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藏
-
2 # 轉角遇建盞
1987年前,世人知有秘色瓷,卻不知其色形,只可借晚唐詩人陸龜蒙之《秘色越器》中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二句聊以自慰。
1987年4月,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13件越窯青瓷出土。這種只供皇帝賞玩的御供瓷器,自此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一同被發現的《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中記載道:“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之後這數年間,越來越多的越窯青瓷被今人認定為“秘色瓷”,但確確實實有身份證明的“秘色瓷”,僅法門寺出土的13件而已。經過有關專家的科學考察,發現秘色瓷的胎泥、釉料與燒製工藝皆與越窯青瓷有明顯區別,所以切不可草率地將色澤相近的越窯青瓷稱為“秘色瓷”。
【秘色·奇景】
五代詩人徐夤的《貢餘秘色茶盞》向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場景:“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原以為古人誇張潤飾太過,親眼得見才知所言非虛。
明明碗中空無一物,卻似盛有盈盈春水。並非所有秘色瓷皆有這一奇景,只有“凹底”的秘色瓷才能“無中生水”。碗底由外側向內側凹,形成微小弧面,在光線照射下,碗底折射出瑩瑩白光,似水似雲。
【金銀·秘色】
這件五瓣葵口的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碗內壁施青黃釉,外壁髹深藍色漆,貼五朵鎏金平脫雀鳥團花紋飾,碗口、底足包銀稜。高 8.2 cm;深 7.1 cm;口徑 23.7 cm;重 596 g。
此碗以唐代流行的“金銀平脫”之法裝飾,先鏤刻出雀鳥圖案花紋的銀箔紋樣,再將鎏金後的紋樣貼於瓷碗外壁,用髹漆蓋住紋樣,最後不斷研磨推光,直到紋樣顯露出來,並與碗外壁漆的厚度齊平時才算大功告成。短短几步程式,極其考驗工匠功力,非是一般的專注與細緻能達成。
【唐·仕女圖】
說來竟是一樁美麗的意外,當時宮人為保護瓷器,為其裹上繪有唐代仕女的畫紙,未料輾轉經年,紙片化為飛灰,仕女圖卻留存在了秘色瓷碗的外壁,使瓷碗平添了婉約柔麗的美感。
秘而不宣“秘色瓷”,有據可考者,世唯十三件。因其稀有,故件件都堪稱精品;因其燒製工藝尚不得而知,故只可觀瞻而無法擁有。看過實物的小夥伴都說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圖片所展現的尚不及秘色瓷實物的萬分之一,看來小編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博物館走一遭了。
-
3 # v青春無願
秘色瓷是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帶越窯的一種御用瓷。所謂秘色有多種說法,我贊同,秘色是類似南方一種小草的顏色,青綠微黃,介於青黃之間的過渡色,其二色是種類,不是專指顏色!
秘色瓷的固有特徵:
專指越窯五代到北宋早期,釉色艾草色,翡翠綠色,密蠟黃色;釉水勻淨,純正,質感如冰似玉給人以無中生水的瑩亮之感;胎質細密,細膩,堅硬;胎體薄而拉坯鈞勻;器型規整,修足規範且滿釉,多見大凹底小凹底。墊珠或墊條燒製,符合以上條件就可判為秘色瓷!
由於數量極少,所以價值很高,幾乎都是百萬以上的級別!
山東永寧古陶瓷博物館館藏
-
4 # 賞臻閣說寶
自古秘色瓷倍受藏界朋友所青睞,它屬於單色釉瓷器類別,是整器釉面裹足,條狀支燒底,秘色瓷堪稱是瓷器巔峰著作,是華夏瓷器之母,它永遠銘刻在華夏民族瓷創作歷史碑銘之上,是屹立於瓷器創造歷史的豐碑。其特徵是玩而不膩,如玉似脂,釉厚綿柔,色純飽實,千峰翠色,悠悠青綠,安神定坤,注視心靜,愛不惜手!
