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唐太宗李世民

    漢武帝和李世民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們都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但他們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所立的太子最終都選擇了謀反。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他自幼深受李淵和李世民的寵愛,八歲時就被立為太子,但是卻在太宗末年選擇了造反,失敗後被廢,流放黔州,抑鬱早亡。一個皇太子不老老實實等著接班,卻選擇了造反,到底是為了啥?

    眾望所歸

    李承乾劇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即李唐開國的第二年,李世民與長孫氏的嫡長子李承乾出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有人說他的名字是李淵給取的,意思是“繼承皇業”,其實這種說法有點不符實際,畢竟當時李淵並沒有傳位給李世民的意思。但是李承乾確實非常受李淵與李世民的寵愛,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封為恆山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接受李淵的禪讓,稱為李唐第二任皇帝,八歲的李承乾被立為太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此時李承乾才十二歲!此後,李世民每次外出都會讓“太子監國”,可見李世民的確是對李承乾寄予厚望。而李承乾在大臣中也非常有威望,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老臣都是他的恩師。

    太子不易

    李承乾當太子不容易也不老實

    李承乾貴為皇位繼承人,他的壓力也真是不小,尤其是那些以“帝王師”自居的老臣們。比如有一個叫于志寧的,見李承乾蓋新房了,就給李世民打報告,說太子太奢侈;見李承乾和太監玩耍,又給李世民打報告,說李承乾簡直就是秦二世。孔穎達也經常當面批評李承乾,連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過去了,說人家又不是小孩了,別老是這麼不留情面,孔穎達的回答是“死無所恨!”所謂“三人成虎”,李世民漸漸地也對李承乾有點意見了。有一次得知李承乾有一位“同臥起”的男寵,李世民直接把他給殺了……李承乾非常痛心,一連幾個月都稱病不朝。

    決議造反

    李泰劇照

    李世民殺李承乾的男寵之時,其實李承乾已經有危險了。因為此時李世民很看好魏王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長孫皇后所生,他博學多能,漸漸得李世民寵愛。李泰漸漸有了奪嫡之心,李世民也漸漸有了廢立之心。這實在是讓李承乾接受不了,於是他與漢王李元昌,杜如晦之子、城陽公主駙馬都尉杜荷等人決議造反。計劃是先稱病(李承乾身體肥胖,身體也不太好,而且腿腳也不利索),等李世民來探望的時候乘機先殺李泰,再殺李世民。但訊息很快就走露出去,李世民震怒。

    太子末路

    李承乾墓

    李承乾被廢為庶人之後,李世民對他還是很有感情,並且非常擔心他的安危。李世民心想,如果真的立李泰為太子,那麼李承乾以及晉王李治都活不成了,但是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李承乾和李泰都會安然無恙。於是性格溫和的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承乾於次年(公元644年)在黔州去世。

    唐高宗時期,唐朝版圖達到最大

  • 2 # 清水空流

    李世民得位不正,自然希望自己的太子平安即位,所以很早就封李承乾為太子,派大儒精心教育,但李承乾爛泥扶不上牆,人品惡劣,李世民十分反感,數次斥責。加上魏王李泰咄咄逼人。李承乾以為李世民要廢掉自己。迫使李承乾有樣學樣,想來個二次玄武門兵變。但最終失敗。也導致自己被廢。

  • 3 # 魏公子潤

    “第一句,皇上是明君,在位三十七年,於國家大政,從來是慎獨專斷。”

    “第二句,太子溫和有禮,向來謹守本分,可惜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他在太子位時間太長了。

    “第三句,六皇子是賢王,才識宏博,雅量高致,禮賢下士,卻賢過了位份了。”

    “第四句,王爺不尚賢,不尚人,卻能作事,要是再能孝順些,這點就是皇上和王爺的福運了。

    說穿了,大凡明君殺戮太子和賢子,就是因著獨掌乾坤的本能,但這股心氣終會洩去,垂垂老死之間,自會清醒。

    不過這時,太子和賢子已去,只能在餘下的兒子中選個好一點。

    地球上,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李承乾8歲即封太子,當了十七年太子,而魏王李泰心懷奪嫡之計,深受太宗喜愛,抬起來和太子打擂臺。

    結果這兩人都出格了,不滿足明爭暗鬥,要動用兵權政變,一個充軍到黔州,二年後死去,一個被幽閉起來,35歲就死了。

    餘下兒子,或廢或死,最後只有一個李治,原因就是溫和孝順:“辭習射,願得奉至尊,居膝下,太宗大喜”

