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色彩虹
-
2 # 光頭楊哥
在朱元璋平定中原建立明朝之後,就給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為大明江山建立的兄弟夥們論功行賞,進行了一場大封功臣的行動。
朱元璋封了六個公爵,首當其衝的就是文臣李善長,而剩下了五位公爵清一色的都是武將。朱元璋重武輕文的想法表現無遺。
六個公爵分別為:
1、李善長——進封為韓國公、左柱國、參軍國事
因為李善長是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集團的對立集團(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朱元璋為了平衡這兩個集團的勢力,所以給與李善長極高的地位。
2、徐達——進封為魏國公、左柱國、參軍國事
在朱元璋所有的武將當中,徐達無疑是最厲害的一位,明朝以左為尊,六公爵中只有李善長和徐達是左柱國,其餘四位公爵都是右柱國,可見二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3、常遇春兒子常茂——右柱國、鄭國公
常遇春在洪武二年的時候已經病逝了,兒子常茂繼承了他的爵位,常遇春在這次分封中被朱元璋追封為“上柱國、中書右丞相、開平忠武王”,常茂只是繼承了他的爵位,但是並不享受開國功臣才有的“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這一尊號,也沒有“參軍國事”的待遇,可見朱元璋的分封是非常嚴格的。
4、李文忠——右柱國、曹國公
5、馮勝——右柱國,宋國公
6、鄧愈——右柱國、衛國公、參軍國事
公爵之位子孫世襲,只有常茂沒有子嗣,兄終弟繼。
公爵之下封侯者28人,分別為:
中山候湯和、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子興、六安侯王志、榮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禎、南雄侯趙庸、德慶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榮陽侯楊璟、永嘉侯朱亮祖、潁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侯黃彬、宜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
侯爵之位居令子孫世襲,如無後嗣,嫡長及之。
-
3 # 大唐少師
朱元璋,歷史上惟一一個平民出生統一中國的皇帝(劉邦比他出身好點)放過牛,做過和尚、乞丐,最後為了吃飯加入了起義軍,一步步的成了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成為皇帝之後,自然要論功行賞。
開國之後首先是封了六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常遇春去世較早)、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他們是最早跟著朱元璋一起起義的,在軍隊裡威望和能力都很突出的幾個人。
其次是28位大將軍被封為侯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顧時、耿炳文、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郭子興(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兩級,地位十分尊崇。
正是他們出生入死,東征西討,才換來朱元璋的大明天下。因此,除了高官厚祿,朱元璋還給他們每人一塊免死鐵卷,不可謂不厚道。
而然,皇帝做久了,體會到權力滋味之後很怕失去,怕新君壓不住以前的那些老部下,於是舉起屠刀一個個的殺掉,最出名的莫過於“胡藍二案”,整個開國元勳武將,十去其九,以至於後來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奪自己侄子的江山,建文帝朱允炆,竟無可用之帥去率兵抵擋,兵敗後不知所蹤,至今其下落仍是個謎。
朱元璋原本想鞏固孫子的江山,不至於那些個老將讓自己的孫子感到麻煩,不料卻間接將接班人建文帝送上不歸路,想必起朱元璋於地下,也當哀嘆自己苦心經營卻適得其反,實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4 # 詩詞聯謎
補充一點看法,不止是朱皇帝,大封功臣都是開國帝王的重要工作,封好了,鼓舞士氣,增強幹勁,融洽內部關係。封不好就會低落士氣,爭權奪利。
封功臣一般把握幾個原則:
第一當然是功勞大。
第二是資歷深,革命早。
第三是跟皇帝走得近。包括皇親國戚。
第四是要平衡各山頭。
不過朱皇帝給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對功臣的猜忌和殺戮,當初的功臣名單,差不多就成了後來的罪犯名單。
-
5 # 老農民嘮三農
話說朱元璋經過十幾年的辛苦奮鬥,建立了大明王朝,當上了皇帝。坐了天下就要治理,手中沒有幫手可是不行,於是當上皇帝的第三天就開始對百官進行了任命。劉伯溫因為此前一年就被他任命為了御史中丞,因此這次只是重申了一下,並沒有再做調整變更。不過朱元璋還是在對劉伯溫的任命書中,對他取得的功績表彰了一番。不過這時候大明只是建立了王朝,元朝的殘餘勢力仍然存在,還不是大肆論功行賞的時候。
兩年後隨著徐達等得勝還朝,這才標誌著朱元璋的皇位基本上可以坐穩了,於是他開始對群臣進行大肆封賞、加官晉爵。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這次封的國公中,五個是武將,當然包括徐達這樣的大將軍。常遇春因為此前已死,就封給了他的兒子常茂。文臣只有一個,居然還不是劉伯溫,而是長期為朱元璋籌措糧草的李善長。接下來就是封侯,一共有二十八人得到這樣的表彰,為首的正是朱元璋的發小湯和,而且全部都是武將,不用多說,這裡面指定沒有劉伯溫。
最後才是封伯,這裡面只有兩個,而且全部都是文臣,第一個大家也很熟悉,就是先在元朝為官、後來棄暗投明的汪廣洋,他後來還接了李善長的班當了宰相。第二個才是劉伯溫,而且他的食祿只有二百四十石,只是汪廣洋的三分之二。與徐達、湯和等人的公侯相比,更是差的不知多少,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所授的爵位只限於他一人,後人是不能繼承的。很多人在讀到這裡的時候,都為劉老道人感到不值。認為他不如李善長也就罷了,居然還排在了汪廣洋之下,這朱元璋是在搞什麼鬼?
