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城朝雨
-
2 # 天外村藥房
清朝八旗子弟,最初源自清朝的八旗制度。滿清初次建立時,以“旗”作為軍民合一的編制單位,一個旗相當於軍隊的一個師,以及民政的一個縣。每旗7500家,每家打仗出一個壯丁。後來滿清統一天下,擴充了漢八旗、蒙八旗。八旗兵就是作為滿清政府的常備軍,是他們維繫統治的中堅工具。為了確保這工具的犀利和忠誠,滿清朝廷給了他們一份鐵桿莊稼,就是說無須再自己耕作勞動,可以直接從國庫領取餉銀,專門從事軍事訓練就好了。
這種制度本意是保持軍隊的戰鬥力,結果反而讓軍戶墮落。子弟們既然沒有生存壓力,誰還耐煩舞刀弄槍?於是成天價吃喝嫖賭,反倒不如過去在關外,平日裡需要耕作遊獵,鍛煉出勤勉剛健、吃苦耐勞的作風來。所以滿清入關數十年後,八旗就已經完全腐化,打仗只能靠綠營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八旗子弟確實是社會的寄生蟲。
不過,凡是沒有絕對。八旗子弟雖然在軍事上徹底墮落,但他們畢竟是滿清王朝的直接受益者。滿清王朝的存亡關係到他們的核心利益。所以在關鍵時刻,他們表現出的鬥志還是不錯的。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部分清軍面對英軍都是一觸即潰,但鎮江城內的八旗兵卻打得很英勇頑強,給英軍帶來了上百人的傷亡。這也是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最大傷亡的戰例。
-
3 # 彩雲東昇戴寶山
八旗子弟一般不會吃種地和經商,別的事還是會做的,不種地和經商不能代表是寄生蟲,社會分工很多,只要做事不管是吃是玩兒都是有講究的藝術,不能說是寄生蟲。過去如此,現在將來都如此。
-
4 # 北洋海軍炮手
八旗子弟是中國我歷史上誤解最多,被抹黑最大的群體。
在大清入關前,八旗制度實際上是軍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子弟要準備戰馬 鎧甲和武器,根據三丁抽一的標準輪流徵戰。入關後,隨著八旗軍政的分離以及人口的增加,以及員額和財政的限制,八旗的軍事職能上變成了職業兵,只有披甲當差才有才有餉銀可以拿,不披甲當差就自謀生路。而能夠補缺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旗人是補不上缺的,而且很多人除了讀書習武再無一長處,導致不少沒有差事的旗人只能喝西北風。
造成八旗人人有銀子拿的假象實際上是清初八旗人口稀少,壯丁基本上人人都有差事,所以人人都有銀子拿。只不過朝廷財政只養有差事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不養閒人,這就導致了八旗生計問題。
實際上,八旗子弟貢獻非常大,大清一些列開疆拓土的戰爭八旗子弟出力良多,湧現了大量的優秀將領,而且很多八旗子弟都為國捐軀。在近代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八旗子弟是抵抗最激烈的,也是犧牲最大的,即便是清末,八旗子弟仍然不缺悍不畏死的戰鬥精神,就連洋人也都對他們的敵人保持了應有的尊敬。而且洋人也說八旗抵抗最英勇,漢軍往往放幾槍就跑了。
所以,說八旗子弟是寄生蟲,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
5 # 蘭臺
當然不是了,八旗子弟在清朝兩百多年時間裡給愛新覺羅家族交夠了血稅的。
有人說八旗子弟“鐵桿莊稼”,但是這是錯的,因為八旗制度下所有旗人第一身份都是預備役軍人。
為什麼不讓八旗子弟去種地做生意?
預備役軍人能去種地,去做生意嗎?
但是八旗軍隊人數是有一定比例的,並不是所有八旗子弟都有“鐵桿莊稼”的,如果不能當上正式的八旗士兵,那麼一輩子都不會有工資。
八旗士兵確實有很多福利,比如逢年過節、皇帝生日、自己結婚都有賞賜,但是前提是這個旗人要能當上兵,當不上兵,自然沒有任何錢能拿。
以京營八旗為例,兵額12萬人,但是當時京城八旗一共有60萬人,大家算算有多少人一輩子沒領過工資了。
有人問了,為什麼有些八旗子弟不用當兵也能提籠架鳥呢?
