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位老師好!剛開始學畫和畫,為了畫的像,後來網上的老師又說不像才好,就是!求不似!是似不似之間才好!問一下老師?哪一種才好?
9
回覆列表
  • 1 # 超級科學奶爸

    作畫講究「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是齊白石的主張。白石老人又說:似我者死像我者死!所以建議多讀畫,多揣摩,畫前三思。

    他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遵循上述美學原則,創作了無數種前無古人、獨具的完美藝術形象。

    他筆下的蝦、蟹、青蛙、雛雞、牽牛花等等,無不煥發著質樸、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現在:具有新穎獨創性。齊白石弟子李苦禪曾經言及,老人自敘所畫蝦是河蝦與對蝦﹙海蝦﹚的綜合體,「河蝦活潑但失之單薄;對蝦豐滿,但失之靈敏。兩者結合,便可取長補短」。齊白石也曾在畫蝦的作品中題道:「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祇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此三變也。」到七十歲左右,畫法才定型。

    他畫的蝦,強化了蝦最基本的特徵:蝦體透明且有彈性,浮游動勢輕捷有力,每根蝦鬚都很活躍。這些形象來源於生活而又多了番省思,是他把對客觀物象的獨特感受表現出來的結晶,絕對可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齊家樣」。”(選自《齊白石文化藝術網-“齊學研究”》)

    齊石白說:“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淺,幾十年方得其神。” 他畫蝦最初是學的朱雪個、李復堂、鄭板橋等人,六十歲前主要摹古,多是單隻,形象動態單一,畫得並不成熟,這是第一階段——略似。

    從六十二歲開始,他在案頭水盂裡蓄養長臂青蝦,每日數次進行細心觀察或寫生作畫,對蝦的結構和各種動態進行認真研究。以寫實為主,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頭胸部沒有變化,眼睛為小黑點,腹部五節,小腿十條,觸鬚六條呈放呈放射狀無變化,僅注意到外形上的逼真,看不出蝦的動感和半透明的質感。這是第二階段——逼真。

    到六十六歲,他對蝦的動勢和神態作了進一步細緻的觀察,熟悉了蝦前進後退、急遊緩遊、鬥毆跳躍等多種情態,利用生宣紙的特性,在表現技法上作了更深一層的研究。用筆用墨變化增多,蝦體開始出現透明質感,頭胸前端有了堅硬感,腹部第三節拱起以強調“蝦公背”,長臂鉗分出三節,最前端一節較粗,前腿已伸直,後腿由十隻減至八隻,蝦鬚稍具開合變化,蝦體間也出現了濃淡變化。到六十八歲時,他成功的運用“破墨法”在墨色未乾之際加了一筆濃墨在頭胸部的淡墨上,不但加重了蝦的分量,也表現出了蝦體軀幹的透明。同時改進了蝦的眼睛畫法,兩黑點改向外橫。這就是他說的第三變——色分深澹。

    到七十歲後他畫的蝦才基本定型,但仍在用筆用墨和突出蝦的特徵上下功夫,增加了重要特徵的短鬚,減少了次要部位的蝦腿,經過了無數次的反覆改進,使蝦的形象日臻完美,到八十歲後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 2 # 高中英語專講譚老師

    畫畫追求的不是一模一樣。有一種像是自然主義的像,有一種像是神似。

    那麼這就是畫畫的兩個層次,現在自然主義的像我們就說它是描摹,是畫工所做的事。畫的跟自然界一模一樣的,那就是俗氣,犟氣跟藝術是不著邊際的。

    是與不是之間,就是齊白石經常說的。是與不是之間,意思就是要追求神似。而不單單是外貌形狀的現象。

    當我們看到自然界的風景或者是事物人物的時候,要透過自己的繪畫語言去進行表達。而不是像照相機一樣將事物描摹出來。

    所以剛開始學畫的時候,我們要透過臨摹來學習。臨摹到一定的程度,在進行寫生。

    為什麼不是剛開始寫生然後再臨摹呢?道理就在這裡。

    因為我們是要透過名家名師的畫作來學習他們的繪畫語言。去認識他的繪畫語言,從而轉化成自己的繪畫語言。當我們在寫生的過程中就可以將我們從名師名家那裡學來的繪畫語言進行寫生。

    寫生的物象只不過是對我們的參考,我們要把寫生的物象經過自己的思維情感的轉化,變成繪畫語言,然後再組織到畫面上去。當然這個過程是隨著你寫生的過程不斷的推進,而變化的。這又涉及到你的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認知。所以在看畫的時候又多看多想多臨摹,想想畫家為什麼在處理畫面的時候為什麼要這樣去處理,如果你想不通就多看這個畫家的一些文章,或者是別人對他畫的一些評論。

    在這樣一個長期的過程中,你就慢慢會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這就是畢加索說的,他一直在向小孩子學畫畫,看看小孩子是怎麼畫的,似與不似之間,好好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求真的人為什麼得不到領導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