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伯虎42
-
2 # 星學長雜談
這個問題剛好我前幾期做的一個影片也說了這個話題,今天用文字的形式再來回答一下:
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假設一下,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首先,可以肯定,朱標不死,朱棣就不會反,反了也是註定失敗,我從四點來簡單地闡述一下:
一、名義:沒有合理的說辭,起兵就是死路一條
我們知道,朱棣起兵造反的名義是“清君側”,但如果朱標在世,以他那樣的威望和名聲,你清啥君側?你有什麼資格和藉口來清君側?
二、身份:嫡庶有別,庶子靠造反取代嫡子就是違背倫理綱常
朱棣差朱標好幾個等級,嫡子大於庶子是一級,嫡兄大於庶弟又是一級,嫡長兄大於所有又是一級。古代對嫡庶等級特別在意,嫡子才是主子,何況朱標是朱棣的嫡兄,還是嫡子中的長子,更是天經地義的繼承人。
三、威望:有威望才能服眾
朱標從小跟著老爹朱元璋打江山,經歷大風大浪,加之為人寬厚,元老悍將都心服,而且作為長兄有擔當,維護弟弟們,弟弟們個個尊敬他。朱標造反不會有其他藩王會鋌而走險地跟他聯合,還有可能調過頭來對付他。
四、班底:班子懸殊太大,沒有贏的希望
朱標不死,很多功臣朱元璋沒必要殺,猛將謀士都是留給朱標的。朱棣雖然軍事水平可以,但也不會好過百戰名將藍玉,朱標不死,藍玉這種指定的保鏢也不會死。還有一大堆的被朱元璋殺掉的能力超群的人也不會死,這樣一來,燕王對抗朱標的結果毫無懸念。
所以綜合來看,朱標都完爆了弟弟朱棣。除非朱棣瘋了才會造反!
-
3 # 君臨天下Q
自古無情帝王家,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謀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然而,在朱允炆未被朱元璋確立為皇位繼承人之前,明朝的皇位繼承人是朱標。如若不是朱標英年早逝,也許,大明朝的歷史就要被改寫。
若果朱標未英年早逝,以朱標在諸王中威信,朱棣也不會去造反,反而可能會誓死效忠朱標。
首先,朱標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其眾多兄弟中威望最高。
《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熟悉明朝歷史的粉絲朋友,對於朱標有所瞭解。朱標生性仁慈寬厚,無論在文武百官中,還是在其眾多兄弟中。朱標的口碑都十分良好。
傳聞每當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其他眾多藩王都曾經犯錯過,觸犯了國法,這讓朱元璋大為震怒,朱元璋欲按照國法處罰這些皇子。當朱標聽聞後,每次都是從中勸阻,為其犯錯的兄弟求情,調和關係。這讓朱元璋非常感動。
正是因為朱標為其眾多犯錯的兄弟求情,朱標在其弟弟們的心中地位甚高。自然,燕王朱棣對其也是心裡十分敬佩。朱標若不是英年早逝,明朝後面的歷史也就沒有朱棣事情了。
其次,朱元璋十分器重朱標。
“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衰。”從方孝孺對於朱標的高度評價,可以看出朱標深知民間疾苦,朱標若承繼大統,四海歸一,天下太平。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子,自小朱元璋就對其悉心教導,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朱標也從小就熟讀儒家經典。
朱元璋稱帝元年,就冊立朱標為皇太子,確立為未來皇位繼承人。朱元璋後期,為了鍛鍊朱標處理政務的能力,甚至放權給朱標,不僅讓朱標監國攝政,後面直接下旨,朝堂百官的檔案,一律先有朱標審批,然後在呈報朱元璋。
因此,在朱元璋信奉的嫡長子繼承製思想下,加之朱標在其眾多兄弟中的威信,朱標繼位,自然朱棣對其臣服。
貝勒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否則,大明後期歷史自然會被改寫。
-
4 # 浮世年華888
說什麼呢,朱標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兒子,早在做世子時,朱元璋就可以培養他為接班人。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后,就為太子朱標配備了強大的智囊團,政治班底,武將班底。
大明第一代文官武將都很支援朱標的,無奈,朱標太子天年不夾,英年早逝!再來看看燕王朱棣,只是一名庶出的兒子。從出身地位來說就和身為嫡長子的太子朱標差一大截。雖說朱棣武工謀略比較強,但和朱標的團隊比起來,朱棣和朱標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
如果朱標沒有死,順利登基做皇帝的話,可以肯定的說,朱棣絕沒有反叛的心思,只能安安穩穩的做燕王,盡心盡力守住北大門!
