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逐古旅遊

    一言以蔽之:對付秦國的事情一件也沒幹

    中秦遠交近攻策略,秦從公元前230年到221年共花費10年時間統一六國,期間齊國齊廢王執政,沒有實權也沒有才華的國王,對秦國也是一味的討好。

    消極避戰,在秦攻打其他國家時奉行不干預的國策。

    政治腐敗,政權旁落,齊廢王執政時期,掌權的為君王后和其弟弟後勝手裡。

    不休軍備,齊在滅宋後遭到其他諸侯國聯軍狂揍,實力大損。

    不居安思危,當局從政者沉迷一直以來的安樂,因為未與秦國直接接壤,所以齊國長時間處於相對和平的局面裡,久而久之,造成了沉迷安樂的局面。

  • 2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趙魏在中間,齊沒有實力沒有那麼大的野心

    中原諸侯國,沒有餘力擴充套件到最後,戰爭內耗,齊還出現換君事件

    富裕的齊,想與秦稱帝,中原失去東方支援,可以說齊的戰略是被動的

  • 3 # 賀拔嶽

    什麼也沒有幹。齊國在秦滅山東五國之時一直釆取的是袖手旁觀的態度。心中充斥了絲絲快感。為什麼齊國會有如此心態,緣於公元前284年由燕昭王發起的五國伐齊,當時的樂毅被拜為上將軍,率五國大軍攻齊,在濟西大敗齊軍,攻掠齊國72城,僅即墨與莒未能攻下,都城臨淄陷於燕軍,宮室宗廟被焚燬,珍珠刁國帑白遭擄掠一空,齊湣王也被楚人所殺,齊國幾近於亡國。

    後雖有田單之復國,但昔日強大的齊國已不再強勢,它對山東五國心中的仇恨自然也不可能消解。至於齊王田建的丞相後勝收受秦國之賄賂勸齊王建保持中立,於長平之戰時拒援趙糧草一事不過是齊人上下對五國的一種漠視的心態的具體表現而已。

    當然還有地理上的因素。 翻開戰國時代的地圖,齊與秦是不接壤的。由此聯合或參與其它五國擊敗秦國對齊國的國家利益是沒有什麼裨益的,比如救援魏、趙即便成功,齊國也難於獲得類似土地之類的利益,由此齊人參與或組織救援中原諸國的意願也就幾乎為零。

    不過齊國在看著韓、趙、魏、楚等諸侯國相繼亡國的情勢下仍是一幅事不關已的駝鳥心態,這便是國家戰略的短視行為,從而導致齊國坐以待斃,不戰而亡。

  • 4 # 一蓑煙雨

    齊國的當時的狀態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

    你想你眼看著秦國大兵開啟函谷關大門,一路殺得屍橫遍野,流血漂櫓。但凡是讀過點書的都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了。齊國也想和其他國家結盟,也想去就其他國家呀。但是還是直接被封印了。

    被封印不外乎兩大原因,一為外因,一為內因。

    說到外因,那就是到了秦王嬴政(此時還不能稱始皇帝),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然完成對東方六大國的代差式碾壓,秦國作為能調動民間底層資源,動員兵丁百萬的巨無霸,光實力就是讓人嚇的小心肝撲騰撲騰的了。一般國家看著鄰國被揍也是隻有自求多福的份了。還感去摸老虎屁股。至於秦國為啥這麼強,那可就是很長的話要說。還是那句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可以看出了。句真好!

    再說內因,彼時的齊國可不是當年和秦國共稱東西二帝時候的齊國,也不是威王宣王時候的東方巨無霸了。經過齊閔王的一波騷操作,加上燕昭王的厚黑,蘇秦的無間道,妥妥滴把齊國騙入窮兵黷武的圈套,一路欺軟怕硬,更是犯了眾怒滅了宋國,這一滅是的中原各國的緩衝國消失,頓時東方五國也不管西面的秦國了,五國伐齊,打的齊國只剩兩座城池。連帶楚國親自操刀拔了齊閔王的筋,哎慘。儘管後來田丹,oh no,田單擺了火牛陣(也不管牛牛的感受),又耍了反間計,逼退了燕國,總算復了國。但是經此一折騰,齊國算是敗了家,刷了機重灌系統的節奏。所以一直到齊國被滅,齊國能沒能恢復元氣。所以說嘛,老祖再牛,出了敗家子,前面努力百搭,照樣清零。

    這點滅了六國的秦國也是被傳染了,自秦穆公以下六代君主都是明君,或者說至少無昏君。可是也算是耗盡了運氣,後來出的胡亥,還不是把橫掃六合併吞八荒的強秦輕鬆地送進了墳墓。這是天道有輪迴呀。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綜上所述,那還是齊國內政不修,外戰不濟,也只好看著其他國家嘩啦啦的一波流被秦國帶走,最後享國差不多200年的田七國也走完了戰國。齊國遺民最後的光輝在下面徐大師的畫裡了。大家品品。

    田橫五百士

  • 5 # 晉唐風骨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在天中山(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擊敗楚國大將項燕,一直打到都城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

    項燕隻身逃往江南,招募了二萬五千人馬,北上徐城(今安徽省泗縣北),準備抵抗秦軍的入侵,他剛到徐城就碰見楚王的兄弟昌平君從都城壽春逃來,項燕在得知了楚王被俘的訊息後,認為敵強我弱,只宜防禦,而吳、越之地廣有千里,還有長江天險可以防禦敵人,於是他率領人馬渡過長江,立昌平君為楚王,打算死守江南。

