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點心雪哥
-
2 # 寶哥的菜
髮菜,發財!
要說這酒席風俗有好多講究呢,我再給你列幾個:
1、辦酒席上送客湯
有些地方又叫滾蛋湯,我們北方是用菠菜和雞蛋或者紫菜和雞蛋做的最後一道端上桌的湯,南方好像是西紅柿雞蛋湯,反正都有蛋,意思是吃差不多了您內,該滾蛋了。
2、除夕夜吃芹菜餡餃子
我們過年吃餃子一般都要做芹菜豬肉餃子,味道比較重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寓意卻很好,芹菜寓意是“勤而來財”,希望新的一年勤勤快快財源滾滾來。
3、年夜飯不吃鴨肉,多吃雞和魚
甚至有的雞肉都不吃的,雞代表饑荒(債務),但是也有說代表吉利的。反正鴨肉是真不吃的,鴨代表壓,壓力的意思。魚就不用說了,連年有餘嘛。
其實這些酒桌習俗蠻有意思的,是很典型的風俗文化。只不過在農村很奉行,到大城市就不會那麼講究了。啥好吃吃啥。
-
3 # 阿凱的Vlog
你說的是髮菜吧,長的像頭髮那種,那先說說什麼是髮菜吧,這菜歷史記在始見於清代,慈禧太后的選單裡也有這道菜,叫“拌髮菜”。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為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髮菜的特徵藻體毛髮狀,平直或彎曲,棕色,幹後呈棕黑色。往往許多藻體繞結成團,最大藻團直徑達0.5mm;單一藻體乾燥時寬0.3-0.51mm,吸水後黏滑而帶彈性,直徑可達1.2mm。藻體內的藻絲直或彎曲,許多藻絲幾乎縱向平行排列在厚而有明顯層理的膠質被內:單一藻絲的膠鞘薄而不明顯,無色。細胞球形或略呈長球形,直徑4-6 μm,內含物呈藍綠色。異形胞端生或間生,球形,直徑為5-7μm。生長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草地及沙地上。酒席上吃髮菜的意思是就發財,因為廣東人取“發”(fà)的諧音“發”(fā)而寫成“髮菜”,意為發財,廣東通用簡體字後,一律簡化成“發”,使之變為互通,在農曆新年的廣東菜式中更為常見。
-
4 # 老楊美食
髮菜又叫地毛、淨池菜、頭髮菜等,是一種藻類植物髮菜的藻體。
那麼吃發財有什麼好處呢?
1、髮菜具有清熱消滯、軟堅化痰、消腸止痢等功效。
2.髮菜有調節神經的作用。
3.髮菜富含蛋白質和鈣、鐵等,均高於豬、牛、羊肉及蛋類。
所以吃髮菜的好處還是比較多,酒席上吃“髮菜”有它的含意。“髮菜”諧音“發財”,可能是人們對一些美好事物的嚮往吧。
-
5 # A美好的明天
髮菜是中國特別是南方的傳統副食品,如福建的髮菜球,北京的釀髮菜,陝甘的拌髮菜等。因髮菜跟“發財”諧音,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特別喜歡它,不惜以重金購買饋贈親朋或製作佳餚。在海外,它常常被作為第一道菜,象徵著四季發財,生意興隆。因而被視為逢年過節饋親待友的珍餚。“釀金錢髮菜”始於盛唐,相傳,唐代長安商人王元寶嗜吃髮菜,每餐都要有一盤髮菜佐食。後來王元寶成為國中豪富,都中商人以為王元寶的發跡,是吃了髮菜的緣故。所以紛紛仿效食用,並讓廚師做成金錢形狀,寓意“發財致富”。從此,“釀金錢髮菜”世代流傳。直至解放前的西安,還有些富商大賈舉辦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釀金錢髮菜”。當然,意思無非是討個吉利,祝願發財而已。