-
5 # 佳寧姐姐說歷史
朱標不死,請問朱棣敢造反嗎?借給他10個膽他敢嗎?他不敢造反就等於他連成為朱標的對手的機會都沒有。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但是晚年卻特別不幸,每三年死一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相繼去世,這讓朱元璋很是悲痛,特別是自己的長子朱標的去世,對他更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他的晚年變成了一個一孤苦無依的老人,表面上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其實背地裡特別的淒涼。
別看朱元璋子嗣眾多,妻妾成群但是在他心裡,只有馬皇后和朱標才是他的親人,多年來他一直潛心的培養著朱標,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有的時候甚至一些大事小事都放開手腳,讓朱標一個人單幹,他對這個兒子可謂是傾注了全部的心血。
朱標宅心仁厚,不像父親那般厲害,雖然他比較仁慈,但是也不代表他沒有能力,朱標還是很有能力的,一些事情辦理得妥妥當當,特別得心應手,朱元璋對他的辦事能力很是滿意,當朱元璋覺得接班人已經培養成功了,等自己百年之後就可以閉上雙眼了,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公元1392年,年僅37歲的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潛心培養了接班人,他的得力助手就這麼離去了,在心痛的同時更加讓他不知所措,他該怎麼辦?大明的江山以後怎麼辦?朱標去世,朱元璋由於年老體衰也變成了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他已經沒有能力和精力再培養一個讓他十分滿意的接班人了。
由於愛屋及烏,也害怕他在全國各地的各個藩王造反,他反其道而行之,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能力一般,且年紀尚輕,但是不管怎麼樣,作為爺爺的朱元璋是等不了,就這樣朱元璋去世以後,朱允炆繼承了皇位,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雖然能力一般,但是他卻聽信產業,一上臺就大力的削藩,他連續封掉了三個叔叔的王位,建文帝削藩這個事,在各位叔叔中間鬧得怨聲載道,人心惶惶。最無法忍受的就是皇四子朱棣,因為他覺得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經去世,皇位怎麼輪也得輪到他了,結果自己老爹把皇位傳給了侄子,這讓他無法忍受,但是更讓他無法忍受的是,弟弟一上臺就給侄子一個下馬威,這是要架空自己呀,所以朱棣帶兵浩浩蕩蕩的直奔南京來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靖難之役”,朱允炆哪是叔叔的對手啊,再加上那麼多的開國老臣,已經被爺爺殺的差不多了,在朱允炆的身邊,已經沒有了帶兵之將,沒辦法,他只有捱打的份。
總結:如果朱標活著,他繼承皇位,比較名正言順,因為他是嫡長子,再加上他對各位弟弟也都不錯,其他人也不敢說半個不字,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為他覺得皇位傳的不公平,如果傳給大哥朱標,那他絕對不會說半個不字,但是侄子就不一樣了,一直憋著一口氣的朱棣當然要反攻,因為他知道侄子雖然人多,但都是小兵,有個幾萬十幾萬二十幾萬的人馬,沒有帶兵之將沒有用,所以說能搶他為什麼不把皇位搶回來?
