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666
-
2 # 雲中雲山
跟秦朝差不多
一是天下沒有歸心,主要前朝原來統治階級的人都還沒死。等待機會就作亂
二是自身除了問題,給了這些人機會。
後面漢唐能崛起,一個重要原因 ,前朝統治階級戰亂死絕了,二是自身沒有犯錯
-
3 # 香茗史館
我們知道,隋朝亡於隋煬帝楊廣,但其實仔細分析,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除了楊廣的胡作非為和急功近利,其實在隋朝建立之後便已然埋下了禍根。
自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隋朝建立開始,到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被廢,隋朝徹底滅亡。作為南北朝後的大一統帝國,隋朝共歷兩代帝王,只享國38年,為何隋朝如此短命?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矛盾突出,統治不穩隋朝繼承於北周,從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到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朝雖然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其實全國上下矛盾仍然極為突出,主要有以下幾點矛盾:
1、統治階級矛盾突出。隋朝繼承於北周,因此不論是北周還是隋朝,其權力核心都掌握在關隴士族手中,而北齊的統治階級則大多為山東士族。隋朝雖然,但在對待山東貴族的問題上,不論是北周還是隋朝,都是以控制為主。而南陳的統治階級則主要以漢人為主,對北方胡人政權本就牴觸,雙方矛盾更為尖銳。
2、民間矛盾同樣突出。除了統治階級的矛盾之外,民間矛盾同樣極為突出,原因就是北周和隋朝在統一全國之後,北周上下都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對待北齊和南陳,他們稱原北齊之民其為“機巧奸偽,避役遊惰”之民,而南方漢人對隋朝統治者同樣不滿,《北史·蘇威傳》中就有“於是舊陳率土皆反,執長吏,抽其腸而殺之,曰更使儂誦五教耶”的記載,南方漢人的這種叛亂時常發生。
雖然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民間矛盾都極為突出,但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都沒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對待上層他們強迫其入關,實行嚴密控制,對百姓則實行高壓統治,並沒有徹底完成“地方政權中央化”,形式上完成了統一,但實際上統治形勢顯然並沒有跟上。
這也是隋末年間,天下各地迅速陷入叛亂的根本原因所在。
皇權與士族爭權,內部不穩外部不穩,其實隋朝內部矛盾也極為突出,而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1、篡位稱帝不能服眾。楊堅雖是經過禪位得以即位,但實際上卻與篡位並無二致。這種登基的方式其實根本沒有辦法服眾,只是由於楊堅家族勢力極大,關隴士族迫於形勢只能承認,但其實內心是不滿的,甚至連楊堅的弟弟楊瓚也多有怨言。
(隋文帝楊堅)
2、皇權與關隴士族矛盾激化。對待這種不滿,楊堅卻並沒有選擇安撫,而是選擇了持續打壓和排擠屠殺,甚至連幫助他的劉昉也處死了,這激化了皇權和關隴士族的矛盾。楊廣繼位之後,他除了貫徹父親楊堅的政策之外,還急於擺脫關隴士族對於皇權的掣肘,遷都洛陽的目的就在於此,建立科舉制度改善朝中格局也是因此,這使得關隴士族集團感覺到了危機,並進一步激化了皇權和關攏士族之間的矛盾。
(唐高祖李淵)
北周和隋朝均起於關攏,但此後隨著皇權和關隴士族矛盾的激化,其實是動搖了統治根本,導致隋末天下動亂時,皇權無所依靠。而同為關攏士族的李氏家族卻得以迅速崛起,這也是李淵在太遠起兵之後,憑藉很少的兵力,在極短時間內便能攻入長安的一個重要原因。
