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中外多少事

    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家喻戶曉,傳說在三皇五帝時期水災氾濫,為了解決百姓的生活與勞作問題,舜帝派大禹前去治理水患。

    大禹領命之後,常年在外奔波,致力於治水大業,甚至“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花了13年的時間才將水患治好,從而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的治水英雄。

    其實早在大禹之前早就有人嘗試過治水了,他就是大禹的父親——鯀(gun)。

    堯帝管理時期,中原地區經常發生洪水災害。每當洪水來襲,不僅會損害沿岸房屋,破壞百姓辛苦種植的莊稼,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威脅到百姓們的生命。

    鯀到任以後,發現治理水患遠遠比想象要更加困難。

    可是這樣的後果,卻是導致水位越漲越高,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並沒有使水災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

    鯀知道自己無法治理好水患,可是他也不敢向堯帝說出實情。所以鯀開始慢慢的偷懶,一面應付著堯帝,一日又復一日的向後拖延,就是拿不出治理水患的好辦法。

    一晃,九年已過,洪水依然氾濫。

    此時堯帝已經退位,並讓位給舜帝。舜帝又開始接受這一令人頭疼的水患問題。

    他知道鯀消極怠工,耽誤了國家大事,所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鯀革職流放到了荒山僻野,然後重新篩選適合治水的人才。

    也就是因為鯀的消極治水、消極怠工和消極結果,後世的百姓認為他自私自利,不為他人著想,所以才把他列入了堯帝四凶之一。

  • 2 # 摘錄史料

    在五帝時期,曾發生一次巨大的洪水。洪水淹沒田地房屋,幾乎漫上天際。人們深受洪災之苦,餓死凍死淹死者不計其數。而關於這次洪水的起因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傾地塌引發洪水

    這種說法與大禹治水後期斬殺共工之臣——相柳的故事傳說有所關聯。所以有人將大洪水的起因歸咎於共工。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是稍加分析,便會發現其中的矛盾之處。

    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

    古書中對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多有記載,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對於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後的結果記載是一致的:“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天向西北傾斜,所以日月星辰向西北傾斜匯聚;大地的東南方陷下去,所以江河之水都向東流入大海。這與現實天文地理情況也是相吻合的。那這場大洪水有可能是內陸的水向大海傾流之初,途徑中原地區造成的。但是鯀治水用了九年,大禹治水用了十三年。所以這場大洪水至少是氾濫了二十二年。難道內陸的水向大海流了二十多年還沒形成固定的河道嗎?所以這個說法不太經得起推敲。

    第二種“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滕文公》

    按照《孟子》記載,洪水橫流的原因是“水逆行”。中國的河流江水是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如果“水逆行”引發洪水,那便是海水倒灌。而海水倒灌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巨大的地震或者潮汐作用引起。

    再一種也是史學家們認可最多的一種黃河在歷史上多次改道,所以黃河下游區域多發洪災。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大禹開鑿龍門疏通黃河水塞,是治水成功之路上的決定性工程。所以大洪水可能是黃河改道時引發的。

    無論水患是何原因引起,洪水的確讓萬民流離失所、遭野獸屠戮,生活悲慘不已。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於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山海經·海內經》

    據山海經記載,鯀不忍心人民遭受洪水的禍害,於是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治理洪水。息壤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土壤,鯀治水的辦法就是堵。他用息壤在城的三面築起大堤,水長一尺,堤就高一尺,歷時九年。(也有猜測說,城郭便是由此而來。)按照屈原《天問》中的說法,就在鯀快要把水治理好的時候,天帝發現鯀偷了自己的息壤而大怒,於是派火神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

    鯀的屍體在羽山三年不腐爛,後來祝融用刀剖開了鯀的肚子,鯀化作黃龍飛走了。

    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加之鯀死後天帝收回息壤,使得洪水更加肆虐。可人們都以為是鯀死後化成的黃龍在報復,所以被列入四凶之一,一家之言,請多指教。

  • 3 # 小小滴吟兒

    首先糾正一下,鯀被列為四罪之一而非四凶之一。

    四凶四罪古書均有記載,且皆與五帝之中的舜有關,舜的功績之一就是平四凶、四罪。《史記》《尚書》均有其詳解。皆為人。

    但是在《山海經》中,四凶四罪都被魔化或神化:

