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孩子的危害
6
回覆列表
  • 1 # fF青cc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由於驚嚇引起的更常見)。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有個3歲的孩子見了奶奶後,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麼了,幹嗎不讓奶奶幹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奶奶說:“胡說!怎麼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

      3、恐懼感: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帶恐懼表情。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捱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捱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捱打時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捱打,其實,捱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 2 # 珍視映畫

      經常打罵孩子有危害:

      1、孩子變得懦弱

      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獨

      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難以接近。

      3、孩子逐漸學會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罵。孩子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會對父母說謊,避免受到責罰。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這種強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說謊變得習以為常,構成惡性迴圈。

      4、孩子變得暴力、暴躁

      父母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只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經常捱打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心驚膽戰,產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不滿的情緒。

      這六類孩子萬萬不能打:

      1.與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越打越疏遠,越打越逆反,這種無效行為寧可不做。

      2.孩子已經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萬別幹。

      3.過於內向的孩子。這種孩子天性敏感,處理應激能力有限,什麼事都掖在心裡,外表看不出來,打會加重孩子的壓抑。

      4.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有關孩子選擇愛好、社交、友情等,尊重孩子的權利,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

      5.青春期前後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強的自尊心,她們長成後遇到的社會壓力會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種受虐傾向,以為打是一種被愛和被關懷,結果會無意識地鼓勵丈夫的暴力。

      6.打後還要讓孩子自我檢討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後相當一段時間一般都很窩火,可以讓孩子表達他的不滿,讓他有個心理的緩衝。這個時候強迫他認錯,等於逼迫他撒謊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創傷。

  • 3 # 奶爸辣媽談育兒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打罵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是不對的。

    首先,打罵孩子雖然能使孩子一時表面服從,但也令其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打罵的結果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日漸淡漠,隔閡越來越深,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復心理。另外,這也教會了孩子以暴力解決問題,很可能使孩子將來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打罵孩子會讓其失去自尊自信。父母本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與認可。如果父母對其非打即罵,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收到傷害,會自感低人一等,會懷疑自身能力,會自暴自棄,甚至會感到人世間缺少溫暖,變得性格孤僻,悲觀厭世,不願與人交流,也不願和朋友一起玩耍。

    再次,經常捱打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產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不滿的情緒。比如因為英語沒考好而捱打,他便會憎恨英語知識、英語老師,甚至憎恨學校。慢慢的,他就厭倦上學,開始遲到早退開始曠課逃學。

    最後,為了逃避打罵,孩子往往會違心的說謊,能騙得過就騙。因為騙一次就可以減少一次責罵,甚至少受一次皮肉之苦。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會一次次的說謊,其品行可能就會日漸變差。

    可見,父母打罵孩子絕對是不可取的,因為那樣會壓抑孩子的個性,甚至會造成孩子人格的畸形。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現今神會是行不通的。

  • 4 # 愛的信仰

    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很叛逆,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縮手縮腳,不夠有自信,讓孩子產生自卑感,還影響孩子的腦力發育,做什麼事情不夠勇敢,小時候因為你的打罵孩子可能很懼怕你,長大了就會很聽老婆的,聽老婆的話是沒有錯,如果老婆說的話不對那也聽,那就太不man了!做什麼事都喜歡問別人,沒有主見。所以不能打罵孩子,要靠講道理來和孩子溝通。靠講道理來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比靠武力來明白的好!

  • 5 # 育兒交流宋雯雯

    先來說說我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傷害

    小時候父母經常打架,吵架,他們一這樣就會把氣撒在我和弟弟身上,導致現在的我們性格敏感,焦慮,缺愛,容易走極端。

    遇見很小的事情就要擱在心裡很久,無法釋懷,這算性格內向吧

    記得我上小學時,放學沒有回家,而是和同學跑出去玩,媽媽滿大街的找我,罵了一路,回家就用針扎我的腳,為什麼這個事情我記得這麼清楚,因為那種痛真的是心靈,肉體雙擊,暴擊的痛。

    直到現在我做了媽媽,每次孩子很倔強時,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看了足夠多的育兒書,上了很多心理課,也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做我父母那樣的父母。

    所以在孩子懂事時還是多講講道理,一次不聽,講10次,再不聽,就依著他,當他按著自己的來而做錯或者受傷時,他就知道媽媽說的真的就是對的了。

    所以當你忍不住打罵孩子時,不妨走開,自己冷靜一下,告訴自己不生氣,這是我親生的。。。

  • 6 # 心溝通谷沛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打罵孩子不只是危害,也有益處。

    比如說:在我帶領父母成長的過程中,反觀40歲左右的父母,反而是兄弟姊妹中,捱打最多的那個最有出息。當然,也會有很多後遺症,很多人成人後很難與父母親密接觸,對自己的孩子莫名其妙的容易發脾氣、打罵等。時代不同,教育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家庭不同,更不能千篇一律。

    總的來說:教育孩子儘可能我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父母而言,要善於覺察自己的情緒,在打罵孩子前後要學會區分,你是因為自己情緒不好拿孩子撒氣?還是真正為了教育孩子無奈下選擇的打罵?或者你認為,對某件事的處理而言,打罵最有效。

    而很多時間,家長打罵孩子其實都處於"情緒壓力下"的失控反應,通常這種情況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總結如下幾點:

    1、孩子會有很大的恐懼焦慮,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程度。如果媽媽打的多,會影響安全感,如果爸爸打的多,則影響孩子的自信、溝通能力、社會交往能力。

    2、會造成親子關係問題。當信任不在有的時候,孩子會造成說謊、偷錢,出現問題沒有擔當,往往會逃避責任。

    3、學習心理障礙。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學習內動力會較差,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一成長環境,當孩子在家裡感覺不到愛,而是恐懼,那麼就相當於"孩子的世界裡經常發生地震",孩子是沒有能力面對更多的事情(包括學習)。

    4、社交性障礙。在幼兒園裡就有可能被欺負,學校也會出現被同學嘲笑、打罵,而無力還擊,無力處理情緒與衝突。

    所以,作為父母還是要多多照顧孩子的身體,安撫孩子的心靈,當出現問題時,首先要協助孩子,不要一味的責罵孩子。以平等心與孩子交流互動,當孩子感到安全時,他才會對你敞開心扉。同時,父母在協助孩子處理問題時,切記:處理情緒比處理事件本身更為重要。

    所以,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真正的問題。祝福每一個父母都能成長為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樣!

  • 7 # 添一絲惆悵

    這個話題真的是千古不變的問題,每一位家長都被老一輩打罵過,然後每一位年青的年老的家長又都打過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或重或輕,當然現在因為孩子少祖輩疼可能下手的機會不多了。

    但是隨手百度還是會看到

    其實打罵孩子最大的傷害還是自己,影片中的8歲男孩說過,他們4,5歲時就打自己,就是等這一刻反擊,開始時看到媽媽流淚還會心痛,還會忍耐,越來越能下狠手,其實這些不是個案,有多少暴力的家庭最後出來的孩子是爆力的,社會的問題其實最根本還是來源於家庭還是從孩子身上到父母身上,所以問題的根本不是“危害”是我們要如何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如何更好的瞭解他教育他!

    一起來聊聊育兒的那些事兒!家中還有什麼事比孩子的事更大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奔跑吧兄弟》第五季你希望哪位女星接替Angela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