-
6 # 王秋實愛畫畫
據說朱元璋年輕的時候南征北戰無暇顧及子女,太子朱標跟著母親馬皇后拉扯著幾個弟弟長大成人,在朱棣他們心裡,朱標不止是大哥,還跟爸爸似的,就憑這一點我也相信如果朱標不死,朱棣絕不會反,並且還會十分擁護。
-
7 # 用花季來溫暖眼瞳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養了27年的接班人朱標病逝。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會反抗嗎?我認為不會,原因如下:
1.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讓朱標的地位不可撼動
朱元璋在自立為吳王時,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給朱標配備了許多名士來“輔導”朱標。在這說幾個有名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至今背不下來)、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朱元璋稱帝后,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令其參與國事,協助他處理日常政務。
朱標也就是“皇儲”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嫡長子是什麼概念?在封建社會里,朱棣是沒有膽量和理由敢來挑戰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封建秩序。如果朱棣反對嫡長子,其實是對全天下的嫡長子地位的挑戰,這是要與天下為敵的。畢竟朱棣很清楚這一點的。
2.朱標的威望和能力在當時很高
朱標從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經歷刀山火海,加上朱標為人仁慈,不管是開國將領還是智囊謀士,都對他心悅誠服。而朱標作為長兄,處處維護弟弟們的權益,在朱元璋跟前屢次替兄弟說話,弟弟們都很敬重他。朱棣要是想反抗,估計還沒等朱標出手,北邊的幾個藩王先把他解決了。另外,朱標的治國能力也是很好的。
3.軍事實力差距太大
試想一下,如果朱標沒有死,則朱元璋不會清理功臣。在朱標去世之前,開國元勳傅有德、馮勝、湯和、藍玉等都還在世,朱元璋並沒有打算處置他們。朱元璋認為以朱標二十多年的參政經驗與威望,是能駕馭的了他們的。但對朱允炆來說,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隱患,朱元璋深知這一點。
而朱棣起兵的原因是朱允炆的削蕃政策,事實上朱允炆也是太著急。但是已經削藩。朱棣起兵也屬於被逼無奈。況且朱棣才帶了800騎兵打到南京,這本身就是個奇蹟。
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朱標的死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的歷史,當然,我們可以暢想一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8 # 佳寧說歷史
如果朱標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不會造反,所以也談不上對手一說。
朱標十三歲,被朱元璋立為太子,25年來一直勤勤懇懇的跟隨著朱元璋左右,朱標雖然貴為太子,但他不驕不縱,對各位大臣弟弟妹妹更是愛護有佳,如果弟弟妹妹犯了錯,朱元璋要去懲罰的話,朱標會第一個站出來求情,所以他的兄弟們中的威望十分高 。
《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朱標是漢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他待人仁慈寬厚,且辦事頗有能力,二十幾年來,朱元璋一直潛心默化,盡心竭力的培養著朱標,朱標除了仁慈,沒有父親那般心狠手辣之外,能力和父親不相上下,這讓朱元璋頗為滿意,如果就這麼下去,會是一個很美好的結局,朱棣也會一直乖乖的做個藩王,而這一切隨著朱標的離去改變了。
1392年,年僅38歲的朱標去世,他的的離去給了朱元璋當頭一棒,對,預示著他多年的心血和潛心的培養,將付之東流,繼承人必須重新選擇,按照平常人的思維,朱家的太子,二子,三子都已經去世,這回肯定輪到老四朱棣了,朱棣也肯定做好了,當好一個繼承人的準備。
但是讓朱棣萬萬沒想到的是,死了三個哥哥,皇位竟然還不是他,而是哥哥的孩孩子,也就是他的侄子朱允炆,朱元璋這個決定讓朱棣很是惱火,但是他又不敢說什麼,只能打掉牙往肚子裡咽。
結束語:話說朱棣後來選擇造反,一來是因為他有野心,二來是因為朱允炆削藩,影響到了他的利益,他才不得不反抗,也剛好藉著這個苗頭可以名正言順造反,達到稱帝的目的。如果朱標活著,也不會做出這樣的削藩決定的,所以朱棣也不會造反,更談不上對手一說。
-
9 # 毛璟波
這個觀點沒有意義,朱標是大哥,對弟弟們都不錯,有他在,朱棣不敢造反,而且,藍玉也會輔佐朱朱標,看來你一點不懂歷史
-
10 # 畫素說
謝謝邀請,簡單的說吧,朱標不死,朱棣敢反麼?朱棣只會老老實實做自己的藩王,別的什麼都不必說了,他連對手都談不上。
朱元璋在自己還沒當上皇帝的時候,在自己剛當上了吳王的第一時間,便將把朱標立為世子,告這便是告訴自己手底下的人,在自己百年之後朱標便是你們的主公了。隨後派大儒宋濂、大將徐達等為朱標老師,這等於將政治資源向朱標傾斜。而朱元璋自己更是一有空閒,親自上陣指導朱標。
大明立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立朱標為皇太子,開府東宮,同時令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宗異、胡廷端、廖永忠……耿炳文,鄧愈、湯和,劉伯溫等兼任東宮官,為太子效力。這一批人幾乎囊括全部的大明開國功勳,也就是說朱標的東宮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小朝廷了。
此外,朱元璋外出征戰時,還時不時搞個太子監國,凡大事奏東宮太子審批。而朱標也很上道,將國家大事處理的井井有條,且在朝中文武大臣間積累了足夠的威望,可謂是“雙日其輝”,文臣武將們第一認朱元璋其次便是太子朱標。可以說朱標是人心所向,他繼承皇位沒有一個人敢說一個不字,這裡包括朱棣。
接著我們來講講朱棣造反的問題,和朱標不死朱棣敢不敢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是對朱元璋隔代傳位的不滿,以及自己侄子建文帝的逼迫,或許朱棣本身就不想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在上位之初,大權未穩的情況下,貿然聽從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進行削藩,且首當其衝的便是鎮守北京且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而引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那麼如果朱標不死的話呢?朱棣當如何自處?
