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事和酒
-
2 # 甜媽胖胖
異常出汗可能是身體異常的警告
異常的出汗是指在氣溫不高或個人不感覺熱時亦出汗(冷汗),或者是稍稍活動即出汗;又或是突如其來的潮熱冒汗。很多疾病或身體的異常均可引起異常出汗,例如低血糖反應、甲狀腺機能亢進、更年期盜汗,患者都會有冒汗、低熱、夜間出汗等不正常出汗反應,一般均有其他伴隨症狀如眩暈、心跳、體重減輕等,而中醫常常會依照個人的體質來看待汗症。
汗液是體內陽氣蒸化陰液所成,若是白天汗出不止,稱為“自汗”,若是睡則汗出,醒則汗止,稱為“盜汗”。所謂的自汗,是指人體不因勞累、不因天候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物等因素而突然汗出過多的狀況。
臨床上常見的情況 有些人對於外在的溫度無法做適當的調節,動不動就會冒虛汗,一吹風就感冒,常覺痠痛,一會兒怕冷一會兒又怕熱,中醫稱這種狀況為營衛不和,此時常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並注意不要吃得太過油膩,多吃新鮮蔬菜,清淡飲食。也有人是因為溼氣太重,額頭部位愛出汗,平時要多吃利水排溼的食物,如薏米、冬瓜等利溼食材。當身體機能較差,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氣虛自汗,氣虛的人臉色多半蒼白,總是覺得疲倦而提不起勁,說話有氣無力,稍一活動即氣喘如牛,稍一活動即滿身是汗,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臨床上應補氣而固表止汗,可以補中益氣湯和玉屏風散,也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補氣斂汗。更年期的女性多汗常常屬於陰虛盜汗,除了夜間睡覺時出汗以外,患者還或會有手足心熱,或潮熱、面紅、口乾、舌紅舌苔少等。治療需要滋陰降火,疏肝理氣為主,應禁食辛辣燥熱食物,切勿飲酒,並多吃一些新鮮蔬菜,並注意情緒起伏不要過大,平時也可以喝些花草茶穩定自律神經。 -
3 # 乾緣醫生
汗是我們人體汗腺分泌的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如果由於天氣炎熱,或者大量運動勞動後,精神緊張等造成的汗出,大多數還是正常的,那麼我們一般不需要做特殊調理。而如果這些情況下都沒有,而是不自覺的出汗、盜汗、或者區域性的汗出,那麼就應該提起注意一下了。
中醫認為,氣血同源,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那麼大量汗出就可能會造成氣隨汗脫,而後出現氣虛血弱,以及相應的不適症狀,所以出現這些表現就要適當調理了。
但是有一部分不是全身的汗出,而是區域性的汗出。比如常見的有些人經常手心腳心出汗,感覺不僅不熱而是便涼,那麼這一部分人多數認為是脾功能失調,但是是脾虛還是脾經溼熱還是需要辨別的,如果有熱汗並伴有口臭,口中粘膩等,可以認為脾有溼熱,如果是冷汗涼汗,那麼初步認為可能有脾胃虛寒。前胸出汗,一般認為和心有關係,如果再伴有心慌,氣短,乏力等,那麼和心關注就更大了;而後背汗出,再加上氣短乏力,容易感冒等,那麼一般認為和肺有關係。如果說一側肢體出汗,一側肢體無汗,那麼就應該懷疑是不是腦血管出問題了,腦卒中早期出現這些症狀也是有的,應該引起大家關注。腎陰不足引起的汗出,一般是盜汗,當然也會伴隨一些腰膝痠軟、午後低熱、五心煩熱等症狀。當然有一些中老年人,大病初癒的人群,也可能會出現自汗,一般認為是氣虛陽虛造成的。
所以說,出汗是正常的,但是也有異常的,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和體會,再加以分析辨證,然後做出相應的結論,再做下一步打算。
-
4 # 我愛桂枝湯
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素問。經脈別論》)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 之液。驚傷心氣。汗出於心。故曰奪精。經雲。奪汗者無血。
肝:“疾走恐懼,汗出於肝。”(《素問。經脈別論》)
肝主筋。疲罷傷筋。故汗出於肝。
脾:“搖體勞苦,汗出於脾。”(《素問。經脈別論》)“醉飽行房,汗出於脾”(《素問。本病論》)。
脾主肌肉四肢。勞傷四體。故汗出於脾。
肺:“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素問。髒氣法時論》
病則氣逆。故喘咳也。肺俞氣在肩背。氣逆於上。則肩背痛而汗出。
腎:”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素問。經脈別論》)“勇而勞甚,損傷精氣,故腎虛汗出。”(《素問。水熱穴論》)
腎主骨。持重遠行則傷骨。故汗出於腎。
胃:“飲食飽甚,汗出於胃。”(《素問。經脈別論》)
汗者水谷之津液。飽甚則胃滿。故汗出。
回覆列表
身體某些部位,異常出汗,需警惕是“病態”。
1、半身汗——腦梗
身體一邊出汗一邊不出汗,俗稱“半身汗”。
半身汗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