“釀金錢髮菜”的用料是:以二兩髮菜為主料,以兩張雞蛋皮、三兩雞脯肉、三個蛋清和少許黃蛋糕為配料。先將髮菜用溫水泡開,淘洗乾淨,投入開水中稍焯一下,撈出,加鹽、味精和紹酒拌勻。再將雞脯肉斬成泥茸,加清水、蛋清,溼澱粉拌勻,放入食鹽、味精用力攪拌,直至發起;再將熟豬油一兩(溫度在四十度以下)倒入攪勻,製成“釀子”。然後將蛋皮攤開,先抹一層“釀子”,攤上一層髮菜,髮菜上再抹一層雞“釀子”,釀子上加一層黃蛋糕,捲起上籠。蒸約二至三分鐘取出,切成七至八毫米厚、形如金錢的片,裝入湯碗,澆入雞湯即成。
-
6 # 三杯兩盞淡酒也
髮菜是生長在我國北部邊疆乾旱戈壁灘上的一種藻類,屬低等的植物藍藻門,外形猶如人的頭髮,又黑又細,貼地而生,因此也稱作“地毛”。
髮菜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0%,而脂肪含量只有0.3%,並且還含有大量的鈣、鐵、磷等多種物質元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品。髮菜除食用外,還有助消化,解積膩、清腸胃、降血壓、調節神經等功能。
髮菜性味甘寒,無毒。入肝、腎、膀胱經。可利小便,清熱,軟堅散結,理腸除垢,消滯降壓。據中醫書籍中介紹,髮菜對甲狀腺腫大,淋巴結核、腳氣病、鼻出血、缺鐵性貧血、高血壓和婦科病等都有一定的療效。
髮菜是中國特別是南方的傳統副食品,如福建的髮菜球,北京的釀髮菜,陝甘的拌髮菜等。因髮菜跟“發財”諧音,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特別喜歡它,不惜以重金購買饋贈親朋或製作佳餚。在海外,它常常被作為第一道菜,象徵著四季發財,生意興隆。因而被視為逢年過節饋親待友的珍餚。“釀金錢髮菜”始於盛唐,相傳,唐代長安商人王元寶嗜吃髮菜,每餐都要有一盤髮菜佐食。後來王元寶成為國中豪富,都中商人以為王元寶的發跡,是吃了髮菜的緣故。所以紛紛仿效食用,並讓廚師做成金錢形狀,寓意“發財致富”。從此,“釀金錢髮菜”世代流傳。直至解放前的西安,還有些富商大賈舉辦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釀金錢髮菜”。當然,意思無非是討個吉利,祝願發財而已。
“釀金錢髮菜”的用料是:以二兩髮菜為主料,以兩張雞蛋皮、三兩雞脯肉、三個蛋清和少許黃蛋糕為配料。先將髮菜用溫水泡開,淘洗乾淨,投入開水中稍焯一下,撈出,加鹽、味精和紹酒拌勻。再將雞脯肉斬成泥茸,加清水、蛋清,溼澱粉拌勻,放入食鹽、味精用力攪拌,直至發起;再將熟豬油一兩(溫度在四十度以下)倒入攪勻,製成“釀子”。然後將蛋皮攤開,先抹一層“釀子”,攤上一層髮菜,髮菜上再抹一層雞“釀子”,釀子上加一層黃蛋糕,捲起上籠。蒸約二至三分鐘取出,切成七至八毫米厚、形如金錢的片,裝入湯碗,澆入雞湯即成。
髮菜現在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髮菜生長在沙漠地區有固沙的作用...人們因為寓意"發財"而吃它們,使得沙漠的髮菜大大減少。這樣會出現土地沙漠化...為了保護環境,讓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保護髮菜,保護大自然……
-
7 # 肇慶美食小妖精
髮菜”諧音即為“發財”,豬手”諧音即為“就手”,比喻“發財就手”
也就是得心應手的意思,所以家裡如果有年輕人在外拼搏的
就有一個“發財就手”的寓意在裡面
而“髮菜”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可以和蠔豉搭配,寓意發財好市。
-
8 # 武漢壹周
酒席上吃“髮菜”當然是取其諧音發財~
在大廣東的年夜菜中,發財發財當然是必須的,最常見當然就是這道香菇髮菜扒生菜了!
沒吃過的同學大概對髮菜有點誤解,主要因為其貌不揚的顏值。
其實吃過的人,比如壹周君,真的覺得很不錯,可以吃出菌類的美味。
髮菜的常見做法,髮菜豆腐、髮菜雞蛋湯還有涼拌髮菜。這幾種都是比較清爽的吃法,不油膩不負擔,也沒什麼技術含量。
來先說說髮菜豆腐丸子喲!