    而康熙眾子爭鬥,罷黜太子,圈禁八阿哥,雍正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不結黨,於實事。

    說的更徹底點,要是遇到明君,有幾個原則。

    第一:估計著皇帝的壽命,要是大概還有十年以上,必辭太子之位,不然幾乎必死無疑。

    第二:在明君眼皮下,要是結黨營私,只是取死之道,明君特反感這個,但又不能一點也沒有,一點也沒有,明君會認為此子沒有輔助,不能登基。

    第三:坐看太子和賢王爭鬥,認真作事,時時孝順,這就算有著裝作矯情嫌疑,可人哪能是完人,只要太子和賢王一死,皇帝垂垂老矣,眾子中只能選此子了。

    這就是明君治下的爭龍秘術,葉青並不依靠著先知,而是對皇帝的心性洞察,至於風水、暗殺、招攬人心、政變,在這種情況下,都是小道。

    …………摘自《青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爭龍秘術

  • 4 # 森林鹿

    這個奇葩事例,充分說明了古代皇族的反人性教育方法+特殊政治環境能結出什麼樣的惡果。

    和歷朝較常見的廢太子不同,李承乾和他爹李世民並沒有在治國理念、政治派別上有什麼大的分歧,也沒能自己拉起一番可觀的勢力集團來威脅他爹的皇位。李世民對李承乾到最後也沒討厭反感到想廢了他的地步,事實上李承乾謀反的事出來以後,李世民整個人都不好了,全然懵逼……

    李承乾他爹媽養育他的方式,應該說是非常遵循《周禮》為代表的傳統。這娃10歲左右開始自己住東宮,與父母異宮分居,由保姆下人撫養,到年齡了也給精心選擇師傅大儒教育上課,父母每年帶著他弟妹跑首都外面去避暑,留他監國看家,他去避暑離宮探親一次史官都要鄭重記一筆“皇太子來朝”。這樣長大的娃,與父母關係不夠親密,明顯缺乏安全感,特別是對父親的感情毫無信心(他母親死得較早)。所以進入青春中二期以後,小吵小鬧逐漸發展成很大的裂痕,李世民也不是個會教育兒子的,對長子的想法是“你不聽話我就寵別的兒子(李泰)來嚇唬你讓你更有危機感……"Orz

    然後那個特殊的政治環境,皇太子位本來就招搶,又有他們爹的光輝榜樣在前,李泰也動了歪心思,他們這些人,身後又永遠不缺乏煽風點火的狗腿子。李承乾危機感本來就很深重了,連線趕上倒黴事(身體殘疾等),中二青年拉了侯君集等幾個腦袋也不清楚的大臣,再加上一幫二代,有模有樣地討論怎麼幹掉老爹自己上位的計劃……只是討論而已,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但是謀反這事,討論下也就夠定罪了,後來曝出聊天紀錄,皇帝想抹平這事都不可能抹的,只能換太子了。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他之所以後來選擇"謀反",其實是被逼的。

    太子李承乾原本是個聰明伶俐、忠厚老實的人。再加當太子後,唐太宗給他安排了最好的老師調教。結果使李承乾老師更加知書達理,禮貌待人。這也很得唐太宗的喜愛。在高祖守孝期間,唐太宗便讓太子處理政務,以檢驗他的才能。結果,李承乾沒讓他失望,展現了超人一等的治國才能,唐太宗大為讚賞。以後每次出宮,都讓太子監國,而每一次李承乾都沒有讓唐太宗失望,把朝中大臣處理的有條不紊,把國家處理的井井有條。唐太宗因此時常當著文武大臣的面誇獎表揚太子。

    然而,事實證明,李承乾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因為太子地位固若磐石,李承乾得意忘形起來,具體體現為:由老好人變成了老壞人。經常幹一些胡作非為的壞事來,比如說花天酒地,比如說姦淫民女,比如說強買強賣。長此一往,他的名聲壞了,臭名昭著。

    多年來贏造的良好口碑毀於一旦後,李世民的二兒了魏王李泰不幹了,他不甘屈居“千年老二”,把目光瞄準在了太子一位上。,爭奪太子之位是項技術活,為此,聰明的李泰辦了個文學館,以低姿態高待遇為誘餌,以交流學識建設國家為理由,以重金招天下文人異士於館中,暗中密謀太子一位。