如果朱標不死,首先第一點朱棣沒了起兵造反的理由與契機。處理政務多年的朱標自然知道“貿然削藩”的風險係數有多高,朱標自是不會這麼做,如此一來朱棣自然沒有造反的理由和契機。
哪怕朱棣真的造反了,前文已經說了朱標深得人心,在朝中文臣武將中擁有極高的威望。有著朱元璋前面樹立起來的朱標為大明王朝第一繼承人的觀念,加上朱標自身的賢良與威望,朝中大臣、在外的軍隊、民間的百姓他們都只認朱標。
而且,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晚年之所以屠戮功臣,便是因為朱標病逝的原因,朱元璋害怕年輕的朱允炆鎮不住這些驕兵悍將們,才將他們一一屠戮。但,朱標不死這個情況便不會發生。藍玉等人都在,且他們都服朱標,更為朱標所用,任朱棣多麼驍勇善戰,但他也只是藍玉帶出來的。
憑此一點,朱棣別說起兵,估計連這個念頭都不會有,因為有那無異於送死。所以朱標不死,也就沒有朱棣什麼事了,他只會老老實實的鎮守北京做個潘王。至於,將朱標與朱棣做對比,實則有點多餘,因為二者沒有可比性。
-
11 # 小匙子凌凌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絕不是朱標的對手……
第一,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名正言順的太子,名位早定。而且朱標禮賢下士為人謙恭,深得人心。朱標在,朱棣不敢造次!
第二,文治武功出眾,文治方面,朱標多次監國深得聖心,理政能力突出!武功方面,雖不尚武,但朱標從小跟在朱元璋身邊南征北戰並得到徐達、常遇春的指導!
第三,朝廷兵力遠超朱棣。朱棣起兵之時才幾萬人,而朝廷有幾十萬人,如果朱標不死,他的武將集團也會保留下來,在有猛將有明君的情況下,朱棣沒有資本與之抗衡!
所以說,朱標如果不死,朱棣絕不是朱標的對手……而且朱棣不敢造反
-
12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朱標如果沒有死的話,他作為理所當然的嫡長子,事實上的太子,肯定將會當登上皇位,成為九五之尊,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質疑他的。而其他的兄弟肯定都會服從朱彪這個大哥,所以朱標在法理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壓倒性的優勢。
光從這一點上講,燕王朱棣就很難起造反之心,因為在名正言順的優勢下,燕王朱棣如果敢造反,恐怕會死得很難看。因為朱標死的早,沒有當上皇帝,所以現在的史書都把朱標描述成為一個文弱書生,似乎朱標並沒有什麼能力。但事實上,朱標在朱元璋還是當笑王的時候,就開始悉心教導,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他的真實面目絕對不是一個文弱書生,絕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
而且晚年朱元璋大殺功臣,主要是因為朱標的早死,導致朱元璋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但是又擔心朱允炆無法控制這些功臣,所以將功臣屠戮一空。而朱標還在世的話,朱元璋大可用不著這麼幹,至少會給朱標留下一些能臣武將。有這些人在的話,借朱棣十個膽子也不敢去造反,因為即使最後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一個長興侯耿炳文,就給朱棣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朱允炆在削藩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的失誤,並且他聽信齊泰,黃子澄的一些書生之言,事實上極大地擾亂了朱元璋在死前留下的佈置。只要朱元璋的這些佈置不被破壞的話,朱棣也很難去造反。而執政經驗豐富的朱標還在世的話,他肯定不會去幹這種傻事,也就是政治經驗比較弱的朱允炆才會胡來。
總之朱棣因為登上了皇位,所以後人才神話他,似乎多麼多麼厲害。但事實上即使面對朱允炆,朱棣造反幾乎都是九死一生,面對實力更為強大的朱標,朱棣敢造反,絕對是活得不耐煩了。
回覆列表
