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喵讀書

    一個奇人,寫了一本奇書

    《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本身,就是個奇人。

    首先,他來自一個獨特的族群:猶太人。

    動物當中,狐狸,刺蝟這些,因為天賦獨特,容易成精。

    人類當中,猶太人因為聰明勤奮,也是容易修煉成精的一個品類。

    電影界的卓別林,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

    卡尼曼出生長大都在以色列,是個貨真價實的猶太人。

    其次,卡尼曼獲得的獎項也比較特殊: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怎麼會獲得經濟學獎呢?

    這事真是奇特。

    不過,此事是有根由的。

    卡尼曼的專業是心理學,做了幾十年的心理學研究,行內也是鼎鼎大名。

    但是,卡尼曼這個人比較刁鑽,他覺得,若是把心理學的研究結論,運用到經濟學領域又會怎樣呢?

    結果,這種跨專業的試驗和分析,挑戰了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

    而且,還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行為經濟學。

    這本《思考:快與慢》就成了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卡尼曼本人也成了行為經濟學的開拓者。

    第三,卡尼曼這個人的性格比較特殊,難以描述。

    怎麼個特殊法呢?咱們說個例子吧。

    統計學在普通人的眼中,那是又枯燥又乏味,跟天書一樣的存在。

    但是,卡尼曼卻能從這些冷冰冰的資料當中,找到興趣,把統計當成了一種玩具,智力玩具。他挖掘統計規律,就像咱們刷劇和追八卦一樣,興致勃勃,樂趣無窮。

    不僅如此,卡尼曼還能夠把自己的研究運用到生活當中,從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當中看到機率,不確定性這些因素的作用。

    你看,人家不僅把興趣愛好變成了工作,還拿到了諾貝爾獎。

    唉,這麼高尚的愛好,真是令人羨慕嫉妒恨啊。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就是本奇書。

    大腦思考原理,各種心理學效應,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

    而卡尼曼本身,也是資深學者。

    但是,這麼深奧的判斷與決策原理,卡尼曼的講述卻輕鬆簡單,就像他自己說的,飲水機邊上的閒談。

    你看,偏見、決策和情感這些東西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卡尼曼的論證卻條理清晰,邏輯簡單。

    把含混模糊的東西,尤其是直覺這種現象,講清楚,已經十分不易。

    還要講的輕鬆有趣,通俗易懂,真是一門硬功夫。

    這本書讀起來的確輕鬆簡單,但是,結論卻難以接受。

    咱們舉幾個簡單例子來看看就知道了。

    比如,感性細節掌控理性大局。

    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大腦有說不清楚的侷限: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瞭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瞭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

    讓人們相信謊言的可靠方法就是不斷重複,因為人們很難區分耳熟的話和真話。

    只要不斷重複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生理現象。

    看到這些真相,是不是覺得很荒謬?

    理性居然是被感性細節掌控的,這還是理性嗎?

    還有,謊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原來是真的。

    除了上述引用的一些結論,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警句。

    讀起來令人心驚膽戰,又十分佩服。

    一本書讓人腦洞大開的同時,還能讓人無比糾結,這事,只有卡尼曼這種學者才能做到。

    最搞笑的時候,卡尼曼一本正經的使用資料,測試,統計機率這些嚴肅手段,來研究幸福,生活滿意度,還有婚姻這些情感事件。

    得出的結論,極大的改變了世俗的看法。

    比如,錢雖然買不到幸福,但是,可以買到快樂。

    讀書,受教育能讓人更加幸福。

    幸福看起來摸不著聞不到,但是,可以測量。

    而且,使用恰當的方法,就可以獲得幸福。

    總之,這本書的讀者非常兩極化:讀得懂的,驚為天人,讀不懂的,感覺像莫名其妙,被人掀了頭蓋骨一樣。

  • 2 # MindMaster思維導圖

    《思考,快與慢》主要揭秘了一件事:

    我們的大腦原來這麼容易上當!∑(っ°Д°;)っ

    一、大腦存在兩套執行系統自主執行,無意識的“系統1”

    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

    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舉個栗子:我們經常憑經驗倉促作出決定。

    按部就班,有意識的“系統2”

    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

    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舉個栗子:一眼辨別兩條線段的長短只要“系統1”工作即可,但估算幾條線段的平均長度,就得“系統2”出馬了。

    “系統1”與“系統2”的關係

    我們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系統1”引起的,即大腦大多時候都在“偷懶”;

    “系統2”負責自我控制,包括抑制“系統1”的衝突。比如我(系統2)想減肥,那麼就要管住嘴邁開腿,這就抑制了想吃甜食、不想動(系統1)。

    二、兩套系統的衝突,造成了直覺思考偏見

    列舉幾個典型的直覺思考偏見:

