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天下途觀

    "誅九族",是我們今天看歷史劇尤其是皇朝戲頻率很高的詞彙,往往會將要案重犯"九族"誅殺,可謂慘不忍睹。那麼“誅九族”所說的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

    九族就是如下圖所示的九族。是不是很恐怖?好在人類文明在進步,如今法律一人做事一人當,再也沒有歷史上曾有過的"誅九族"誅聯酷刑了。

    誅九族最早來自於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直到清末後結束。

    其中的九族通常是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這是同姓的族(按照五服所代表的親屬關係來說,九族之內的人都是有服的。無服的叫做黨,比如父黨、母黨、妻黨)。

    分得細點,父之父為祖,古稱王父;父之母為祖母,古稱王母。祖之父母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為高祖父、高祖母。

    至於為什麼要誅九族,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傳統社會既強調“忠”,也得強調“孝”,並將“孝”作為“忠”的基礎。那麼,當一個人不“忠”與犯上作亂時,危及到皇權時,由於“孝”,他的家人他的子女理應站到他的一邊,支援他的行為,因而“誅連制”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同時要求“忠”與“孝”,而當“忠”與“孝”相沖突時的必然結果。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到了清末明初,人們的觀念逐漸改變,因而誅九族得以廢除。

    當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從“又孝又忠”轉到只需要“忠”後,就使得“誅連制”轉為了“劃清界限”。當然,“劃清界限”的做法仍然不妥。個人只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不必為他人的行為後果承擔責任。所以,即使他真的犯了罪,也不能牽連到他的家人,也不能要求他的家人要與他“劃清界限”才能免於牽連或減輕牽連。

    在最後,還是需要說道一個小故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誅九族的人——胡惟庸。

    據歷史的說法,明朝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得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

    值得注意的是,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屬於子虛烏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胡惟庸確實是一個奸臣,得到如此下場也算是惡有惡報了。這裡也就不說太多了,有點跑題,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喲!

  • 2 # 清風影音

    說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選自國文參考書第九課)說法二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這傢伙連朋友學生也算上了,算作第十族)。

  • 3 # 科技資訊掌門

    封建社會里,早就有“滿門抄斬,後滅九族”的說法。其中的“滅九族” 是封建社會中的株連制度,即一人犯了大罪,要株連其九代親屬。那麼, “九族” 指什麼呢?

      族,表示親屬關係。“九族”之說最早見於《書·堯典》:“以親九族。” 九族所指,歷來說法不一,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1) 從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稱之謂九族,具體的來說這指的 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孫、曾孫、玄孫共九代。史載燕王朱棣(明成 祖)率兵入京師,奪得大權後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不聽,被殺 害。當時受株連而遇害的達 847人,就是滅九族的。滅九族時,對已死去的要 劈棺鞭屍。

    (2)指異姓親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親同族三代), 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這樣合起來共九族。

     “六親”

     現在的“六親”泛指親屬,而歷史上的“六親”則有特定的內容,其代表性 的說法有三種:

      (1)《左傳》說: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 及姻亞。

      (2)《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

      (3)《漢書》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因為在以上三種說法中,血緣關係紇婚姻關係最為親近的是第三種, 所以人們多贊同這種說法。

     “三族”

      (1)“三族”指父、子、孫。

      (2)“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3)“三族”指父母、兄弟、夫妻。

      總之,無論“九族”“三族”還是“六親”,都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血親關 系中較為密切的一些人的合稱,隨著情況、時代的變化,具體所指也不盡相同, 我們在學習中可區別對待,靈活多變地根據語境理解它們。

  • 4 # 寶潤

    誅九族來自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九族”指親屬。“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古代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係。古代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隨著時代的變遷,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變化,其親屬之意已經淡出,變成了對與之有關的一切人的泛稱。

