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骨科筆記
-
2 # 一手顯微鏡一手望遠鏡
膽嚢息肉我認為是,膽汁在胃裡沒有和食物同步,膽汁回收時帶回胃裡鹽了,才長的息肉,繼續長的,時間太長了,容易結癰,西醫叫癌,清肝利膽,在吃排石散類藥,一般沒有事,按時吃飯是恢復息肉的好辦法,膽汁分泌靠記憶,它沒有神經傳倒系統!
-
3 # 名醫百強榜
膽囊息肉泛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可以是球型或半球形,有蒂或無蒂,多為良性。大部分患者是在體檢的時候由B超檢查發現,無症狀。少部分有右上腹疼痛等,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療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膽囊息肉的主要型別:
(1)膽固醇息肉:主要由膽固醇沉著引起的膽囊息肉。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
(2)炎症性息肉: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
(3)腺瘤樣增生: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
(4)腺肌瘤:一種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
(5)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
6)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直徑約<20mm;而浸潤型不屬於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多數直徑>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於黏膜和肌肉內,預後良好。
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
(1)膽囊息肉的大小大被認為與其良惡性有關。(2)年齡因素(3)膽囊息肉的惡性病變傾向發生在年齡大,單發,大的膽囊息肉上。(4)結石存在增加膽囊癌變危險性對於年輕的膽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徑小(以10mm為界)又完全沒有症狀,則沒有必要手術;而具有明顯膽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膽結石,行膽囊切除;對於息肉直徑>10mm,又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應及早行膽囊切除。而對於息肉直徑<10mm,並且不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可以觀察,定期行超聲探查。
-
4 # 劉愛源
:你認為息肉,其實最可怕息肉,比腫瘤更可怕。腫瘤有《陰性》《陽性》《陰性》切除腫瘤。而《陽性》就是惡性腫瘤癌症。《息肉》最容易變癌症。見意:聽醫院診斷。
-
5 # 消化內科葉醫生
謝謝邀請,作為一個消化科醫生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平常也很多人諮詢!
為什麼現在膽囊息肉發病率這麼高,跟胃腸道息肉一樣,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 B 超檢查的普及,以前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做一次胃腸鏡、一輩子都不會做一次彩超,所以很多人就算有胃腸道息肉、有膽囊息肉也沒有被檢查出來。
現在膽囊息肉的發現率越來越高除了高脂肪飲食、高膽固醇飲食等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跟彩超普及有關係,很多人做體檢都會常規做膽囊彩超檢查。那麼問題就來了:體檢彩超發現膽囊息肉該怎麼辦?這個跟胃腸道息肉一樣很多人自己上網亂查完聽說會癌變也被嚇的半死,那膽囊息肉究竟會不會癌變?到底這個病嚴不嚴重?需要手術嗎?今天就來科普下這些問題。膽囊息肉(膽囊息肉樣病變)專業解釋是這樣的:又稱為膽囊隆起性病變,是對膽囊壁病變向膽囊腔內侷限性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這樣說可能比較不好理解,通俗點理解就是膽囊壁往膽囊腔里長了個肉疙瘩。胃腸道息肉大家應該有聽過吧,膽囊息肉跟胃腸道息肉其實是一個意思,我們膽囊跟胃腸道一樣都是空腔的器官,裡面是光滑的,如果在光滑的膽囊壁上長出隆起的肉疙瘩就算膽囊息肉,也可以理解成長在我們面板表面的痣。
下圖隆起的白色肉疙瘩就是胃裡面的息肉
