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廣哥的幸福生活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開始征伐明朝。

    在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四個貝勒消滅明朝將領杜松的軍隊,又遇上了明朝馬林率領的援助部隊。努爾哈赤迅速帶領小部隊登上山高處向下衝鋒,配合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部隊,上下交擊,馬林逃跑,明朝副將麻巖戰死,明朝這支援軍全軍崩潰。   

    在努爾哈赤大舉進攻攻瀋陽的戰鬥中,明朝軍隊殊死戰,陣斬總兵賀世賢以下。努爾哈赤的部隊爬上女牆,進入城中,明軍同其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明朝將領袁應泰自焚死,明朝御史張銓被抓住,不屈而死。不久,努爾哈赤攻進遼陽。遼人具乘輿鼓樂迎上,夾道呼萬歲。努爾哈赤命皇子德格類巡查遼陽城南,所到之處,望風歸降,努爾哈赤的軍隊在街道上睡覺,不去打擾老百姓。

    在攻擊廣寧的戰鬥中,努爾哈赤擊敗了明軍三萬人,斬其總兵劉渠、祁秉忠,巡撫王化貞逃跑,遊擊孫得功獻城投降。努爾哈赤繼續進兵山海關,明朝守將熊廷弼盡焚沿途村堡而走。

    其後,努爾哈赤的總兵官、一等大臣何和裡死亡,努爾哈赤聞之大哭,曰:“天何不遺一人送朕老耶!”努爾哈赤遷都到瀋陽,“凡五遷乃定都焉,是曰盛京。”。隨後,努爾哈赤頒佈戒酒令。遷都這一年,明朝任命高第為經略,驅趕錦西人民入山海關。寧前道袁崇煥誓守不離開。

    努爾哈赤起兵征伐明朝寧遠。袁崇煥和總兵滿桂、副將祖大壽堅城固守。天寒土凍,努爾哈赤命人鑿城但是無法鑿穿,袁承煥在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努爾哈赤計程車卒,努爾哈赤久攻不下,只好回師瀋陽,和自己的兒子說:“朕用兵以來,未有不望風而逃的(抗顏行者)。袁崇煥為何如此有能耐,將我阻擊在這裡呢?”

    在與明朝進行一系列攻伐戰的同時,努爾哈赤進行了一系列攻伐東海薩哈連部、東海散居諸部負險諸島、察哈爾部、喀爾喀五部等戰役。期間攻滅了葉赫部。

    1626年農曆六月,努爾哈赤給各位兒子寫了信,好好的教導了他們一番。七月,努爾哈赤生了大病,去清河的湯泉療養。八月回宮去世。累諡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2 # 瘋狂人間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故事很有意思!)

    魏徵是一個直性子,說話不會拐彎,有什麼說什麼,但是卻十分忠心!因為平常說話比較直接,經常惹怒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下詔書招兵,當詔書下到魏徵頭上的時候魏徵卻遲遲不往下傳,因為詔書上寫“如果遇到未滿18歲的,身體卻強健的也可破例招兵入伍”,這讓魏徵很上火,所以就一直未往下傳!李世民催了好幾次都未得到魏徵的迴應,於是很生氣的召見魏徵,魏徵好大膽竟然敢抗旨不遵!魏徵說:“皇上把未滿18歲的年輕人都招來當兵,家裡沒有年輕勞動力賺錢養家,到時向誰徵稅呀?之前您下的旨意可是說未滿18歲禁止當兵,現在反悔不是有失信於天下嗎?”李世民聽後無法辯駁,最後還是修改了詔書還升了魏徵的官。還有一次李世民正在逗玩一隻小鷹,正趕上魏徵有事求見,李世民怕魏徵看到後又嘚不嘚嘚不嘚說著沒完,就把小鷹藏在懷中。魏徵進來後假裝沒看見,一直在跟李世民東拉西扯的拖延時間。等魏徵好不容易走了,結果小鷹卻在懷裡憋死了!這把李世民氣壞了,回宮後大罵魏徵小人,稱總有一天要弄死魏徵!長孫皇后聽見大罵聲出來,詢問李世民要殺誰?李世民氣憤的說,還有誰就是那個魏徵,每次都頂撞我。長孫聽後連忙恭喜李世民,李世民當場就蒙了,心想你恭喜我幹嘛?長孫說魏徵之所以敢頂撞你是因為你是一個明君,不是昏君,所以才會實話實說。李世民當時一下子就明白了,忠言逆耳的道理。從此以後李世民就不再煩魏徵的頂撞了,還把魏徵指出自己的十處缺點寫在屏風上!

    多年以後魏徵死了,李世民嘆道,魏徵死了,我便失去了一面鏡子!

  • 3 # 你的喵小姐

    既然講故事,那麼我就講一下劉備為何最終沒能一統天下。

    劉備自稱是西漢皇族後代,即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少年與母親織蓆販履為業,割據西川,獨成帝業,成功之處自不必說,那麼劉備為何最終沒能一統天下呢?到底有哪些失誤之處呢?然而在這些失誤上,一定程度中使他“匡扶漢室”的志向難以實現。

    負氣伐吳導致蜀弱

    劉備在奪得益州之後,西川的北大門——漢中當政者是較為闇弱的張魯,劉備沒有及時去攻取此地,而是不顧“聯吳抗曹”的大局,幾乎集中所有兵力準備與孫權爭奪荊州,造成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面出現巨大裂痕,曹操趁機奪取漢中,益州“一日十驚”的惡果。

    荊州丟失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關羽被東吳殺害,打著給兄弟報仇的旗號,劉備師出有名起兵伐吳。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精銳盡失,蜀國只得侷促於益州一隅,陷入民貧國弱、內外交困的窘境。