這是因為某些八旗子弟身上有祖上傳下來的爵位,每年有俸祿,他當然可以提籠架鳥;但是這不僅僅是八旗子弟啊,漢人大臣裡有了爵位的,一樣可以不幹活拿錢。
下面說說八旗子弟給愛新覺羅家族交的“血稅”。
我給大家說說有名的人。
慈禧太后的親信榮祿(野史裡甚至說榮祿是慈禧的情人),他的爺爺和父親、叔叔全部陣亡疆場;
被慈禧唯一饒過不殺的顧命八大臣裡的額附景壽,他的曾祖父、爺爺也都是戰死疆場的;
《雍正王朝》裡鄂爾泰大家都知道吧?是雍正朝滿大臣領袖,他的兩個兒子陣亡在了西北前線;
乾隆皇帝的元皇后富察氏的兄弟傅清,戰死在疆場;皇后的大侄子明瑞(福康安的堂兄弟)戰死在緬甸前線;明瑞的兒子後來也是戰死疆場;
就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我國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父親作為八旗正紅旗護軍也是陣亡在京城保衛戰裡的。
八旗軍隊戰鬥力強不強我們先放在一邊不談,但是八旗子弟真的是給愛新覺羅家賣命了快300年,大家如果有興趣看看八旗三品以上高階官員,三輩之內一定是有親戚戰死的。
即使被詬病最多的京營八旗,要知道以京營八旗為主的西山銳健營在乾隆朝也是飲過巴爾喀什湖的水,啃過喜馬拉雅山的冰,嚼過緬甸的木薯的(準格爾之戰、尼泊爾之戰、緬甸之戰)
八旗有沒有紈絝子弟,肯定有,但是八旗作為一種世兵制度而言,絕對不算失敗;要知道同樣是京營士兵,老舍父親就老老實實在京師殉國,而晚明京營一聽李自成來了,立刻就投降了。
-
6 # 歷史挺好玩
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
八旗禁旅在清軍入關和隨後的各種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八旗子弟先祖曾經的戰場廝殺,就沒有大清朝。很大程度上,八旗子弟吃的是其先輩的俸祿。
雖然直到滿清中後期,八旗子弟中也有很多能人效力國家,但大多數已經成為影視劇中提著鳥籠、鬥著蛐蛐的紈絝子弟,這就給當時的滿清朝廷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你說一無是處吧,有真做了貢獻;你說功過相抵吧,卻著實可恨《康熙微服私訪記》是假,其中的八旗子弟為禍民間卻是真,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某種程度上說,屬於提問者說到的寄生蟲。但你說這個集體一點貢獻沒有吧,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反侵略戰爭,對英軍造成最大傷亡的並不是新式軍隊或者地方部隊,而是那些平時練馬都快上不去的八旗軍。要知道同樣是駐守在京城計程車兵,當年李自成入京,士兵集體投降。反而是到了滿清的時候,上馬殺敵殉國。
慈禧太后的親信榮祿,他也是八旗子弟,他的爺爺、叔叔也是戰死沙場。他榮祿也算是晚清的一代名臣,算是皇室的一股清流,也有些本事。
但除了這些,我們看到的,全是負面的八旗子弟形象。這裡也不過多贅述那些為禍人間的行為。提問者說的寄生蟲,是非常形象的。
-
7 # 五色與五味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給八旗洗白,給滿清洗白。一句話,唐朝以後的歷朝歷代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任何好處,至於清朝,更是廢物,所謂的八旗子弟在康熙年間已經費了,三番實際上是綠營打贏得,綠營是漢軍,太平天國也是綠營打的,到後來的新軍基本也是漢人,當然滿清想建八旗新軍,可惜八旗太費,建不起來。其實歷史很簡單的,軍閥林立的時候,有一個軍閥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嗎,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所謂的八旗素質。
-
8 # 戰爭史
滿清入住關內後,八旗子弟被視為“固國根本”,政府對他們實行“恩養”政策:每一個八旗子民一出生,就享領俸祿,坐吃皇糧,只要他們習練鞍馬騎射,不讓他們務農做工經商。可是事與願違,不到兩代人光景,昔日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竟然就開始腐化墮落了。到了康熙年間,除少數王公大臣子弟仕途發達、還能繼續驕奢淫逸外,大多數旗人則無職閒散,經濟窘困,度日艱難,滿語稱其為“蘇拉”。