    王翦知道了昌平君和項燕退守江南,就令蒙武造船。第二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大軍渡過長江,進攻吳、越等地。昌平君和項燕率軍抵抗,最後昌平君被亂箭射死,項燕見大勢已去,拔劍自殺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拜王賁為大將,攻打燕國和趙國。王賁首先打下了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把他壓送到秦國都城咸陽。接著他進攻趙國的代城,趙王嘉兵敗自殺。至此,秦國在不到十年裡,先後滅掉了韓、魏、楚、燕、趙五國,如今只剩下一個齊國了。

    秦王嬴政派使者慰勞了王賁和秦軍後,命令王賁繼續向齊國進攻。齊王建一向不敢得罪秦國,每次列國中有誰來求救,他總是婉言拒絕。他把“和好”作為靠山,幼稚的認為只要死心塌地的聽秦國的話,秦國就不會來攻打齊國。等到韓、魏、楚、燕、趙五國都給秦國兼併了,他才派兵去守西邊的邊界,可是已經太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賁率領幾十萬秦軍如泰山壓頂一般壓下來,多年沒打仗的齊國軍隊一觸即潰。這時候,齊王建才想起來向各國求救,可是各國早已滅亡了。王賁率領大軍一路殺向齊國都城臨淄,路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沒用幾天就打進了臨淄城,齊王建投降,齊國就這樣也亡了。

    齊國一亡,六國全都歸併到秦國,天下第一次形成了大一統。

  • 6 # 譚小龍29

    秦國打戰國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幹了什麼?我記得啥也沒幹,看著秦國一個、一個的推平五國,然後被包圍,然後投降了!

  • 7 # 紫伊慕婉

    齊國什麼也沒幹,齊國上下基本都是主和,寄希望於與秦國和好,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美言金銀交好齊國,收買齊國大臣;第二,齊國離秦國路途遙遠,一直無冤無仇,井水不犯河水,即使派兵勞師遠征也得不到什麼好處;第三,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大將,發動五國伐齊,攻下齊地七十二城,齊王自殺,幾乎亡國,齊與五國有不共戴天之仇,齊人心中憤恨五國,本質上是不願幫助五國的;第四,自打齊國以前被五國聯合搞了一次之後,實力大減,已無力支援他國,也不能與秦國抗衡。綜合以上幾點,在秦國滅亡五國之後,齊國很快就被打敗並佔領了。

  • 8 # NaX

    齊國是離秦國最遠的國家,秦國自秦召襄王對山東六國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首先秦國不斷的打三晉,但是對齊國非常交好,瓦解了六國合縱。同時齊國在此階段為受益國,非常安逸。另外齊國自君王后掌權開始國策為侍秦。齊國在這段時間不但沒發展,還出現了很多內亂。

  • 9 # 自鑑歷史

    秦國真正崛起是商鞅變法之後,變法之前秦國是屬於守勢。秦國攻打其他諸侯國是商鞅變法後,先從魏國開始的,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商鞅變法後說起。

    商鞅變法後,秦國和齊國始終沒有發生過正面戰爭。

    齊國唯一一次和其他諸侯國一塊攻打秦國是在周郝王十九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這次戰爭,齊國還沒撈到好處。秦國給了南韓武遂,給了魏國封陵。齊國是白幫忙。

    問題來了,齊國為什麼不跟其他諸侯國一塊反抗秦國呢?因為他離秦國太遠了。包括周郝王十九年那次打秦國,是齊國不想撈好處嗎?是秦國實在太遠了,給齊國地,齊國也佔不了。

    齊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消極抗秦的呢?

    比較諷刺的是,就是從蘇秦合縱開始的。蘇秦遊說齊威王的核心觀點就是:秦國距離齊國太遠,要打齊國得借道趙國,魏國和南韓,十分不方便。齊國君臣把這句話聽進去了,明白秦國打誰,都不會打自己。

    果然秦國只主動打過齊國一次。

    在始皇二十六年,王賁滅齊。

    那齊國在秦國打其他諸侯國的時候,在幹嘛呢?

    齊國在積極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也在打其他諸侯國,除了秦國。

    具體史實如下:

    周顯王二十九年,齊、趙趁機伐魏。

    周顯王三十五年,越王無疆伐齊。齊王使人說之以伐楚。

    周顯王三十六年,楚王伐齊,圍徐州。

    周顯王三十七年,秦國和齊國以及魏國一塊打趙國。

    同年,齊王伐燕。

    周慎靚王三年,楚、趙、魏、燕都去攻打秦國了,唯獨齊國沒去。

    周郝王元年,齊國趁燕國內亂,殺了子之和燕王噲,把燕國洗劫一空。

    周郝王二年,秦惠王才想打齊國,但因為楚懷王的關係,齊國向秦國低頭了,願意認秦國當老大。兩國沒打起來。

    周郝王五年,齊王因為張儀的原因,發兵攻打梁國。

    周郝王十二年,齊、韓、魏一塊打楚國。

    秦始皇六年,楚、趙、魏、韓、衛一塊攻打秦國,這是諸侯國最後一次反擊秦國了。齊國還是沒參加。

    齊國本來是有機會和秦國爭天下的,只是他的國君們太沒出息了,只顧偏安一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現在哪種小吃生意比較好,容易上手,去哪裡學習呢?本人現在想學做小吃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