    普遍性偏見

    “系統1”非常擅長:自動且毫不費力的識別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絡,即使有時這種關係根本就不存在,它也會這樣認定。

    我們經常會聽從自己的直覺(系統1),將隨機事件看作是有規律的事件而犯錯。

    舉兩個典型栗子:“蕭敬騰=雨神”,“潮汕人都重男輕女”

    錨定效應

    “系統1”試圖建立一個將錨定數字視為真實數值的世界。

    因此,我們在對某一未知量的特殊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思考,此時錨定效應就會發生。

    專家型錯覺:過度自信的錯覺

    過度自信是“系統1”在眼見即為事實和替代原則相互作用下自然形成的。

    我們一般是以大腦呈現的現有資訊,去構建一個使估測更為合理、具有邏輯性的解釋,而不會採用自己沒有想到的其他資訊。

    三、 應對直覺思考偏見的一些方法

    直覺思考偏見的存在,使得我們很容易在不經意間就犯錯。

    那我們該怎麼應對?概括來說,就是讓“系統2”運轉起來,比如:

    1)假設任一重要談判中的數字都對自己有錨定效應,從而有意識地調動系統2去分析、辨別,得出真正合適的數字;

    2)有意識地排除無效資訊(干擾性暗示資訊),採用迴歸均值的眼光進行預測,以防止盲目冒險。

    3)努力養成參考、採納外部意見的決策習慣,而不只是依賴個人的內部意見。

    4)事前驗屍:預先設想慘敗結果,並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來部分抑制樂觀偏見。

    四、“兩個自我”

    《思考,快與慢》在最後給我們分享了“峰終定律”,以及由此引發的一場觀察——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所謂“峰終定律”,就是說人們對一件事情的評價,有賴於該事件峰值時刻(高潮時刻)與結束時刻帶給自己的感受。這種評價會影響到他們的下一步決策。丹尼爾·卡尼曼舉了“冰手實驗”進行說明:

    受試者需要將手浸入冰水中,使冰水沒過手腕。實驗選取的水溫會讓人覺得有些疼痛,但可以忍受。他們被告知這樣的過程會有3次。第1次,受試者將手浸入冰水中持續60秒,60秒後實驗主持人請受試者將手拿出來。第2次,受試者的手浸入冰水中持續60秒後,實驗者什麼也不說,而是開啟一個閥門,讓溫水流入容器中,水溫會有少量上升,讓受試者的疼痛感覺略有緩解,這個過程將持續30秒,共90秒。而第3次實驗,是對前面某次實驗的重複,受試者可以選擇想要重複哪一次的實驗。 結果有80%的受試者選擇了第2次的90秒實驗,因為在這一實驗的最後階段痛苦減輕了。

    “冰手實驗”也側面證明了“兩個自我”,即“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存在

    經驗自我:記錄著每時每刻的感受,卻無法儲存長期記憶記憶自我:會儲存整體資訊,會放大典型性的部分,從而扭曲真相。

    而我們的決策行為,則有賴於記憶自我的判斷。因此我們常常用記憶自我的視角來思考事情:

    一部精彩的電影爛尾了,我們就會說它是個爛片,而忘記它令你尖叫的部分;一段戀愛,以分手告終,我們就會說自己的戀愛是失敗的,而忽視了它曾帶來的美好。

    卡尼曼在書的結尾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常被記憶自我誤導,我們可以透過更好地利用經驗自我,記錄時時刻刻的點滴真相,來為自己的感受和決策做更好的選擇。

    以上配圖均由MindMaster繪製而成

    感興趣的可以收藏體驗下

  • 3 # 陳思進

    注意到此問題下面有了逾100個(其中不乏不錯的)答覆了,恰好從昨天開始,借用在得到上由聽書團隊陳章魚對《思考,快與慢(2022版)》一書的解讀中的部分內容,來回應幾個和“怎樣避免錯誤思維,提高決策的準確率?”等相關的問題。

    這兒接著談。

    再比如,你開車從家到公司,那段路你已經走了很多次,你知道哪個路口有紅綠燈,什麼時候該停,哪個路口要拐彎打轉向燈,你根本不用怎麼想就能立馬作出判斷,這就是快系統在幫你作決策。但是,有一天你要去另一家公司拜訪客戶,你之前從來沒去過,到了一個陌生的路口,你往往就會有意識地把車速慢下來,再確認一下導航,認真看一下路牌上的資訊,再作出判斷。這時候,就是慢系統在幫你作決策。

    那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要使用這樣一套機制呢?既然慢系統更準確,為什麼不把所有的問題都交給慢系統來處理,反而要多出一個不那麼準確的快系統呢?

