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6262008

    民國著名女作家蕭紅中篇小說《生死場》,此書反映了1935年前後中國農民的真實生活悲慘處境,令讀者從內心體會到舊華人民的苦,更加珍借新華人民的甜。本書甩現代抗日神劇的作者幾條街。雖然作者1942年逝世,年僅31歲,卻給世人留下永恆的記憶。

  • 2 # 彤嘭嘭

    後浪出版的《認識商業》,是關於職業選擇和行業介紹很好的一本書,對16-22歲的年輕人來說是瞭解世界和職業規劃的一本好書,對已經工作的人來說也是很好了解自己所在的職業和其它行業的書。

  • 3 # 方圓159076315

    謝謝邀請,所有的書籍只選擇留一本的情況下,那麼我肯定把〖方與圓〗留下。“方”是做人之本,做人精神之髓,成功者的基石。現今社會那一個被眾人愛戴的人物無具有“方”之靈魂。否則就會有悖於社會論理,只會遭到重人的唾棄,永遠難以取輝煌的成功。一個人要成真正成功的強者緊緊靠“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用“圓”來褒裝這個“方”字。“圓”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的人和事所表現出的一種處事方略和語言表達技巧。鮮花需要綠葉襯就是此道理。

  • 4 # 鍛彰趣義

    只能選一本書,以後都只能讀它,我大概會選一本經典之作。何為經典,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有一個定義,“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簡言之,是那些在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引起情感共鳴,激起豐富的審美體驗的書。

    對我來說,要選這麼一本經典之作,我會選《紅樓夢》。從小到大,我讀過四遍,最喜歡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出的四卷本,偶爾想起來,手機上找到,也可以翻一翻。這的確是一部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來有不同的人生體驗。少年時讀它,讀到的是寶黛二人似有似無的情愫。

    又讀,讀出了襲人的小心思,讀出了薛寶釵不近人情的思維方式,讀出了金釧兒這樣毫無意義的死亡,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果然是千差萬別的;再讀,又大概體悟了不同的性格、稟賦,對各人命運產生的影響,冥冥中似乎一切都有註定。

    青年時再讀,見了一點世態炎涼,賈雨村的前後反差,賈瑞等人的蠅營狗苟,趙姨娘的憤恨,探春姑娘辱母抬婢……以前不太注意的細節,紛紛跳了出來,如此妥帖,不由心裡一動,是的,世上的事豈不果然如此。賈府的命運,從王熙鳳獨斷專行收了賄賂,秦可卿突然死亡開始,不就是註定的嗎。

    中年,老年再讀,又有新的體悟吧。《紅樓夢》的筆法如此精妙,多少人從中學上一手,讓自己的筆底功夫突飛猛進,怎麼能不一讀再讀呢。

  • 5 # 解憂故主

    在你讀過的所有書中,如果你只能選擇留下一本,你會選擇哪一本?

    筆者覺得,我會選擇梭羅的《瓦爾登湖》。

    因為,《瓦爾登湖》是一部關於自然文學的書籍,這本書崇尚簡約的生活,在梭羅的這一段生活中,他以現在摺合成人民幣不足200元,在自然界生活了兩年多時間,並寫下了這本與《聖經》一同入選“塑造讀者的25本書”。這是一本具有文學、哲學、以及自然博物學的散文精品著作,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環境歷史和生態學的方法,對於自然文學的寫作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同時,也奠定了現代環境保護主義的基礎。

    當然,筆者覺得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可以反覆讀而不會產生厭煩,每一次閱讀,他的文字都會引領一個人的心去到美妙而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將心中的浮躁消解,認清一個生命存在於世的本質意義,那就是,一塊麵包就能填飽肚子,一間不加修飾的小屋也能讓人居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人與原始人並無本質的區別,的確是撫慰和療治人心靈的一劑良藥。

  • 6 # 瀏陽李

    《道德經》

    想留下的和想看的書太多了,每一本書都有各自不同的內涵。

    如果只能選擇留下一本,想來想去還是會選擇道德經吧。

    主要是字少,哈哈。

    其實想不出什麼留下來的原因,到現在來講,也不能說完全看懂,每一章看似懂,再一想,又覺得不懂,微妙。就是喜歡!

  • 7 # 城市的呼吸

    《哲學走向荒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精讀的著作。《哲》的內容包羅永珍,對知識和心靈的啟發尤為極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寶媽實現了財務自由,寶爸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