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方鵬
-
2 # 人間山水貴
北漢所處之地自古就是易守難攻之地,而且太原還有楊業那樣的名將鎮守,自然不會輕易被攻破。不過北漢畢竟只是彈丸之地,根本沒有能力與中原政權相抗衡,只是北漢有一個強大的外援——契丹,這也是北漢政權能夠延續的根本原因。
柴榮和趙匡胤都不是因為打不過北漢才沒收復北漢,而是擔心與北漢長時間對峙會讓契丹有可乘之機,加上當時南方諸國尚未平定,為了穩固後方,不得已才退兵。其實趙匡胤差一點就滅掉了北漢,當時趙匡胤已經擊退了契丹的兩次援兵,太原也被大水淹了數月,即將城破,只是恰在此時軍隊中出現了瘟疫,且契丹又有捲土重來的趨勢,趙匡胤為了穩妥起見才退兵。不過就在趙匡胤撤兵沒多久,太原城牆就開始大片大片的倒塌,只能說天意如此。
到了趙光義時期,南方諸國已經基本平定,宋朝實力也進一步增強,於是宋太宗決定按照趙匡胤的路線和方針再次攻打北漢。結果契丹援兵再次被擊敗,北漢在圍困數月且無外援的情況下被迫投降。
趙匡義能打敗北漢並不是說明他的軍事能力比柴榮、趙匡胤強,主要還是因為國家的基礎已經打牢,滅亡北漢只是順勢而為。
-
3 # 語說漫談
在古代統兵打仗的皇帝是不太多的,我們縱觀歷史,也就是那麼一小撮皇帝而已,比如漢朝的劉邦和劉秀,三國的劉備,南北朝的劉裕、陳霸先,唐朝的李淵和李世民,五代的開國君主基本上出身於藩鎮,自然都是會統兵作戰的皇帝,宋朝的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元朝成吉思汗以及元世祖忽必烈,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等等,我們先不去評說他們的軍事水平高低,至少他們這些皇帝在軍事上都有一些拿得出手的戰績了。
問題中的三位皇帝,後周武帝柴榮(準確的將應該是郭榮),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都是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柴榮和趙匡胤武將出身,趙光義也統兵北伐北漢以及契丹,尤其是北漢政權從郭威時期就存在,一直到趙光義才徹底解決,中間經歷了柴榮和趙匡胤這樣兩代軍事統帥型的皇帝,怎麼就沒有將北漢滅掉,反而讓後面軍事能力並不是如何突出的趙光義撿了便宜呢?
第一個原因是戰略的問題。北漢這個政權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他與五代中的後漢是分不開的,後漢的建立是因為遼太宗消滅了後晉,然後身為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南下建立了政權,這裡攀附劉邦的後人建立了後漢政權,劉知遠離開河東的時候,留下了弟弟劉崇鎮守河東,後面僅僅四年後,郭威就滅了後漢建立了後周,再這樣的情況下,北漢也就成為了延續後漢的存在,而北漢的國土比較小,主要就是如今的山西北部地區。
我們都知道柴榮是一個有大志氣的皇帝,曾經許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如果歷史能夠給他機會的話,也許能夠開創出一個大一統的新王朝,他在位時期可以說是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北破遼國,連續攻克三關三州之地,如果不是因為生病不得不返回,真的能夠讓後周重新奪回燕雲十六州地區了,對於國家的統一大業,柴榮是採用的先難後易的策略,在平定中原地區後,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契丹身上,因為他在看來北漢身後也有契丹的身影,如果將契丹打敗,其他諸如北漢、南唐這些小政權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所以柴榮沒有攻打北漢,這是他的戰略問題有關係,他是先難後易,先北後南的策略。
