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淡的君

    “明公”在古代是對有名位者的尊稱,並非指某一人。如《三國演義》小說第一回中,幽州校尉對幽州太守說道“賊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

    受《三國演義》小說或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曹操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反派”人物,不配稱為“明公”,其中最為熟悉的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研究其正史,曹操不得不說是一個具有雄才偉略的人物,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讓我們看看陳壽在《三國志》中是如何評價曹操的:“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翻譯來說就是“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並起,而袁紹佔據四洲,勢力非常強大.只有曹操,運籌帷幄,征討四方,廣納賢士,擅用人才,施行仁政於民,建立霸業於國,以大局為重,不計較私人仇恨.最後,終於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他的胸才偉略最為出眾的原因.所以,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是當世出類拔萃的英雄啊。”

    在政治上,曹操在世時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從曹操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如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在文化上,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首耳熟能詳的詩句正是出自曹操的《觀滄海》。

    為什麼很多人眼中曹操成了反派?《三國演義》電視劇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作者羅貫中是正統儒家學說教育出來的封建文人,認為劉備才是漢室正統,尊劉抑曹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其次是曹操的一些做法不符合儒家學說的首先標準。儒家講究仁義道德,講究中庸之道,講究君臣之禮,而曹操卻蔑視這些規則,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現在看來,曹操的做法未必是錯誤的,如果完全按照儒家思想,講求忠君,很難想象他的下場。

  • 2 # 江湖人笑看江湖

    要想弄清楚明公,先要知道什麼是最早是天子對諸侯國分封的一個等級。在二週、春秋戰國是有嚴格的等級秩序的,這一時期實行分封制,由周天子分封。

    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故稱王,如:周文王、周武王。下面的諸侯國共分為五個等級,公、侯、伯、子、男。在這裡公的等級最高,僅次於王,其餘依次類推。如: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所有諸侯旗下的文武群臣稱呼他們的領導便是主公。

    那在三國裡,有人稱呼曹操為明公,那是什麼意思?口誤嗎?

    非也。

    明公跟主公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明公即可以是集團內部下與從屬對主人的尊稱,代表明主的意思。如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荀彧,就一直稱呼曹操為明公。

  • 3 # 靈虛子

    《三國演義》是以漢未時期為背景而寫的白話文章回小説。作者羅貫中,明代山西人。他多次在原著當中以他人口吻稱“明公”二字。為什麼如此稱乎?漢代延襲了戰國至秦時口語,秦漢時是奴隷主轉封建社會時期!有主僕之份。跟曹操幹事之人,以曹為主人!稱“主公”。而稱曹為“明公”者,多為客人。這是尊稱!其意為“英明的三公”!因為漢時朝廷最大權力者為三公!即太尉,司徒,大司馬!而羅寫小説是以晉陳夀《三國志》為母本而寫,所以必是史書之正確稱乎!電視劇編劇是尊重原作者!對廣大觀眾以厡貌展現,是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買了高樓層的房子,現在發現有時自來水很小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