    文學館整天書聲琅琅,往來文人異士成群,引得唐太宗側目不已。李泰見文學館起到了效果,沒有小富即安,而是立馬再下了一劑猛藥,集手下這些文人異士全體之力,編寫了一本叫《括地誌》的書籍。結果當他把《括地誌》獻給唐太宗時,病榻上的唐太宗高興不已。之後,唐太宗讓李泰移居武德殿,並且以後每月都從國家財政之中下拔專項資金給李泰用於研究學識,編書立著所用。而這筆專項資金,居然遠遠超過了東宮李承乾的“辦公費”,引人側目。

    多管齊下,李泰名聲大震。隨後李泰把駙馬都尉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等拉入麾下,伺機對太子動手。

    機會很快來了。一日,李世民上朝,諸王都在,唯獨不見太子,便問太子去向。朝中大臣都選擇了三緘其口,李泰卻挺身而出,說太子帶一個叫稱心的侍人去狩獵了,並說兩人日夜廝守在一起。

    身為太子做如此荒唐的斷袖之癖的事。震怒之下的李世民馬上下令處死稱心。稱心死了,李承乾悲怒之下,找來封師進、張師政、紇幹承基等心腹之人,商議對付李泰的事,最終達成了這樣的一致:與其坐以待斃,日後受他的凌毒,不如先下手為強,先把這個死對頭一窩端了再說。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發動宮廷政變,想一舉奪得王位。然而,就在即將要反動叛亂的關鍵節骨眼上,原本一直站在李承乾支援他的紇幹承基卻來了個“懸崖勒馬”——告密。結果徹底把李承乾送上了不歸路。結果被李世民一鍋端。本著人道主義,李世民並沒有直接把李承乾送上斷頭臺,而是廢了他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在入地獄時,也沒有忘了拉一把李泰,揭露了他的"罪刑"。結果李泰也被貶為庶民。這場太子之爭以雙敗告終。

  • 6 # 八號檔案局

    李承乾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的代表人物。

    李世民為他取名承乾,已經隱含了讓他繼承皇位的意思,後來也是將他立為了太子。可以說,沒有意外的話,李世民之後,李承乾該是名正言順的皇帝的。

    李承乾小時候確實也是聰敏機智,唐太宗也很喜歡他,然後這個太子漸漸長大,心性卻也漸漸長歪了,他成年後喜好聲色,縱慾無度,然而他也知道這副樣子在唐太宗面前是不受歡迎的,於是乾脆做起了兩面派。在唐太宗面前一派忠孝仁義的做派,背後卻是我行我素,漫無法紀。

    唐太宗好歹也是一代明君,又豈是那麼好糊弄的?時間一久,他就知道了李承乾的種種荒唐的行為,對他很失望。

    李承乾本身就有足疾,讓他有些自卑,現在又失去了唐太宗的喜愛,加上唐太宗表現出很喜歡魏王李泰的樣子,這些都讓李承乾感覺到了威脅,他怕自己的位置不保。乾脆先下手為強,聯合漢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等人密謀造反。

    他們的造反並沒有成功,失敗後李承乾被廢為庶人,發配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

  • 7 # 漫話五千年

    因為想想老爸,也不是太子,萬一自己的弟弟學習老爸?那就不好了,第二點是自己的手下人已經等不了,萬一李世民想不開,太子不一定有事,但是自己肯定會有有事,但是如果一搏,成為了從龍功臣那榮華富貴就手到擒來。第三點是太子與皇帝,太子是帝國的繼承人,但是隻有皇帝死之後,太子才是皇帝,所以最想皇帝死的就是自己的兒子,而太子的勢力太大,容易想謀反,勢力太小容易被權臣掌握。

  • 8 # 貓眼觀史

    李承乾,就是典型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給他四個二帶兩王都浪費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李承乾從出生就不一樣,因為出生在承乾殿,祖父李淵就命名其為李承乾,潛在的意思就是要繼承這大唐的,但是為何又要謀反呢?(李承乾劇照)

    李承乾八歲就被立為太子,是個很聰明的人,長的也英俊,就是腿有點不方便,但也沒太大關係,12歲的時候太宗李世民就讓他在身邊幫忙處理政務,每次有好事都讓李承乾去做,去收買人心。李承乾每次生病,李世民都請高僧為他祈福,病癒後還封賞他,為了不讓這個寶貝兒子辛苦,還讓他不用太努力讀書,只要懂治國之道就行,李承乾也沒有藉此放縱自己,而是一心一意學習,讓李世民很是欣慰。

