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嘎咕楠
-
2 # 山谷大師
那時周王朝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這是常識問題,但在讀先秦典籍時,如齊魯的爵位為“侯爵”,秦,鄭等國的爵位為“伯爵”,但是他們的國君卻稱為“齊桓公”,“魯莊公”,“秦穆公”,鄭莊公等,
其實,這是將諡號與爵位視為等同了,先秦時,諸侯國的諡號都稱“公”,這是死後的榮銜,並非生前的爵號,在官方的史籍中,還是稱為齊侯,魯侯,鄭伯,秦伯的,其次如周公,召公等輔政大臣,其本人的爵位與封國的爵位也不同,因為周公,召公等輔政大臣在群臣中受到推崇,為“公爵”,但是在魯,燕等國爵位都是“侯爵”。
召公,周公等其實是作為王室輔政大臣才具有的身份,作為輔政大臣在處理列國事務要具備較強的威信,就要保持其在爵位上的尊崇,所以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列國中,公爵國極少。
按照周王室的宗法制,其至親的封國,魯國(周公)晉國(武王之子),衛國(武王之弟),等皆為侯爵,而作為文王之弟的虢叔與虢仲他們的封國固然可以被授予公爵,也可以同樣授予侯爵,而吳泰伯之後的吳國,其爵位僅僅是子爵,令人匪夷所思,作為周王室的宗室長支,又讓國於周王室,其封國的爵位如此之低,實在有違於周王朝指定的宗法制。
周王室對侯爵國一下,待以臣禮,對公爵國卻待以上賓之禮,也就是說,周天子把宋國國君當做客人,而不當做臣子,周天下取自殷,於是給了宋國特殊的政治地位。
-
3 # 大宋藝祖趙匡胤
春秋與戰國中原諸侯的叫法可以看出東周的周天子的地位越來越不值錢了。夏商周三朝的頭叫天子,也可以被稱為“王”,周天子管理的是天下,何謂天下?普天之下也,也就是全世界的,所以易中天認為周天子就是一個“世界王”或是“地球王”。天子一下的爵位為公、候、伯、子、男五級。春秋時代的大國如齊、晉、鄭等都是公爵,一等諸侯。秦、魯等是候爵,二等諸侯。但是我覺得楚國是一個例外,楚人不服西周與東周的天子,僭越稱王。到了公園前403年趙、魏、韓三家諸侯把一個擁地萬里人口百萬的大晉國瓜分了,周天子預設此事,天下諸侯經過春秋時代與戰國初期的反覆兼併也只剩餘七國(齊、楚、燕、趙、魏、韓、秦),而楚國早就稱王稱霸了,而齊國是山東大國又有田嘗代齊的事件,所以也稱王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也逐漸強大,所以也稱王。隨後趙、魏、韓、燕和中山國這五個小國沒有人理,就合夥搞出來一個“五國相王”的事件,而周天子也實在是管不了了。天下的綱常臣級也喪失殆盡了。以上是這樣,春秋時代的諡號應該也是一個客氣話的說話吧。呵呵
-
4 # 北斗實驗室小胖
春秋時期國君的爵位分為公候伯子男五等,為什麼統一稱“公”呢,這是因為有些國君在去世後被賜諡號為“公”,這是對已故國君治國能力的肯定,這是一種榮譽,希望後來的國君能像已故國君那樣忠誠、那樣盡職盡責!
-
5 # 揚生解史
周朝至秦統一六國前,只有一國之主才能稱為王。而春秋戰國是周王分封的諸侯國,他們的君主肯定是不能稱為“王”了,而“王”字的後一個字就“公”字了,古時也叫王公大臣。所以比周王低一級的諸侯就叫“公”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為“皇”,此後諸候才能稱為“王”。當然,在戰國後期,由於周朝名存實亡,各諸侯早就稱為“王”了!
-
6 # 小鼠報道
諡號不等同於爵位,公是敬稱,也是名望。
諸侯爭霸我們知道春秋是諸侯爭霸的年代,所以當時各國的爵位大都是侯爵。
公爵多是周王身邊的近臣,如三公的爵位,而封疆列候才是常態。
所以春秋各國國君對外都是以國候之名,行使權利。
而因為當時還是名義上以周王室為尊,他們在生前自然不敢有所違背。
而且當時雖然在角逐霸主地位,但是都是隻能形成一種威懾力,而無法形成震懾。
每個國家都守臣子本分不敢逾越,一旦被抓住把柄,必然落個群起而攻的下場。
公為尊號諡號,一般是有權勢的人在死後,後人追封的稱號。
為了表示對自己先人的敬服,子孫在爵位上承繼了侯爵,卻不能讓自己與前人平齊。
所以都會抬高前人的爵位,來彰顯孝道。
以公為名,則即感念先祖的恩德,又是對他功績的表彰,周王室也沒理由找死人麻煩。
甚至這些事諡號還是周王室賜予的,這樣表示自己的恩德,同時也是讓後代感念自己的友善。
公也為名望公與子一樣,是對男子的尊稱。
子是在或者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能力而被人認可,眾人以子為名來表示對他的尊敬。
而公則是死後或年長的時候,是因為對方的名望的尊敬,用公來表達敬佩。
所以這裡的公也不是爵位的意思,更多是尊敬。
比如黃石公,周公等都是後世人對先賢的尊稱。
-
7 # 哈士不是奇
春秋時期,正處於禮樂崩壞,諸侯混戰的時期,此時,周天子已經約束不了諸侯國了。因此,就會出現諸侯僭越禮法的情況。
比如楚國熊通就因為不滿爵位而像周天子請求升爵,遭拒後便自立為王,雖然馬上就取消了,但是依舊能夠看出當實力足夠時是可以僭越的。而春秋時期,無論什麼爵位,死後都統一叫公,我認為有兩種情況。