    株連九族是古代刑罰族誅的一種,從古代族誅的實際情況看古代九族應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裡的族人指直系親屬和配偶)說法一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說法二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伍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來越來越殘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我們將九族(五服)又分為、一族(一服)、三族(二服)、五族(三服)、七族(四服)、九族(五服)。出九族(出五服)。我們又把親戚分為,本家(我家)、姻家/親家(老婆、媽媽的孃家)、三姻家(丈母孃、姥姥的孃家)、四姻家(姥丈母孃、太姥姥的孃家)、五姻家(姥丈母孃、太姥姥的姥姥家)。誅九族就是光誅九族以內的親戚、姻親戚。所以根據自己本家的遠近,有的姻九族就不用誅連了。比如姨父、舅母的父母、兄弟、兄姊、弟妹、侄男、侄婦就不用誅連了。父族四是指:株連父族上下4代。也就是父九族。母族三是指:株連母族上下3代。也就是母七族。妻族二是指:株連妻族上下2代。也就是妻五族。從女性的角度:父族四是指夫族四:株連夫族上下4代。也就是夫九族。母族三是指父族三:株連父族上下3代。也就是父七族。妻族二是指母族二:株連母族上下2代。也就是母五族。男娶女嫁。以男性的角度。(一族):夫親(我)、妻親(老婆)。注:妾、男寵一律都不是本家人,也不屬於九族人。只是高階的官、奴才。在封建社會不是人,是物品,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可以共用。死後不能與主人埋在一起。(三族):父親(爸爸)、母親(媽媽)。兄親(哥哥)、兄姊(嫂嫂)。弟親(弟弟)、弟妹(弟婦)。男親(男兒)、男女/男婦(兒婦)。<入贅>姊親(姐姐)、姊兄(姐夫)。妹親(妹妹)、妹弟(妹夫)。女親(女兒)、女男/女婿(兒婿)。注: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的妾、男寵一律都不是本家人,也不屬於九族人。只是高階的官、奴才。在封建社會不是人,是物品,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可以共用。死後不能與主人埋在一起。(五族):祖父(老爺/爺爺/奶爺)、祖母(奶奶)。伯父(伯爹)、伯母(伯孃)。叔父(叔爹)、叔母(叔娘/嬸孃)。從父兄(哥哥)、從父兄婦(嫂嫂)。從父弟(弟弟)、從父弟婦(弟婦)。侄男(侄子)、侄婦(侄息婦)。孫男(孫子)、孫婦(孫息婦)。<入贅>姑母(姑娘)、姑父(姑爹)。從父姊(姐姐)、從父姊夫(姐夫)。從父妹(妹妹)、從父妹夫(妹夫)。侄女(侄女兒)、侄婿(侄女婿)。孫女(孫女兒)、孫婿(孫女婿)。<入贅子>姑表兄(哥哥)、姑表兄婦(嫂嫂)。姑表弟(弟弟)、姑表弟婦(弟婦)。甥男(外甥)、甥婦(外甥息婦)。外孫男(外孫)、外孫婦(外孫息婦)。(七族):曾祖父(太爺/太公)、曾祖母(太太/太婆)。伯祖父(伯老爺)、伯祖母(伯奶奶)。叔祖父(叔老爺)、叔祖母(叔奶奶/嬸奶奶)。從父伯父(伯伯)、從父伯母(伯姆)。從父叔父(叔叔)、從父叔母(嬸嬸)。再從父兄(哥哥)、再從父兄婦(嫂嫂)。再從父弟(弟弟)、再從父弟婦(弟婦)。從父侄男(侄子)、從父侄婦(侄息婦)。侄孫男(侄孫子)、侄孫婦(侄孫息婦)。曾孫男(曾孫子)、曾孫婦(曾孫息婦)。<入贅>姑祖母(姑奶奶)、姑祖父(姑老爺)。從父姑母(姑姑)、從父姑父(姑夫)。再從父姊(姐姐)、再從父姊夫(姐夫)。再從父妹(妹妹)、再從父妹夫(妹夫)。從父侄女(侄女兒)、從父侄婿(侄女婿)。侄孫女(侄孫女兒)、侄孫婿(侄孫女婿)。曾孫女(曾孫女兒)、曾孫婿(曾孫女婿)。<入贅子>姑表伯父(伯伯)、姑表伯母(伯姆)。姑表叔父(叔叔)、姑表叔母(嬸嬸)。姑表叔表兄(哥哥)、姑表叔表兄婦(嫂嫂)。姑表叔表弟(弟弟)、姑表叔表弟婦(弟婦)。從父甥男(外甥)、從父甥婦(外甥息婦)。侄外孫男(侄外孫)、侄外孫婦(侄外孫息婦)。曾外孫男(曾外孫)、曾外孫婦(曾外孫息婦)。(九族):高祖父(祖太爺/祖太公)、高祖母(祖太太/祖太婆)。伯曾祖父(伯太爺)、伯曾祖母(伯太太)。叔曾祖父(叔太爺)、叔曾祖母(叔太太)。從父伯祖父(伯爺)、從父伯祖母(伯奶)。從父叔祖父(叔爺)、從父叔祖母(叔奶)。再從父伯父(伯伯)、再從父伯母(伯姆)。再從父叔父(叔叔)、再從父叔母(嬸嬸)。三從父兄(哥哥)、三從父兄婦(嫂嫂)。三從父弟(弟弟)、三從父弟婦(弟婦)。再從父侄男(侄子)、再從父侄婦(侄息婦)。從父侄孫男(侄孫子)、從父侄孫婦(侄孫息婦)。侄曾孫男(侄曾孫子)、侄曾孫婦(侄曾孫息婦)。玄孫男(玄孫子)、玄孫婦(玄孫息婦)。<入贅>姑曾祖母(姑太太)、姑曾祖父(姑太爺)。從父姑祖母(姑奶)、從父姑祖父(姑爺)。再從父姑母(姑姑)、再從父姑父(姑夫)。三從父姊(姐姐)、三從父姊夫(姐夫)。三從父妹(妹妹)、三從父妹夫(妹夫)。再從父侄女(侄女兒)、再從父侄婿(侄女婿)。從父侄孫女(侄孫女兒)、從父侄孫婿(侄孫女婿)。侄曾孫女(侄曾孫女兒)、侄曾孫婿(侄曾孫女婿)。玄孫女(玄孫女兒)、玄孫婿(玄孫女婿)。<入贅子>姑表伯祖父(伯爺)、姑表伯祖母(伯奶)。姑表叔祖父(叔爺)、姑表叔祖母(叔奶)。姑表叔表伯父(伯伯)、姑表叔表伯母(伯姆)。姑表叔表叔父(叔叔)、姑表叔表叔母(嬸嬸)。姑表叔表叔表兄(哥哥)、姑表叔表叔表兄婦(嫂嫂)。姑表叔表叔表弟(弟弟)、姑表叔表叔表弟婦(弟婦)。