膽囊息肉是一個描述性的診斷,它指的是你的膽囊內長了個肉疙瘩,至於這個肉疙瘩是什麼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最後要靠病理來診斷。膽囊息肉跟胃腸道息肉一樣具體再細分下去可以分為很多種型別,不同型別癌變率也是天差地別,按病理性質可分為兩大類: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症)和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和神經纖維瘤等)。其實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是良性病變,只有少數具有惡變的可能。前面講過,以前有一大部分人可能也有膽囊息肉,但他一輩子沒做過彩超也不知道自己原來還長著膽囊息肉,膽囊癌在臨床上跟胃癌、腸癌、食管癌、乳腺癌、婦科癌症等比起來還算是比較少見的癌症,很多人身邊可能都聽過胃癌、腸癌,但應該很少聽過膽囊癌吧。所以千萬不要緊張。當然膽囊息肉雖然癌變率不高,但臨床上還是有碰到膽囊癌患者的,目前公認的膽囊息肉是否會癌變跟以下因素有關:單發息肉直徑大於1釐米,也就是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越大,小於1釐米的息肉目前一般不考慮會癌變,當然也要具體分析,極少部分也有癌變可能,需要定期複查;如果息肉合併膽囊結石也算是危險因素之一,膽囊結石會一直跟息肉摩擦,所以也不好;膽囊息肉如果快速增大肯定也不好;年齡>50 歲等。
下圖也是胃息肉
當然這些危險因素只是增加息肉癌變的機率,並不是說大於1釐米的息肉百分之百就會癌變。即使有這些危險因素也不要過於緊張,好好保養定期複查就好,如果定期複查有長大有癌變的傾向那就積極配合治療。膽囊息肉切除後送去做病理檢查才是判斷膽囊息肉是否癌變的最終標準,收益對於膽囊息肉是否需手術不好判斷。以往都建議大於1cm膽囊息肉都建議切除比較放心,但臨床上發現有一小部分人8mm的膽囊息肉也具有惡變傾向,所以目前鑑於小於5mm的膽囊息肉大家一般可以定期複查,對於大於5mm的膽囊息肉如果患者願意手術,是可以要求手術治療,當然如果還想再繼續觀察也可以好好保養,清淡飲食定期複查。但如果息肉大於10mm 或息肉進行性增大者,則建議手術治療。而對於小於5mm的膽囊息肉,完全可以定期觀察隨訪就好,不用擔心,科技在不斷髮展,目前大部分膽囊息肉手術還是整個膽囊都切除,將來手術器械進一步發展,有可能會出現保膽取息肉手術,所以小於5毫米的息肉不要緊張、好好保養定期複查希望將來醫學科技進一步發達可以微創解決膽囊息肉的問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有問題歡迎大家關注並留言討論。
回覆列表
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膽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和膽囊結石(gallstones)是膽囊癌最重要的兩個危險因素。
膽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指發生在膽囊(包括膽囊管)的癌腫,是常見的膽道惡性腫瘤,發病率在消化道腫瘤中位列第5。
膽囊息肉的定義和分類通常臨床上所說的膽囊息肉實際上是指膽囊息肉樣病 變(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又稱隆起性病變,是影像診斷學對所發現的突入膽囊腔內的隆起性病變的統稱。它包括了多種膽囊良性或早期惡性的病變,其中大部分並非真正的腫瘤 性病變。
腫瘤性息肉是膽囊癌重要的危險因素膽囊腫瘤性息肉中最常見的是來源於膽囊上皮的腺瘤, 其在組織學上可進一步分為乳頭狀和非乳頭狀兩類,也有報道認為可以分為管狀、乳頭狀和混合型三類。其是膽囊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
多年的研究一致認為,膽囊息肉>10 mm時其惡變可能性明顯增大,建議手術切除並行術中冰凍病理檢查。
除了息肉大小,多項研究發現其他一些因素也和膽囊 息肉的惡性潛能密切相關,
如:年齡>50 歲、合併膽囊結石、基底寬大、病變快速增大等。
膽囊結石合併膽囊息肉的病人,不論膽囊息肉大小和是否有臨床症狀,均建議手術干預。隨著年齡增大,膽囊息肉惡變的可能性隨之增加。無蒂息肉的癌變發生率更高。硬化性膽管炎病人合併膽囊息肉時惡性可能性大,所以推薦手術干預。
膽囊息肉病人的手術指徵膽囊息肉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預防息肉癌變和解除臨床症狀等問題。其診治的關鍵是如何從眾多的膽囊息肉樣病變中鑑別出膽囊的腫瘤性息肉,如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及血流,CT、 MR顯示病變強化,則可視為腫瘤性息肉。
臨床上要從兩 方面把關:
(1)嚴格掌握手術指徵。既不能因擔心膽囊息 肉有癌變可能而擴大手術指徵,將非腫瘤性息肉病人有正 常功能的膽囊切除,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傷。也要及時處理腫瘤性息肉,以免隨後一旦發生癌變而錯失手術良機。
(2)術中把關。凡行膽囊切除術者,膽囊切下後應立即剖開膽囊全面檢查,不能遺漏對膽囊管的檢查,同時送冰凍切片檢查,明確病變性質。如為息肉型早期膽囊癌則應按膽囊癌的治療原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