    (李承乾)

    隨著長孫皇后的去世,加上自己足疾越來越嚴重,李承乾開始變得性格乖張,再加上李世民給他安排的輔佐的老師一個比一個狠,出了名的毒嘴巴,李世民能接受不代表別人也能接受,試問古代皇帝有幾個能像李世民一樣虛心納諫的,估計只有宋仁宗了。

    李承乾和李世民鬧矛盾還得從李承乾寵幸一位男寵開始,李世民知道後特別生氣,這還得了,於是殺了這個男的,而李承乾就天天埋怨,從此父子兩隔閡越陷越深。而正在此時弟弟李泰又表現的特別好,李世民動不動就封賞,封賞的錢還超過了太子,還限制了太子的費用,這下李承乾就疑心了,是不是弟弟有爭奪皇位的想法呢?真的是好奇害死貓,李承乾先是謀殺弟弟李泰不成,最後乾脆要逼宮謀反,然而被識破了。最後被貶為庶人。(李承乾劇照)

    其實站在李承乾角度去想,他過得很累,特別是身邊的那些老師,基本上都是功臣,又不能得罪,自己跟活在籠子裡的鳥一樣,做什麼都被老師罵;責怪自己沉不住氣,李世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廢太子。如果自己心胸足夠強大又何必拘小節呢?當然也有可能心裡自卑,現在開始就是個殘疾人。最終走向了謀反的道路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承乾既是嫡長子,又在李世民登基不久就被立為太子,李世民還對他百般疼愛,就算他做了一些錯事,李世民依然說:“我的兒子雖患腳疾,可依然是嫡長子,我怎能捨棄嫡子而立庶子呢?”

    (李承乾,影視配圖)

    既然如此,只要熬到李世民去世,李承乾就是當然的皇位繼承人。可是,為什麼他卻要透過謀反的方式奪天下呢?

    李承乾從被立為太子那天起,李世民就給他配備了超強超豪華的教師隊伍。這個教師隊伍包括陸德明、孔穎達這樣的儒學大師,還包括了房玄齡、魏徵這樣的朝中重臣。

    不僅如此,李承乾的家庭也是很優秀的,父親李世民,歷史上公認的開疆拓土、勤政愛民的千古一帝。母親長孫皇后,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惠皇后之一,不僅僅能在後宮起到榜樣模範作用,對李世民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總能在李世民懈怠的時候勸慰他,而李世民對她也非常尊敬。

    可以說,李承乾的成長環境是非常好的。

    事實上,李承乾在小的時候也是比較優秀的。

    李承乾14歲的時候,有一次,李世民讓他寫一篇治國的策略。他寫了三頁紙,李世民認為很有價值,還得意地給侍臣們炫耀,說他的文章“深得經邦之要也。”

    李承乾16歲的時候,李世民就讓他參與處理國政,參與研究軍國大事。而且李世民認為他乾得很好,評價他“頗識大體”“頗能聽斷”。當李世民出去巡遊的時候,都是讓李承乾監國。

    (唐太宗,影視配圖)

    不過,隨著李承乾的母親長孫皇后去世,慢慢地,一切都變了。

    李承乾為什麼會變?史料上說,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李承乾的老師們對他太過嚴厲。比如他蓋一個房子,他的老師、宰相於志寧就上書批評他;他和宦官玩兒,于志寧又批評他是秦二世。另一個老師孔穎達批評得更嚴厲。連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說李承乾都長大了,勸孔穎達不要那樣批評,孔穎達卻大義凜然說:“死無所恨!”就是說,就算讓我死,我也要這樣做。

    李承乾的老師們這樣做,大概是從李世民那裡獲得的經驗。因為李世民是一個度量比較大,善於納諫的人。就算大臣們對他說話再嚴厲,他也能承受。所以他們也用這種辦法對待李承乾。沒想到人與人不同,適得其反。

    二是李承乾愛好男寵。李承乾喜歡上一個“美姿容,善歌舞”的樂工,並把他叫做“稱心”。李世民知道後,勃然大怒,把這男寵殺掉。李承乾非常傷心,悄悄給他修墓,數次憑弔流淚。

    李承乾愛好男寵,雖說性取向有問題,卻也是因為母親去世後,老師和父親太過嚴厲,他缺愛的原因。缺愛而造成逆反,所以才會這樣。

    三是李承乾的親弟弟李泰和李承乾爭寵。這是造成李承乾變化的最根本原因。李世民不僅深愛李承乾,也深愛李泰。其實,作為一個當父親的人來說,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在李承乾的眼裡,情況就不一樣,他把李世民對他的嚴厲,對李泰的嘉獎,看著是李世民想廢黜他太子之位,重新傳位給李泰的表現。同時,李泰也野心勃勃想上位,不斷讒害李承乾。