再從父甥男(外甥)、再從父甥婦(外甥息婦)。從父侄外孫男(侄外孫)、從父侄外孫婦(侄外孫息婦)。侄曾外孫男(侄曾外孫)、侄曾外孫婦(侄曾外孫息婦)。玄外孫男(玄外孫)、玄外孫婦(玄外孫息婦)。親家:七族外來女:岳父族:(妻三族):岳父(爸爸)、岳母(媽媽)。大舅兄(哥哥)、大舅兄婦(嫂嫂)。小舅弟(弟弟)、小舅弟婦(弟婦)。<入贅>大姨姊(姐姐)、大姨姊夫(姐夫)。小姨妹(妹妹)、小姨妹夫(妹夫)。男親(男兒)、男女/男婦(兒婦)。女親(女兒)、女男/女婿(兒婿)。(岳父五族):祖岳父(奶爺)、祖岳母(奶奶)。伯岳父(伯爹)、伯岳母(伯孃)。叔岳父(叔爹)、叔岳母(叔娘/嬸孃)。從父大舅兄(哥哥)、從父大舅兄婦(嫂嫂)。從父小舅弟(弟弟)、從父小舅弟婦(弟婦)。內侄男(侄子)、內侄婦(侄息婦)。<入贅>姑岳母(姑娘)、姑岳父(姑爹)。從父大姨姊(姐姐)、從父大姨姊夫(姐夫)。從父小姨妹(妹妹)、從父小姨妹夫(妹夫)。內侄女(侄女兒)、內侄婿(侄女婿)。孫女(孫女兒)、孫婿(孫女婿)。<入贅子>姑表大舅兄(哥哥)、姑表大舅兄婦(嫂嫂)。姑表小舅弟(弟弟)、姑表小舅弟婦(弟婦)。內甥男(外甥)、內甥婦(外甥息婦)。內甥女(甥女兒)、內甥婿(外甥女婿)。孫男(孫)、孫婦(孫息婦)。外孫男(外孫)、外孫婦(外孫息婦)。孫女(孫女)、孫婿(孫女婿)。外孫女(外孫女)、外孫婿(外孫女婿)。(岳父七族):曾祖岳父(太奶爺/太公)、曾祖岳母(太奶奶/太婆)。伯祖岳父(伯奶爺)、伯祖岳母(伯奶奶)。叔祖岳父(叔奶爺)、叔祖岳母(叔奶奶/嬸奶奶)。從父伯岳父(伯伯)、從父伯岳母(伯姆)。從父叔岳父(叔叔)、從父叔岳母(嬸嬸)。再從父大舅兄(哥哥)、再從父大舅兄婦(嫂嫂)。再從父小舅弟(弟弟)、再從父小舅弟婦(弟婦)。從父內侄男(侄子)、從父內侄婦(侄息婦)。內侄孫男(侄孫子)、內侄孫婦(侄孫息婦)。<入贅>姑祖岳母(姑奶奶)、姑祖岳父(姑奶爺)。從父姑岳母(姑姑)、從父姑岳父(姑夫)。再從父大姨姊(姐姐)、再從父大姨姊夫(姐夫)。再從父小姨妹(妹妹)、再從父小姨妹夫(妹夫)。從父內侄女(侄女兒)、從父內侄婿(侄女婿)。內侄孫女(侄孫女兒)、內侄孫婿(侄孫女婿)。<入贅子>姑表伯岳父(伯伯)、姑表伯岳母(伯姆)。姑表叔岳父(叔叔)、姑表叔岳母(嬸嬸)。姑表叔表大舅兄(哥哥)、姑表叔表大舅兄婦(嫂嫂)。姑表叔表小舅弟(弟弟)、姑表叔表小舅弟婦(弟婦)。從父內甥男(外甥)、從父內甥婦(外甥息婦)。內侄外孫男(侄外孫)、內侄外孫婦(侄外孫息婦)。外祖父族:(母五族):外祖父(姥爺)、外祖母(姥姥)。舅父(舅爹)、舅母(舅娘/妗娘)。舅表兄(哥哥)、舅表兄婦(嫂嫂)。舅表弟(弟弟)、舅表弟婦(弟婦)。<入贅>姨母(姨娘)、姨父(姨爹)。舅表姊(姐姐)、舅表姊夫(姐夫)。舅表妹(妹妹)、舅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兄(哥哥)、姨表兄婦(嫂嫂)。姨表弟(弟弟)、姨表弟婦(弟婦)。(七族):外曾祖父(太奶爺/外太公)、外曾祖母(太奶奶/外太婆)。伯外祖父(伯姥爺)、伯外祖母(伯姥姥)。叔外祖父(叔姥爺)、叔外祖母(叔姥姥/嬸姥姥)。從父舅父(舅舅)、從父舅母(妗妗)。從父舅表兄(哥哥)、從父舅表兄婦(嫂嫂)。從父舅表弟(弟弟)、從父舅表弟婦(弟婦)。舅表侄男(侄子)、舅表侄婦(侄息婦)。<入贅>姑外祖母(姑姥姥)、姑外祖父(姑姥爺)。從父姨母(姨姨)、從父姨父(姨夫)。從父舅表姊(姐姐)、從父舅表姊夫(姐夫)。從父舅表妹(妹妹)、從父舅表妹夫(妹夫)。舅表侄女(侄女兒)、舅表侄婿(侄女婿)。<入贅子>姑表舅父(舅舅)、姑表舅母(妗妗)。姑表舅表兄(哥哥)、姑表舅表兄婦(嫂嫂)。姑表舅表弟(弟弟)、姑表舅表弟婦(弟婦)。舅表甥男(外甥)、舅表甥婦(外甥息婦)。兄弟姻父族/兄弟婦族:(兄弟姻五族):兄弟姻伯父(大伯)、兄弟姻伯母(大姨)。兄弟姻叔父(阿叔)、兄弟姻叔母(阿姨)。兄弟姻兄(哥哥)、兄弟姻兄婦(嫂嫂)。兄弟姻弟(弟弟)、兄弟姻弟婦(弟婦)。<入贅>兄弟姻姊(姐姐)、兄弟姻姊夫(姐夫)。兄弟姻妹(妹妹)、兄弟姻妹夫(妹夫)。侄男(侄男兒)、侄婦(侄息婦)。侄女(侄女兒)、侄婿(侄女婿)。注:姻伯父意為姻親中的大父。不要理解成大伯。父之兄謂之伯。姻伯母意為姻親中的大母。不要理解成大媽。母之姊謂之姨。姻叔父意為姻親中的小父。不要理解成大叔。父之弟謂之叔。姻叔母意為姻親中的小母。不要理解成大嬸。母之妹謂之姨。(兄弟姻七族):兄弟姻祖父(奶爺)、兄弟姻祖母(奶奶)。兄弟姻伯父(大伯)、兄弟姻伯母(大媽)。兄弟姻叔父(大叔)、兄弟姻叔母(大嬸兒)。兄弟姻從父兄(哥哥)、兄弟姻從父兄婦(嫂嫂)。兄弟姻從父弟(弟弟)、兄弟姻從父弟婦(弟婦)。兄弟姻侄男(侄子)、兄弟姻侄婦(侄息婦)。<入贅>兄弟姻姑母(姑姑)、兄弟姻姑父(姑夫)。兄弟姻從父姊(姐姐)、兄弟姻從父姊夫(姐夫)。兄弟姻從父妹(妹妹)、兄弟姻從父妹夫(妹夫)。兄弟姻侄女(侄女兒)、兄弟姻侄婿(侄女婿)。<入贅子>兄弟姻姑表兄(哥哥)、兄弟姻姑表兄婦(嫂嫂)。兄弟姻姑表弟(弟弟)、兄弟姻姑表弟婦(弟婦)。兄弟姻甥男(外甥)、兄弟姻甥婦(外甥息婦)。兄弟姻甥女(甥女兒)、兄弟姻甥婿(外甥女婿)。注:嫂子、弟妹的爺爺也要叫爺爺,為了與自己的爺爺區分,就叫嫂子、弟妹的爺爺為奶爺。男姻父族/男婦族:(男姻五族):男姻兄弟/婚兄弟(兒婦的父親)、男姻姊妹/婚姊妹(兒婦的母親)。男姻侄男(兒婦的兄弟)、男姻侄婦(兒婦的兄弟婦)。<入贅>男姻侄女(兒婦的姊妹)、男姻侄婿(兒婦的姊妹夫)。注:男姻父族意為以男兒為姻親紐帶的親戚一族。不要把男兒的岳父理解成姻父。這樣就差輩分了。婦之父謂之婚兄弟。婦之母謂之婚姊妹。(男姻七族):男姻伯父(大伯/兒婦的祖父)、男姻伯母(大姨/兒婦的祖母)。男姻叔父(阿叔/兒婦的祖父)、男姻叔母(阿姨/兒婦的祖母)。