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onnaYZ
-
2 # ld依荷聽雨
多謝潤楊閬苑的邀請,我是依荷聽雨。特來和您一起回憶與紅樓的初相見時刻。我第一次看紅樓,是同學交換看的小人書,我用《三氣周瑜》換同學的《亂判葫蘆案》。那時十歲左右,小學三年級。為什麼讀?好象沒有為什麼,就是喜歡看書,那是看書途徑和能看到的書不多,不可能去挑自己喜歡什麼,有什麼看什麼,不過看的都是小人書。人小,聽的都是民間故事,大人喜歡談的是《楊家將》,《岳飛傳》,《三國演義》。電影看的是《三打白骨精》。要說喜歡,可能偏向於《三國演義》。覺得諸葛亮好厲害。不過,我算幸運的。看過《亂判葫蘆案》,想起家裡有《紅樓夢》,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於一九六四出版的,共四本。父親是知識分子,家裡有些書籍。不過,這書太長,母親讓我專心學習,不准我看。母親不在家時,我就偷偷的看。不認識的字很多,有很多地方也不懂,只能跳讀。
-
3 # 十八員外
不記得什麼時候讀《紅樓夢》,但記得高考時,恰碰著一題,甄士隱和賈雨村中秋飲酒,問出自哪裡?員外答錯了。後來,工作之餘,耐心看過一遍,但當時識見不高,看不懂,只是消磨時間。
員外愛讀書,喜詩詞,尤其偏愛經學一類的。隨著性理的深入研幾,道學的日益參究,《紅樓夢》逐漸上手了。所以,員外認為看懂了,才是讀紅樓的開始,看不懂能說讀《紅樓夢》嗎?只是識字而已。
近年,全國上下研紅者巨,有讀過二三十遍的,有背過全本,有手抄的,如此等等,於推廣《紅樓夢》略有少補,於讀懂《紅樓夢》沒有半點關係,好事者譁眾取寵,牟取私利而已。
如何讀懂《紅樓夢》?兩點,主題和方法,只有正確了,才能步入紅樓的殿堂,否則,任你讀萬年,還是不曾讀紅樓。
-
4 # 林四娘
記得大二時,電視上在演紅樓夢,其實,拍得一點也不好。當時還是學生的某院士愛看,我也陪他看。後來我每天看一點書,看了10年。後來,就一下子明白了怎回事。因為是學理科得,領悟慢。
-
5 # 脂硯正堂
我接觸紅樓的時間比較晚,一方面,並不能象“文字派”那樣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幾乎還在吃奶的時候,便已經開始聽家中的什麼人講紅樓夢了,這一點與那個所謂的紅夢的作者此曹雪芹的知識來源倒有一比,此天才曹雪芹的知識來源,不是學來的,而是聽來的,這一點是不能質疑的,因為天才的事,誰能說的清楚?另一方面,是父親不讓讀,說是學生階段看這樣的書沒出息。像我一樣,心裡雖然不以為然,但行動上卻堅決執行的,應該不在少數,以至於到後來當有人要送給我一套四卷本的紅樓夢時,便斷然拒絕了,而現在納入高考命題範圍,其目的不知道是不是要出息幾位“曹家門”的紅學家?一直到過了二十歲,才開始閱讀紅樓夢,林黛玉的一句“我來的不巧了”,就象有一位小姑娘站在你面前說話一般,折服於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明手法,對寶黛的愛情悲劇也是充滿了忿忿不平之情,這份情緒,不得不說是“胡紅考”派那些所謂學者專家的功勞,他們把自己一派的看法賦予紅樓夢這本書,然後自認為自己是正統,再把他們自己一派的觀點,強加給讀者,納入高考命題範圍就是明證。