    (李承乾老師孔穎達塑像)

    因為這樣,讓惶惶不可終日的李承乾鋌而走險,試圖暗殺李泰。當這件事失敗以後,李承乾更近一步,勾結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大將侯君集等人謀反,想把李世民拿下,自己當皇帝。

    當然了,毫無政治經驗的李承乾,最後以失敗的方式告終。

    最後我還得再說一句,李承乾為什麼在感到他太子之位受到威脅的時候,會選擇鋌而走險謀反呢?我覺得在那時候,他一定想到了他爹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

    可以說,他的情況與他爹李世民當年的情況,何其相像。當年,作為秦王的李世民為了擺脫李建成的迫害,發動玄武門政變,一舉拿掉李建成,並逼迫李淵當太上皇。

    李承乾勾結鎮守玄武門的侯君集,可以說,那簡直就是一種刻意模仿。

    所以,李承乾最後造反,不只是李世民的教育出了問題,也與李世民的“榜樣示範”作用,不無關係啊。

  • 10 # 橫店演員任濤

    因為他想早點當上皇帝等不了了,而且太子品德敗壞在後期甚至李世民一度以為選擇他是錯誤的,後來他又發動了政變了,這才更加讓李世民動了廢除太子的念頭,這才改立李志為皇太子!主要還是太子等不了了!

  • 11 # 蕭武

    太子歷來不好當,任何時候都一樣。作為太子,意味著你將會是下一屆核心,所以會有些人勾引你,在你身上進行政治投資,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你身上。更有甚者,就是有些覺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太安全的人,會主動挑唆、攛掇太子去反對現任的皇帝。

    而對太子來說,最大的危險也在於,自己在順利登基之前,實際上始終是不安全的,現任的皇帝隨時都有可能換人。而那些一旦被撤換的太子,從太子位上掉下來的人,也很難有好結果。所以,一旦有太子發現自己位置不保,就會鋌而走險,放手一搏。

    尤其是作為太子,皇位繼承人,如果很不幸的遇到了一個長壽的父皇,自己的處境就很悲劇了,只能一直當備胎。有些更悲劇的人則是,好不容易熬到父皇駕鶴歸西,自己登上帝位,但是自己也已經垂垂老矣,在龍椅上坐不了幾天就也追隨父皇而去了。

    比如明成祖的太子仁宗,登基只有十個月就去世了,萬曆的大兒子也是好不容易熬到萬曆駕崩,自己當皇帝才一個月就去世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急不可耐的太子也會鋌而走險,想提前登基。

    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因為漢武帝本人長壽,所以太子當了多年,都有孫子了,還是太子。而且,人到晚年都怕死,皇帝也一樣,英明神武如漢武帝,也不能免俗。最終,在巫蠱之禍中,太子因為被奸佞小人江充誣陷,說漢武帝生病是因為太子詛咒,漢武帝對太子起了疑心。

    因為之前漢武帝已經因此殺了不少人,所以太子為了自保,最終被迫鋌而走險,想趁漢武帝出巡之際,發動宮廷政變,控制長安,結果很快就被鎮壓下去,太子和兒子都被殺,只有孫子被人救出,流落民間,最後才被霍光迎立為漢宣帝。

    李承乾當時遇到的問題就是,唐太宗也和漢武帝一樣,英明神武,雖然他還沒有像漢武帝晚年一樣搞封建迷信活動,但是因為李承乾性情大變,漸漸失寵,而魏王李泰又千方百計博取唐太宗的歡心,導致唐太宗有意廢黜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為太子。

    李承乾感到自己位置不保,就想到了效仿父皇發動玄武門之變,控制皇宮,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禪位給自己,他自己也能夠提前登上帝位。但結果是李承乾準備不足,還沒起事就被鎮壓下去了。

    事後,唐太宗把李承乾鋌而走險歸結為魏王李泰的逼迫,所以,他在下詔廢黜李承乾的同時,也把魏王李泰貶黜流放。但事實上,從整個過程來看,李承乾謀反的真正責任應該由唐太宗本人承擔,而不是魏王李泰。

    太子是國本,改換太子是大事,作為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當然應該自己乾綱獨運,而不是猶猶豫豫,今天和這個大臣說說,明天和那個大臣說說,到處放風,試探風向。他到處放風,當然是李承乾不安於位,魏王李泰也就沒有退路可走了,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否則如果他失敗了,李承乾豈能善罷甘休?