隋煬帝耗盡隋朝根本雖然由於以上兩點原因,隋朝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定,但其實只要隋煬帝能夠傾心朝政,想方設法的維護統治,隋朝未必不能長久,可惜隋煬帝不但沒能化解各種矛盾,促進國家統治的穩定,反而由於自己的所在所為,使自己成為了壓死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統治期間,不論是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還是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雖然有其政治目的在裡面,但卻導致了濫用民力,導致民怨迭起,最終印發民變,造成天下大亂,不但自己在江都被殺,也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
4 # 潘不安講究史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國的每一次大亂戰之後,總是會伴隨著一次短暫的大一統,之後再次進入戰亂,之後的統一往往真正迎來長久強盛的大一統王朝。
春秋戰國大家打了幾百年,之後統一於秦,但之維持了14年,又進入了亂戰之中,但很快被劉邦重新統一,東西兩漢一共保持了400多年的統一。
漢末群雄並起,最終三國歸晉,但是晉的建立過程缺德事做的太多了,僅37年,五胡亂華,又重新陷入亂戰,但是司馬氏跑的還是比較快的,偏安一隅,東西晉加起來還是有155年國祚。
兩晉南北朝的亂戰之後,終於再次統一為隋,但是隋也只享國38年,最後歸於了親戚李唐,李唐立國289年。
唐後五代十國又陷入混戰,分裂七十多年,最後宋一統天下,但是宋雖然避免了短命的命運,但是被一分為北宋和南宋。
彷彿如果不像晉和宋因為外族的壓力,大亂後的統一王朝總是難逃短命的命運。難道每次統一是大家打累了,就像足球中場休息一樣,大家先統一一下,等休息好了再開打?
當然,以上都是玩笑,我認為這還是有原因的,就以題主的隋為例,猜測分析一下。
一、隋以前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如果加上之前漢末亂戰,有400年的分裂。雖然統一,但是社會上還有分裂情緒存在,部分原先國家的人民會視這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侵略者,而那些戰敗的統治者總會蠱惑人民,伺機而動。
二、經過多年的亂世,士家門閥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強大,為了自保蓄養私兵,建立屋堡完全是國中之國。而楊堅作為士家門閥的一份子,在家族實力和影響力上強於楊氏的還有不少,既然楊堅可以做皇帝,他們也有野心。
三、各代的分裂其實是之前國家發展到極致,社會結構和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繼續發展,如商周分封制度,導致諸侯實力過強,秦朝因為商鞅變法才奠定了統一的基礎。但是郡縣制和加強中央集權難免會造成老舊勢力的反彈,經過秦朝滅亡後的亂戰消耗了舊反動派的實力,而民眾也逐漸適應郡縣制,所以使繼承大多數秦朝制度的漢朝能夠長期強盛統一。
同樣的,漢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士族門閥的過於強大,三國時期各國都在抑制門閥勢力,但是失敗。晉朝以向門閥妥協統一中國,但是卻被門閥把控,所以才有“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皇室的影響力還不如,陳郡謝氏、琅琊王氏、龍亢桓氏等門閥。就連北周最後還不是被楊堅的弘農楊氏給篡位了,所以為了抑制門閥,隋朝才會開創科舉考試製度代替九品中正制。
正是科舉制觸犯了所有門閥的勢力,才會導致隋末各門閥紛紛獨立加劇隋朝滅亡。而隋末的亂戰,極大的消耗了門閥之間的力量,所以在唐建立之後才能繼續推薦和加強科舉制度,進一步壓制門閥。