男姻兄(哥哥/兒婦的伯父)、男姻兄婦(嫂嫂/兒婦的伯母)。男姻弟(弟弟/兒婦的叔父)、男姻弟婦(弟婦/兒婦的叔母)。男姻從父侄男(侄子/兒婦的從父兄弟)、男姻從父侄婦(侄息婦/兒婦的從父兄弟婦)。<入贅>男姻姊(姐姐/兒婦的姑母)、男姻姊夫(姐夫/兒婦的姑父)。男姻妹(妹妹/兒婦的姑母)、男姻妹夫(妹夫/兒婦的姑父)。男姻從父侄女(侄女/兒婦的從父姊妹)、男姻從父侄婿(侄女婿/兒婦的從父姊妹夫)。出女:七族姊妹姻父族/姊妹夫族:(姊妹三族):姊親(姐姐)、姊兄(姐夫)。妹親(妹妹)、妹弟(妹夫)。(姊妹五族):甥男(甥子)、甥婦(甥息婦)。<入贅>甥女(甥女兒)、甥婿(甥女婿)。(姊妹姻五族):姊妹姻伯父(大伯)、姊妹姻伯母(大姨)。姊妹姻叔父(阿叔)、姊妹姻叔母(阿姨)。姊妹姻兄(哥哥)、姊妹姻兄婦(嫂嫂)。姊妹姻弟(弟弟)、姊妹姻弟婦(弟婦)。<入贅>姊妹姻姊(姐姐)、姊妹姻姊夫(姐夫)。姊妹姻妹(妹妹)、姊妹姻妹夫(妹夫)。甥男(甥男兒)、甥婦(甥息婦)。甥女(甥女兒)、甥婿(甥女婿)。注:姻伯父意為姻親中的大父。不要理解成大伯。父之兄謂之伯。姻伯母意為姻親中的大母。不要理解成大媽。母之姊謂之姨。姻叔父意為姻親中的小父。不要理解成大叔。父之弟謂之叔。姻叔母意為姻親中的小母。不要理解成大嬸。母之妹謂之姨。(姊妹七族):甥孫男(甥孫子)、甥孫婦(甥孫息婦)。<入贅>甥孫女(甥孫女兒)、甥孫婿(甥孫女婿)。(姊妹姻七族):姊妹姻祖父(奶爺)、姊妹姻祖母(奶奶)。姊妹姻伯父(大伯)、姊妹姻伯母(大媽)。姊妹姻叔父(大叔)、姊妹姻叔母(大嬸兒)。姊妹姻從父兄(哥哥)、姊妹姻從父兄婦(嫂嫂)。姊妹姻從父弟(弟弟)、姊妹姻從父弟婦(弟婦)。姊妹姻侄男(侄子)、姊妹姻侄婦(侄息婦)。<入贅>姊妹姻姑母(姑姑)、姊妹姻姑父(姑夫)。姊妹姻從父姊(姐姐)、姊妹姻從父姊夫(姐夫)。姊妹姻從父妹(妹妹)、姊妹姻從父妹夫(妹夫)。姊妹姻侄女(侄女兒)、姊妹姻侄婿(侄女婿)。<入贅子>姊妹姻姑表兄(哥哥)、姊妹姻姑表兄婦(嫂嫂)。姊妹姻姑表弟(弟弟)、姊妹姻姑表弟婦(弟婦)。姊妹姻甥男(外甥)、姊妹姻甥婦(外甥息婦)。姊妹姻甥女(甥女兒)、姊妹姻甥婿(外甥女婿)。注:姐夫、妹弟的爺爺也要叫爺爺,為了與自己的爺爺區分,就叫姐夫、妹弟的爺爺為奶爺。女姻父族/女婿族:(女三族):女親(女兒)、女男/女婿(兒婿)。(女五族):外孫男(外孫子)、外孫婦(外孫息婦)。(女姻五族):女姻兄弟/姻兄弟(兒婿的父親)、女姻姊妹/姻姊妹(兒婿的母親)。女姻侄男(兒婿的兄弟)、女姻侄婦(兒婿的兄弟婦)。<入贅>女姻侄女(兒婿的姊妹)、女姻侄婿(兒婿的姊妹夫)。注:女姻父族意為以女兒為姻親紐帶的親戚一族。不要把女兒的公父理解成姻父。這樣就差輩分了。婿之父謂之姻兄弟。婿之母謂之姻姊妹。(女七族):外曾孫男(外曾孫子)、外曾孫婦(外曾孫息婦)。(女姻七族):女姻伯父(大伯/兒婿的祖父)、女姻伯母(大姨/兒婿的祖母)。女姻叔父(阿叔/兒婿的祖父)、女姻叔母(阿姨/兒婿的祖母)。女姻兄(哥哥/兒婿的伯父)、女姻兄婦(嫂嫂/兒婿的伯母)。女姻弟(弟弟/兒婿的叔父)、女姻弟婦(弟婦/兒婿的叔母)。女姻從父侄男(侄子/兒婿的從父兄弟)、女姻從父侄婦(侄息婦/兒婿的從父兄弟婦)。<入贅>女姻姊(姐姐/兒婿的姑母)、女姻姊夫(姐夫/兒婿的姑父)。女姻妹(妹妹/兒婿的姑母)、女姻妹夫(妹夫/兒婿的姑父)。女姻從父侄女(侄女/兒婿的從父姊妹)、女姻從父侄婿(侄女婿/兒婿的從父姊妹夫)。親家:七族外來女:曾外祖父族:(祖母七族):曾外祖父(太姥爺)、曾外祖母(太姥姥)。舅祖父(舅老爺)、舅祖母(舅奶奶/妗奶奶)。舅表伯父(伯伯)、舅表伯母(伯姆)。舅表叔父(叔叔)、舅表叔母(嬸嬸)。舅表叔表兄(哥哥)、舅表叔表兄婦(嫂嫂)。舅表叔表弟(弟弟)、舅表叔表弟婦(弟婦)。<入贅>姨祖母(姨奶奶)、姨祖父(姨老爺)。舅表姑母(姑姑)、舅表姑父(姑夫)。舅表叔表姊(姐姐)、舅表叔表姊夫(姐夫)。舅表叔表妹(妹妹)、舅表叔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伯父(伯伯)、姨表伯母(伯姆)。姨表叔父(叔叔)、姨表叔母(嬸嬸)。叔姻外祖父族:(伯母/叔母七族):叔姻外祖父(姥爺)、叔姻外祖母(姥姥)。叔姻舅父(舅舅)、叔姻舅母(妗妗)。叔姻舅表兄(哥哥)、叔姻舅表兄婦(嫂嫂)。叔姻舅表弟(弟弟)、叔姻舅表弟婦(弟婦)。<入贅>叔姻姨母(姨姨)、叔姻姨父(姨夫)。叔姻舅表姊(姐姐)、叔姻舅表姊夫(姐夫)。叔姻舅表妹(妹妹)、叔姻舅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叔姻姨表兄(哥哥)、叔姻姨表兄婦(嫂嫂)。叔姻姨表弟(弟弟)、叔姻姨表弟婦(弟婦)。從父兄弟姻父族/從父兄弟婦族:(從父兄弟婦七族):從父兄弟姻伯父(大伯)、從父兄弟姻伯母(大姨)。從父兄弟姻叔父(阿叔)、從父兄弟姻叔母(阿姨)。從父兄弟姻兄(哥哥)、從父兄弟姻兄婦(嫂嫂)。從父兄弟姻弟(弟弟)、從父兄弟姻弟婦(弟婦)。侄男姻父族/侄男婦族:(侄男婦七族):侄男姻兄弟(侄婦的父親)、侄男姻姊妹(侄婦的母親)。侄男姻侄男(侄婦的兄弟)、侄男姻侄婦(侄婦的兄弟婦)。孫男姻父族/孫男婦族:(孫男婦七族):孫男姻侄男(孫婦的父親)、孫男姻甥女(孫婦的母親)。孫男姻侄孫男(孫婦的兄弟)、孫男姻侄孫婦(孫婦的兄弟婦)。出女:七族姑姻父族/姑父族:(姑母五族):姑母(姑娘)、姑父(姑爹)。姑表兄(哥哥)、姑表兄婦(嫂嫂)。姑表弟(弟弟)、姑表弟婦(弟婦)。<入贅>姑表姊(姐姐)、姑表姊夫(姐夫)。姑表妹(妹妹)、姑表妹夫(妹夫)。(姑母七族):姑表侄男、姑表侄婦。<入贅>姑表侄女、姑表侄婿。(姑母姻七族):姑姻祖父(奶爺)、姑姻祖母(奶奶)。姑姻伯父(大伯)、姑姻伯母(大姨)。