    四凶:饕餮、渾沌、窮奇和檮杌。

    四罪:共工、三苗、鯀和丹朱。

    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被堯的幾個大臣名字叫四嶽的推薦的,當時的堯對鯀好像不太放心,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人選,最終,堯還是起用了鯀,頗有一些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也有說鯀與當時的三苗同樣都是顓瑞的臣子,三苗被貶去南方,而鯀也被罷免。直到洪水氾濫時,帝堯才重新任命他。在其他的神化傳說中,鯀就不是堯的臣下了,就象后羿一樣,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是與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僅如此,在他下界的時候,他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大概就是想利用他來治理洪水的。

    洪水治理的結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他方法不對而終於失敗被殺,其實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劊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了。鯀為治水違背帝命,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最終與共工、三苗、和丹朱列為“作亂”之人。

    以上就是鯀雖為治水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經驗還不惜丟掉了性命,但他違背帝命及治水方法不對而導致天下受害,遂列為四罪之一。

  • 4 # 父母年代記憶

    你們認為的大禹,標籤:老實人=綠帽=好欺負=苦悶勞工,徵治犯的兒子,歷史凡化的形象版本。

    真實禹的形象

    牛首,虎鼻,大口,雙耳各有三個洞,頭戴像鉤鈴一樣的東西,長著河目,牙齒間隔較遠,長有鳥的長脖與鳥喙及蛇身,胸有紋玉斗。

    禹面相(恐怖)

    (以下這圖貼切點,畢竟沒人按文獻畫)

    楚帛書乙篇與竹書紀年提供到了為什麼以前多災多難:

    這時下民活著很久很久,慢慢的遺忘了許多神明與神明的祭祀,天帝一怒之下;降下了災難,天下血雨,洪水氾濫,夏則成冰,陰陽失衡,沒有白天,地湧泉水,一些神在破壞,吃人等等,許多的人又再次興起祭神,求悎告神明,

    而禹受天帝之命下凡成為救世主,最早見周代早期,公盟上的一段銘文: 天命禹敷土,墮山,()水;乃疇方,設正,降民,監德....又到《詩經●商頌●長發》雲“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商代已經有了禹的神話,注意了,公盟銘文上有兩字“監德”,天帝派下來監督下民們的天神,壓根就不會是鯀的兒子,禹一直為人民開劈出好的環境,

    一直從在堯,舜身邊立功,驅逐龍蛇,殺死傷害人的怪物,使用創造山的能力疏通洪水,

    至於禹也並沒有忙得三過家門而不入,禹又創制了能召來鳳皇的曲子《九招》送給舜,禹的神力再次表現出來,他還考察各方的產物情況,說明他空很多,非常的有空,個人不認同所謂的三過不入,禹是鯀子一說。

    禹討伐三苗時,黃帝的大臣“力黑”與“風后”下界鋪佐他,而鯀也是三苗,鯀根本就不是禹的父親。

    文獻中禹伐三苗。

    (風伯,戌神,毀滅之神,詩含神霧》曰:禹之興,黑、風會紀。(黑,黑力也。風,風厲也。並黃帝臣復神,伯禹當斯而至也。))

    《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五 昭九年,盡十二年

    ... 言檮杌,略舉四凶之一。下言四裔,則三苗在其中。○檮,徒刀反。杌,五忽反。裔 ... ;窮奇,共工也;檮杌,鯀也;饕餮,三苗也。

    禹強迫別人推自已為王,舜之子“商均”被孤立,禹強迫諸侯從之登上自己的王宮從朝,有位諸侯是個巨人一樣,名叫“防風神”,“他”不從禹命,禹就降下天上的龍使範氏御之到南方,而之後防風神使弓射殺禹,禹則使刀貫穿了防風神的胸口,

    隨後~

    整個防風氏國的人被禹詛咒成了胸口有巨大穿洞的人,從此改國號為“貫胸國”。

    這樣一看,禹是個霸道的神,就舜能跟禹打?禹還有毀滅之神,力牧大神幫助不說,自己本身就是個天神,最多的表現是排山倒海的力量,之後殺不死巨人型的神“防風神”,叫天上的龍下來成急速龍騎,就這些,除了天帝,誰敢和他叫板?

    《史記·夏本紀》原文記載是“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

    禹打算傳位給他一起治水的好友皋陶,後傳為“伯益”,而皋陶年邁,不足以上位,又傳到皋陶之子伯益上,伯益也正是“費侯”,

    最後禹厭倦塵世丟棄啟在人間而回到天上當了天神,

    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神力,也是牛首蛇身虎鼻,長大後殺死費候與不服自己為王的有扈氏,奪得了王位,卻又最後~厭倦下界,棄下了自己的子民騎龍飛昇到天上不再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藥店的藥價比醫院藥房貴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