四、隋煬帝雖然從能力上來說可以說的上雄才偉略了,但是在統一不久,國家尚未恢復的時候,先是親征吐谷渾,後來又三伐高句麗,同時修建大運河,天下百姓苦於勞逸,雖然現在有人評價他是功在千秋,但是在當世人的角度是不折不扣的暴君。
所以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如果是漢末的話,藉助世家門閥勢力,農民起義會像黃巾之亂一樣被很快鎮壓。但是因為科舉制度,隋朝得罪了所有門閥,導致這些士家門閥更是利用農民起義的機會紛紛獨立,逐鹿天下。
所以因為以上原因,隋朝成為了一個短命的大一統皇朝,但是也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正是因為隋朝,才能開創之後唐朝的盛世。
-
5 # 在下古麒
個人認為,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楊廣在國家剛統一不久就橫徵暴斂,三次征伐高句麗而失敗而歸,使得臣民百姓對朝廷不滿。另外,修建宮殿,修建京杭大運河,過度的徵用民力,也是推動隋朝滅亡導火索。
第二,楊廣沒有處理好與門閥貴族的關係,用了科舉制度這麼一劑猛藥,直接的打擊門閥勢力,失去了門閥貴族的支援,所以門閥貴族也作為一個推手將隋朝推向了滅亡。(李淵也是門閥貴族)
第三,楊堅以外公的身份透過不正當手段奪得帝位,改變國號,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不歸附,而且對大臣疑心很重,大臣們對朝廷也無忠心可言。
第四,剛從亂世統一的國家自然會面臨這個問題,如同秦朝,剛剛統一,大多數的百姓都對新的國家不夠適應,在加上朝廷的作為又丟失了民心,這便讓的人心向背,這樣的國家自然離滅亡沒有多遠了。
-
6 # 圍爐品茗人
一、在錯誤的時間遇上錯誤的人。其實和秦一樣,隋朝的統一是在長達幾百年的紛爭亂世之後。當時雖然人心是傾向於統一,但是更傾向於安定。多年的戰亂之後,大家都想安定下來好好過太平日子,因此各個大一統王朝在建立之後,一般都執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可是隋煬帝上臺後,卻好大喜功,不管是修運河,還是治理西域,更有三徵高麗等等,老百姓天天不是被徵召去做各種大型國家工程,就是被拉上前線。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就必然人心思變,最後釀成群雄並起。如果隋煬帝不那麼能折騰,以當時的隋朝國力和時代背景,或許我們今天就只能叫大隋盛世了。
二、對的事情用了錯誤的方法。隋朝滅亡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隋煬帝在加強集權維護統治這個對的事情上用了錯誤的方法。隋朝建立隴西軍事貴族集團發揮的作用很大,楊家本身也是這個集團的一份子。所以隋朝的朝堂上隴西軍事貴族集團有很大的權勢(當然這種權勢也是楊家為了建立新朝的一種妥協),不管是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為了集權必然要謀求削弱隴西貴族的實力,或者至少要弱化他們的的影響。但是隋煬帝在這件事情上卻用了錯誤的方法。首先,隋煬帝是用陰謀和演技從大哥手中奪來的太子之位。因此隋煬帝和秦二世一樣害怕自身皇族的潛在競爭者,所以都是一上臺就把兄弟都殺了,這就本身極大削弱了自身的實力。然後隋煬帝對待隴西貴族們沒有用楊堅或者後繼的李唐王朝那樣用緩慢漸進的方式來削弱(其實科舉制就是很好的削弱手段,只是隋亡的太快,這個好辦法被唐朝拿去用了)。而是激進的推出江南士族來對抗隴西勳貴們。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在那個時代,江南還沒有後來那麼發達和興盛,國家的政治和軍事的中心仍然在北方,所以江南士族很難和隴西勳貴抗衡。這樣錯誤的方式更是引起隴西勳貴的不滿(隋開國的幾大名將都被殺了),所以隋末大亂的時候,我們看不僅皇室中沒有傑出人物能出來勤王,隴西勳貴們甚至不乏如李淵、楊玄感、李密這樣的反叛者。