諡號是什麼諡號是前人死後,由後人根據其功績而對其作出的一種評價,一般用於帝王將相,身份顯赫之人。諡號一般分為三種:
1.上諡。即對死者生前功績的讚美。比如秦孝公的孝便是諡號,代表尊敬長輩,不違背長者的意願。這就是上諡。
2.下諡。即對死者生前功績的批判,如周厲王,殘忍暴虐,因此獲得厲的諡號,表示批判。
3.平諡。即表達對死者的同情。典型的就是楚懷王,客死異鄉,楚人憐之,懷之諡號表示同情。
雖然諡號中有公的諡號,但是我認為春秋時期國君的死後的公並不是諡號,而是別的意思。至於是何種意思,還得繼續分析。
公是爵位西周時期,一共有五種爵位,分別是公,侯,伯,子,男。而春秋時期的大部分諸侯國其實都不是公爵,都是侯爵甚至更低。但是自從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就已經喪失了權威,僅僅作為象徵意義而存在。其之所以沒被滅,只是因為沒有諸侯有足夠的實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因為這個原因,諸侯就不好率先稱王,只能退而求其次,自稱公。就像戰國時期的齊國稱帝一樣,當時的戰國七雄,都已經互相稱王,突然出現一個稱帝的,各個諸侯自然就群起而攻之。春秋時期也是如此,當時還處於諸侯爭霸的狀態,沒有哪個諸侯敢率先稱王。
另一個反駁其為諡號的原因,秦國自秦孝公開始,國力開始增強,到了其子嬴駟即位,於公元前325年稱王。而自秦惠文王開始,後面的秦君最後都會加個王字。如果是諡號,還有代代相同的嗎?
公是尊稱公是尊稱的說法同樣有可能性。公除了含有公爵的意思外,還有表示對男子的尊稱。比如贈予張良《太公兵法》的黃石公的公便是表達世人對他的尊敬。因此,公作為尊稱也是可能的。
結語春秋時國君的爵位不同,為什麼死後諡號統一叫公?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春秋時期的諸侯都稱為某某公,但是公並不是諡號,而氏尊稱或者爵位。
就拿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作為對比,秦惠文王世在位期間稱王的,所以死後才加個王,秦孝公並沒有稱王,所以死後僅能稱公。同時,春秋時期諸侯都自稱公的原因便是,雖然周天子的實力已經很弱,但是卻沒有一家諸侯能夠頂住其他諸侯的壓力,僭越稱王,於是便只能退而求其次,稱公。
而公雖然可以作為尊稱,在這裡也能說得通,但是這些諸侯本身就地位顯赫,已經能夠自己稱公了,沒必要再加個所謂的尊稱。
因此,我認為,這個公就是爵位的意思。
回覆列表
周王朝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這大家通常都很熟悉。但是,有許多朋友在讀先秦史籍的時候,又會犯暈。如,齊、魯等國的爵位為“侯爵”;秦、鄭等國的爵位為“伯爵”。但是,他們國君卻都是被稱作齊桓公、魯莊公、秦繆公、鄭莊公等。
其實,這是將諡號與其爵位視為等同了。先秦時期,諸侯國君的諡號都可以稱作“公”,就連像許國、滕國那些彈丸小國,其國君的諡號也是稱作“某某公”的。這屬於其死後的榮銜,並不是其生前的爵號。在官方的史籍中,還是稱其為魯侯、齊侯、鄭伯、秦伯等的。第二,如周公、召公等王室輔政大臣,其本人的爵位與其封國的爵位也不等同。周公,召公,作為輔政大臣,其爵位在群臣中當然最為尊崇,為“公爵”。但是,周公、召公的封國分別在魯、燕,封國的爵位卻都為“侯爵”。
周公、召公等爵位為公爵,其實是其作為王室輔政大臣才具有的身份。作為輔政大臣,難免要涉及到諸侯列國事務,為其處理政務更具威信力,就要保持其在爵位上足夠尊崇。所以,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列國中,公爵國極少。可以確鑿的公爵國,只有宋國(殷商之後)。至於,有些觀點認為周文王的兩位弟弟虢叔與虢仲的封國(東虢、西虢)也為公爵,並沒有太多的史籍予以佐證。因在歷史上有幾任虢公都曾為周王室的卿士,而其本人的爵位並不能等同於其封國的爵位。
按照周王朝的宗法制,其至親的封國,魯國(周公)、晉國(武王之子)、衛國(武王之弟)等皆為侯爵。而作為文王之弟的虢叔與虢仲,他們的封國固然可以被授予公爵,當然也可能被同樣授予侯爵。而據稱是吳泰伯之後的吳國,其爵位僅僅為子爵,就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了,作為周王室的宗室長支,又曾讓國於周王室。而其封國的爵位如此之低,實在有違周王朝制定的宗法制,應是泰伯奔吳事件的一個疑點。
周王室對侯爵國及以下,待以臣禮。而對公爵國卻是待以賓禮的,也就是說周天子是要把宋國國君當成客人來的,而不能視之為臣子。周之天下畢竟是取自於殷商,於是便給與了宋國較為特殊的政治地位。後來漢魏禪讓也是同理,漢獻帝禪位於魏文帝曹丕後,被封為山陽公,還是允許其在自己的封地內,奉漢為正朔與使用天子的儀仗等,也是不能將之視為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