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孫遁世無悶
-
2 # 萬方談人生
關於七夕的詩詞還真的有點多,從周到漢,一直到各個朝代都有,七夕詩詞宋代作品最多。有關七夕詩詞最早的為《詩經·小雅·大東》:相關的詩句:
“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不過這幾句詩,只是客觀地描述了在銀河兩側有織女星和牽牛星,還沒有對織女和牛郞進行人格化。
看,下面一首詩作於漢代,找不到作者,這裡的織女就是一個勤勞而多情的少女,與她的牛郞“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就已經是一曲美麗的愛情故事了。不過當時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在銀河之東住著織女,她是天帝的女兒。她年年月月織出錦繡天衣,忙得沒空打扮自己。天帝可憐她的孤獨,許她嫁給了銀河西邊的牽牛,織女出嫁後荒廢了織錦工作。天帝大怒,令她回到天河之東,只允許他們一年相會一次。
這個織女,就是一個凡間戀著小丈夫的小女人,一個嚴厲的父親,一個可憐的織女!
我認為在所有的七夕詩詞中,要算宋代秦觀這首詞《鵲橋仙·纖雲弄巧》最為有名: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最為有名的就是後面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兩句詞妙就妙在把織女和牛郞的愛情推到了一個新的高的境界,指出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真正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
這首詞的首句:“纖雲弄巧”也點出了“乞巧”。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說在我國古代在七夕還有傳承很久的風俗“乞巧”:在七夕晚少女們打扮入時,在七夕晚在庭院向織女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乞巧的方式是姑娘們在月下穿針引線,因為織女是女紅高手,天上的雲錦都為織女所織,姑娘們乞求織女傳藝使自己有一顆巧心,一雙巧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是唐代詩人林傑所作的《乞巧》。想當時可能是天下所有的少女都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上面一首是杜牧《秋夕》,這首詩流傳也非常廣,這首詩中的少女,在千家萬戶的女孩都在穿針引線乞巧之時,她卻是孤獨的一個人,一會兒“撲流螢”,一會兒呆呆地看著“牽牛織女星”她在想什麼?原來她是個宮女!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這一首《七夕》是白居易所作,“歡情與離恨”一年一度。
七夕詩詞太多了,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朋友們透過我的文章也能乞些巧智。
-
3 # 終南有道
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
-
4 # 李老根2017
七夕風高月末圓,
陌上百里湧青蓮。
織女若曉人間事,
當效民婦作嬋娟。
-
5 # 橫塘凌波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最久遠,最廣泛,影響也最大,故被列在了四大民間傳說之首。
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美麗、最浪漫的一個節日——這就是“七夕節”。
在晴朗的七夕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在南瓜棚下或葡萄架下甚至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這個美麗、浪漫的愛情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流傳下來,成了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的話題,成為詩人們表現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千百年來,他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關於七夕的詩歌。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最早描寫牛郎織女之間的愛情的詩歌要追溯到東漢末期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之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中描述了牽牛、織女被地阻隔在了銀河的兩邊,織女終日弄機織布,因思念牽牛而哭泣流淚,渴望和他相見,但又被“盈盈一水間”隔開,最終還是“脈脈不得語”,只得飽受著相思的熬煎。。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如果說《迢迢牽牛星》描述的是牛郎織女被被狠心的王母娘娘用銀河隔開後,終日過著哭泣流淚的悲苦相思生活,那麼,北宋詞人秦觀的《鵲橋仙》則不落前人窠臼,一洗嗟嘆悲泣之態,而著力歌頌了牛郎織女這對情侶之間純潔而高貴的愛情:“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詩中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七夕夜晚,牛郎和織女正從銀河的兩岸沿著鵲橋向一處走去;儘管銀河極其寬廣,但他倆的身影終於越來越靠近了。他們乘著金風沾著白露,雖然一年就相逢這一次,但卻勝過了人間無數次的相會。他們相會時的柔情似水,相逢的時光像夢幻一樣很快就要過去了,他們怎麼忍心回頭看喜鵲搭成的歸路呢。於是,兩個人表達了共同的心願:只要是兩個人感情真摯,長久相愛,又何須早早晚晚地長期廝守在一起呢?雖然相會是短暫的,但愛情是永恆的,這是超凡脫俗的愛。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而在七夕這天,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刻,更是世上無數的有情男女或熱戀中的人們,面對著星空,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祈求牽牛織女星賜予他們天長地久的美好愛情。連風流倜儻的皇帝李隆基也未能免俗。據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玄宗和楊貴妃到驪山行宮避暑。秋天七月,牽牛和織女相見的夜晚,剛過半夜,楊貴妃讓兩旁的侍衛到東、西兩邊的廂房休息,自己獨自侍奉玄宗。玄宗依靠著她的肩膀站立著,仰望著牽牛織女星而被感動,兩個人秘密發下誓言:願生生世世做夫妻。說完,二人便手握著手小聲哭泣。這就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到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
而晚唐詩人杜牧的這首《秋夕》則反映的是宮女門孤獨無聊的宮廷生活和對愛情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詩中描寫了這樣的情景:七夕夜晚,宮廷內白色的蠟燭發出的光亮映照著冷冷的繪有圖畫的屏風,乘涼的宮女們,用輕巧的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皇宮的石臺階,在秋天的夜裡冰涼如水,宮女們坐在臺階上仰望著牛郎織女星。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那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不但古人把牛郎織女的故事作為美好愛情的象徵而寫入詩文,它也成為現代詩人捕捉的美好意象。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天上的街市》一詩中寫道:“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我想,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那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在這裡,詩人也幻想著牛郎織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七夕是個內涵豐富的美麗的節日,它表明:我們這個古老而又文明的中華民族,雖經歷了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束縛,但從來就不缺乏想象和浪漫,七夕節的浪漫色彩一點也不遜於西方的情人節。近年來,那些從西方舶來的節日正在衝擊我們的傳統文化節日,我不是一個盲目排外者,但我想,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民族文化瑰寶,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因為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
6 # 吟古頌今
這是我剛寫的一首詩,請上眼
《七夕》
銀河兩岸千載戀,
望眼欲穿盼今天。
誰解兩情相思苦?
忠貞不移感仙凡!
回覆列表
唐代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夜的月光,就像一盞銀色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宮女手執綾羅小扇,追著滿天飛舞的螢火蟲。這時院子裡的石階清涼如水,宮女撲累了螢火蟲便斜臥在石階上,靜靜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這首七夕詩,詩風清新流麗,給人一種特別賞心悅目的寧靜之美。全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整個詩如一幅美不勝收的圖畫,描繪出秋夕美麗的夜景,將秋光、秋水、夜色、石階、宮女、銀燭、小扇、流螢、牽牛星、織女星等較好地鑲嵌在圖畫中。詩人透過陰冷索寞的環境的描繪,表現出宮女孤寂的情思和幽怨。
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個“冷”字很有氣氛”,“涼如水”不僅有色感且有溫度。二、四句寫宮女,含蓄出神,耐人尋味。詩中雖未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感情溢於言表,感人至深。
如果今夜能與意中人一同看星空,豈不也是難得的浪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