    當然,這種太子在處境危險的情況下,鋌而走險,放手一搏,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武則天晚年,寵信上官婉兒、武三思、張易之兄弟、太平公主,作為太子的李顯每天過得戰戰兢兢,兒子女兒都被武則天下詔處死。所以,張柬之、魏元禮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殺入皇宮,迫使武則天提前退位,李顯提前登基。

    此外,安史之亂前,太子李亨雖然沒有被廢,但是也過得戰戰兢兢,生怕哪天玄宗不高興就廢了他。所以,安史之亂髮生後,一開始李亨跟隨玄宗一起逃往四川,除了長安沒多遠,經歷了馬嵬坡之變,玄宗不得已賜死楊玉環,李亨就和玄宗分道揚鑣,獨自逃走了。分開沒多久,就宣佈提前繼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這也是一次小型宮廷政變。

    到了宋朝,吸取唐朝宮廷政變和諸子奪嫡的教訓,乾脆形成了不怎麼提前立太子的習慣,結果是太祖沒立太子,最後被弟弟太宗奪走了皇位,他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沒得到好結果。清朝經過前期的多次奪嫡鬥爭,最後也形成了金匱藏書的辦法,不再公開宣佈誰為太子。

  • 12 # 歷史簡單說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長子,生於武德二年(武德是唐高祖李淵的年號),公元619年,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其中李泰生於公元620年,李治生於628年,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所以李承乾是嫡長子。

    因為李承乾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所以取名為李承乾。還有一種說法,承乾這個名字是李淵給李承乾取的,承是繼承的承,乾是乾坤的乾。

    公元620年,不到一歲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公元624年,李承乾改封為中山王。公元626年,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即位,李承乾也隨後被立為太子,歷史記載李承乾聰明敏銳,有仁孝之心,這個時候的李承乾是很受李世民的寵愛的。

    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讓李承乾“聽訟”,也就是有人對尚書省的判決不服的,可以找東宮太子李承乾那邊,這個顯然看出李世民在鍛鍊李承乾處理政務的能力了。

    公元631年,唐太宗到岐州,李承乾留在長安監國。公元635年五月,李淵病逝,李世民為父守喪,命太子李承乾監國,李承乾做得十分的出色。六月,群臣奏請李世民聽政,李世民同意了,但是很多政務都由太子去完成,之後每次李世民外出,都是由李承乾監國。

    從上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李承乾是十分看重的,完全是按著儲君的標準來培養的,但是李承乾足上有疾病,性格就有點叛逆起來了,寵信樂人,對教導他的那些老師們的話也都聽不進去。

    公元642年,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成了,李世民看了十分的高興,把這本書藏入皇家藏書閣,而且多次對李泰賞賜,甚至還超過了太子的規格,雖然李世民並沒有易儲的想法。

    但是李承乾十分的不安,而李泰也有謀嫡之心,於是李承乾下定決心與杜如晦的兒子,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打算起兵造反,可惜事情敗露,被李世民幽禁起來,李世民畢竟還是不捨心殺的,最後將李承乾貶為庶人,流放到黔州去。

    而李世民也沒立李泰為太子,因為他知道如果立李泰為太子,他肯定不會放過李承乾和李治的,所以他最終立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這樣李泰和李承乾,就都能存活下來。最後,公元644年,李承乾死於黔州,終年二十六歲。

  • 13 # 簷雨階苔

    因為李世民過分寵愛嫡次子魏王李泰,使李泰產生了奪取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李承乾擔心被廢,所以想效仿玄武門政變,殺弟逼父。最後李承乾兵敗,流放黔州,第二年就死了。

    此事詳情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其中文德皇后長孫氏先後生下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子。

      李承乾出生在承乾殿,故以此命名。乾為天,承乾即承繼皇業,表明李世民很看重此子,其後立他為皇太子。

      李承乾年幼時,聰明能幹,深受李世民喜愛。長大後,開始叛逆起來,沉湎於舞樂美色,嬉遊無度,然而他很畏懼父皇,只能偷偷享樂。

      

      李承乾上朝時,他滿口忠孝之詞,退朝時,也不與群臣玩笑。左右之人進諫,他正襟危坐,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所以人人以為太子賢明。然而他並沒有將別人的勸諫聽進去,反而非常抗拒,甚至派人謀害勸諫者。李承乾曾說:“如果我當天子,應當為所欲為,有勸諫的人,我殺了他,殺五百人,難道還壓不下來?”

