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我愛晨晨與斌斌

    張良歸隱了,湖南張家界就是他歸隱的地方。張闢疆是張良的次子,在十五歲時即官至侍中,當時漢惠帝逝世,呂后哭而不泣,張闢疆遂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后,拜外戚呂公,呂產為將軍.大臣,以免殺身之禍。

  • 2 # 保哥講論語

    張良作為劉邦的第一軍事謀士為漢朝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劉邦成就帝業後,張良也功成名就。

    劉邦屠殺群臣,唯張良躲過兇險,做到了明哲保身,晚年退隱江湖,修道修身,併成就千古智者之美名。

    張良實為得道君子,為道家之人。道家之人的特點就是社會混亂時現身,助君子成就事業,功成之後身退江湖,明哲保身。在這方面,張良實乃一智慧完人。

    我想這與他內心深刻的道家思想有著緊密的關係,也與他早年師父黃石公的教導不可分開。黃石公給張良一本千古奇書——《素書》,您可以看看,可得知張良智慧一二。

  • 3 # 詩書君

    張良出生於富貴之家,在二十歲以前錦衣玉食,這樣的人註定不會對錢財和富貴感興趣,所以秦滅韓之後,他的主要信念就是為韓國報仇。後來他隨著劉邦進關中滅秦,接著平定項羽。劉邦開國封功臣,被封為留侯。

    晚年的張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劉邦打消了廢太子的主意。

    劉邦寵愛戚夫人,對他們的孩子趙王如意更是疼愛有加。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之前,就想換掉太子。

    這一切震驚了呂后。呂后對張良恩威並施,張良沒有辦法,給呂后出了一個主意——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

    等到平定英布之後,劉邦自知時日無多,換太子的事情提上了日程。但是當劉邦看到商山四皓盡心盡力輔佐太子,劉邦終於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一切都是張良運作的結果。

    漢朝初立,百廢待興,實在是禁不起折騰了。張良這樣做除了是考慮到呂后和他的舊交情,更是考慮到大漢的穩定。

    太子之位保住了,呂后對張良卻有了戒心。張良本來是求道去了,劉邦死後,呂后又把張良留在了身邊,呂后考慮到就算張良不為自己出謀劃策,也不能給別人出謀劃策。

    呂后二年,張良死了。諡文成侯。

  • 4 # 一個人的歷史

    張良算是善終,但是他的死和呂后脫不了干係,說的不好聽點,張良是被呂后逼著進食給撐死的,依據可以參看《史記》裡的原文記載。

    功高避主,遠離是非

    張良曾經和劉邦說:“我家世代做韓國的宰相,等到韓國滅亡以後,我散盡萬管家財,為韓國向強大的秦國報仇弄得天下震動,如今依靠三寸不爛之舌,做了帝王的老師,封了萬戶侯,位置列侯,以一介平民之出身已經到了頂點,對我來說也心滿意足了,希望拋棄人世間的一切事物,想跟著赤松子去做神仙。”

    劉邦同意了張良的要求,於是張良開始學習不吃五穀,練習導氣引體養生的方法。

    知恩圖報,事與願違

    後來劉邦死了以後,呂后為了感激張良幫助太子的功勞,就硬要他吃飯,並說:“人活在世上就像白馬過隙那樣短暫,何必自找苦吃,為難自己到這個地步呢?”

    張良沒有辦法,只好勉強聽從呂布的話恢復進食,八年以後張良死了,諡號是文成侯,他的兒子張不疑繼承了爵位。

  • 5 # 遙望燕園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另外兩個跟張良齊名的,一是蕭何,一是韓信。

    蕭何雖得善終,但有牢獄之災;韓信連善終都沒得到,先被蕭何騙進宮中,後被呂后誅殺。唯有張良,既得善終,又沒碰到任何的災禍。

    張良之所以能在職場上得到一個如此完美的結局,很可能因為張良並非蕭何、韓信這般的凡夫。

    ①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

    司馬遷在寫作《史記》之前,聽過很多張良的故事,蒐集過很多張良的資料,對張良佩服得五體投地,以為張良必是一個偉丈夫,很有男子氣概。

    但當司馬遷見到張良畫像的那一刻,徹底驚呆了,張良的相貌竟然好似一婦人,即大家常說的「男生女相」。

    中國民間關於「男生女相」的事,有種種說法。

    有的說法是,男生女相,必有造就,也就是說,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大富大貴;有的說法是,男生女相,非貧即賤,也就是說,一生碌碌無為,窮困潦倒,整個人都要低到塵埃裡;還有一種說法就很誇張了,說男生女相不是正常人,是投胎投錯了。

    總之呢,張良從外形上看,就跟一般人不一樣。擁有這等外形的人,走到哪裡,都會很特別,特別地顯眼。

    按照記載,張良的智慧並非遺傳,而是少年遊歷四方時,遇到了一個老人。

    老人不請自來,到了張良的寓所,把張良戲耍了一番後,說張良是個可造之才,叫張良於五天之後,到某某地點與自己二度碰面。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張良就到了老人指定的地點,老人給了張良一本書,叫張良好生研讀,便飄然而去。老人臨走前,跟張良說,十三年後,你到什麼什麼地點,見到一塊黃石,那便是我了。

    你們相信世界山個會有這樣一個由石頭變的老人嗎?或者說,一個活生生的老人,最後變成了石頭?這不科學啊。

    還有一個不科學的地方在於,老人給張良的書,總是聽張良說起,但卻沒人見到張良拿出來過!連張良的兒子都沒見過!