如上所述的特徵同為越窯瓷器的青瓷所不能及,青瓷稍稍碧綠,透而不實,華麗外表,玻璃質地,外觀靚麗,內在淺薄,感覺相去甚遠。希望藏友有條件去浙江龍泉博物館感同身受一番,感悟其中虛實謹言。
越瓷創燒歷史相當悠久,蘊涵有上下數千年文脈資訊,幾近貫穿於可追溯的華夏民族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至今不衰,龍泉香火不息,幾乎等同於整部華夏瓷器發展史。秘色瓷是越瓷中的佼佼者,在其發展史上成熟時期巔峰的創作。儘管如今高科技前沿技術,也只能做到形似神離,缺乏內在幽美。
觀閱越瓷識華夏瓷文化史,藏秘色瓷一片勝讀萬載瓷!
-
5 # 老曹63839661
永樂年制鮮紅釉,有關文獻材料都提到,鮮紅釉瓷所以呈現寶石般的光澤,是因為釉料中摻進了西洋紅寶石末的緣故。據:景德鎮廠老藝人獻出的世代相傳的鮮紅釉配方,其中也確有珊瑚、瑪瑙、玉石等貴重原料。
寶石釉之品莫貴於亮釉,其明如鏡,潤如玉,其赤如雞血,其通如石之凍,《博物要覽》所謂西紅寶石者是也。
-
6 # 經石之花
秘色瓷的面沙一點一點的被全國收藏愛號者們慢慢的剝離開來,人人只要有一點餞索就發出圖片來供網友們共同分享和評倫,以是對歷史的一種關愛,五代十國的後唐在今浙江地區燒製成功了秘色瓷供皇家使用,這是一個不真的事實,然而代項子款的瓷件到致今自出現兩件,一件在浙江紹興博物館,一件就是這件非常罕見之物,秘色瓷的製做者性項名霸,此小盤子如同內有清泉之水,和一般的瓷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別,口邊是用金皮相包!
-
7 # 以瓷惠友
秘色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同為越窯青釉,卻備受矚目?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秘色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同為越窯青釉,卻備受矚目?秘色瓷與普通越窯瓷器相比有兩大突出特點,其一是全部採用了石灰鹼釉,釉面不開片,宛若完美、完整的碧玉一般,美輪美奐;其二是釉色衡定、恆定、穩定而濃厚飽滿,乳濁而不通透,使得其釉色比普通越窯瓷器要濃翠、鮮豔、恆定而穩定得多得多。
作為“南青北白”中“南青”的代表的越窯瓷器,已經在釉料的提純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剔除了普通青瓷中青中帶黃的黃的色彩,而燒出了翠綠、乳濁、半通透的翠青色,似玉非玉而勝於玉,但它始終有兩個問題沒能得到解決,那就是通體細碎開片和釉色的恆定、衡定、穩定與乳濁濃厚的問題,而秘色瓷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大問題,所以即使同為越窯青釉瓷器,秘色瓷卻備受世人矚目。
再有一點就是秘色瓷畢竟屬於貢窯專用,產量要比越窯少上很多很多,畢竟物以稀為貴嘛,所以從珍貴性、稀有性、專屬性的角度來講秘色瓷也的確十分稀有,另外就是八九十年代法門寺出土的有記載的十幾件秘色瓷也把秘色瓷正式推介到了世人面前,使得神秘的秘色瓷不再神秘而名噪一時也完全在人們的意料之中。
上幾件網上的秘色瓷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
8 # 閆保軍說紅樓夢
要想知道秘色瓷的特點,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麼是秘色瓷,秘色就是秘密之意,充滿神秘感,一般人看不著,只供皇宮使用。所以叫秘色瓷。
秘色瓷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它的顏色,那又是什麼顏色呢?有詩為證,唐代詩人有一首《秘色越器》是這麼說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首先秘色瓷是越窯精品,是進貢朝廷的瓷器,既然是越窯精品,又是翠色,肯定和越窯顏色相近。
茶聖陸羽在:《茶經》裡是這麼說的:“越窯類玉,邢窯類銀,越窯類冰,邢窯類雪。”從陸羽的這段話可以看出秘色瓷的顏色應屬於青瓷。
在1987年終於揭開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紗,考古工作者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裡發現14件秘色瓷,和當時的(衣物賬)正好吻合。(衣物賬)是這樣記的:“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楞,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
可見當時比較重視登記,不然現在還會在誤解。秘色瓷胎質細膩,做工精良,多數顏色呈青綠色或淺綠色,像一潭湖水在你心裡盪漾。表面光亮,施釉均勻,不愧是越窯精品。