康熙和雍正兩代皇帝都曾想法子解決蘇拉問題但都於事無補。到了乾隆初期,京城“不農不賈、優遊坐食”的八旗蘇拉已達數十萬之多,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形勢逼迫乾隆想出一個“狠”招,既然子弟不肖,那麼全都給我回老家!過過祖先篳路藍縷的艱苦日子!於是滿北京城大肆搜檢無業“蘇拉”,旗戶人家有哥仨抽倆,哥倆抽一個,上至皇室遠枝愛新覺羅氏、顯貴大臣如索尼、索額圖、鰲拜、佟國剛、譚泰、額亦都、和珅等人的子孫,下至尋常八旗子弟。無所事事者皆搜檢出來,組成一支史無前例的“回老家”隊伍,浩浩蕩蕩的離開繁華京城,向關外“龍興之地”開拔。為防止這些人開小差,清廷明令,有敢私歸者,立斬不赦,乾隆整治八旗不肖子孫的決心看來還是很大的。
兩個月後,已是白雪皚皚的長白山西麓的拉林河北岸,迎來了這批低頭耷拉腦的北京“蘇拉”們。
清廷給他們的條件還算優厚,滿山遍野的荒地,由著他們性子圈佔己有,或騎一匹快馬圈地,或持一把弓箭四個方向射上一箭,一箭之地就是自己的。
嚴酷的現實擺在面前,不動手搭建房屋,馬上就會凍死,這些遊手好閒慣的公子哥,顧不上許多,立馬齊動手建房鑿井,建屯立基,養雞養豬,開春後開荒耕耘,從此過上了自食其力、亦兵亦農、耕獵並舉的祖宗過過的生活。
【民國時期的滿族鄉】
【今日滿族鄉】
由於第一批效果不錯,乾隆19年,清廷又組織了2000家八旗子弟回老家“上山下鄉”,自力更生建設大東北。這批八旗大爺經過勞動鍛鍊,重獲新生,很大程度緩解了北京八旗子弟腐化墮落的情況。參考文章:東北滿族鄉風情
-
9 # 四川達州人
僅從國家制度來說,滿清選擇將八旗作為權力基礎,是非常成功的。
八旗實際是複雜集合體。八旗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輔之大部野人女真,拉攏早期少數遼東漢族及其他民族比如鄂倫春等,最後編入蒙古漢軍八旗,夾雜少部分俄羅斯、北韓族人形成的軍政集團。
所以,八旗就是戶口本。
始終有部分女真人,沒有加入八旗。
從歷史上看,八旗制度是成功的軍國主義制度。
1644年入關,多爾袞統帥軍隊12萬,按一丁對5口計,八旗總人口也就是60萬左右。這個資料,包括滿洲、蒙漢八旗及外番蒙古在內。
以八旗這麼點人口統治中國,顯然是成功的,越發體現了極大威力。
可以說,入關時的八旗子弟幾乎就是全民皆兵。即便是老弱病殘也會承擔後勤與行政方面的工作。
當然,既然八旗是滿清的權力基礎,自然就要享有待遇。
八旗子弟,只要服役,參加軍隊或者考筆帖式參加行政體系,就有基本的錢糧保障,分配土地租賃給漢族佃戶,自己做地主。所以,清初大多數八旗家庭有大大小小爵位與職務,生計不愁。
腐化墮落的八旗入關前,八旗合計583牛錄及28個半分牛錄,乾隆時期達到817個,此後大體不變,而實際八旗兵力只12萬。
顯然,817牛錄應賬面突破24萬兵,但伴隨八旗總人口增加到300萬,以一丁對五口計就該60萬男丁,所以48萬八旗男丁實際當不了兵,哪怕減去幾萬筆帖式與各級官員,最少40萬八旗子弟無所事事。這就是乾隆逐部分漢軍八旗出旗的原因,因為養不起這麼多人。
40萬八旗子弟當然只能提籠架鳥了。
所以,早在康熙時期,八旗軍隊已經基本報廢,平三藩都是綠營的主力。此時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寄生蟲,而距離入關也不過才20多年。
-
10 # 達摩說
《雍正王朝》裡面講到讓旗人種地的情節時,有一個小角色聲情並茂地演繹道:
“種地?我們旗人哪兒幹過這活兒?想當初我爺爺、我阿瑪從龍入關,我的活早就讓他們幹完了!”
至少目前來看,無論在任何社會制度下,既得利益階層往往是對新生政權做出犧牲最大的一群人。
八旗子弟也是如此。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為什麼兵民合一呢?就是因為人少,所以每個人平時生產,戰時作戰,兩不耽誤,還要自備馬匹和武器。
這其實並不是滿洲特色,唐朝有府兵制,也是這樣運作的。
最開始八旗人少,大家都要服兵役,沒有閒置人員。既然幹了把腦袋拴到褲腰帶上的活兒,那其他的義務,比如交稅之類,就可以免了,還可以領一份糧米。
畢竟是拿命換來的,這不算寄生蟲吧?
後來旗人的人數逐漸增多,就出現了閒置人員。國家也沒那麼多錢供八旗子弟禍禍,所以不披甲的閒置人員就不能領錢。
不出力,就不得錢,這也不算寄生蟲吧?
