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嶺鋒
-
2 # 詩涵果果
一戰時的沙俄和二戰時期的蘇聯,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執政黨的不同和政權政策的不同!
一戰時期的沙俄工業落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健全,武器裝備和戰術指揮都遠遠落後於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兩個相鄰國家的相愛相殺,充分證明了沙俄的外強中乾。沙俄內部的執政體制和政策相互保守,不思進取,在沙皇統治的陰影下,敢於高聲斥責這些腐朽落後的弊病的人統統被處死,固步自封的國家策略和貴族之間相互攀比的醜態,無不顯示著沙俄的垂垂老矣!沒有了生氣的沙俄,面對茁壯成長的日本,只能是屈辱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
在一戰期間,沙俄士兵的戰鬥力低下,裝備簡陋,在遭到同盟國的攻擊後,只能依靠地大物博苦苦支撐,同樣是面對德國,當時的沙俄甚至連主動進攻的勇氣都沒有,被德國和其他同盟國相互鞭打,其懦弱和軟弱可見一斑!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由列寧發起並指揮的推翻沙皇政府的戰爭打響,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
蘇聯制定了社會主義政策和經濟計劃政策,政策的調整和體制的改變,解救了處於沙俄統治下苦不堪言的蘇聯人民,改變了了工業落後的局面,軍隊建設和發展得到了加強,最重要的蘇維埃政權得到了全蘇聯人民的一致擁護!
-
3 # 省民協會員
關於這個問題,事發地距離我們遙遠,通過網路和相關查詢:
第一,一戰沙俄不是不堪一擊。
實際上沙俄總體作戰還是不錯的。除了明顯打不過德軍以外,俄軍對奧匈帝國並不落下風。
俄軍一度殺入東普魯士,距離柏林不到200公里。
而且一戰沙俄的任務不是擊潰德軍,因為他沒有這種實力。他的任務只是拖住德軍,使得德軍陷入兩線作戰,最終崩潰。
事實上,直到沙俄政府垮臺,俄軍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任務,雖然損失慘重了一些。
第二,蘇軍也不是所向披靡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被德軍打的一塌糊塗,潰不成軍。
一個基輔會戰,蘇軍被殲滅70多萬大軍,這是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慘敗,創造了世界記錄。
蘇軍之所以能夠頂住,完全是依靠人力和物力的優勢。
蘇德戰爭中,蘇軍死亡男性士兵高達900多萬,德軍死亡人數還不到蘇軍的一半,可見蘇軍損失多麼慘重,換成別的國家恐怕都亡國滅種了。
即便如此,直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德軍和蘇軍基本是均勢,蘇軍沒有獲得什麼大的優勢,甚至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被德軍打的狼狽不堪。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損失90萬人,德軍也不過才50萬。
德軍真正的崩潰,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德軍根本不是這個龐大聯盟的對手,顧此失彼,對付蘇軍就對付不了美軍,對付美軍就打不過蘇軍,最終迅速垮臺。
所以沙俄軍隊沒那麼弱,蘇軍也沒那麼強。
沙俄在一戰時,被稱為世界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其工業生產水平低,社會組織動員效率也不高。法國和俄國結盟,規定兩國一旦收到攻擊,另一方需要即時發起攻勢,並對投入軍隊數量作了規定,法國是130萬,俄國是70萬到80萬。
俄國的主要戰場方向在歐洲,且人口達到1.7億,但是考慮到俄軍的組織動員能力和經濟實力,也沒有太指望指望俄國能在短時間內組織起大規模的進攻。法國的想法是,俄國在東線盡力拖住德軍就好,等待英法聯軍在西線的勝利。
俄國最大的優勢是國土縱深,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在遇到俄國的廣袤土地時,其在歐洲進行的戰場規則就會完全失效。歐洲社會發展水平高,路網發達,而俄國境內都是鄉下土路,一到下雨,連機動兵力都無法派出,進攻速度被遲滯,緊接而來的就是脆弱補給輜重線。
俄國最大的劣勢是國內政局不穩,革命黨收到了德國的資金支援,蠢蠢欲動,而且國內民族眾多,沙俄還沒有時間去把新佔領的土地都給消化掉。一旦大軍傾巢而出,社會控制力度減弱,極容易造成內亂。
一戰時俄國面臨的德國是其綜合軍事國力最強大的時候,德國隱忍發奮圖強20年,稱為世界第一軍事強國,陸軍和海軍實力都很可觀。在西線,英法聯軍拼盡全力,仍不能佔到一點便宜。自1917年後,法國已經差點亡國,組織不起任何一場大型的攻勢了,完全是靠著英國在撐。在東線,德國僅用百分之十的兵力,就將俄軍逐出了東普魯士,後期德軍騰出空來,更是把俄軍趕出了烏克蘭。到1918年德國投降前半年,英法都已筋疲力盡,認為德軍也將如此時,德軍又發起了春季攻勢,這給了英法美聯軍極大的震撼。
所以,俄國在一戰,是用俄國最弱時對抗德國最強時,表現就是不堪一擊。