    我懷疑根本就沒什麼黃石老人,也沒什麼太公兵法。張良自己就是黃石老人,張良的腦袋就是太公兵法!張良生得那般奇特,已然不像普通人了,再有這般智慧,自然更不像,所以張良只好偽託黃石老人,來讓自己顯得正常一點。

    在劉邦晚年,張良竟然自稱要「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一副我本天上來,自當回到天上去的架勢。

    張良可不僅僅是說說,張良還做了,張良開始搞起了辟穀。

    所謂辟穀,就是「不食五穀,吸風飲露」,更直白一點說,是不吃飯,喝西北風。

    喝西北風的張良竟然沒死,錦衣玉食的劉邦都病死了,不吃不喝的他卻還活著,你們說奇怪不奇怪,震驚不震驚?

    我也是很震驚的。

    子不語亂力怪神,但得知張良辟穀沒死的記載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感覺張良果然不是凡人。司馬遷也說——

    「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 6 # 縱橫國史

    張良的貴胄出身先天優勢使其深諳帝王心術和君臣之道。根據《史記》記載,張良乃韓國貴族家庭出身,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相國,父親張平也為韓國兩朝相國,古史書稱“五代相韓”。自幼出生在韓國貴族之家,出入王宮禁地,打小就對朝堂鬥爭、宮廷政治耳濡目染,深明帝王心術和熟諳君臣相處之道。這從張良始終與劉邦保持微妙的關係看得出。劉邦進軍關中滅秦時,張良高明地以沛公的客卿身份自居而不是臣子主謀的身份,即他自稱的“為韓王送沛公”一語道出他與劉邦微妙的關係:劉、張非君臣關係,乃有朋友之誼。

    到漢六年劉邦大封功臣時,以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功勞可得“自擇齊三萬戶”的豐厚獎賞。但有意思的是,與漢初三傑之一的齊王韓信不同(破齊地時韓信主動要求自立為齊王,劉邦大怒),張良謙然婉轉地拒絕了劉邦的豐厚獎賞,並不忘提醒劉邦:“始臣起下那,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他自己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也說過自己曾以三寸不爛之舌為“帝者師”,封萬戶,為列侯,已經算是布衣之極,對他自己來說已經足夠了,願意放棄榮華富貴,“從赤松子遊”。

    張良婉拒劉邦的豐厚封賞,而只時象徵性地(直接拒絕帝皇的封賞肯定也讓皇帝掛不住臉,全數照收帝皇的封賞肯定受猜忌)要1萬戶封賞,並要求要與劉邦初次相遇的留地,以此表明自己很看重與劉邦的相識,願意以遇到劉邦的留地為封地,以紀念兩人的朋友之情。劉邦是個念舊的人,這種“君臣+朋友”的巧妙定位,使張良在劉邦和漢初政治中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時機得當進可以以功臣身份影響朝局,時機不利則退可以以朋友身份置身事外,遠離政治紛爭,保全自己。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張良把自己定位為“帝者師”的身份。張良既不是劉邦嫡系的豐沛集團一員,出身又遠遠高於來自社會下層的豐沛集團諸人,此種處境非常尷尬。若舉措不當易受猜忌。因此,他把自己定位為“帝者師”而不是領兵打仗、掌握實權的儒帥儒將,並始終堅持不領兵打仗、掌握兵權,不擔任重要職務、掌握權力,以便能更從容地為劉邦出謀劃策,在政治上也能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不遭他人嫉妒,不受君主猜疑。

    從史料上記載,張良並非不能帶兵打仗,他自稱的體弱多病多半也是託詞,他只是不想把自己置身於權利鬥爭的漩渦中而不利於自身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先說年齡,史籍記載,張良父親平死後二十年秦滅韓國,後十年秦統一,又十五年秦朝滅亡,漢十二年劉邦死後,張良“後八年卒”,據此可以推算張良卒年至少近七十歲。在古代“五十知天命”和“人生五十不稱夭”的時代下,張良可謂高壽,所謂多病也許是實,但並不嚴重,根本無法成為“未嘗特將”的理由,恐怕更多的只是一種避免掌握軍權,受到猜忌的藉口。

    從馬後炮的角度說,看看漢初哪些掌握軍權、立下蓋世軍功之人,如韓信、彭越、英布等非豐沛集團出身之人下場悲慘就能夠一目瞭然。明於知人的張良更有自知之明。他作為一個謀臣為劉邦出謀劃策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能夠為劉邦的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建立更大的功業,何必去帶兵打仗、掌握軍權,以惹自己一身騷?

    另外一個事也能側面說明張良並非不能“特將”。一方面,年少時的張良是個熱血青年,最初破家求士刺殺始皇帝,博浪沙一擊,震動天下,其膽略勇氣可謂驚人;另一方面,張來博浪沙一擊失敗後來避禍下鄭,遇上奇人黃石公,得授太公兵法,“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由此可見,張良是深諳兵法韜略的。同時,張良還曾有帶兵打仗的經歷,並取得了很大戰功的:“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 擊破楊熊軍”。只是他不願意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陽門下》韓春明和《血色浪漫》鍾躍民,如果你是男人你希望是哪種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