三、關鍵的時候去了錯誤的地方。大業十二年,當時各地起義軍蜂擁而起,隋煬帝的隋王朝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但是隋煬帝卻從洛陽去了揚州,從而導致局勢更亂。揚州地處江南,遠離全國的政治和軍事中心,楊廣去了揚州最好的結果不過是可能在南方建立一個“南隋”政權偏安一時而已。但是楊廣離開中原,就導致長安和洛陽的兵力空虛,而且這樣也形同放棄了關中和中原。對當時生活在這些地方的隴西勳貴和其他地方勢力的控制也大大減弱。第二年,瓦崗軍就兵圍東都,而李淵也在同年從晉陽起兵,幾個月就打進了長安。再加上楊廣所帶的隨從或者說軍隊(尤其是強悍的驍果軍)大都是關中人,他們在江南怎麼能安心待下去,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和楊廣一樣在江南生活過多年的,最終當然是落得兵變身死。試想如果隋煬帝繼續留在洛陽或者哪怕退回長安縮回關中,李淵等人是否敢於起兵,即使起兵能否輕易拿下長安都未可知。畢竟當時隋煬帝還有大義名分,同時關中根本若在,隋軍在保衛自己家園的感召下戰力仍在(驍果軍和當時最強的瓦崗軍的大戰可以看出),群雄想輕易打垮隋軍也難。
-
7 # 山中茅店
謝邀!隋朝短命乃隋煬帝一個人導致的。隋煬帝怎麼上位就不說了,也可謂機關算盡終能得成正果,當了皇帝。可當上了皇帝看他做的種種作為一是大興土木,奢侈無度,好大喜功。雖然他做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由於他做的有些事情工程量太大,把整個國家給耗費掉了。一是開通京杭大運河,這可是前無古人的事情,他將南北交通用運河連結起來,對以後南北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可惜幹這一件千秋大業的事情必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大量國家財力,而這些都會轉嫁到普通百姓頭上。二是三徵高麗且並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最終失敗而歸。大凡用兵兵馬未到糧草先行,而兵敗不僅僅耗費的是糧草,還有幾十萬士兵的性命,這是失人心的事情。三是生活奢侈糜爛,大興土木。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煬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雖然說隋煬帝生活荒淫但是還稱不上亡國之君。只是通運河,徵高麗,巡北邊,興土木等各種事情在短時間內一起做完所致。按一般帝王以上事件只要做了一兩件便基本要耗費國家財力,更何況隋煬帝在短短時間內一口氣都做了,國庫有錢還好,沒錢就只能把壓力轉到百姓頭上,壓力太重,百姓自然就揭竿而起。所以隋朝滅亡也就自然而然的。
-
8 # 種地的秀才
隋朝楊堅為鞏固其統治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也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但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主要只是政府和貴族、官僚、富商、豪霸等大地主集團長肥了,農民的經濟能力依舊很微弱,只能勉強維持生命。
而楊廣即位後雖然施行了一些改良,但他大興土木和對外征戰卻徹底把隋朝的經濟基礎毀了,最主要的有:
1建東都,每月役丁二百萬人
2巡遊江都造龍舟
3開運河築長城
4對國內各族壓迫與對外戰爭
楊廣這幾項重大舉措只有開運河在便利國內水道交通和農業灌溉方面有積極意義,其他的不只把國庫搞得空虛,還把人民壓榨的喘不過氣來,尤其三侵高麗的兵役及徭役負擔更迫的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四十八路煙塵,百零八路霾煙”“盜賊四起,道路南絕”全國每個角落處處充滿著農民暴動和地主階級鎮壓農民及爭奪政權的戰爭。隋朝的統治徹底瓦解了!