到了二戰時,已經變身為蘇聯的俄國,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億人口,世界第二的工業產值,500多萬常備軍,獨裁體制,實力早已與一戰時不可同日而語。蘇聯在西方沒有閒著,北上打芬蘭,南邊打羅馬尼亞,中間打波蘭,幾年時間,將國土縱深往西方推進了200公里。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相比與其它的工業國來說,一戰時的俄國還處於封建時代的過度之中,雖然他們被認為是“世界第五工業國”,但1913年工業產值只及德國五分之一,與同時代的列強比起來差距大的很。相應的,這樣一個“偽工業國”當然拿不出屬於工業時代的戰爭體系來武裝自己的軍隊。
當時偌大的俄羅斯,居然只有區區兩個大型彈藥廠,這兩座彈藥廠負擔了全軍的槍炮彈藥生產,剩下的則靠稀稀拉拉的小作坊或貴族小工廠硬著頭皮湊數。整個戰爭期間,俄羅斯一直都在為武器的事兒發愁。
沙俄軍隊缺斤短兩是很正常的,他們唯獨不缺的是人,當戰爭爆發後,俄軍滾雪球一樣擴大,迅速達到了200多萬大軍,然而這支“大軍”連軍裝和槍都配不齊,只能三人一槍或二人一槍的共用。這還是好的,許多部隊只發刺刀,甚至刺刀都沒有,只能用亂七八糟的長矛或伐木斧拼命。
這種落後還體現在他們的軍隊構成之中,大量的農奴構成了軍隊的主體,他們多是文盲,沒有作戰意志,不明白為何而戰,只是機械的被人驅趕上戰場。相應的,貴族老爺們對自己放牧的牲口也不會有什麼好態度,他們用殘忍的刑罰與恐懼統治著軍隊,士兵的待遇極低,甚至沒有什麼好的保障。而作為統治者的貴族們則沉迷聲色犬馬,腐敗不堪,只會作威作福。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羅斯,已經是個腐朽沒落的巨人,是個爛到骨子裡的末代王朝。雖然他們還掛著“歐洲憲兵”的餘威,但戰場從來都是個撕掉光環的地方。
1914年的東普魯士之戰,俄軍28萬大軍對陣15萬德軍,結果俄軍傷亡14萬,然後又被俘虜了14萬,德軍才傷亡2萬。到1915年時,俄軍潰地千里,從東普魯士一直崩回了老家,僅2個月就損兵折將達45萬,此後一路遭人暴打,到1916年才緩過勁反攻,結果又損失慘重。
然而俄羅斯的經濟此時已經比部隊崩的還厲害了,糧食減產、畜牧業也大幅度退縮,有限的工業全拿來支援了戰爭,國內餓殍遍野經濟癱瘓。後世有些研究認為,沙俄在1916前已經崩潰了,所以列寧在1917年的革命中,能迅速的將工人、農民甚至軍人籠絡在一起,共同推翻了沙俄帝國。
不過要說完全的不堪一擊也不對,腐朽不堪的俄軍,靠著一腔血勇,仍然抓住戰機在最後時刻狠咬了德國和奧匈帝國一口。在著名的“布魯西洛夫突破”中,俄軍以50萬人的傷亡代價,讓德國損失了35萬人,奧匈帝國損失110萬人,直接讓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翻了盤。此戰之後奧匈黯然退場,德國也徹底失去了支撐能力。當然,俄羅斯也鬧革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聯則不一樣,經過20多年的發展,蘇聯重新整理了沙俄時期的陳腐面貌,迅速的讓自己成為新的強國,雖然許多方面底子還比較薄弱,但蘇聯在當時並不弱,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豐富的資源、雄厚的工業基礎,讓蘇聯底氣十足。
二戰前的蘇聯已經是個不安分的國家,他們一邊輸出和支援革命,一邊謀求開疆拓土。中國的早期革命、西班牙內戰等等都有蘇聯的身影。蘇聯在二戰前夕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又和德國結盟瓜分了波蘭,還在“冬季戰爭”中打得芬蘭割地求饒(雖然過程慘了點)。實際上我們只要印證歷史書上西方的“綏靖政策”就能明白,當時歐洲列強已經把蘇聯當做是洪水猛獸一樣的存在,所以他們寄希望於割肉引路,把德國引過去做二獸之鬥。
與暮氣沉沉要死不活的沙俄相比,蘇聯是一個處於上升期的強國,儘管由於斯大林的擁權,導致30年代“大清洗”運動將國家攪得亂七八糟,以至於蘇軍打個芬蘭都費勁。但蘇聯在當時已經有完備的工業,有現代化的軍政體系,有實用化的軍事科技,他們緩過勁的速度快的很。
-
5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日瓦戈醫生》《靜靜的頓河》這兩部電影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建議提問提問者可以去看看。一戰,日俄戰爭,對毛子來說,敵人沒打進來,是外線作戰,輸贏不太關老百姓的事。所以,反戰的人不在少數。而為了抗擊拿破崙的俄法戰爭,為了抗擊希特勒的衛國戰爭,面對打進家園的敵人,斯拉夫人的血性被充分激發了出來。打的過,要打!打不過,也要打!被打瘸了打殘了,只要不死,接著打!
-
6 # 光明嶺
二戰中德國的閃電戰,蘇聯也是一潰千里,軍隊損失幾百萬。緊要關頭,是美國的無償輸血、輸麵包、輸軍火,讓他有了元氣和力氣。加上冬季來臨,德軍軍需供應不上,攻擊停滯下來。
中國軍民從東側援蘇聯,多次發動戰役,牽制拖住日本關東軍西進夾擊蘇聯,使蘇聯能從遠東調25個師的冬季特戰部隊回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一切因素使蘇聯緩過勁來,隨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慢慢進入反擊德軍。
回覆列表
而支撐蘇軍那種逆天作戰實力的,戰鬥民族戰鬥精神和意志,也是來源於蘇聯體制下軍隊為國榮譽而戰,也是為自己榮譽而戰,這在三大城市保衛戰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到了柏林戰役中,就體現的更加完美更加淋漓盡致。勝利就在眼前清晰可見,活著享受勝利的歡樂、榮譽、幸福的那種嚮往人人都可以想像憧憬,但卻仍有30多萬官兵,為了讓勝利更早一刻到來,他們還是可以付出自己的傷亡,這種戰鬥精神意志只有在蘇聯那種體制下,人人都把自己和國家融為一體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