      魏王李泰有文采,又喜歡招攬文學之士,美名遠揚。李泰奏請編著《括地誌》,得到李世民的鼎力支援,於是他招攬朝中文士,府上濟濟一堂。很多貴族子弟也前來發展關係,魏王府門庭若市。

      魏王李泰和文士耗時四年編著完成《括地誌》,意義非凡,功勞巨大,得到了父皇李世民的厚賞。李泰越來越得寵,以致每月的用度超過了太子李承乾,就是說李泰每月的生活費零花錢比李承乾還多。李泰受到父皇的溺愛,逐漸有了非分之想,覬覦太子之位。

    當時太子李承乾腿腳有毛病,行走不便,擔心自己被廢黜,所以與二弟魏王李泰關係不和。李承乾與李泰二人各自樹立黨羽,互相鬥爭。

      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初李世民就是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不和,同樣是互相爭鬥,沒想到被兒子們繼承下來。

      太子東宮中有一名舞樂藝人,姿容絕美,很受李承乾寵愛,被稱為“稱心”。據說此藝人是名男子,李世民得知後,為了皇家尊嚴,一怒之下殺了此人。李承乾認為是李泰告發的,對他更加怨恨。李承乾對死去的稱心思念不已,特意開闢一間房掛上她的畫像,又在院中起墳立碑,朝夕祭拜。他在墳前徘徊許久,哭泣流淚,更加怨恨父皇和弟弟,於是稱病不出,數月不上朝。

      

      李承乾讓上百家奴學習音樂唱歌,梳起胡人髮型,剪下彩布為舞衣,擂鼓舞劍,晝夜不絕。他又鑄造大銅爐,巨鼎,使人盜取農戶馬匹,親自烹煮,然後和喜愛的家奴一起分享馬肉。

      他又喜歡突厥語言及服飾,挑選長得像胡人的人,讓他們披上羊皮衣,編辮子,五人建一戶,搭氈帳,樹立畫狼圖騰的旗幟,分為各部落。他自己住在王帳裡,命令各部屠羊烹煮,抽出佩刀割著肉吃。

      

      李承乾表演突厥可汗去世,他躺在地上,令眾人哭叫劃臉,騎馬環繞自己。忽然,他又站起來說:“如果我當了天子,將會率數萬騎兵到金城,然後披頭散髮,歸降阿史那·思摩,做一個小小的部落長,豈不痛快!”阿史那·思摩是突厥貴族,歸降了唐朝,被扶立為可汗。李承乾此言顛倒悖反,左右之人聞言,私下議論紛紛,以為他中邪了。

      李承乾召壯士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hé)幹承基等人謀殺魏王李泰,沒有成功,於是與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大臣刺破臂膀,歃血為盟,密謀發兵攻打西宮,誅殺李泰。

      後來,齊王李祐據齊州謀反,李承乾對紇幹承基說:“我東宮離陛下很近,若要謀反,齊州哪能比得上我?”不久紇幹承基受齊王謀反一事牽連,下獄當死,他想立功贖罪,便告發李承乾謀反。李承乾於是倉促起兵,打算誅殺李泰,逼父皇李世民退位,一如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逼父。

      

      太子李承乾密謀洩露,而李世民早有準備,結果政變失敗。李世民召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jì)、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字、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審訊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於是廢黜李承乾為平民,流放黔州。李承乾第二年就死了。

    因此事,魏王李泰也被貶到外地,於是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其後繼位為唐高宗。

  • 14 # 史論縱橫

    有一種太子叫作明君的太子,尤其是那種還挺能活的明君,當他們的太子大多沒有好下場,公認的明君無外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如果再加幾個人的話,我認為秦皇之前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趙雍算一個,宋祖往後的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都能夠算得上吧!