而趙匡胤在上演“黃袍加身”戲碼之後,對於宋朝的制度做了改變,利用一場酒宴將一大批軍事將領推出歷史舞臺,這對於宋軍的戰鬥力是有影響的,當然重文輕武也是從他開始的,面對統一的問題,趙匡胤吸取了他前任老闆的經驗,採取了先易後難的問題,所以我們就能夠看到趙匡胤上臺後先是平定荊南,也就是如今的湖南地區,然後出兵消滅後蜀政權,看到這個名字大家也能夠明白,這裡主要就是如今的四川和重慶地區,荊南和後蜀滅亡,吳越和南唐紛紛臣服,南漢拒絕,然後就是趙匡胤消滅南漢政權,這個政權主要在如今的兩廣地區,這樣江南也就剩下一個南唐了,南唐後主李煜暗中備戰,在滅亡南漢兩年之後,北宋發動了攻滅南唐的戰爭,等到南唐滅亡後,只剩下北漢,如果將北漢徹底消滅,也就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了,可惜南唐滅亡的第二年,宋太祖趙匡胤離奇去世了,自然趙匡胤也就沒有機會消滅北漢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北漢有靠山,這就是北方強大的遼國了。劉崇在山西建立北漢的時候,就已經向遼國投靠了,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北漢想要生存下去,自然要有一個靠山了,而它北面就是強大的契丹,而契丹也需要北漢,兩者自然一拍即合了,契丹的實力有多強大,問問宋朝君主也就知道了,就是遼國最後亡國的時候,宋軍都不是對手了,可以說在和遼國的對抗中,宋軍很難佔到便宜,除了幾次打退契丹的進攻而已,有這樣的一個靠山,自然不是中原王朝輕易招惹的,所以我們看到柴榮穩定中原後,主要攻打契丹,在他看來解決了契丹問題北漢也就很好解決了,但是還是派出軍隊防備北漢,防止他出兵干擾,而趙匡胤壓根就先不去觸碰契丹,反而將江南等一系列割據政權解決了,可以說北漢受到了遼國軍事上和經濟上的支援,如果攻打北漢也就等於招惹契丹這個“硬骨頭”,趙匡胤自然是不幹的,所以北漢才能夠避免被柴榮和趙匡胤攻擊消滅。
第三點原因是地形的原因。山西的地形非常適合防禦作戰,要知道山西西面是黃河,這是天然的屏障,開封之所以能夠成為五代以及宋朝都城,除了漕運的原因外,還因為他北面靠著黃河,這就是天然的優勢,黃河東面是呂梁山脈,也就是說如果敵人從西面黃河入侵的話,過河就很有難度,渡過黃河之後就是高大的山脈,從山谷地帶進軍,本身就容易被防禦,而山西東面是太行山脈,而北面也是山脈,還依靠著契丹的遼國,自然不用擔心敵人從北面入侵了,這樣的地理環境,劉崇想要“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這也是儘管柴榮和趙匡胤兵強馬壯,依舊在太原城下連續吃癟的原因了,這就是他的地形的因素了。要知道山西這裡真的是龍興之地,李淵的唐朝以及五代中的後唐、後晉和後漢都是從這裡起家的,這就是北漢佔據了非常有利的地形了,另外閻錫山能夠成為民國的一個軍閥,能夠憑藉著山西對抗蔣介石,也就很說明問題了。