我是怎樣形成自己的觀點的?因為我並沒有所謂寶璽學的那個磚家,只讀了兩個月,就與原作者精神相通的本事,所以,讀了近二十年的紅樓夢以後,才從所謂的胡紅考證一派的圈子裡走出來,但是並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一部書,讓人虛擲時光,果然是一本讓人沒有出息的書。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深陷在胡紅考證的泥潭裡不能自拔?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體可分這麼幾類,中毒太深的有時代背景,因失掉了質疑所謂權威的精神,就成了一派學說的犧牲品,納入高考,就是在繼續製造這個型別的人;其次,揣著明白裝糊塗,重大事件,哪有負責人不出面的?對紅學而言,約戰、踢館,還有比這事重大的嗎?滿月出了,百日過了,難道要等到抓周的時候才會出來一個看大門的說,我們老闆,那個是啊,是啊,這事我作不了主。沒理還要辯三分,真不知道那些掛著紅學家頭銜的人,是不是一讀紅樓性格變了,失掉了腎上腺素?看平時出有車,食有魚,講臺上一坐,紳士風度掩蓋了多愁善感,侃侃而談,言詞鑿鑿,一遇上叫陣的,那些人大概都會土遁,這就叫專家碰到磚家,他們害怕的不是人,而是那人手裡拿的那塊石頭,背地裡,他們大概也痛恨這個磚家,提寶璽學我們不反對,像當年的霍氏姐弟那樣好不好?別看胡扯出一個竺香玉來,但是最終他們都還是在曹家門裡啊,只要在門裡,什麼都好商量,這就叫只要在門裡才好修行。據說那位霍大姐都有了教授的頭銜了(沒心情百度,如果以訛傳訛,請讀者君以正確的為準),如果此天才磚家想象力再豐富一些,寶璽學跟曹家也掛上鉤,長安城中居雖不易,但說不定也就變成易居了;還有就是曹家門裡的這碗飯吃著香甜。雖然作的是庸俗研究,就象林家的財產問題,北靜王與林黛玉之間有沒有關係之類,這樣的問題是用今人的目光看古人的事,能得出什麼結論來?更有人說多歧為貴,認為紅樓夢是一本千人千面的書,這種說法首先就暴露了他不懂裝懂的本質,真理雖然是相對的,但是這個相對的真理卻是唯一的。其它,去年,吳氏紅學一直叫陣,沒見有哪個專家學者出來,在讀者並不買賬的噓聲中,吳氏紅學不承認自己失敗地沒有多少市場了,他們是在紅學研究中最惡劣的一群,為證己意出臺偽續,讓學術研究蒙羞的同時,也在證明他們在恥這一方面,失去的太多,支援他們的歡迎,反對他們的禁止評論,臉上掛不住,說明在恥這一方面他們多少還有點,這一型別的人,只能歸到別有用心那裡面去了。考證派迷惑人,而那些打看索隱旗號的蒙人,這個觀點是逐漸形成的。那個所謂寶璽學的磚家,看現在這個趨勢,逐步地在走吳氏紅學的老路,不明書旨,這就是所謂索隱的最終歸宿,與假作者的精神再怎麼相通,也不可得出正確的結論來。傳國之璽有一個則足矣,何必非要二十五枚來證明?更何況為什麼單純薄命司諸釵是玉璽的化身?其它六司裡面難道是金童?此磚家目前告訴我們的只是什麼叫無知則無畏,能指出別人的錯誤來,讀紅樓夢的結果就是,我也就這麼大一點出息。
紅樓夢寫的是什麼?其背面,首先並沒有卿卿我我,“不敢稍加穿鑿”,告訴人們,這是一本實錄,是一本沒有日期的日記體的書,也是一本可與史實相參照的書,既是對清史的補充,又是清史的一部分。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這兩句話告訴我們要懂得合併同類,這兩句話,也是開鎖的鑰匙之一。吳氏紅學人為地在女兒當中分出正面與反派來,這是認為作者糊塗了。歷史的另一面是政治,作者寫作的本意在於寧國榮國,最終目的並沒有達到不是賈家之敗而是林黛玉在爭玉過程中的失敗,即林沒有能把假府變成真府,也就無法去寧國與榮國了。這部書還有預言的成分,這需要明白金陵十二釵是什麼意思?稱這部書的作者為先知吧,因為他竟然預言準了。
