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敏敏老師
-
2 # 喜歡繡球花
買東西的時候,你就總說太貴了,孩子慢慢就理解了。我女兒2歲半的時候已經上託兒所了,夏天接她的時候,經常和小朋友一起在附近的公園玩一會兒才回家,有一天,用公園的水龍頭洗手,2歲半自己洗的很慢,一起玩兒的小男孩兒就大聲說,太浪費了太浪費了。我女兒從那以後也開始節約水了。我想說的是,有人經常在旁邊說就可以了,3歲的孩子還很聽話,多說即便就記住了,切記不要發脾氣。
-
3 # 飛翔said
事實上這個問題很讓人扎心,但又讓很多家長苦惱於怎麼回答孩子。
說有錢吧,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說沒錢吧,又怕孩子自卑。
知乎的網友給出了這三種答案:
(1)當然有錢了,等我老了這些錢就是你的了。
(2)咱們家並不富裕,所以你要好好讀書,以後努力賺錢養家。
(3)我有錢,但這與你無關。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透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這三種答案其實看似簡單,但卻能帶給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第一種回答會讓孩子覺得,反正我們家有錢,只要等我爸老了,錢自然是我的了。這種的答案只會讓孩子不懂珍惜和努力,只會無所事事的索取家人,變成俗稱的 “敗家子”。
第二種回答其實許多父母都對孩子說過,也認為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要節省,要感恩,要奮鬥,才不會成為啃老一族,將來必有出息!但其實這種過度的哭窮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和負擔,讓孩子因為金錢缺乏而產生不安全感和自卑。
而第三種回答是許多父母應該擺明的金錢態度。“我有錢,但你沒有”這七個字就是告訴孩子,我有錢,是我自己創造的,我並不欠你什麼,所以,你要透過你自己的努力,實現對生活的憧憬,而不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獲得了這些資訊,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會想透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其實裡面蘊含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財富,而這種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
4 # 看人間百態品人生哲學
確實是個大問題!三歲了,已開始懂事了,應該教育孩子,儉撿節約,在金錢方面加以控制,從娃娃拿起講一些易懂的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
-
5 # 堅信有陽光的人
這個問題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很清楚,主要是家長的日常行為方式會影響到孩子身上,大人花錢平常就是大手大腳,沒有任何節制見什麼買什麼的話,日積月累孩子也會受你影響見什麼要什麼,這不是你教育孩子就會聽的問題,所以家長的日常行為就要刻意地去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要給孩子一種感覺就是家長覺得孩子需要的東西孩子不說家長也會給買,這樣形成一個良好習慣,就是家長不買孩子也不會去要的生活習慣,這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6 # UIP金子
感謝邀請!問題可大可小!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家寶貝也已經三週多了,雖然說現在手機支付很方便,但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很有必要讓他認識到錢,認識到錢可以幹什麼,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即使自己有錢也不可以隨便浪費揮霍,第三給他養成一個對錢的良好使用觀念,(也包括大人的做法)!每當看到家裡那放著錢,他就會拿著少跟我說媽媽這是錢,然後我就順勢問他說:對,是錢,但是錢可以幹什麼啊?他一開始會想想說不知道,我就告訴他可以買東西,也可以去超市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吃的玩的。他就知道了,當他再看到錢時,就會告訴我這是錢可以買東西。這就是初步他認識的錢
-
7 # 使用者戶外知天下
謝邀請,現在孩子都很聰明,成熟早,隨著時間對錢的認識會逐漸加深無師自通,由於現在社會進入電子商務時代,對紙幣支付依賴逐漸減少,教育孩子認識貨幣很簡單給孩子買個儲存罐玩具,教孩子怎麼用,春節到了最好買個大點的,串門時讓孩子帶著,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笑]
-
8 # Qinyuanchao
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則,在這個時間段裡小孩的觀查力是最強的,最好在小孩面前要自我約束,比如大吃大喝,什麼都想給孩子買,該買的買不該買的或者不需要的就不買,老話說的好上樑不正下樑歪,明白這個道理就行。
-
9 # 黑色的秤砣
以身作則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日常行為,說話方式,行為方式都會看在眼裡,會去學習模仿。要給孩子傳遞良好的行為道德觀念和金錢觀念,這需要做父母的去琢磨,跟孩子一起學習,做好榜樣。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0 # 事隨我心winners
要看他買什麼東西,合適就買,不合適就拉倒。買來的東西讓他知道有什麼意義和用處,不要喜歡就買。讓他知道錢的來之不易,長大後去努力奮鬥的理想。男孩女孩都一樣,都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如果花錢不當,養成習慣,對孩子長大後有一定的影響。
-
11 # 孩寶小鎮親子閱讀
相關研究表明,孩子的從4-6歲開始進入金錢敏感期,對“錢”產生基本的認知;7-12歲會進入財商確立期,逐步形成自己的金錢觀。
在美國,人們把對孩子的財商教育稱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美國佛羅里達州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幼兒園就要開始財商教育。
在英國、法國等地,家長和學校也都十分重視孩子幼兒時期金錢觀念的培養,並針對性制定了清晰具體的財商教育計劃。
反觀國內,一方面家庭對財商教育的意識缺失,沒有對孩子的金錢觀培養制定明確、具體的目標要求。
另一方面,線上支付的興起,方便快捷的形式,稍不留神,孩子就容易用家長的手機進行不合理的消費。
而且孩子在支出時,往往對實際的花費“無感,導致他們對“花錢”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一部手機,一串數字密碼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背後的金錢從哪裡來,代表了什麼,孩子卻沒有具體概念。
因此,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透過一些實用的練習進行金錢教育啟蒙。
01 和孩子大方“談錢”給孩子談錢不是問題,避而不談才是問題。
正確理解金錢的概念,家長可以從教孩子認識貨幣開始。例如每張紙幣的面值,1元,5元,10元。
同時,家長還可以陪孩子玩「模擬購物」的遊戲。
家長可以列印相關的閃卡,貼上對應的價格,然後模擬到超市購物的過程,和孩子進行問答。
例如:
問:How much is an apple?(或者其他生活中常見的物品)
答:It"s xx yuan.