再後來,承平日久,人口膨脹,旗人也越來越多。可能家中就一個領糧米的,卻有十好幾個不領糧米的等著吃飯,日子就越過越緊巴了。
所以到清中後期,除了個別既得利益者,大多數旗人早已泯然眾人了,不僅當不了寄生蟲,甚至混得還不如漢人。旗人和漢人不同,漢人可以經商,可以打工,但旗人是不可以的,因為清廷想要把八旗打造成一個純軍事團體,所以對旗人做出了諸多限制。這造成了後期很多旗人想另謀出路,卻幹啥啥不會,也是無奈。
所以,清晚期說相聲的、唱大鼓的、唱京劇的,很多都是旗人。因為沒啥手藝,但又得維持生計,所以只能動嘴伺候人了。
當然,清政府對此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沒錢貼補給人家,還不讓人家自謀生路嗎?
-
11 # 成化犁庭
當然是了,他們沒有戰鬥力還要用百姓的血汗錢養著他們,提籠掛鳥抽大煙,前期有些戰鬥力但那是對華人作戰,屠殺華人如餓狼捕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如鬼子進村,對西方烈強作戰如老鼠見了貓一樣,這樣的東西不是寄生蟲是什麼?
回覆列表
清朝的八旗制度和明朝的衛所制度有一個相似的地方,就是八旗子弟和衛所後裔都是世襲軍人,只要入了旗或者成為衛所軍戶,你的子子孫孫都是軍人,都要當兵打仗,沒有別的路可走。
但清朝的八旗制度和明朝的衛所制又有非常大的不同,旗人是清朝的統治階層,他們掌握著國家的武力和政權的核心,屬於指揮階層,他們並不需要親自上戰場衝鋒陷陣,有綠營和地方武裝可以替他們打仗,所以除了入關初期,在以後戰爭前線已經很少看到八旗子弟的身影。既然都不用上前線打戰,那訓練就顯得沒有太大必要,所以入關後八旗軍的武力下降很快,到了吳三桂等三藩作亂時,吳三桂本來是抱著必死之心起兵的,但在戰爭中他發現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和自己在遼東所抵抗的八旗鐵騎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對此吳三桂還感慨了一番。
而明朝的衛所軍戶身份和普通百姓差不多,甚至在那個好男不當兵的時代,軍戶的地位只比乞丐,娼妓這些人高一點罷了。在天下太平之後,普通軍戶淪為軍官的田戶,基本上除了邊疆地區的軍戶還有些戰鬥力外,很多地方的衛所軍戶連基本的訓練都不做了,所以到了明朝中期,倭寇侵略海疆,內地衛所千瘡百孔,無人敢掠倭寇之鋒,連戚繼光這樣的兵神帶著衛所軍戶碰到倭寇也被殺敗,最後戚繼光才會招募義烏礦工自己訓練,才有了後來戰無不勝的戚家軍。
世襲軍制的缺點在明朝和清朝都有體現,無論是衛所還是八旗都是越到後面越沒用,不過明朝還好,衛所軍戶只是國家武力的選擇之一,到了明朝中期,衛所制度糜爛不堪用,除了戚繼光外,很多地方的都實行募兵制替代了衛所軍戶去打戰。當初朱元璋創立衛所制度的一大原因就是衛所軍戶打戰不用國家供養,軍戶有自己的土地,平日種地不用國家發軍餉養活,衛所有自己的工匠,國家提供原料,衛所自己打造武器,只要不打戰,國家基本不用為自己的軍隊花一分錢。所以明朝實行募兵制後並不會對原有的衛所軍戶造成太大影響。
清朝的八旗軍不同,他們是世襲職業軍人,從出生開始就有國家供養,清朝財政的一半都花在八旗子弟身上,要是八旗子弟能打戰也就認了,但這群人除了提籠架鳥吃喝玩樂外又沒什麼戰鬥力。到了清中期,大規模農民起義不斷,從嘉靖年間白蓮教起義到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起義,八旗軍的虎皮被扯了下來,朝廷不得不啟用地方團練平定地方,這些地方團練是高價招募的僱傭兵,國家供養起來壓力很大,但又不得不養,如果把養八旗軍的錢拿過來養這些團練武裝倒也可以,但八旗是清朝統治的基石,最後的依靠,是不可能廢掉的,所以清朝政府也只能咬著牙忍著。
從現在的立場看,八旗子弟除了耗費國家財力基本沒啥用,既不能打戰也不會建設,但從清朝統治者的立場看,八旗子弟是他們最後的依靠,是他們統治中國的百萬大軍。雖然這個依靠在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時一聲都不敢吭,但他們中還是有很多人後來還是為了清帝復辟而多方奔走,也算沒白拿幾百年的旗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