姑姻叔父(阿叔)、姑姻叔母(阿姨)。姑姻兄(哥哥)、姑姻兄婦(嫂嫂)。姑姻弟(弟弟)、姑姻弟婦(弟婦)。<入贅>姑姻姊(姐姐)、姑姻姊夫(姐夫)。姑姻妹(妹妹)、姑姻妹夫(妹夫)。從父姊妹姻父族/從父姊妹夫族:(從父姊妹五族):從父姊(姐姐)、從父姊夫(姐夫)。從父妹(妹妹)、從父妹夫(妹夫)。(從父姊妹七族):從父甥男(甥子)、從父甥婦(甥息婦)。(從父姊妹夫七族):從父姊妹姻伯父(大伯)、從父姊妹姻伯母(大姨)。從父姊妹姻叔父(阿叔)、從父姊妹姻叔母(阿姨)。從父姊妹姻兄(哥哥)、從父姊妹姻兄婦(嫂嫂)。從父姊妹姻弟(弟弟)、從父姊妹姻弟婦(弟婦)。侄女姻父族/侄女婿族:(侄女五族):侄女、侄婿。(侄女七族):侄外孫男、侄外孫婦。(侄女婿七族):侄女姻兄弟(侄婿的父親)、侄女姻姊妹(侄婿的母親)。侄女姻侄男(侄婿的兄弟)、侄女姻侄婦(侄婿的兄弟婦)。孫女姻父族/孫女婿族:(孫女五族):孫女、孫婿。(孫女七族):曾外孫男、曾外孫婦。(孫女婿七族):孫女姻侄男(孫婿的父親)、孫女姻甥女(孫婿的母親)。孫女姻侄孫男(孫婿的兄弟)、孫女姻侄孫婦(孫婿的兄弟婦)。親家:七族外來女:高外祖父族:(曾祖母九族):高外祖父(祖太姥爺)、高外祖母(祖太姥姥)。舅曾祖父(舅太爺)、舅曾祖母(舅太太)。舅表伯祖父(伯爺)、舅表伯祖母(伯奶)。舅表叔祖父(叔爺)、舅表叔祖母(叔奶)。舅表叔表伯父(伯伯)、舅表叔表伯母(伯姆)。舅表叔表叔父(叔叔)、舅表叔表叔母(嬸嬸)。舅表叔表叔表兄(哥哥)、舅表叔表叔表兄婦(嫂嫂)。舅表叔表叔表弟(弟弟)、舅表叔表叔表弟婦(弟婦)。<入贅>姨曾祖母(姨太太)、姨曾祖父(姨太爺)。舅表姑祖母(姑奶)、舅表姑祖父(姑爺)。舅表叔表姑母(姑姑)、舅表叔表姑父(姑夫)。舅表叔表叔表姊(姐姐)、舅表叔表叔表姊夫(姐夫)。舅表叔表叔表妹(妹妹)、舅表叔表叔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伯祖父(伯爺)、姨表伯祖母(伯奶)。姨表叔祖父(叔爺)、姨表叔祖母(叔奶)。出女:七族姑祖母姻父族/姑祖父族:(姑祖母七族):姑祖母(姑奶奶)、姑祖父(姑老爺)。姑表伯父(伯伯)、姑表伯母(伯姆)。姑表叔父(叔叔)、姑表叔母(嬸嬸)。姑表叔表兄(哥哥)、姑表叔表兄婦(嫂嫂)。姑表叔表弟(弟弟)、姑表叔表弟婦(弟婦)。<入贅>姑表姑母(姑姑)、姑表姑父(姑夫)。從父姑母姻父族/從父姑父族:(從父姑母七族):從父姑母(姑姑)、從父姑父(姑夫)。從父姑表兄(哥哥)、從父姑表兄婦(嫂嫂)。從父姑表弟(弟弟)、從父姑表弟婦(弟婦)。再從父姊妹姻父族/再從父姊妹夫族:(再從父姊妹七族):再從父姊(姐姐)、再從父姊夫(姐夫)。再從父妹(妹妹)、再從父妹夫(妹夫)。從父侄女姻父族/從父侄女婿族:(從父侄女七族):從父侄女、從父侄婿。侄孫女姻父族/侄孫女婿族:(侄孫女七族):侄孫女、侄孫婿。曾孫女姻父族/曾孫女婿族:(曾孫女七族):曾孫女、曾孫婿。三姻家:五族外來女:岳母族:(妻族)(岳母五族):外祖岳父(姥爺)、外祖岳母(姥姥)。舅岳父(舅爹)、舅岳母(舅娘/妗娘)。舅表大舅兄(哥哥)、舅表大舅兄婦(嫂嫂)。舅表小舅弟(弟弟)、舅表小舅弟婦(弟婦)。<入贅>姨岳母(姨娘)、姨岳父(姨爹)。舅表大姨姊(姐姐)、舅表大姨姊夫(姐夫)。舅表小姨妹(妹妹)、舅表小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大舅兄(哥哥)、姨表大舅兄婦(嫂嫂)。姨表小舅弟(弟弟)、姨表小舅弟婦(弟婦)。大小舅兄弟姻父族/舅婦族:(妻族)(大小舅兄弟姻五族):大小舅兄弟姻伯父(大伯)、大小舅兄弟姻伯母(大姨)。大小舅兄弟姻叔父(阿叔)、大小舅兄弟姻叔母(阿姨)。大小舅兄弟姻兄(哥哥)、大小舅兄弟姻兄婦(嫂嫂)。大小舅兄弟姻弟(弟弟)、大小舅兄弟姻弟婦(弟婦)。<入贅>大小舅兄弟姻姊(姐姐)、大小舅兄弟姻姊夫(姐夫)。大小舅兄弟姻妹(妹妹)、大小舅兄弟姻妹夫(妹夫)。外曾外祖父族:(外祖母族)血親(外祖母七族):外曾外祖父(太姥爺)、外曾外祖母(太姥姥)。舅外祖父(舅姥爺)、舅外祖母(舅姥姥/妗姥姥)。舅表舅父(舅舅)、舅表舅母(妗妗)。舅表舅表兄(哥哥)、舅表舅表兄婦(嫂嫂)。舅表舅表弟(弟弟)、舅表舅表弟婦(弟婦)。<入贅>姨外祖母(姨姥姥)、姨外祖父(姨姥爺)。舅表姨母(姨姨)、舅表姨父(姨夫)。舅表舅表姊(姐姐)、舅表舅表姊夫(姐夫)。舅表舅表妹(妹妹)、舅表舅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舅父(舅舅)、姨表舅母(妗妗)。舅姻外祖父族:(舅母族)出五族。不誅(舅母七族):舅姻外祖父(姥爺)、舅姻外祖母(姥姥)。舅姻舅父(舅舅)、舅姻舅母(妗妗)。舅姻舅表兄(哥哥)、舅姻舅表兄婦(嫂嫂)。舅姻舅表弟(弟弟)、舅姻舅表弟婦(弟婦)。<入贅>舅姻姨母(姨姨)、舅姻姨父(姨夫)。舅姻舅表姊(姐姐)、舅姻舅表姊夫(姐夫)。舅姻舅表妹(妹妹)、舅姻舅表妹夫(妹夫)。<入贅子>舅姻姨表兄(哥哥)、舅姻姨表兄婦(嫂嫂)。舅姻姨表弟(弟弟)、舅姻姨表弟婦(弟婦)。外高外祖父族:(姥爺的姥姥)(外曾祖母九族):外高外祖父(祖太姥爺)、外高外祖母(祖太姥姥)。舅外曾祖父(舅太姥爺)、舅外曾祖母(舅太姥姥)。舅表伯外祖父(伯姥爺)、舅表伯外祖母(伯姥)。舅表叔外祖父(叔姥爺)、舅表叔外祖母(叔姥)。舅表叔表舅父(舅舅)、舅表叔表舅母(妗妗)。舅表叔表舅表兄(哥哥)、舅表叔表舅表兄婦(嫂嫂)。舅表叔表舅表弟(弟弟)、舅表叔表舅表弟婦(弟婦)。<入贅>姨外曾祖母(姨太姥姥)、姨外曾祖父(姨太姥爺)。舅表姑外祖母(姑姥)、舅表姑外祖父(姑姥爺)。舅表叔表姨母(姨姨)、舅表叔表姨父(姨夫)。舅表叔表舅表姊(姐姐)、舅表叔表舅表姊夫(姐夫)。