半身汗,大都因“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多見風溼或偏癱者。
若老人出現半身汗,則可能為中風先兆,切莫忽視。
2、手心出汗——脾胃
手足心多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溼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腳心發熱、口咽乾燥等,多屬陰虛有熱。
若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燥便秘所致的實熱證。
3、腋下汗臭——肝臟
雖然汗一般都不好聞,但也不會特別臭,如果臭味明顯,要注意肝病的可能。
有肝病的人,排出來的汗帶有臭味。
同時,他們所穿著的衣服,會有黃色的汗斑、小便也會赤黃。
4、鼻子出汗——肺臟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說明你肺氣不足。
肺氣不足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勞逸不當所致。 臨床表現為:少氣乏力,稍有勞作則氣喘吁吁,呼吸氣促。
5、盜汗——腎臟
睡著後出汗在中醫中叫“盜汗”,盜汗是腎虛常會出現的症狀。
夜間盜汗多見於腎陰虛的男性,一般是出現在半夜,汗液佈滿胸部、背部、大腿,汗量大,醒來汗止。
6、頸部出汗多——內分泌
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健康有道,養生有方,做好以下幾件事,健康與你相伴!一、勤梳頭
日梳三遍頭,百病全消除。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頭為精明之府。”
人體之重要十二經脈,以及幾十個穴位都匯聚在頭部,經常梳頭可促進全身的血液的迴圈,調節人體的神經細胞,延緩細胞的衰老,有利於提升記憶力,消除疲勞,調節失眠,治療頭痛眼暈等。
尤其是中老年人,常梳頭可促進睡眠,延緩衰老,預防白髮,耳鳴,可防止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發生。
二、常常吃點粗
現代人飲食可以說是越來越精細,但是飲食太過細緻,容易導致便秘,不利於腸道健康。
粗糧中,含有的粗纖維,吸收膨脹後,可潤滑腸道,以糞便的形式,裹著腸道毒素排出體外,不給身體留下熱量。
研究發現,每天攝入35g以上的粗纖維,可使結腸癌的發生率降低40%,並且 粗糧中的膳食纖維還可以預防血脂過高。
三、喝點保肝茶
茶水保肝,是一種較為直接,有效的辦法。
喝茶是我國傳統的一種養生方式,並且針對不同的需求,要用不同的茶飲來解決。
除了傳統茶,還有一些草藥茶,可以作為代茶飲,中醫認為,養肝等於養命。
平時可以常飲婆婆丁苦苣茶泡水,養生的效果更佳。
婆婆丁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歸肝經,擅於清肝毒、降肝火。現代研究發現,婆婆丁可拮抗內毒素所致的肝細胞損傷,解除內毒素的毒性作用,增強肝臟再生能力,保護肝臟。
此外,婆婆丁可預防急慢性酒精性肝損傷,具有降低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的作用。
苦苣,原產自歐洲,也是藥食兩用植物,歸肝經,其保護肝臟作用很強,可加速肝細胞的修復速度,起到保肝作用。
將二者相互進行搭配,日常可以保肝護肝,修復肝臟細胞的損傷,並且二者搭配還會起到降尿酸的作用。
四、多運動
對於養生、健康來說,運動是最重要的一點!
長期久坐不運動,會引發消化不良,容易引發痔瘡,便秘等問題,還會使脂肪下移,轉到肚子以及臀部。
而多運動,會使體內新陳代謝加快、增加免疫力,預防肥胖,也有效的預防“三高”、脂肪肝、以及心腦血管等疾病!
日常生活中,飯後散步、跑步、游泳、騎車、登山、打球、跳舞等各種運動,都非常適合大眾,且運動也常常會給人帶來快樂,是一種非常健康的行為。
五、習慣泡腳
古人講:“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
腳也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腳上有眾多的穴位,經絡,經常泡腳,可刺激全身的血液的迴圈代謝,提升身體的陽氣,提升免疫力。
泡腳可緩解四肢疼痛,手腳冰涼,風溼等,有助於睡眠,放鬆心情,延緩人體的衰老。
六、勤曬太陽
曬太陽,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可以促進身體中維生素D的產生,而維生素D又可以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這樣就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並且,常曬太陽有助於人體殺滅細菌,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
曬太陽選擇陽光不強烈的時段,以防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