假設懿文太子朱標不死,正常繼位,那麼不要說他是不是四弟朱棣的對手,就是借朱棣一百個膽子,身為藩王的朱棣也不敢如同後來一樣謀反,更加不要提朱標是不是朱棣對手這樣的話。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舉證一下:
首先正面的例子----宋太祖趙匡胤,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大將,早在後漢乾佑元年(948年)就投奔郭威,參與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在時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軍中出生入死,屢立戰功,深得重用。
後漢乾佑四年、後周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取代後漢,建立後周。因為之前所有兒子都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殺害,於是立外侄柴榮為晉王、開封府尹(就是皇儲),更名郭榮,作為繼承人。此時的趙匡胤為開封府馬軍直使,跟隨柴榮鞍前馬後,被倚為心腹。
廣順四年(954年),郭威去世,柴榮毫無懸念的繼承後周,即後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後,勵精圖治,立下“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壯志,並在之後整軍備戰、減免賦稅、修訂刑法;後周得以強大,所佔據的中原地區經濟也開始繁榮。
在周世宗開展的對外征戰中國,先後擊敗北漢聯合契丹的進犯;擊敗後蜀,獲蜀地秦、鳳、成、階四州;南方大敗南唐,長江以北唐地淮南十四州全部被後周奪取;尤其是北方擊敗契丹,奪回了被後晉石敬瑭所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中的瀛、鄚兩州以及不在十六州其中的寧州、易州,及淤口、益津、瓦橋三關。
在一系列作戰中,趙匡胤都是周世宗麾下最為重用的大將,為周世宗南征北戰,建功立業,對於周世宗本人也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因功勳卓著,趙匡胤被授予兩鎮節度使,殿前都點檢。
周世宗在世時,趙匡胤可以說極為忠心,聽從指揮,毫無怨言,並對於周世宗的命令絕無二話,貫徹徹底。這個時候的周世宗,絕不會想到自己的頭號大將會篡奪後周社稷。而趙匡胤自己,恐怕也是將位極人臣作為自己的畢生目標,而不會生出其他念頭。
顯德六年(959年),就在周世宗出兵伐遼,並取得巨大成果的途中,他卻突然患病,並迅速病危,只得撤軍回師。
半個月後柴榮病逝,最大的兒子也不過七歲,最高權力的突然空懸,給了手握大權的趙匡胤巨大機會。之前對於皇位想都不敢想的趙匡胤,手握兵權,又失去了周世宗這個使自己敬畏服從的君主,在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下,終於“黃袍加身”,自導自演了篡位好劇,把天下從自己尊敬、敬畏的君主身後奪過來。
如果朱標不死,那麼他在太祖去世後,自然是大明毫無懸念的繼承人,會波瀾不驚的接過太祖傳下的皇位,繼位為君,延續大明正統。另外,朱標自十二歲開始,就在太祖的安排下學習處理朝政,多次監國,在大明朝野眼中,他就是不折不扣地皇室儲君,法統、道統、人心所在。而燕王朱棣,不過一個庶子藩王,即使是之前在對北元作戰中建立功勳,在別人眼中也是覺得理所讓當然,不過是完成一個臣子、皇子的應盡義務和責任,至多是優秀的大明親藩、太祖的優秀兒子。
誰也不會因此認為他可以越過二十年的太子,憑藉功勞挑戰皇儲位置,就是朱棣自己,在大哥朱標在世時,怎麼幻想也不會覺得自己可以挑戰大哥,憑武力奪取皇位,取而代之。如果他在朱標在世時動了造反念頭,並付諸於實施的話,恐怕還沒有走出燕王府的大門,就會被忠於朝廷的北平官員乃至於燕藩屬員們捉拿送交朝廷處理。
無他,儒家宗法制度及傳統忠君思想之下,沒有人會蠢到和一個毫無勝算的人合謀謀反,即使他是皇子,親王,手握大軍的統帥。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就是這個道理。