    我們看看他們在皇位繼承時候所遇到的困難吧!趙武靈王被梁啟超認為是繼黃帝之後最有作為的一個君主,結果在立儲的時候廢長立幼,晚年的時候竟然還後悔了,最終在沙丘宮變中被人活活餓死。

    秦始皇晚年一心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結果死在了外面,長子扶蘇沒有即位,反而公子胡亥即位,帶領秦國走向滅亡。

    漢武帝晚年時候寵愛鉤弋夫人,生下劉弗陵,為了讓劉弗陵當太子,爆發了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被逼造反,最終兵敗被殺。

    趙匡胤的傳位最為神奇,從金匱之盟到燭光斧影,反正皇位最後是沒有傳給兒子。

    康熙被稱為聖祖,晚年卻發生九子奪嫡,太子胤礽被兩立太子,最後也是兩被廢。

    種種來說,也就是明朝的太子比較穩,立了之後就不再改,即使蠢起來像頭豬那也是朱家的皇帝,最讓人氣憤的是,太子可以死,但是朱元璋立皇孫啊!當然,結果我們看到了,靖康之難後,建文帝的屍首丟了六百年,都沒有找到。

    上文沒有提及的最後一個明君,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登基歷史就不光彩,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弒兄逼父才登基的,在其登上皇位之後,也很重視對繼承人的培養,不想再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

    唐太宗一共14個皇子,在當時唐朝嫡庶之分很嚴重,其中為長孫皇后所生的3個兒子最為唐太宗所重視,他們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是很看好李承乾的,在即位的時候就立李承乾為太子,希望李承乾不要成為李建成第二,李承乾剛當太子的時候,有長孫皇后在,李承乾是一個好孩子,史載其“性聰敏, 太宗甚愛之”。

    在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唐太宗就任命剛剛卸職的丞相蕭瑀為太子少師,後來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綱為師,為的就是能夠讓李承乾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當時李世民對李承乾十分照顧,李承乾生病的時候,一向不搞封建迷信的李世民,先是允許剃度三千和尚為其祈福,後來又請天竺高僧,總之,把李承乾當作手心裡的寶。

    如果長孫皇后不死,估計皇位妥妥是李承乾的,但是貞觀十年的時候,長孫皇后去世,對於唐太宗和李承乾都是一種打擊,我們經常在書中看到李世民跟魏徵發脾氣,最後勸李世民的總是長孫皇后,那是因為隋唐時期門閥制度特別厲害,長孫皇后代表的是很大的權勢,即使是貴為皇帝的李世民也不敢輕易發脾氣。

    長孫皇后去世後,關於李承乾的負面訊息越來越多了,先是李承乾貪玩,不好好學習,後來是李承乾有同性戀傾向,最後竟然是不尊重師長,甚至要謀殺老師。

    反正不好的一面在長孫皇后去世全部都顯現出來了,李世民對其逐漸不滿。

    李承乾的種種作為,相對於李唐皇室來說,遠遠算不上什麼,從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李亨這些皇帝來看,丫的一個比一個會玩,恰恰是李承乾比較倒黴,受到的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一方面李承乾是一個坡腳,這種有傷大雅的行為在別人的眼裡棕感覺不符合一個君王的形象,從而使得李承乾內心本來就有一些自卑;另一方面卻是李世民的嚴格要求,希望李承乾是一個完美的太子,然而明君眼裡的太子,又是相當難當。

    明君眼裡,如果太子比你出色,他會感覺到做父親的不如自己的兒子,當兒子不如自己,他會感覺這個兒子有些傻,最後明君在選擇儲君的時候,都選擇了那個不太爭的那個,因為能夠坐穩不爭的那個人,往往是比較有城府的,前者是李治,後者是雍正。

    當然,偏心眼是每個皇帝都犯的毛病,當時唐太宗十分寵幸魏王李泰,給李泰大肆進行封賞,在各方面規格都不輸於太子,其實這是很危險的事情,皇帝偏心眼最後立小兒子的事情是經常的事情,當時大臣都有點看不下去了,向太宗進諫說您對魏王太過偏袒,使他“有逾於皇太子”。

    李世民的這種作為,實際上也讓李泰產生了幻想,認為只要扳倒太子,皇帝就是他的了,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有了不該有的幻想,當然,這種幻想還是李世民給的。

    反太子政治集團的施壓,導致李承乾選擇了自暴自棄,最後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對於李承乾的謀反行為,李世民是十分震驚的,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一手培養的兒子,最後走上了謀反的道路,他不敢相信認為自己花了這麼多的心血培養的兒子,會反他,然而當他思考後,就明白自己對李承乾的確是不公的。

    唐太宗將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誅殺,對於李承乾,曾經弒兄逼父的李世民在群臣一致要求處決李承乾的時候,還是沒有下去手,只是將其貶為庶人。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李承乾身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敗有著必然的聯絡,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失敗的,這種為了權力發生宮廷政變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