(文末附模板下載)
在這樣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將具體事物和不同金額的錢建立聯絡,能幫助孩子建立對金錢更具象的認知。
家長還可以在這樣的模擬遊戲中,引導孩子瞭解家庭的日常花銷,瞭解金錢的正確用途。
02 分清“需要”和“想要”除了引導孩子瞭解金錢的正確用途,家長還需引導孩子在花錢上,區分什麼是必需的(Needs),什麼是自己喜歡,想要的(Wants)。
家長可以製作一張圖示,然後陪孩子將不同的事物分類到Needs或者Wants中。
不過孩子可能會對想要和必須的界限比較模糊;一顆糖也能成為孩子眼中的必需品。
這需要家長和孩子結合日常生活進行探討,分清支援生活的必需品(Needs),還有給生活錦上添花的東西(Wants)。
03 為“花錢”制定合理規劃家長還要引導孩子,給“花錢”制定合理的使用計劃,提升孩子的理財能力。
這裡家長可以參考美國家庭常用的「三個存錢罐」教育法,即給孩子設立三個理財方向:“消費”、“儲蓄”和“給予”(每個比例可以設定成30%,剩餘的10%做自由調配)家長再根據這三個方向陪孩子記賬,記錄消費明細。
“消費”(Spend)是孩子能夠自由支配的部分,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部分的錢,引導孩子分清花錢的輕重順序。
而且每次支出,孩子看到金額減少,會更加珍惜每次花費,逐漸培養有序,自律的消費觀念。
“儲蓄”(Save)則教會孩子存錢,讓孩子過度支出,陷入“財政危機”。
儲蓄不僅能讓孩子理解,想買到喜歡的東西,需要透過點滴的積累才能實現;同時儲蓄的“延遲滿足”,也是一種對孩子自控力的鍛鍊。
“給予”(Give)則更多是引導孩子學會感恩和分享,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給他人或社會做出貢獻。
像疫情期間,家長可以陪孩子瞭解疫情,透過捐贈等公益方式,培養孩子初步的社會認知,學會承擔社會責任的意義。
孩子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感受愛和收穫喜悅,無疑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教會孩子從小正確認知金錢,獲取金錢和使用金錢,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一個能妥善管理金錢的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過好自己的人生。
回覆列表
對於孩子的金錢觀教育,敏敏想用霍啟剛的例子來回答。
他在12月11日發表過這樣一個微博:
“科技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便利,電子錢包改變了生活,現在隨便手機上掃一掃,八達通“嘟一嘟”就可以買東西了。孩子長大習慣了電子交易後,真的懂得每一次“掃完”或“嘟完”背後每一塊錢的意義嗎,買東西的代價嗎?最近我們有一個家庭的週末活動,幫爸爸洗車!妹妹小,獎勵好吃的,哥哥就賺點小零用錢,讓他知道買東西背後的代價和付出,不能說見到喜歡就要。不知道這樣做法對不對,也許對他們來講只是玩水的好機會,但是隻是希望他們成長能學會珍惜!”
“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這樣的說法,在一段時間內曾經被父母們所推崇,但是敏敏想說,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家長們都應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以內,給他們更好的教育。
具體到金錢教育上,則更要重視。即使是所謂“豪門”,霍啟剛在對待孩子的金錢教育上,依然教導的是有付出才有回報,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所以,當孩子提出消費需求時,家長不能一味滿足或者直接拒絕,而要審視這個需求是否合理,並教導他們要透過自己的努力付出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