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孤山寺遇雨》中描寫的景物給了你什麼印象?前言

    白居易《孤山寺遇雨》全詩如下:

    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一、杭州孤山寺

    歷史上的孤山寺有不少,最有名就是白居易詩中的杭州西湖孤山寺,白居易有詩云: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孤山四面環水,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因位於西湖的裡湖與外湖之間,故名孤山。在南朝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年),有天竺僧於持辟支佛頷骨舍利建塔,開山建立永福寺。因在孤山之上,所以也稱為孤山寺。

    中唐詩人元稹在《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中寫道:

    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錢塘湖心孤山上。

    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等刺史,並留下了不少詩篇。其中寫道孤山寺的就有:《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錢唐湖春行》,以及這首《孤山寺遇雨》。

    二、《孤山寺遇雨》中的西湖雨色

    這首詩的前三聯,寫了自己遊覽孤山寺遇到下雨的情形。 孤山並不高,面積也不大。其實詩中所寫就是西湖的雨中景色。

    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眺望西湖雲水相接,耳畔是雨水灑落在樹葉之上的聲音。

    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遠處有鷺鳥翻飛, 荷葉在風中泛起。

    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孤山與北岸之間細雨朦朧,風雨之聲傳入了東軒。

    三、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不是寫景了。而是交代自己的計劃,準備在西湖中留宿,所以把船停在了寺門之前。

    白居易是準備在船上過夜了嗎?當然不是。

    白居易在孤山寺中,建有竹閣,他準備在竹閣中留宿。有《宿竹閣詩》為證:

    晚坐松簷下,宵眠竹閣間。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巧未能勝拙,忙應不及閒。無勞別修道,即此是玄關。

    還有七絕《竹閣宿》詩云:

    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

    結束語

    白居易詩中的孤山寺,在唐武宗時期就遭到毀壞了。至今在西冷飲社中還有竹閣、柏堂,這是光緒年間的建築物。

    不過山還是那座山,依然是白居易春遊、林逋種梅養鶴的地方。

  • 2 # 棲哈丶

    說到雨,我就想著下點雨多好!不是要趁著下雨的空閒偷偷懶啊什麼的,我本來就是沒什麼事可做的人了。主要是這大西北戈壁灘一年到頭,下雨的機會極少極少。每天Sunny明媚這確實是好風景,但時間久了,也會有審美疲勞,就像頓頓吃好吃的,吃久了,吃多了也就厭煩了。人哪,就像老家人說的生來就是“賤骨頭”。小時候看見下雨,屋裡不待著,偏要穿個大人的雨靴出去淋雨,心裡還樂滋滋的;長大了,平時幹活累了,雨天該歇歇吧,渾身又不自在,只好又去轉轉或邀聚在一起打牌喝酒鬧騰起來。

    其實,不說下雨的好處壞處,單單那種自然景緻就極有詩情畫意,還有雨天帶來的那種閒情意趣,即或是煩憂,也如同雨的情韻,或酥軟,或綿長。白居易的這首《孤山寺遇雨》描寫的景物,就極有生動的畫面感,也抒發了詩人即景之情。

    孤山寺遇雨 [ 唐·白居易 ] 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 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 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 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詩題無須繁解,明白如話。詩的起聯,把雨天大幕一下就拉開了。天上地上,雲滾波盪,雨天就成了一幅凝重的畫面。萬物皆有靈性,看那白鷺早知不妙,一躍就從風捲的荷葉叢中飛走了。雨天的空濛迷茫已看不見北岸,冷風吹進了軒窗,如此怎好?只好湖上留宿,把船停靠於寺門口。

    這首詩讀完,留給我的就是這個印象。那一晚,詩人白居易雨天湖上留宿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讀者諸君去想像一下吧!

  • 3 # 老頭哥兒

    《孤山寺遇雨》中描寫的景物給了你什麼印象?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古詩中有描述過,留詩到今,李商隱也留有這方面的詩詞,詩的內容就不一一寫來了,大意寫了早春和春天雨夜的美景和對遊人們的感懷吧。

  • 4 # 天外來客222790859

    孤山寺遇雨 [ 唐·白居易 ]

    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

    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

    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

    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此詩頗有雨中即景的描寫,其詩描述孤山寺遇雨的狀況,大意是潑墨濃雲,興風做浪,打在荷葉上的雨聲漸漸越來越大越來越響了,一對水鷺迎風飛起,風向一側翻起荷葉,空濛濛的雨霧一直延續到北岸,瓢潑的大雨從東邊的視窗飄灑進來,今晚只能考慮在寺門駁船在湖中住宿了。他給我的印象大不如他的另一首《錢塘湖春行》有趣和文筆精緻,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底。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是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 5 # 文化趣談

    《孤山寺遇雨》中描寫的景物給了我什麼印象?