舅表叔表舅表妹(妹妹)、舅表叔表舅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伯外祖父(伯姥爺)、姨表伯外祖母(伯姥姥)。姨表叔外祖父(叔姥爺)、姨表叔外祖母(叔姥)。出女:五族姨姊妹姻父族/姨姊妹夫族:(姨姊妹三族):大姨姊(姐姐)、大姨姊兄(姐夫)。小姨妹(妹妹)、小姨妹弟(妹夫)。(姨姊妹五族):內甥男(甥子)、內甥婦(甥息婦)。<入贅>內甥女(甥女兒)、內甥婿(甥女婿)。(姨姊妹姻五族):大小姨姊妹姻伯父(大伯)、大小姨姊妹姻伯母(大姨)。大小姨姊妹姻叔父(阿叔)、大小姨姊妹姻叔母(阿姨)。大小姨姊妹姻兄(哥哥)、大小姨姊妹姻兄婦(嫂嫂)。大小姨姊妹姻弟(弟弟)、大小姨姊妹姻弟婦(弟婦)。<入贅>大小姨姊妹姻姊(姐姐)、大小姨姊妹姻姊夫(姐夫)。大小姨姊妹姻妹(妹妹)、大小姨姊妹姻妹夫(妹夫)。內甥男(甥男兒)、內甥婦(甥息婦)。內甥女(甥女兒)、內甥婿(甥女婿)。姨姻父族/姨父族:(姨母五族):姨母(姨娘)、姨父(姨爹)。從母兄(哥哥)、從母兄婦(嫂嫂)。從母弟(弟弟)、從母弟婦(弟婦)。<入贅>從母姊(姐姐)、從母姊夫(姐夫)。從母妹(妹妹)、從母妹夫(妹夫)。(姨母七族):從母侄男、從母侄婦。<入贅>從母侄女、從母侄婿。(姨父族)出五族。不誅(姨母姻七族):姨姻祖父(奶爺)、姨姻祖母(奶奶)。姨姻伯父(大伯)、姨姻伯母(大姨)。姨姻叔父(阿叔)、姨姻叔母(阿姨)。姨姻兄(哥哥)、姨姻兄婦(嫂嫂)。姨姻弟(弟弟)、姨姻弟婦(弟婦)。<入贅>姨姻姊(姐姐)、姨姻姊夫(姐夫)。姨姻妹(妹妹)、姨姻妹夫(妹夫)。姨祖母姻父族/姨祖父族:(姨祖母七族):姨祖母(姨奶奶)、姨祖父(姨老爺)。姨表伯父(伯伯)、姨表伯母(伯姆)。姨表叔父(叔叔)、姨表叔母(嬸嬸)。姨表叔表兄(哥哥)、姨表叔表兄婦(嫂嫂)。姨表叔表弟(弟弟)、姨表叔表弟婦(弟婦)。<入贅>姨表姑母(姑姑)、姨表姑父(姑夫)。從父姨母姻父族/從父姨父族:(從父姨母七族):從父姨母(姨姨)、從父姨父(姨夫)。從父姨表兄(哥哥)、從父姨表兄婦(嫂嫂)。從父姨表弟(弟弟)、從父姨表弟婦(弟婦)。姑岳父族:(姑岳母五族):姑岳母(姑娘)、姑岳父(姑爹)。姑表大舅兄(哥哥)、姑表大舅兄婦(嫂嫂)。姑表小舅弟(弟弟)、姑表小舅弟婦(弟婦)。<入贅>姑表大姨姊(姐姐)、姑表大姨姊夫(姐夫)。姑表小姨妹(妹妹)、姑表小姨妹夫(妹夫)。姑外祖父族:(姑外祖母七族):姑外祖母(姑姥姥)、姑外祖父(姑姥爺)。姑表舅父(舅舅)、姑表舅母(妗妗)。姑表舅表兄(哥哥)、姑表舅表兄婦(嫂嫂)。姑表舅表弟(弟弟)、姑表舅表弟婦(弟婦)。<入贅>姑表姨母(姨姨)、姑表姨父(姨夫)。曾外曾外祖父族:(奶奶的姥姥)(曾外祖母九族):曾外曾外祖父(祖太姥爺)、曾外曾外祖母(祖太姥姥)。舅曾外祖父(舅太姥爺)、舅曾外祖母(舅太姥姥)。舅表舅祖父(舅爺)、舅表舅祖母(舅奶)。舅表舅表叔伯父(叔叔、伯伯)、舅表舅表叔伯母(伯姆、嬸嬸)。舅表舅表叔表兄(哥哥)、舅表舅表叔表兄婦(嫂嫂)。舅表舅表叔表弟(弟弟)、舅表舅表叔表弟婦(弟婦)。<入贅>姨曾外祖母(姨太姥姥)、姨曾外祖父(姨太姥爺)。舅表姨祖母(姨奶)、舅表姨祖父(姨爺)。舅表舅表姑母(姑姑)、舅表舅表姑父(姑夫)。舅表舅表叔表姊(姐姐)、舅表舅表叔表姊夫(姐夫)。舅表舅表叔表妹(妹妹)、舅表舅表叔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舅祖父(舅爺)、姨表舅祖母(舅奶)。姨表姨祖母(姨奶)、姨表姨祖父(姨爺)。四姻家:三族外來女:外曾外祖岳父族:(外祖岳母族)姻親(外祖岳母七族):外曾外祖岳父(太姥爺)、外曾外祖岳母(太姥姥)。舅外祖岳父(舅姥爺)、舅外祖岳母(舅姥姥/妗姥姥)。舅表舅岳父(舅舅)、舅表舅岳母(妗妗)。舅表舅表大舅兄(哥哥)、舅表舅表大舅兄婦(嫂嫂)。舅表舅表小舅弟(弟弟)、舅表舅表小舅弟婦(弟婦)。<入贅>姨外祖岳母(姨姥姥)、姨外祖岳父(姨姥爺)。舅表姨岳母(姨姨)、舅表姨岳父(姨夫)。舅表舅表大姨姊(姐姐)、舅表舅表大姨姊夫(姐夫)。舅表舅表小姨妹(妹妹)、舅表舅表小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舅岳父(舅舅)、姨表舅岳母(妗妗)。外曾外曾外祖父族:(姥姥的姥姥)(外曾外祖母九族):外曾外曾外祖父(祖太姥爺)、外曾外曾外祖母(祖太姥姥)。舅外曾外祖父(舅太姥爺)、舅外曾外祖母(舅太姥姥)。舅表舅外祖父(舅姥爺)、舅表舅外祖母(舅姥)。舅表舅表舅父(舅舅)、舅表舅表舅母(妗妗)。舅表舅表舅表兄(哥哥)、舅表舅表舅表兄婦(嫂嫂)。舅表舅表舅表弟(弟弟)、舅表舅表舅表弟婦(弟婦)。<入贅>姨外曾外祖母(姨太姥姥)、姨外曾外祖父(姨太姥爺)。舅表姨外祖母(姨姥)、舅表姨外祖父(姨姥爺)。舅表舅表姨母(姨姨)、舅表舅表姨父(姨夫)。舅表舅表舅表姊(姐姐)、舅表舅表舅表姊夫(姐夫)。舅表舅表舅表妹(妹妹)、舅表舅表舅表妹夫(妹夫)。<入贅子>姨表舅外祖父(舅姥爺)、姨表舅外祖母(舅姥姥)。姨表姨外祖母(姨姥)、姨表姨外祖父(姨姥爺)。姨岳父族:(姨岳母五族):姨岳母(姨娘)、姨岳父(姨爹)。姨表大舅兄(哥哥)、姨表大舅兄婦(嫂嫂)。姨表小舅弟(弟弟)、姨表小舅弟婦(弟婦)。<入贅>姨表大姨姊(姐姐)、姨表大姨姊夫(姐夫)。姨表小姨妹(妹妹)、姨表小姨妹夫(妹夫)。姨外祖父族:(姨外祖母七族):姨外祖母(姨姥姥)、姨外祖父(姨姥爺)。姨表舅父(舅舅)、姨表舅母(妗妗)。姨表舅表兄(哥哥)、姨表舅表兄婦(嫂嫂)。姨表舅表弟(弟弟)、姨表舅表弟婦(弟婦)。<入贅>姨表姨母(姨姨)、姨表姨父(姨夫)。誅九族就是把本家的九族所有人、本家的親家的七族、或者是九族的所有人,以及三姻親的五族或者是三族的所有人,都處死。然後是把所有九族以內的血親及其配偶處死。