看了一場波蘭與日本踢的垃圾球,我甚至懷疑他們背後有交易,最後十分鐘,不攻不守,幾個運動員倒腳玩,失去的是運動的精神,讀書的時候,我們因為受的是填鴨式的教育,缺失了質疑的精神,那位磚家敢於挑戰的勇氣還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理越辯越明的實質,一是你手裡握的是真理,其次是你的嘴要足夠大。雖有手大捂不住天這個說法,但是矇住一群人的眼睛的能力還是有的,比方說納入高考命題範圍。如果問紅樓夢的作者是誰?必定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此曹雪芹。精力有限,只能說個大概,至於細節,我大概有十幾年沒讀這部書了,看些別人的文章,現在也很少評論了,今天遇到一個引起聯想的好題目,說幾句。讀書要讀思相結合,生活在現在的人們是幸福的,也很幸運,比方說,探春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度一下,出處就有了,其說話的定語我們這樣的大家族,從外面是殺不死的,這話大不大?與百足之蟲再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說的這句什麼意思?我二十餘歲才開始讀紅樓夢,開始讀的時候,陷在反封建,歌頌純真愛情胡紅考證學說的圈子裡不能自拔。紅樓夢真不適合學生讀,會讓人變得不是情多,就是無情。跳出他人設定的每一個圈子,就當一個故事看,也是好的。細節部分,以後也許會講。歡迎批評。
-
6 # 潤楊的紅樓筆記
我第一次讀《紅樓夢》是初中一年級,我家的《紅樓夢》是豎版的繁體字。
看第一遍的時候好多字不認識,也不查字典,捋著往下讀。詩詞一律不看,就看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
那時,年齡小,好多情節都弄不明白。例如賈瑞照風月寶鑑一段就不懂;秦可卿死了,賈蓉不見蹤影,賈珍哭成淚人,也不明白,也沒有多想。
看第二遍的時候,讀了詩詞,但是囫圇吞棗。
有一次姑父告訴我表哥正在研究《紅樓夢》,我大吃一驚,普通人也可以研究《紅樓夢》?
表哥和我談《紅樓夢》,告訴我應該好好看看詩詞,詩詞裡暗喻每個人的命運。從此我才認認真真讀《紅樓夢》。
讀的次數多了,就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從來沒有想過把自己的想法付諸文字。
後來做了自媒體作者,才開始寫《紅樓夢》的讀書心得。
-
7 # 一隻石頭
最開始是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提到四大名著,顯擺他的讀書量,我一氣之下就買了一本紅樓夢。剛開始就只是看個寶黛釵的故事,看人物之間的關係,也就只是去顯擺的。
高中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看進去了,記得一個暑假的時候,我一個人在樓上看書,天氣很熱,窗外有知了叫,書中恰好也是夏天,正是寶黛讀西廂那會兒,黛玉說“每日家情絲睡昏昏。”書本和現實的完美契合,後來幾天感覺一直生活在紅樓夢中一樣。走到自己院子的時候就想著竹子去哪兒了。
大學的時候,圖書館裡有很多紅樓夢相關的書籍,當時幾乎圖書館裡和紅樓夢相關的書都看過,各種觀點,各種續書,都會看一下。
-
8 # 九里芙蓉
我讀《紅樓夢》的時候年紀不大,約莫十歲左右。
那時候文化有限,幾乎都不能順暢的讀一本課外書,談何理解《紅樓夢》呢!但是就是在這種一知半解中,依舊覺得《紅樓夢》是本好書,可見名著的魅力。
回覆列表
我是在初中開始讀紅樓夢的。被裡面各式各樣的人物性格,以及生動的故事描述情節吸引,尤其是寶黛之間的愛情。因為年紀的關係,只能得淺淺而範範。後來看了各派對這本著作的解說,到大學畢業時,重新溫習了一遍,對很多人和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現在時不時的,還會去翻看,這是一本終身開卷有益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