朱標不死,正常繼位後,朱棣基本上會像趙匡胤侍奉柴榮一樣,老老實實、畢恭畢敬地聽從命令,在朱標的指揮下,以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大明社稷出生入死、四方征戰,或許還會重現原本歷史上的五徵漠北,擊敗韃靼,維護大明江山的壯舉。所不同的是以燕王的身份來完成,而得到皇帝大哥的讚譽,成為國家柱石、宗室賢王、社稷棟樑,生前身後頗具令名,為後世景仰。其次反面例子,漢吳王劉濞,是高祖的侄子,二十歲受封吳王,封地東南三郡,佔據銅山鹽海之利。因為和漢室朝廷產生尖銳矛盾,在高祖死後,文帝在位時就生出了造反逆心,並因此準備近四十年,不遺餘力地策劃起兵作亂。
漢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六十二歲的劉濞,藉口朝廷“削藩”,聯合楚趙等其餘六國,擁兵四十萬,打出“清君側”大旗,起兵造反,這就是“七國之亂”。
起兵之初,吳楚聯軍來勢洶洶,大破漢軍與支援漢軍的梁王劉武(景帝親弟)軍隊,氣焰沖天,導致即將出戰的漢軍將領們居然為了出征去向商人們借貸都借不到,漢軍的作戰前景不為人所看好。
但是在以周亞夫為首的漢軍將領們率軍與叛軍相持,並擋住其兵鋒後,漢室朝廷的正統性優勢逐步顯現出來,各地的地方官員毫無疑問地支援朝廷,輸送糧草物資,以供軍需。而沒有參與作亂的諸侯王們也不願支援叛亂諸國,有的甚至出兵與叛軍直接對抗,協助朝廷。
叛軍在遇到漢軍強硬抵抗後,因為久久不能取得進展,從而導致士氣低落、行動遲鈍,開始出現大批逃亡。漢軍於是抓住機會,斷叛軍糧道,隨後趁叛軍慌亂時出奇兵襲擊,叛軍士卒沒有意志抵抗,紛紛潰散。叛亂禍首劉濞無法控制軍隊,只得倉惶逃竄,退到東越國躲避,最後被接到朝廷密令的東越王詐稱勞軍,騙出軍營斬殺,首級送交漢軍。其餘叛亂諸王在叛軍大敗後也紛紛自殺或被漢軍誅殺,叛亂灰飛煙滅。
整個七國之亂,從劉濞起兵,到漢軍平定叛亂,主要作戰前後不過三個月(趙國堅持最久,也不到一年),叛軍就大敗潰散,消亡殆盡。吳王劉濞做亂準備了將近四十年,他的吳國也是藩地廣闊,人口眾多,又佔據山川之利,多年的策劃,使得劉濞自己信心十足,自信滿滿,以為一旦出兵,擊敗漢室朝廷不在話下。但是事實給了他狠狠一擊,除了剛開始打了漢軍一個措手不及,佔了點便宜,在漢軍組織準備好之後,攜朝廷正統權威的優勢,號令天下,出兵攻擊叛軍的過程及身後的支援都遠遠不是叛軍所能相比的,劉濞無論宗法、道統、人心均不得合法性,為天下人所摒棄,所以才導致了三個月即遭遇慘敗,身死國滅。
綜上,如果朱標不死,正常繼位,那麼他就是大明理所應當的法統、道統所在,也是儒家宗法制度下大明世序的正統。莫說朱棣不敢謀反,即使退一萬步說,燕王腦袋被驢踢了,不管不顧地起兵造反,那麼只要身為皇帝的朱標一道聖旨,宣佈朱棣為叛逆,出兵討伐燕逆,朱棣即使再有軍事能力,燕藩諸將也跟隨朱棣一起作亂,朱棣能夠堅持的時間,不會比劉濞更長。
原因就是朱棣無論宗法、正統、人望等等方面的軟實力,絕不及朱標這個三十年的正統儲君萬一,沒有任何勝算。‘明太宗’這個朱棣起初的廟號,原本應該是屬於朱標,而不是歸於朱棣。
為什麼朱棣在實際歷史上,卻逆天地成為幾乎唯一一個以藩王起兵奪取社稷的例子呢,首先是宗法上,起兵時的朱棣已經是太祖在世諸子中最長一位(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已去世),勉強是個理由;其次人望上,朱棣比不上太子大哥朱標,但是對於毫無經驗、沒有任何功績,僅僅憑藉著太子次子(還是庶子)身份就得以成為皇太孫的建文帝朱允炆來說,也不是沒有優勢;正統方面雖然朱棣比不上朱允炆有優勢,但是經過幾次作戰,燕軍數次大敗南軍,獲得穩固優勢以來,至少在天下諸藩眼裡,燕王不見得就不能繼承太祖的位置,取代建文帝。
最後,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建文帝堪稱逆天的操作,對於朱棣來說簡直是神助攻,無論是“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還是“以李景隆代耿炳文”,又或者是“招徐輝祖大勝後返京”,種種腦殘行為,生生把原本穩固的皇位親手交給四叔手中。沒有建文帝近乎白痴似的反操作,朱棣以上那些本來就不是很合理的些許優勢,則什麼也不是,朱棣也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命好一點造反失敗後被流放邊遠荒地,默默無聞死去,命差一點則會像他的二兒子一樣,被得勝的皇帝安個罪名,處死了事(至於是用缸燒,還是用土埋,這個就看建文帝的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