  • 5 # 歐陽曉修

    這個問題大家往往沒有思考就回答了,誅九族裡的九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九族,先說九族最早是在《尚書·

    堯典

    》中出現的,是可以追溯的親脈。也就是常說祖宗十八代。

    我們再想想這誅九族的說法正不正確了。

  • 6 # 山西青鳥

    古代誅九族的概念很多,眾說風雲。起初的九族是指從自己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從自己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共九祖。

    後來擴大了範圍,引申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自己的一族。母族三,指外祖父的一家,外祖母的一家。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一家。

  • 7 # 海邊的卡夫卡5

    有多種學法,漢以來分為今文派和古文派,今文派認為九族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文派認為九族只是同姓宗親,從高祖到玄孫九代。我傾向於今文派說法,因為按古文派的同姓論,九世大家族不可能有,那麼皇帝的聖旨誅九族豈不成了廢話?從刑罰的實用性考慮,今文派父母妻的親屬圈子比較好認定,也可以實際操作。按周代族制,父族四,指的是父姓五服之內,姑母及其子,姊妹及其子,女兒及其子。母族三,指的是母的父姓,母姓,母的姊妹及其子。妻族二,指的是妻的父姓和母姓。這種說法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明代的方孝孺在靖難之役後被誅十族,其中就有母族和妻族,說明九族的說法是根據周代禮制的。

  • 8 # 王牌健言王健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上四+下四” 就是你的姓一族的,從曾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到下面的子,孫,重孫,曾孫,

    還有一種是所謂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親這一族殺四代人,母親這一族殺上下三代人,妻子這一族也要殺上下兩代人

  • 9 # 青史回聲

    誅九族,我們在很多相關影視劇中看到過,一般是犯了大罪,比如造反、犯了謀反之罪。也就是“株連九族”。

    那麼它是指那九族呢?最傳統的說法就是:父親那一輩四族、母親那一輩四族、加上你的妻子兩族。

    那是它是怎麼來的呢?戰國時代,秦國商鞅變法所實行的殘酷刑法,有一條就是一人犯法,若親朋好友不舉報,一同連坐。這就是夷三族法。後來隨著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的不斷完善,也就出現了“株連九族”。

    不過你們不要以為滿門抄斬和株連九族是一樣的,株連九族範圍更大,而滿門抄斬是指除了自家人外,包括你的下人、丫鬟,還有你養的畜生,也就是隻要在你家幹活的,全部抄斬,一個不留。

    是不是封建社會的刑法有點殘忍,不過這是封建社會的詬病,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在那個年代,但凡留下一絲絲仁義,等待的就只有你以及你全家的滅亡。在你投入古代政治鬥爭上,或者你決定謀反的時刻,你就要有做失敗者的準備。

    不過也有被株連九族更高的,就是株連十族,外加一個親朋好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成祖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

  • 10 # 蕭大俠學堂

    誅九族

    誅九族來自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九族”指親屬。“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古代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係。古代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隨著時代的變遷,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變化,其親屬之意已經淡出,變成了對與之有關的一切人的泛稱。

    誅三族 或曰“夷三族”。而對於三族的說法,亦有不同。有說,父母、兄弟、妻子是三族;另說,則以父、母、妻為三族;亦有以父、子、孫為三族的說法。而於秦末時期被處以誅三族的丞相李斯和宦官趙高就是史例之一。誅十族 史上發生了唯一一次,在於明朝明成祖登位之時。被處以者為當時威望甚高的方孝孺。靖難之變後,燕帝登基,但方孝孺認為朱棣篡位,所以朱棣命其起草即位詔書,他寧死不從,更予以辱罵,於詔書上寫上“燕賊篡位”。屢命不從,朱棣終以誅九族相脅,然而他仍義無反顧地說:“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終朱棣把其學生歸入第十族,連同原來九族一併誅殺。最終共誅殺八百七十三人,因此事下獄及被流放充軍者亦數以千計。 以上只不過是虛構的事實,歷史並非如此。其實誅十族是後人穿鑿附會而成。 《明史》中的記載是“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也就是說明成祖只殺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根據另一則史料《立齋閒錄》裡面的記載是:“今校南京錦衣衛鎮撫司監簿除前編缺壞外所存簿籍載正學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諒經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孫起宗起成起莊小荀居安淵勝族孫崇儉等”。根據《立齋閒錄》的記載被殺的這些人都是方家父系這一系的,沒有有母系和妻系的人名被列出。與《明史》中記載的“(殺)方孝孺,並夷其族“可以相互印證。  所謂誅十族只不過是後人為了造成戲劇性的效果,誇大事實所產生的。九族定義 株連九族是古代刑罰族誅的一種,從古代族誅的實際情況看古代九族應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裡的族人指直系親屬和配偶)

    其一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其二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伍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來越來越殘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我們將九族(五服)又分為、一族(一服)、三族(二服)、五族(三服)、七族(四服)、九族 (五服)。出九族(出五服)。

    我們又把親戚分為,本家(我家)、姻家/親家(老婆、媽媽的孃家)、三姻家(丈母孃、姥姥的孃家)、四姻家(姥丈母孃、太姥姥的孃家)、五姻家(姥丈母孃、太姥姥的姥姥家)。

    誅九族就是光誅九族以內的親戚、姻親戚。所以根據自己本家的遠近,有的姻九族就不用誅連了。比如姨父、舅母的父母、兄弟、兄姊、弟妹、侄男、侄婦就不用誅連了。

    父族四是指:株連父族上下4代。也就是父九族。

    母族三是指:株連母族上下3代。也就是母七族。

    妻族二是指:株連妻族上下2代。也就是妻五族。

    從女性的角度:

    父族四是指夫族四:株連夫族上下4代。也就是夫九族。

    母族三是指父族三:株連父族上下3代。也就是父七族。

    妻族二是指母族二:株連母族上下2代。也就是母五族。

    誅九族就是把本家的九族所有人、本家的親家的七族、或者是九族的所有人,以及三姻親的五族或者是三族的所有人,都處死。

    然後是把所有九族以內的血親及其配偶處死。

    此等殘酷的刑罰讓人聞風喪膽,人命如草芥,殺人如草不聞聲,實在讓人痛心疾首。

  • 11 # 落II神

    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攻克南京, 建文帝下臺, 朱棣要求大學士方孝儒起草登基昭書, 方孝儒誓死不屈, 在昭書上寫下:燕賊篡逆(朱棣當時被封燕王,封地燕京,今北京)。朱棣一怒之下,將他凌遲處死,滅十族,古時最多滅九族,方孝儒是一名老師,加上他的學生,共十族。