    繼承人選擇不當

    劉備戎馬半生,有劉禪、劉文、劉理三個兒子,還有一個義子劉封。雖然按嫡庶長幼的常理來說應該傳位於劉禪,但論能力來說,劉封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劉封在火燒博望坡、赤壁追殲曹操殘部、劉備入西川中均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更為突出的是,漢中爭奪戰中能單挑當時曹操手下戰力最強的“虎痴”(許褚),膽略可見一斑。

    當然,眼見打了這麼多漂亮之戰,因此也深知這位同他摸爬滾打多年的“義子”的能力,但是劉封畢竟不是親生的,因此始終猶豫不定,沒有將王位給他,當他詢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委婉地說:“劉封膽識超群,立他為繼承人也是個英明的選擇;如果不立,就要除掉他,因為他戰功比較大,會對您的繼任者構成極大的威脅。”

    後來有派人去荊州守將關羽那裡尋求意見,然而得到的回答說是劉封畢竟不是自己親兒子,萬萬不可立他為主。自此,才導致劉封和關羽勢不兩立,結下怨恨。當關羽被曹軍和呂蒙兩面夾擊、荊襄九郡盡失,困守麥城,向劉封求救時,劉封本來是想增援,但卻經孟達一提醒,想起之前的仇怨,憤怒地見死不救。劉備手下的第一大將關羽喪失了最後一線希望,被孫權活捉後殺害。

    最後, 在夷陵大敗的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皇位傳給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儘管諸葛亮竭盡全力整頓朝政、北伐中原,但劉禪昏庸無能,一味享樂,聽信讒言。諸葛亮四出祁山,取得了重大勝利,不出半月,三軍將士即可打過渭水,收復長安,而劉禪卻聽信了李嚴令諸葛亮班師回朝的讒言,葬送了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

    不擅長用人

    首先,協調工作不足。劉備雖然廣招天下豪傑,卻不能像曹操那樣正確協調好人事方面的關係。例如“鳳雛”龐統和“臥龍”孔明不和,造成龐統負氣死在西川洛城附近的落鳳坡;劉備攻取漢中後封了“五虎大將”,荊州關羽聽說後為自己與八九十歲的黃忠而不滿,關羽與駐防公安、南郡、上庸重鎮的將軍糜芳、付士仁、劉封等人的關係都很僵,直接加速了荊州孤立局面的形成。

    其次,沒廣泛選拔後備人才。劉備在荊州人士的支援下攻佔益州,荊州、益州人才的衝突日漸明顯。益州人才輩出,而除了對幫助自己入川的法正等極少部分人之外,劉備並沒有及時委以重任,隨著荊州人士的相繼離去,造成了人才的日漸枯竭,導致出現諸葛亮北伐時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困境。

    再次,不少重要角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事實上,曾令曹操割須斷袍、聞風喪膽的馬超,雖然被劉備封為“五虎大將”之一,卻始終未被重用,沒有立下過大功;趙雲可以說是勇謀兼備的人物之一,而且追隨劉備出生入死多年,也始終只是擔任了副職,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不如魏延,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曾以官職為由提出“四虎將”之說,將趙雲排除在外。

    最後,曹劉實力對比懸殊。曹操因手下擁有諸多謀士,“挾天子以令諸侯”,方可滅呂布、困死袁術、擊敗袁紹、西破馬騰,擁有廣大地域。

    東漢時期共有十三州,曹魏佔據九州、劉備只佔一個益州,實力顯然處於劣勢,再加上與孫吳關係的破裂、自己本身的失誤,最終導致統一天下的志向成為泡影。

  • 4 # 與君論史

    如果讓我講的話應該是以玄武門之變為話本的去講述故事。

    按照天地君親師的排列,應該會先從李淵說起。話說隋朝末年,隨著隋煬帝的剛愎自用三次征伐高麗,修建運河,修建長城等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導致民不聊生,群雄並起。在這種情況下,隴西一個貴族李淵應運而起,開始了伐隋大業。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他的二兒子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被激發了出來,一路南征北戰打下了半壁江山,老懷欣慰的李淵幾次開心的允諾以後的江山留給李世民。

    說者無心,聽著無意。倒是驚動了旁人。這個人是誰呢?李淵的大兒子李建成。說起李建成這個人,文韜武略也是頗有建樹,在李唐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負責物資籌備,後勤工作,也是兢兢業業。倒是李建成從小就和李世民關係不太好,可能是李世民的光芒掩蓋了他嫡長子的身份,所以他和三弟李元吉關係那是相當的鐵。

    在取得天下一統之後,建成和元吉二人多次針對李世民,想方設法的取得李世民的兵權,並且取得了對竇建德餘部的征討權,在魏徵的戰略方針下,取得了勝利,壯大了在軍中的聲音。其後不斷的拉攏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

    李世民征討天下也非常人,身為自己身邊集團的領導人,最終在大舅哥長孫無忌等人的建議下開始了玄武門之變。大家都當是李建成主動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其實李建成是被設計的。

    李世民先是對李淵哭訴了這些年的經歷,李淵決定第二天和幾個兒子好好聊聊,就宣召了他們弟兄三人明天一同前來殿前對峙一下。李世民就在玄武門安排了將士埋伏。這個事情被後宮的妃子知道了,快馬報給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提議說不要再去了,直接發動兵變讓李淵禪讓,但是李建成這個時候突然迸發出了個人英雄主義,篤信李世民不敢動手。就帶著李元吉二人奔赴皇宮,在玄武門中被李世民所殺。隨後李世民面見李淵,請求處理。一國之君被逼無奈選擇了退位。

    小朋友們,你們聽懂了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被兩個同事忽悠就單幹了,五年後我覺得成家立業、創業最好在結婚後,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