    白居易的這首詩,資訊量很大,描寫的景物非常多。主要景物有:

    1·烏雲低壓著水面

    2·雨點敲打著葉片

    3·兩隻水鷺振翼驚飛

    4·風吹下的荷葉朝同一方向翻去

    5·雨色朦朧,北岸模模糊糊

    6·東邊的小閣雨聲響作

    從這些景物中,給我最大的印象是:這場雨是那麼的美,所有的雨景是那麼的協調,彷彿缺一不可。

    按理說,夏天的雨是討人厭的,因為夏天的雨又大又急,沒有什麼美感,然而這首詩的景完全容入到雨中,不但使作者要留宿湖中,將船停泊在寺門。換做是我,也會這麼做,把船停下來,慢慢的欣賞這難得的雨景。

    這些雨景,完全就是一幅現成的水墨山水畫,而且這畫是活的,也難怪大詩人白居易會忍不住“留船在寺門”。

    不知道對於白居易的這首詩,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麼呢?

    感謝你的閱讀!

  • 6 # 讀書工

    《孤山寺遇雨》是白居易的作品。詩中記敘了在雨中自己看到的景色,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

    一二兩句,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極寫雨勢之威,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勢。烏雲已經低到湖面了,只聽得荷葉上面發出逄逄的響聲。這第一聯上句從顏色入手,下句著重突出聲音。

    三四兩句,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頷聯是從動態落筆,一寫動物白鷺雌雄的受驚嚇向天空飛去,一寫荷葉禁不住摧折而向一個方向翻倒。

    五六兩句,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頸聯上句拉開視野,整個天空一片灰茫茫。下句才觸到題目,點出山寺位置所在。

    最後兩句,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尾聯詩人寫出了今晚自己的打算,把船系在寺門口,自己就在這湖上過夜了。

    全詩前六句都是些雨勢,迷迷茫茫的大雨中,一個人是多麼的渺小脆弱。但我們看到的詩人,猶如“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猶如“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張繼,猶如“湖心亭看雪”的張岱,他有一顆多麼堅強的心。

    張岱寫了西湖的雪景,白居易這是寫西湖的雨景。詩人寫自己在暴雨中毫無畏懼,既不躲避,也不進廟,還準備夜宿湖上,表達了熱愛自然,熱愛西湖,不懼自然界的風雨,更不怕政治上的風雨的樂觀態度。

    (純個人觀點,不宜作為任何參考依據)

  • 7 # 萬物皆明

    寫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白居易的這首《孤山寺遇雨》:

    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這首詩主要寫兩個方面:

    第一,雨景。

    雨景就很好解釋了,從頭到尾寫的都是雨,第一句寫大雨之前風起雲層開始變厚。第二句寫大雨下來打在樹葉上聲音很大很急。第三句寫岸邊的水鳥驚飛而起。第四句,風急雨急,將水面的荷花都吹的向同一個方向翻卷(這個是細節描寫,真實的風雨中荷花就是這個樣子)。

    第五句寫因為大雨,天空灰濛濛的兩岸像是連在了一起。第六句寫寒風帶著雨水打入船頭。第七句和第八句連起來就是作者看風雨太大,就直接留宿在船上了,船就停在寺門不遠處。

    這個雨景寫的好不好?如果和那些最經典的寫景詩比起來或許有些差距,但是它好就好在它描寫的很真實,很細膩,細節方面勝出,比如說大雨打荷花,下雨天空中霧氣很重等等,都是認真觀察的結果。

    第二,孤愁。

    這首詩通篇沒有第二個人(除了作者),而且注重描寫風雨的大和急,好像整個世界都處在雨中,給人一種危險、空靈、磅礴卻又孤獨的感覺。我沒有去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只是從字面上去體會白居易當時的心境,如果有不妥,還請大家指正,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現在實體經濟日漸低迷,是一些什麼因素在影響實體經濟?未來實體經濟的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