  • 12 # DATA說

    誅九族應來自於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

    所謂九族,從己身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總共九族。所謂十族,外加門下學生,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

    “九族”也是指親屬。但“九族”所指,同樣諸說不同。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孃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係。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隨著時代的變遷,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變化,其親屬之意已經淡出,變成了對與之有關的一切人的泛稱。

    歷史上被誅九族的比如:胡惟庸。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

  • 13 # 文字加工廠
    說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說法二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這傢伙連朋友學生也算上了,算作第十族)。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透過一場政變而獲得的。靖難之變後,朱棣登基,但大臣方孝孺認為朱棣篡位,所以朱棣讓他起草即位詔書,他寧死不從,更予以辱罵,在詔書上寫上“燕賊篡位”。屢命不從,朱棣以誅九族相脅,然而他仍義無反顧地說:“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最終朱棣把其門生朋友歸入第十族,連同原來九族一併誅殺。最終共誅殺八百七十三人,因此事下獄及被流放充軍者更是數以千計!現如今對於犯有嚴重罪行的人,也只是對其個人懲處,不涉及他人,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

  • 14 # 使用者59855100087

    現在我們看歷史劇尤其是皇宮戲,往往會將要案重犯"九族"誅殺,可謂慘不忍睹。那麼“誅九族”所說的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

    誅九族最早來自於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直到清末後結束。其中的九族是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具體如下圖所示。

    是不是很恐怖?好在人類文明在進步,如今法律一人做事一人當,再也沒有歷史上曾有過的"誅九族"誅聯酷刑了。

  • 15 # 小螞知道你知道嗎

    誅九族來自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古代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係。古代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的觀念逐漸改變,因而誅九族得以廢除。

    歷史上最後一個被誅九族的人叫——胡惟庸。

    明朝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得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

    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

    這波事兒為正史記載,但是後人認為疑點很多,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查資料,說多了就跑題了喂~

  • 16 # 順其自然137001331

    父族,母族,妻族。我看古代的法律挺好。生了孩子整個家族都教育。過得都是大日子。看紅樓夢就知道了。不像現在親戚都疏遠了。因為那個時候要是教育不好連累一個家族。現在不會連累別人了,所以你沒事還好一旦有事了親叔叔大爺都是看熱鬧的人。

  • 17 # Judge01

    戰國: 孟賁

    秦:李斯,

    西漢:韓信,灌夫,主父偃,李陵家人,衛青家人,霍光家人,王莽,

    東漢:竇憲,鄧鷺,梁翼,

    三國: 曹操

    唐:徐敬業,來俊臣,

    明:胡惟庸,李善長,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連子寧,卓敬 胡惟庸 呂留良 方孝孺被滅十族

    說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選自國文參考書第九課) n 說法二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

    生活在古代,死的時候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假如讓我選擇願意生活在那個朝代,答案,宋朝。或者姓孔。

  • 18 # 燕廷愛文章

    古代被株九族的人,通常是冒犯皇族的人,要麼就是謀反,要麼就是其存在威脅到了皇族的威嚴或者說地位,皇帝就會對其實行株九族這個極其嚴重的處罰,這不是說被株九族的人都是壞人,有的甚至是開國元勳,勞苦功高,也正是由於它的功勞,皇帝怕他會功高蓋主,就會以各種理由和手段對其實行株九族,簡單來說就是讓跟他有關係的人,都得死。

  • 19 # 出門遇到奧特曼

    說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選自國文參考書第九課)n 說法二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n 相關故事:安徽鳳陽朱元璋,以一孤苦無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兒,做過牧童、小和尚、行乞緣,最後投效郭子興軍,身經百戰,歷時十六載,終於驅逐元虜,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太祖自小父母雙亡,兄姊五人或死或離。人單丁薄,無奧無援,即位後卻大大地發揮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本能,總計生下二十六個兒子。太祖又鑑於隋、唐君主大權旁落藩鎮,導致衰亡,又以宋代內重外輕,以致外侮紛至沓來,亦導致亡國。乃分封諸子,雖「分封不錫土,列爵不臨民,食祿不治事」以資預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歿,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遺詔傳位於太孫允炆。所謂九族,從己身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總共九族。所謂十族,外加門下學生,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是也。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帶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以今日觀點,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權」中勢力極大,若方孝孺肯表態,文官系統就可收編,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門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這代表了當時江南民氣,導致朱棣不得不遷都燕京(今北京)。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 關於九族說法不一: 一種認為是從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為九族;另一種認為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為九族。n說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選自國文參考書第九課)n說法二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n相關故事:安徽鳳陽朱元璋,以一孤苦無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兒,做過牧童、小和尚、行乞緣,最後投效郭子興軍,身經百戰,歷時十六載,終於驅逐元虜,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太祖自小父母雙亡,兄姊五人或死或離。人單丁薄,無奧無援,即位後卻大大地發揮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本能,總計生下二十六個兒子。太祖又鑑於隋、唐君主大權旁落藩鎮,導致衰亡,又以宋代內重外輕,以致外侮紛至沓來,亦導致亡國。乃分封諸子,雖「分封不錫土,列爵不臨民,食祿不治事」以資預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歿,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遺詔傳位於太孫允炆。所謂九族,從己身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總共九族。所謂十族,外加門下學生,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它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是也。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帶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以今日觀點,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權」中勢力極大,若方孝孺肯表態,文官系統就可收編,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門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這代表了當時江南民氣,導致朱棣不得不遷都燕京(今北京)。

  • 20 # 笑搞

    族刑的概念在古代有多種解釋,主要是有三族、九族之分。三族者,一說"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為"父族、母族、妻族",到底何者為是,古人對之也有歧見。現在一般認為前者較為準確。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大可不必細究。因為古代的所謂"夷三族",本身便是一種極具任意性的濫刑。

    這種任意性一方面表現在物件方面,到底什麼樣的犯罪適用族刑,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統治者也不願制訂出統一的適用標準,而是由興所致、心血來潮地臨事議行。只要最高統治者認為罪大惡極,必欲置之極刑、大開殺戒而後快的犯罪,都可能成為族刑的目標。

    任意性的另一方面,則表現在範圍上。以族刑懲治重罪,意在斬草除根,以儆它人,法律上不預先劃定範圍,可以迎合統治者針對不同案件,因事因人而作出不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族既可能是"父母、兄弟、妻子"、也可能是"父族、母族、妻族"。我們也不妨將前者視作嚴格意義上的,將後者視作擴大意義上的。

    至於"九族",也有異說,或謂"上自高祖,下至元孫,凡九族":或謂"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參見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刑制考》)。其實,九族應為一虛稱。在我們的文化中,"九"是最高之數。故九族之說恐非一一落實的實指,乃是概括性地包容與之有親緣關係的所有宗支族系。在古代,九族之誅往往施之於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獄煉成,只要是與犯罪人沾親帶故,都將受到無辜株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部為什麼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