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祥79874

    應邀簡答:南北語氣不同,不會影響詩詞,對聯的平仄和壓韻。

    不過在朗讀時會有語氣上的不同的字韻。在文字上是沒有不同的。

  • 2 # 申強老師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斯坦因0610號敦煌遺書為據。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

    駢偶階段: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

    律偶階段: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以及“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因此,傳統的楹聯與格律詩是一樣,都有一定的規律,如下:

    (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

    (二)上聯的末一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雲過留思

    肯定有啊。別說南北地域的差別了,就如我,因為普通話不標準,自己也時常面臨這個字到底是幾聲啊的困惑。

    詩歌詞賦,聲律音韻之學也。如果尋根追源,老祖先圍獵時的吆喝、勞動時的號子,聲腔的高低變化就帶有平仄了。

    看看《詩經》、楚辭,翻翻漢樂府,一直到大唐,韻一直存在的,喊個號子,對個歌子,無韻就不好聽。

    唐朝的文人就更牛了,要求在每一句之中的每一個字,聲調要前後呼應,上句與下句之間要對應,一首之中聲調的平仄要按規律排列。檔次要提高,粗工變細活。

    詩可以歌之,詞更是要唱的,所以唐詩宋詞元曲,逐步擴張演化,到了現在我們的白話詩,不用唱了,但變通一下,出來歌曲了,特別是流行歌曲,會不會寫詩作詞,只要好聽就行了,真正迴歸到音韻之質了。

    語氣南北有差異,一個地域之中也有不同,發音不同,這個平仄就不好掌握了。畢竟平仄就是聲調,字音念高了念低了,你認為對的,別人一讀,得,你還寫詩呢?平仄都不對。

    格律詩,也叫近體詩,當然今天看,年頭可不近了。不過呢,說叫近體也不差事了,現在好多愛好者,發現老祖先傳下來的東西著實不錯,言簡意賅,琅琅上口,閒來無事,抒發一下感情,表一表胸中塊壘,挺好。

    現在寫詩的人一多,問題就出現了。初寫者感覺束縛太多,而且拿不準我寫的合不合格呀?別人會不會笑話呀?深諳此道的人,也不免會生出幾分閒氣,這寫的叫嘛呀?糟蹋玩意兒。

    我覺的,在過去,平仄押韻是讀書人的事,這個圈子相對與總人口,只能算小眾。小眾玩的,大眾摻和不進去,紅樓夢裡,那個香菱學詩就看得出來。

    所以,現在大眾寫詩是好事,小眾的東西再玩下去就枯萎了。平仄韻角,不同的地域雖然會受影響,但在全民普通話的基礎上,應該不算啥大事。

    現在有觀點說,寫律詩就要嚴格按照過去的韻書和聲調來,否則就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律詩。這未免泥古不化了,平仄就是聲調,平上去入,1234,就是高低輕重之別,放在律詩裡,前三者都算平,只有四聲算仄,你用普通話的標準來讀來寫完全沒問題。至於用韻,按韻母來就好了,不用去查韻書。

    等熟手了,你要再進一步,可以去學習一下近體詩的要求和規律,畢竟要冠上律詩之名,更完善一些是必要的,要求越難,樂趣越大是吧?

    只要把寫詩瞭解了,填詞、對聯也自然明白了。無非就是平仄兩兩相對,上下相應,迴環反轉,起伏頓挫而已。當然用韻、用典、對仗、拗救等,可以邊寫邊學嘛。

    總之,詩詞傳承發展到今天,體裁形式是不斷變化的,文字是載體,體裁是衣服,你穿的漂亮還有內涵,那一定是帥哥、靚女。穿得不太規整,但有內涵,也是氣質男女。

    平仄押韻,不必完全遵古,南北差異,大可忽略不計,畢竟這是個興趣愛好,大膽去寫,寫景狀物、撫今追昔,只要能寫出腦中所思、心中之情,自然會越寫越工。

  • 4 # 對對迷

    這種影響肯定是會有的,不過以後會影響越來越小,由於社會不斷髮展進步,交通,媒體、教育、文化等使普通話日益普及,這種影響會越來越小,甚至消除。

  • 5 # 以畫隨出

    文字通用如同棋,

    大江南北都會下。

    寫出文章三千篇,

    大江南北都講鮮!

  • 6 # 道陰儒陽館

    這個問題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標準文二是標準韻三是文人。自統一以來,除書同文外,歷代皆推定都之地方言為官話,千年沿襲,促進了字音方面的交流融匯。至於官話讀音,皆以《說文》為範。格律詩成型之際同時也是韻書始作之時,《切韻》《廣韻》大部佚失,流傳至今最早的韻書算唐人《平水韻》了。有了韻書,格律詩的創作就有了模板,再不會出現隨意押韻情況了。第三是文人,自隋朝開始,中國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就是科舉任仕經略一方,一展修齊治平之志。既然走科舉之路,必須按律制文,不得恣意。所以說,這個問題其實不成問題,因為無論何時,吟詩作賦總是少數人的事,是有標準的。但從另一方面講,也是有影響的,就是入聲字的識別與使用。對現代人尤其是北方人與西南地區人來說,方言中已無入聲字痕跡,對它的使用必然存在難度。現在每次作詩都要進行平仄校驗,或查韻書,或用APP。對仄韻律詩與仄韻詞牌深感力不從心,不敢輕試。

  • 7 # 老頭156934080

    答:會影響詩詞,對聯的平仄壓韻。

    由於南北方及各個,地區的語氣不同,字的發音聲調就不同,這就是詩歌,對聯領域許多人,都是平想相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見,品頭論足別人的詩詞對聯,韻律對否的原因。很難統一達到一種標準。

    比喻:象我們威海人說話很土,每個字發的音比較重,往往按標準的普通話,發音是一聲,可在我們這裡,就成了三聲或四聲,因此,我就很難寫岀標準的詩歌和對聯來。

  • 8 # 山中散人F

    近體詩平水韻,詞有廣韻,現代版的中華通韻,詩詞都有規範的平仄要求,所以南北語氣不同,不影響詩詞及對聯的壓韻平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撤退時,為什麼總是丟下妻兒?難道他為大家,不顧小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