那麼趙光義怎麼能夠解決北漢呢?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解決了南方的問題,讓宋朝沒有了後顧之憂,其實這裡面趙光義沾光了,如果趙匡胤在多活幾年的話,北漢的問題一定也能夠解決,在北宋傾盡全力攻打北漢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了問題,此前無論是柴榮還是趙匡胤,在沒有完全解決後顧之憂的前提下,怎麼敢舉全國之力攻打北漢呢?但是趙光義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這個問題,所以能夠調集組織大量的軍隊,再加上戰略正確,宋軍採取圍點打援的方式,將支援的遼軍打得大敗,這樣剩下一個沒有援軍和糧草救濟的北漢,怎麼能夠阻擋曹彬和潘美等名將的進攻呢?當然遼軍慘敗也與遼國自身判斷有關係,沒有意識到北宋滅亡北漢的決心,也正是因為輕鬆的打敗了遼軍,讓趙光義錯誤的認識了契丹的軍力,所以才會在滅掉北漢後盲目發動攻打契丹遼國的軍事行動,當然結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北漢能夠挺過柴榮和趙匡胤時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地形環境和靠山契丹的支援,再這樣的情況下,柴榮和趙匡胤分別做出了他們認為非常適合的戰略,無論是誰都沒有將北漢當做最先消滅的對手,也就讓北漢能夠延續將近30年時間,成為了最後一個被消滅的五代十國政權了,等到趙光義繼位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也就解決了北漢的問題了。
-
4 # 崑崙墟
當初橫掃山東6國的秦軍,最後被一群農民起義軍給滅了。14年世界盃德國傲視群雄7:1橫掃巴西,18年被韓國2:0。
回覆列表
北漢之所以屹立二十八年才倒,倒不是因為它有多牛,而是它的盟友遼國牛,最根本的原因,後周與宋朝都執行王樸和趙普的先南後北戰略,不急於解決北漢問題,把初期的重心放在經營南方諸國上,趙光義適逢其會,在完成南邊統一程序後,揮師北上,打了兩次才迫得北漢主劉繼元出降,這是形勢使然,並不能證明趙光義比柴榮和趙匡胤高明。北漢一滅,宋朝也失去圍戰打援對付遼國的棋子,自此宋遼全面接觸,爆發大戰,直到澶淵之盟後才平息刀兵。
北漢是歷史名稱,它的國號是漢,是繼承劉知遠建立的後漢的,北漢第一任皇帝劉崇,是劉知遠的弟弟,也算根正苗紅。郭威在河北出兵打敗後漢隱帝的軍隊後,劉承祐被亂軍所殺,郭威入京掌握朝政,初期還不敢明目張膽稱帝,就假稱要立劉崇的兒子當皇帝,劉崇很高興。等到諸事準備妥當,郭威黃旗加身,建立後周當了皇帝,劉崇感於國仇家恨,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仍沿用後漢乾祐年號,治下僅有十二州之地。並向遼國乞援,約為父子之國,稱遼帝為叔,自稱侄皇帝,就此在遼國的支援下,與後周宋朝長期抗衡,有時還主動出擊,打得有聲有色。
柴榮在位與北漢打得最大型的一場戰爭是高平之戰,也是北漢主動出擊而成。劉崇在郭威死後,柴榮新立,認為南邊有機可乘,利用後周內部紛爭,人心未附時,向遼國請求援兵,北漢遼國合兵攻打後周,打敗昭寧節度使李筠部隊。柴榮審時度勢,不顧內部不穩的情況,堅決御駕親征抵抗北漢入侵。在高平之戰中,聯軍本來已掌握優勢,由於協調失誤等原因,被後周反敗為勝,柴榮乘勢斬殺軍中異心將領,一舉掌握部隊,把北漢打得丟盔棄甲,劉崇僅帶著幾個隨身將領突圍。趙匡胤也在這一仗中打出名頭,走上後周政壇高位。
自此之後,南邊政權後周北宋基本採取守北攻南的戰略,加上改朝換代諸事紛雜,倒真的沒有時間滅亡北漢,並非北漢實力強大到讓柴榮和趙匡胤無可奈何。加上遼國也有意讓北漢牽制南朝,以便從中取利,每次總是大力介入他們之間的爭鬥,化解危局。北漢第一次真正危險,是柴榮淮南之戰壓服南方政權後,主動出兵河北,準備奪回燕雲十六州,一路勢如破竹,如果這樣打下去,隨後就是收拾北漢,可惜因柴榮病死,事遂無成。到趙匡胤當皇帝時,把主要精力用在瓦解軍中將領兵權,建立法度和統一南方政權等事,還顧不上北漢,等到趙光義上位,才集中力量收拾了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