然而與大家在這裡浪費表情不同,劉伯溫對於朱元璋的封賞是心情愉快的接受,並且是千恩萬謝、感恩戴德。其實他之所以這樣是有很大緣由的,而讀者之所以憤懣不已,是因為他們完全不瞭解明初的歷史。此前劉伯溫剛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幾個月的時間,就有過被朱元璋趕回家去的經歷。原來朱元璋出巡的時候,劉伯溫就因為處理朝中政務與李善長髮生了衝突,儘管他的建議受到了皇帝的認可,但皇帝可是有條件的,因為當時天下大旱,皇帝希望他能夠祈雨。然而素來神通廣大的劉伯溫這次祈雨卻沒有成功。
朱元璋一發怒,劉伯溫自然是被打發回老家了。回到家中他變得失魂落魄,終日裡長吁短嘆,好在皇帝只不過是略施懲戒,過了兩個月,就派人把他召回宮中,重新任回了原來的職務,因此在這次皇帝大肆封賞之間,劉伯溫在經此一驚一乍,對於皇帝肯將自己封為伯爵,已經是心滿意足了。然而他卻未曾料到,此後他在朝中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原來貴為公爵的李文忠向進行報捷,報告元朝皇帝已經病故,元朝的幼主已經棄城而逃。
按理說敵人的不幸,就是大明的萬幸,所以朝堂上一片歡騰。然而朱元璋卻盯著一個叫做劉炳的大臣,譏諷他說:"我們都可以慶祝,你卻不能慶祝,因為你原本就是元朝的舊臣。"儘管皇帝怒眼盯著劉炳,但群臣都在看著劉伯溫,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唱的是什麼戲,劉伯溫可是大明朝所有官員中,在元朝任職最高的一位。不光如此,朱元璋還補了一刀,以後凡是北方送來的捷報,曾經在元朝擔任官員的朝中大臣,不配慶祝。
沒想到這事還不算完,皇帝此後又召開了懇談會,言辭懇切地告誡群臣都要忠君,作為劉伯溫自然是反面典型,因為他是從元朝投奔過來的,完全是不忠不義之徒。過了一兩個月,劉伯溫就又被朱元璋免去了官職,瞭解皇帝心意以後,這次他回家心情就平靜了許多,完全不像第一次那樣長吁短嘆了。此後在知道危素的下場以後,他就更加認為皇帝對自己是格外開恩了。
危素儘管只是在元朝任職很短的時間,在大明朝也是受到重用,但卻因為此前皇帝關於"不忠"的懇談,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彈劾,朱元璋竟然把他發配去為元朝殉節的餘闕之廟當看守。這種赤裸裸的羞辱,使得當時的很多大臣都為之側目。想到這位同僚的悲慘遭遇,劉伯溫對於自己只是被罷免還鄉,當然應該心滿意足了。讓他更想不到的是,儘管被罷了官職,皇帝還居然為他送上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因此還鄉以後,他還寫了《謝恩表》來感謝皇帝的大恩大德。
-
6 # 小龍女5505
明朝開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將替他打下江山、建立赫赫功勳的開國功臣猛將們,封侯進爵,賞賜他們高官厚祿。使他們顯貴當朝,風光一時。可惜最終還是難逃被誅殺滅族的大難。
回覆列表
明朝初年,隨著明朝在中原主要地區的正統地位已經基本穩固,太祖大搞分封獎勵有功之臣。
朱元璋大封功臣,既是論功行賞,也有平衡逐漸激烈的內部矛盾的因素。
朱元璋一共封了六個公爵。李善長是文臣,獲得了“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公,參軍國事,食祿四千石”的極高地位。
剩下五位都是武將,明初重武輕文的特殊背景表露無遺。
徐達獲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參軍國事,食祿五千石”。
除了封爵之外,諸功臣並賜誥命、鐵券,又賜文綺及帛不等。其他有功將士也一應獲得獎賞,甚至守禦未出徵的將士也得到了部分獎勵,“諸軍士除在逃不賞外,人賞銀十兩、錢六千”。
洪武四年,一次賞賜給六國公、唐勝宗等25侯及丞相參政等在臨濠的山地,就多達658頃之多,平均每人合2500畝;洪武四年十二月,朱皇帝僅賞賜湯和田就達萬畝。
另外,這些軍功新貴還被賞賜了數以千計的佃戶、戶人或伴當軍士。
但隨著皇子們羽翼漸豐,太祖開始對老夥計下手,像傅友德誅九族,馮勝莫須有罪名
朱元璋在賜死開國功臣李善長時,太子朱標曾向朱元璋諫言道:皇父誅殺的人太多太濫了,恐怕有傷和氣。
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到跟前,將一根長滿刺的荊杖扔在地上,要太子撿起來。太子面露難色。朱元璋說道:我讓你拿棘杖,可是棘杖上有刺,你怕傷了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擔憂了。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我現在誅戮功臣,是在替你消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