豆腐用手捏碎,髮菜,肉餡,放入容器,調味,捏成丸子形狀,上籠蒸10分鐘。
豆腐容易粘在籠上,用了蒸紙墊在下面即可!
比較經典的湯,當然是香菇雞蛋蝦仁湯了!當成是年夜飯的壓軸菜可一點都不為過!
這是在農曆新年的廣東菜式中相當常見的一道菜。
髮菜並不是菜,而是菌。藉著這吉祥的寓意咱也趕緊整兩碗喝喝,咱也發發大財!
這是一道涼拌菜,顏值看起來也就是一般般。但是口味,還是相當地優秀!
海髮菜洗淨,瀝沙,放開水裡焯熟,瀝乾晾涼備用。
剁大量蒜末,切少量胡蘿蔔絲和香菜,放橄欖油、鹽、生抽、陳醋、雞粉、香油等,全部材料拌勻即可。
可以看出只要是做過涼拌菜的主婦,這道菜就是信手拈來了!
不過說句題外話,因為髮菜的生長速度慢,為了採集它,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開始破壞生態的平衡,因為髮菜好吃,也不要多吃呢!保護環境,關注生態,我們人人有責呢!
-
9 # 川渝么妹
你好!
髮菜寓意著發財的意思,討個吉利。
-
10 # 夢因泥圓滿
酒席上吃髮菜,其寓意是好意頭。髮菜諧音是發財!
-
11 # Wrangler欣哥
髮菜與發財諧音,酒席上犮菜代表著財源廣進,財運亨通。
-
12 # 軍哥盤道
意思就是,,,,發財的意思。
-
13 # 金小姐美食
酒席中“髮菜”是“發財”的諧音,寓意發財的意思哦
-
14 # 困die
吃“髮菜”應該是取其美好寓意希望“發發發”
-
15 # 美食一休
髮菜是寓意發財的意思。它是種海生物可以吃的型如頭髮,營養價值極高。
-
16 # 妍妹兒Vlog
髮菜的話外音為:“發財”,一種好的寓意
回覆列表
髮菜知識大全
i寓意發財致富;
ii後來王元寶成為國中豪富;
iii直至解放前的西安;
iv而為本草食物志諸書之所不載者;
v所以紛紛仿效食用;
vi是吃了髮菜的緣故;
vii髮菜象徵著四季發財;
viii髮菜是中國特別是南方的傳統副食品;
髮菜知識學堂髮菜常識須知
髮菜最早見於李笠翁在其《閒情偶集·飲饌部》中的記載:“菜有色相最奇,而為本草食物志諸書之所不載者,則西秦所產之頭髮萊是也。予為秦客,傳食於塞上諸侯,一日脂車將發,見坑上有物,儼然亂髮一卷,謬謂婢子櫛發所遺,將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餉之物也。詢之土人,知為頭髮菜關於髮菜的一些小常識,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於藕絲、鹿角等菜,攜歸餉客,無不奇之,謂珍錯中所未見”。
髮菜是中國特別是南方的傳統副食品,如福建的髮菜球,北京的釀髮菜,陝甘的拌髮菜等。因髮菜跟“發財”諧音,髮菜象徵著發財、多財等吉祥含義。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特別喜歡它,不惜以重金購買饋贈親朋或製作佳餚。在海外,它常常被作為第一道菜,髮菜象徵著四季發財,生意興隆。因而被視為逢年過節饋親待友的珍餚。
“釀金錢髮菜”始於盛唐,相傳,唐代長安商人王元寶嗜吃髮菜,每餐都要有一盤髮菜佐食。後來王元寶成為國中豪富,都中商人以為王元寶的發跡,是吃了髮菜的緣故。所以紛紛仿效食用,並讓廚師做成金錢形狀,寓意“發財致富”。從此,“釀金錢髮菜髮菜基礎知識培訓”世代流傳。直至解放前的西安,還有些富商大賈舉辦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釀金錢髮菜”。當然,因髮菜象徵發財,意思無非是討個吉利,祝願發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