-
9 # 三觀粉碎機
隋朝短命真正的原因就是推出科學制度,打破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門閥制度,或者說觸動了除“楊家”以外所有貴族階層的利益。在這期間,恰好楊廣到處征伐、橫徵暴斂,不僅給了貴族叛變的理由和藉口,更使得遊牧民族膽顫心驚。在這種情況下,突厥為除楊廣,選中了當時關隴集團的頂級貴族—李家,發動了一場滅隋戰爭。
一直以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楊廣因為貪戀美色、殘暴不仁、橫徵暴斂,最終導致天下反而滅國,不能說這個答案不正確,但是如果滿分是100分的話,顯然這個答案最多隻給20分。恰如我之前一直提及一個很關鍵的知識點,那就是中國曆代王朝的滅亡,如果把原因歸罪到帝王個人身上,那都是很膚淺的,因為那是一個國家啊,作為一個人,你可以把你家族的財富敗掉,但是一個國家的財富是一個人再怎麼敗都敗不掉的,只能在這過程中有強大的利益衝突,才能導致一個國家改朝換代。而楊廣這裡,實際上是最明顯的。
在隋朝以前,特別是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貴族社會。雖然帝王擁有無上的權威,但是必須要儀仗貴族才能生存下去,而帝王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必須要考慮貴族階層的利益,畢竟你整個朝政都是貴族的人呢。但是隨著楊廣推出科舉制度,直接打破了貴族接觸壟斷,把貴族的利益分配給天下百姓,自然被貴族所嫉恨。
但是當楊家還有足夠兵力的時候,當然能夠遏制貴族的蠢蠢欲動,但是楊廣開始匯出征伐,特別是第二次徵高句麗的時候直接爆發了“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的起義事件,等到有人踩下去第一腳的時候,那麼在隋朝體制下利益受到損害的集團開始紛紛往楊廣身上踩。其中就包括原本的關隴集團老大李家和被楊廣兵力威脅的突厥,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朋友,於是兩者一合計,也舉起了反隋大旗。
-
10 # 瀟湘夜雨l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據江湖傳聞,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隋煬帝想去揚州洗腳!
經多方考證,並無此事!
隋煬帝也算一代雄主了,但是在位事兒也做的忒多了一點,急功近利。
隋朝之前中國分解了三四百年之久,南北都長期擁有各自的政權,雙方國家意識濃烈!
隋朝雖然統一了南北,但是並不能完全控制南方,開皇十年陳地全境叛亂。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漕運的興盛可以使朝廷對南方派兵增糧。
東都洛陽的營造,政治中心漸漸移到中原,可以便於控制全國。
為了東亞霸主地位,又開始三徵高句麗。直接導致楊玄感的叛亂,隋朝雖然平定了叛亂,但是楊玄感之亂只是一個開始!
之後隋朝各地紛紛叛亂,剿之不盡,如過江之鯽趨之若鶩。隋朝終於抵擋不住,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走向了滅亡!
-
11 # 水一白聊歷史
主要原因就是三次攻打高句麗和興建大運河造成的黎民百姓賦稅嚴重,導致民怨沸騰,揭竿而起,群起攻隋。
一、三打高句麗
公元612年,楊廣出動113萬士兵,200多位民夫,卻敗於遼東城。第二年再發兵圍攻遼東城。又碰上楊玄感反叛,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614年,楊廣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可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最後只好議和收兵。
二、大興土木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興建東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
楊廣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修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他遊江都時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
三、各地起義
大規模的戰爭和興修土木,財政的支援自然需要各級政府買單,最後也就都落到了百姓的身上,百姓苦不堪然,農民起義也就不可避免了。門閥貴族們也開始扶持代言人揭竿而起,形成割據勢力。
總的來說,隋朝滅亡的主因都是因為沒有適時的休養生息,過度的戰爭和提前消費把帝國掏空了。
回覆列表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透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歷史上有很多類似隋朝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經歷了隋末的殘酷腐朽統治,但是大都能夠依靠慣性苟延殘喘很長時間。隋朝一度海內一統,繁榮昌盛,卻“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強。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藉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援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複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佈。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隋煬帝實施政治改革,引起大規模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反抗,固然是隋政權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其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在大一統的表面下卻湧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強盛之際,轉而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滅亡原因簡而言之:改革削減了舊貴族的利益,內部門閥政權與皇權競爭,門閥傾軋內部叛亂,且與外部惡勢力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