-
9 # 東家APP
唐代越窯青瓷為當時各地青瓷之冠,秘色瓷又是其中佼佼者。
越窯瓷器從東漢創造以來,歷經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隋代、直到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時期已形成一個龐大制瓷系統,吳越王時期還專設了官窯“秘色窯”,促使越瓷大發展,不但是國內需求量增大,而且大量對外輸出國外。
據法門寺的發現,唐五代時的秘色瓷實為越州窯燒造的貢瓷。是宮廷專用之品。由於秘色瓷名聲大,影響廣,各個時代,不少地區都大量仿製,並也以“秘色瓷”相稱。
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瓶為八稜形,瓶頸細長瓶口小,在瓶頸和瓶肩轉折的地方裝飾著三道弦紋,圈足很淺。
秘色瓷碗造型是五花瓣口,分淺碗與深碗兩種,淺碗平底內凹,底部留有一週支釘燒痕。深形碗圈足較高微微向外撇。瓷盤也都是五花瓣口造型。
青瓷的燒製往往是同窯不同色。這是由於釉的呈色除了受原料因素影響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窯內火焰的變化,而火焰十分難控制,所以青瓷釉色有深有淺,有濃有淡,都不足為奇。
根據法門寺的發現,唐五代的秘色瓷著實是越州窯燒造的貢瓷。由於秘色瓷名聲大影響廣,後來在各個時代不少地區都大量仿製,都也用“秘色瓷”相稱。
回覆列表
秘色瓷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高等級的精品,所謂“秘色”,即指珍稀、供御品之意,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它的胎泥比一般的瓷器要更細膩純淨,緻密度也很高,釉色十分瑩潤肥厚,達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唐宋時期的許多詩歌、文獻中描寫其十分優美,便引得人們去考證、猜想,以至於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由於秘色瓷的存世量極少,也就越發加劇了這種瓷器的神秘感。
出土的秘色瓷盆
出土的秘色瓷盞
秘色瓷的基本特徵秘色瓷器胎質細膩純淨,完全不見普遍青瓷上的鐵鏽點等雜質,氣孔亦似乎不見;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勻,釉面瑩潤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濁化,達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均施滿釉,部分器物底部墊燒部位在施釉後再行颳去,以方便墊燒,此類器物的外底一般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淨瓶
唐五代時期以素面佔絕大多數,以優美的造型與瑩潤的釉色取勝。少量器物偶見有紋飾,且多位於小盞、小盒子等較小型的非主要器型上,八稜淨瓶、缽、碗等器物則基本為素面。部分器物發現有單字款,一般位於器物外底的一側,均刻畫得相當規整,有“二”、“大”、“六”、“公”等。
北宋時期則流行細線劃花裝飾,有龍紋、鳳紋、各種禽鳥、花卉以及人物等,細條流暢,構圖嚴謹。
燒造地點與主要燒造工藝秘色瓷主要的燒造地點是唐宋時期越窯的核心區域上林湖,尤其是以後司岙一帶的窯場最為重要。
使用瓷質匣缽裝燒的秘色瓷盤
秘色瓷的出現與瓷質匣缽的使用密切相關。瓷質匣缽的胎與瓷器基本一致,極細膩堅緻,匣缽之間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燒成冷卻過程中形成強還原氣氛而使瓷器呈現出天青色。因此瓷質匣缽及由此帶來的秘色瓷生產,當是以後司岙為代表的上林湖地區窯場的重大發明。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後司岙窯址出土的瓷質匣缽與秘色瓷淨瓶
器物一般主要直接放置於匣缽內,少部分在器物與匣缽之間使用墊餅墊燒,墊餅亦為瓷質,墊餅與器物之間以及墊餅與匣缽之間使用泥點間隔,泥點小而密集。瓷質匣缽主要有直筒型、缽型匣缽、筒型、喇叭型、M型等,亦有匣缽蓋和覆燒用匣缽圈等。
浙江省臨安市吳越康陵出土的秘色瓷罐
越窯秘色瓷的興盛時期從上林湖後司岙窯址的發掘情況來看,至少在唐代的“大中”年間前後開始生產秘色瓷,在“鹹通”年間前後秘色瓷佔相當比例,在“中和”年間前後則達到了興盛。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北宋早期左右,在北宋中晚期質量下降。因此秘色瓷的興盛時期應該在晚唐-五代-北宋早期。
浙江省臨安市吳越康陵出土的秘色瓷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