    這有兩個原因,一個現實原因,還有一個人類進化留下的歷史原因。

    現實的原因是,慢系統太佔用我們的注意力了。你可以把我們的大腦想象成一臺電腦,慢系統就是那種功能強大但是特別耗費記憶體的程式,一旦執行起來,就不能執行其他的程式。我們開啟慢系統思考問題時,就會忽略身邊的其他資訊。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拍了一支短片,片子裡穿著白色球衣和黑色球衣的兩隊運動員在傳球。心理學家找來一群觀眾,要求他們計算白隊的傳球次數,同時完全忽略黑隊的傳球。這是一項需要完全投入的工作,換句話說,這是一項非常需要慢系統的工作。

    心理學家在短片裡有一個設計,除了穿白色與黑色球衣的運動員外,他們還安排了一個把自己偽裝成大猩猩的人,這個“大猩猩”走過人群,還對著鏡頭敲打自己的胸膛,他在鏡頭裡出現了9秒。讓人驚訝的是,大家專心致志地看完這支短片,卻有一半的觀眾完全沒有注意到人群中出現了一隻大猩猩。

    你看,當慢系統開始工作時,會佔用大量的注意力。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給慢系統,就很難有多餘的注意力顧及其他的事情。作者在書中用了一個比喻,慢系統就像是大功率的電器,如果一直開著,用電超負荷就會導致跳閘。

    快系統和慢系統的分工,還有一個進化遺留的歷史原因。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我們很多今天看起來不理性的思考,恰恰是我們的祖先活下來的理由。

    他們面對的是大自然的挑戰,可能走著走著,面前竄出一隻老虎,必須快速作決定,要麼和它戰鬥,要麼趕快跑。如果你說要停下來好好想一下,測測風險,算算機率,然後再作決策,早成老虎的盤中餐了。所以,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憑藉快系統,也就是用直覺作決定,這個方法雖然不精準,但它能提升我們活下來的機率。面對那種險惡的環境,精準只能讓位給速度。

    如果從進化的角度看,我們就能理解一些今天人類不理性的行為。比如過度自信。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調研,他們找來一群會開車的人,問他們你覺得自己開車水平怎麼樣?如果分兩類,你是水平比較高的那一類,還是水平不太高的那一類?你猜結果怎麼樣?80%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水平超過了平均水平。

    這類研究最早是從1976年,美國的教育家100萬高中生的一項調查開始的。研究發現,7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才能高於平均水平,6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運動能力高於平均水平,85%的學生認為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在這些人當中,25%的人認為自己是最出色的那1%。華盛頓大學對大學生的調查也發現類似的結果,89%的學生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更積極。人們大多認為自己比別人要公正、更富有和性格更好。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非理性的想法?因為從進化的角度看,過度自信未必是有害的,甚至很多時候對我們還有用。

    假設咱們現在是原始人,走在山林裡。這個時候,我們看見一隻鹿從眼前跑過去,這隻鹿跑得非常快。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算了一下,覺得我追到這隻鹿的機率是1%,特別低。而你跟我完全不同,你是個過度自信的人,你覺得你有50%的可能會追到它,立馬就追出去了。

    但是,你注意,心理是能影響我們的身體的。即使我們倆能力差不多,你相信你能追到鹿,你分泌的多巴胺可能就更多,你就會更努力地追這隻鹿。所以,最後你追到這隻鹿的機率,可能就提高了。你抓到了鹿就有肉吃,而我可能就餓死了,你看,過度自信讓你生存的機率變得更高了。

    經過成千上萬年,大自然一輪輪篩選,咱們的老祖宗,都是當初跑出去追鹿的那一撥,活了下來,然後就把這個特質留在我們的基因裡了。

    因為我們大腦的特點,也因為我們的祖先生活的環境,人類不能把所有的思考都交給慢系統,而是平時讓慢系統處於待機狀態,先把工作交給快系統處理,快系統遇到麻煩,再把難題交給慢系統解決。

    一般情況下,我們大腦的這種分工沒什麼問題,它能幫我們高效處理各種事情。我們調動慢系統,用理性來思考的時候需要調動更多大腦資源,所以我們更少呼叫它,這能為我們節省能量。但這種分工也有個潛在的問題,我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就是快系統執行得太快,它往往會搶在慢系統之前就給出了答案。

    今天先談到這兒,將在回覆《舉例說明下是"快思考"好還是"慢思考"好?》中再接著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零食是吃完再買,還是沒吃完就買下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