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俊利
-
2 # 雨巷YX
董卿的兒子加入美國籍,人家有那個優越條件;那是人家教育兒子的方式方法,我們無權干涉;那是人家的自由,我們有我們的辦法。國內的不一定比他們差,國外的也不一定比我們強;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3 # 歌之昴
董卿應該是在美國生下的兒子,至於說沒說是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還在其次。拋開著名主持人的身份,她只是一位普通的母親而已。“中國式”教育,在某些方面還是令人失望的,董卿也會有深刻的感觸和體驗。記得幾年前陪同朋友到學校給班主任送禮的經歷,那是某個法定假期之前,每每中秋節或春節,朋友都會給兒子的班主任準備一張購物卡而對方也安然收下,作為家長真的願意送這張卡嗎?不過是為了讓老師或者班主任厚待而已,想想還是很讓人辛酸的。在美國生育為兒子謀求一個接受“美國式”教育的機會,說明她不認同“中國式”教育。美國國籍和教育資源確實是很多華人所追求的,董卿擁有這樣的條件,自然也可以獲得,這是她的個人訴求且在法律範疇之內,我們應該尊重。據說,孩子十八歲時還可以重新選擇國籍,至於她的兒子是美國籍還是中國籍還不好說,這個話題留給未來吧。總之,董卿的選擇跟我們無關,面對兒子她也只是思維正常的普通母親,沒有必要質疑和責問。在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後,必定會追求高度的精神文明,希望“中國式”教育日新月異不到前行,從而打消那些為孩子未來不惜在國外生育的母親的無奈之舉。
-
4 # 高興0917
“接受更好的教育”,這個稱謂很“不錯”。不過,我疑惑的是,“好的教育”到底好在哪裡?那麼,反過來說,中國的教育又差在哪裡?當然,現在國內的教育體制是“應試教育”,一切為了分數為依託,原先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還提出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雖然有些做的不到位,但是畢竟也提出來了,讓大家腦子裡有這麼個印象,知道要全面發展都需要什麼內容。我個人認為,如果非要說美國有“更好的教育”的話,那我覺得應該是他們的課堂氛圍和慢節奏的學習環境,這樣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就可以小很多。可是,在教育階段完成以後呢,是回國還是繼續留在國外,這就是問題了。作為公眾人物,一些話還是要經過斟酌一下再說比較好。
-
5 # 鳥語花香73587
作為一個華人,就應該愛自己的國家,當你加入美國國籍的同時你就不是一個華人啦,你就沒有資格說我還愛中國,如果你還愛這個國家你就不會加入別國國籍啦。
尤其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形成的童年時期,就接受美國的教育,在他的心靈深處早早就埋下一顆效忠美國的種子,他怎麼可能長大後能為祖國效力呢?這隻能給祖國又培養了一個對手。他接受的教育越好,對祖國的傷害越大。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就更不應該起一個這樣的帶頭作用,傷害了你在全華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退一步想,如果你的孩子不到國外讀書就沒有一個好的發展了嗎?隨著中國不斷壯大,教育科技已是日新月異,中國千千萬萬個孩子在本土讀書,將來就沒有在國外讀書的孩子發展的好嗎?不久的將來,你會看到東方大國的崛起,到那時中國的門檻你高攀不起。
到國外留學跟加入外國國籍是兩碼事。中國有多少有志之士,拒絕了國外的威逼利誘,冒著生命危險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
6 # Joonii
這件事要強勢起來講,那是別人自家的事,我們在這兒像街坊一樣談論別人的家事似乎不太好,但這個答案明顯讓大部分網民不滿意。
那麼我們就先來聊聊一部名叫《幼童》的紀錄片吧,網路上可搜可看。
紀錄片裡講述了中國近代早期最早一批官派的赴美幼童的人生經歷,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其中包括後來京張鐵路的設計師詹天佑、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明初國務總理唐紹儀等等。
(跑個題:當時選拔的標準,曾國藩要求品德要好,學識要豐富,李鴻章要求是名字要取得好聽,人要長得得(shuai)體(qi)。
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遠涉重洋,長達15年的留學生活。他們被分配到了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四十多戶美華人家中,快速適應著在美國的生活。
他們以驚人的速度越過了語言障礙,成為各學校成績優異的學生。同時他們也迅速適應了異國的文化,脫去了長袍馬褂,活躍在各項體育運動的賽場上。
他們在接受國外教育的同時,也定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他們的理想目標就是學成歸國建設祖國。
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從人生觀形成的初期就接受國外文化,並且經過多年的洗禮,骨子裡會是一個白人,但表面上是黃種人,我們稱之為“香蕉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愛國與建設祖國。
讓我們把目光放到現在,很多著名主持人都有比如嫁給外華人,孩子自然也就是外籍的例子。實際上我們反而慶幸有這麼一些更有教育能力的高知父母能夠讓孩子走出去,的確,他們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文化,他們連戶口都在國外,但他們的膚色仍然是黃色。
在這其中其實最關鍵的是家人的教育,如何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引導,讓他們依然擁護父母的國籍。有一個思考的方向提供給大家(或許不一定對,但這不妨礙我們平等的探討)。
由於當下華人講中國故事並不被外華人接受,那麼我們是否能讓這些更有國籍身份的人發言,他們的發言是否更能被聽取,這是我們思考的,如果這一代人能夠去搭建世界溝通的橋樑,那這場赴美將會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雖然這很難。
回覆列表
如果隨意說的”更好的教育”,也倒無所謂。但計較起來,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如果董卿所言成立,那麼不難看出,國內教育就不是更好的教育。她兒子如此,所有的人是否也是接受更好的教育?
流行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國內教育不夠,需要更好的到國外進行教育。這就引出一個悖論:國內得不到更好的教育。
我們不否認、也承認我們國內一些教育的確不如國外,但也得承認,國外的一些教育不如咱們。何況我們具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經濟上,中國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實力決定一切。相信中國包括教育在內的各方面指標,應當與國外不相上下。
然而,從國外留學生、尤其是小留學生的的數量,出國留學著實令人驚歎。成人教育更多的是專業教育,出國深造有一定合乎邏輯的理由。但未成年出國教育究竟是什麼教育?國外的中小學教育不如中國,更重要的未成年人的國情、愛國義務教育,也要到國外去,似乎邏輯上過不去。
作為著名主持人董卿,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尤其以文化知識女性著稱,令文化華人所迷。然而,所稱的“她兒子加入美國國籍是為了去美國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僅否定的是中國製度及對應的教育體系,也否定了她擅長的文化體系及自信。最有文化品味的董卿都如此,平常老百姓又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