逐漸壯大,敏銳的明朝政府感受到了威脅,明憲宗命令五萬大軍聯合朝鮮對該地的韃子進行剿滅。令此戰務必“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可見決心,由於明朝突然發動的戰鬥使得建奴毫無準備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加上朝鮮部隊的策應這一戰幾乎消滅了建奴的有生力量達到了基本的戰略目的,明憲宗卻沒有下令將此地婦孺斬殺,沒想到給一百年後的明朝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戰鬥過後使得建奴在想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苟延殘喘不敢再放肆,後來軍事主官李成梁成立了遼東鐵騎,長期跟蒙古人進行戰鬥,手下的兵丁也被髮展成了私人武裝,戰鬥力相當強悍卻只效忠李家,李成梁為了保住自己遼東軍事主官的位置養寇自重,遼東地區的三股女真勢力一直處於敵對事態,明朝政府對他們一直都是採取的扶持弱的一方去牽制強的一方,達到了一個互相制衡的效果,李成梁明知努爾哈赤在兼併其他勢力的時候卻置之不理,這讓努爾哈赤有了發展勢力的機會,等明朝政府反應過來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盡統一了建州女真三股勢力稱後金,從此遼東地區明朝的軍事實力的優勢發生了改變。
薩爾滸之戰經略楊稿愚蠢的指揮被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損失慘重也死了幾萬人馬,從此遼東地區幾乎淪陷,明朝開始被動防守,在孫承宗的帶領下開始修築防線了抵禦建奴襲擾,後朝孫承宗遭受排擠被迫辭官回家,遼東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最後成了毀滅明朝的重要跳板。
-
4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朱元璋有一句很自豪的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這裡養兵百萬不是虛數,不是形容詞,朱元璋時期,明朝真的有足足一百八十萬士兵的龐大軍隊。
明初全國的人口也只有五、六千萬而已。
朱元璋怎麼做到的“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呢?
靠衛所制度,兵農合一的衛所制度,這個衛所制度有如下特點:
1 軍戶,一天當兵,一世當兵,世世當兵,不可發家,不可致富,不可致仕,奴兵也。2 遠離家鄉,遠離故舊,拖家帶口,勤苦戍邊,辛苦耕田,所有家產,俱是軍產,無產者也。3 長官是天,兵農合一,讓你做兵,你就是兵,讓你耕地,你就是農,口糧分配,土地劃撥,生殺予奪,取自長官一心,兵是官的奴隸也。洪武當朝,衛所之兵皆是戰後餘民,幸而不死之輩,讓他們放下刀槍,不再搏命求食,耕地過活,自然是上下高呼萬歲,感恩戴德。
更有朱元璋的嚴酷壓逼,衛所的官員們也不太敢胡搞亂作。
此時,天下衛所之兵正處於“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歷史階段”,也算是滿意!包括,遼東地區的各衛所,也就是東北地區的軍事力量,也是正處於“暫時坐穩了奴隸的”階段,大家幸福平和滿足的生活著。
並且,遼東地區因為是苦寒之地,人民稀少,大明為了節省統治力量和花費,沒有設州置縣,地方是衛所將軍們直管,所謂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也。
然而,日長月長,朱元璋死了,第一代的衛所軍官士兵們,也老的老,死的死。
"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現俄羅斯境內)也換了沒有打過仗的領導人,屬下各千戶所,百戶所等官員兵丁也換成了生來就在和平環境的人。
正軍也罷,餘丁也罷,耕田的也罷,扛槍背弩的也罷,所有人都不用枕戈待旦了。大家一門心思搞生活,畢竟,嚮往美好富足生活是天賦權力呀。
上面說過了,士兵們是沒有資格擁有財富的,士兵們從朱元璋時代開始頂層設計的時候就被剝奪了嚮往美好生活的權力。
所有士兵全是軍官手中的“行貨”,於是變成了軍官們一門心思發家致富,殘酷剝削士兵行貨剝削致富。
士兵多逃亡,“假死”、“賄賂”、“撒開腳丫子跑”、“買流民乞丐冒名頂替”!無所不用其極的逃亡。
軍官們也樂見其成,可以吃空晌呀!
嘉靖八年,桂萼公佈天下兵籍,僅有兵士九十七萬。有些衛所逃亡軍士達到在籍軍士70%左右。 至16世紀初,一些衛所的逃亡軍士已達其總數的80%,許多邊地駐軍只剩下一半。大明朝廷在遼東地區是不行了,可是,這時候遼東地區經濟開發已經見了成效,民屯,軍屯一片又一片,還有各種皮毛,人參等等,每年收穫的糧食和銀錢山積水漫,多的不行不行的。
大明衛所的軍管政府力量既然倒臺了,自然會有其他權力填補進來,這是歷史規律,無關乎哪一個人的賢愚好壞。
這一次是填補了遼東軍事力量的真空呢?——李成梁。
李成梁作為本地人和他的家族實行了一個政策,反正土地多的是,授田於兵,作戰有功的人你就跑馬圈地吧!將士用力。於是,李成梁以及他的“關寧鐵騎”雄霸遼東幾十年,其中他還帶出來一個人才——努爾哈赤。
建州衛努爾哈赤開始算是“關寧鐵騎”的外圍力量的。
一個歷史定律:自古末有朝廷無能,將軍可以建功立業在外的。李成梁也不例外,他威武雄壯了一生,也就領著“關寧鐵騎”打打殺殺而已,其他諸如政治建設,地方政權建設,社會組織建設,社會生產建設他在遼東一個也沒有搞。
沒有政府組織,沒有地方政權,沒有合理財政支援的“關寧鐵騎”也就是軍閥而已。軍閥說好聽是軍閥,說難聽是土匪而已。
建州衛的努爾哈赤呢,反而再“范文程”等很多漢人知識分子的幫助下,開始在遼東建立政權,發展生產了。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回覆列表
剛開始的時候,明朝武器吊打滿清。清朝那邊,推崇個人冷兵器戰鬥能力,火器,也就是火槍和火炮數量較少。
甚至,因為滿族是漁獵名族,鐵器都沒怎麼普及。
後來,因為經常被明朝吊打,清朝的高層痛定思痛,打算給武器升級換代。
在明朝一些漢奸的幫助下,清朝的武器越來越先進。
及至明末時期,清朝的武器檔次已經超過明朝。
又因為明軍裡面貪汙腐敗嚴重,吃空餉現象遍佈。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