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
2 # 喜樂之人1
艾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
功用: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安胎。
現一般主要用於:女性的血氣寒滯;入藥
煎湯內服,或製成艾絨艾條外用炙其身體百
病。艾葉炒熱後,用布包裹熱敷也可。一般性
的使用也就是做外部的艾灸和熱敷。內服如陰
虛血熱、血熱為病、有失血出血者禁用。
艾葉雖好,但不可亂用,需辨出身體的寒熱
虛實,對症用藥方可。誤用會對身體造成比較
大的傷害的。
-
3 # 海棠999
小時候端午到,媽媽就要插艾葉、用艾葉等百草燒水,讓我們洗澡。並對我們講洗後:不生病、不生瘡!我知道民間能夠食用,又能藥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能驅毒避邪,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功效作用:
一.芳香溫散,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溼殺蟲。二.泡腳: 祛寒、清除體內溼氣、溫養經絡:具有很強的祛寒作用,泡腳能夠有效的促進體內的血液迴圈,令體內的溼寒之氣排出體外。三.去虛火和寒火:患有口腔潰瘍、口腔炎、中耳炎、咽喉腫痛等等情況,都是體內虛火旺盛或者寒火旺盛導致。因此,艾葉對這幾種病有一定療效。(圖片:手機隨拍) -
4 # 清香淡雅172898091
艾草的功效如下:苦燥辛散,能夠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溼,止冷痛,為婦科良藥,用治烷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寒不孕等證,比如,艾附暖宮丸,炒後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把艾草搗絨,製成艾條,外灸能散寒止痛,溫氣血,煎湯外洗可治療溼瘡,祛溼止癢,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十萬的歷史了,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道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5 # 李萍醫生
艾葉外用好處多多,艾灸,驅寒除溼,舒筋活絡,在針灸科廣泛應用。艾葉水泡腳,溫陽散寒,止癢,對面板瘙癢症有一定的療效。
-
6 # 雨後的陽光144589866
艾葉:性微溫,味苦,氣芳香。有溫氣血,逐寒溼,調經,安胎,止血等功效。
主治:(1)吐血,衄血,便血。(2)月經不調,崩漏,胎動不安。(3)腸炎,痢疾。(4)跌打扭傷。
附一適用月經過多的治療方,組方:艾葉15克,益母草25克,側柏炭12克,旱蓮草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外用方:用幹艾葉150克,威靈仙15克,烏藥15克打碎,放入有蓋的瓦容器或不鏽鋼盅子裡,然後加入200毫升45度以上的白酒,蓋好蓋放入鍋裡隔水大火蒸20分鐘,拿出後用乾淨的棉布或薄毛巾迅速把蒸好的藥渣包好,趁熱慢燙患處,如:頸椎,腰椎,膝蓋等痛處(注意:溫度不宜太高以免燙傷面板,請注意掌握。)。有祛風通絡,散寒止痛,除溼散瘀功效。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痛及膝關節痛等起緩解及一定的治療效果,有這些病的患者不妨一試,望能為這些患者減輕下痛苦。
平時做下艾餈粑吃,煮瘦肉艾葉湯或艾葉雞蛋湯飲下,對身體健康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艾葉有驅逐寒溼的作用,不定期食用艾葉,讓身體更健康。
-
7 # 時間的流浪者wo
艾葉是可以食用的,很多地方小吃有看到用艾葉做的。艾葉是一種菊科植物的枯葉,在一般的草藥中,艾葉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是對人體有比較大影響的草藥。艾葉在每年生長茂盛期被採摘,然後經過去角質,曬乾,然後才會被使用。艾葉可以提神,可以用來泡腳,可以治療一些婦科疾病,還可以驅趕蚊子,尤其在每年的七八月,艾葉會被廣泛的使用。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艾葉有什麼功效與作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一、艾草的功效與作用
1、艾草的營養價值
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2、艾草的功效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溼、止冷痛,為婦科要藥。用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證,如艾附暖宮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溼瘡疥癬,祛溼止癢。
關於艾葉的效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3、艾葉的作用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煙薰防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奇特的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常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中醫針灸裡面的灸法,把艾葉加工成的“艾絨”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二、艾葉的吃法
艾葉青團
材料:
艾葉適量,糯米粉200克,粘米粉100克,花生適量,白芝麻適量,芝麻適量,豬油(煉)適量,白糖適量。
做法:
(1)新鮮艾草葉,留葉去柄,開水中汆燙後撈起。
(2)切成小段,加入適量的水料理機打成糊。
(3)準備好糯米粉、粘米粉置入大盆中,加入艾草糊和適量的白糖水(白糖加水煮溶後待涼),搓成光滑麵糰,搓成長條。
(4)用小刀切成均等的小劑子,取一個捏成圓形,包入餡料。
(5)收口捏圓做成生胚。
(6)放於荷葉片。
(7)面上蘸水,點上炒香的黑芝麻。
(8)置於出汽的蒸鍋15分鐘即可。
艾葉炒飯
材料:
艾葉50g,剩飯一碗,青椒適量,洋蔥適量,精鹽適量,黑胡椒適量。
做法:
(1)準備好嫩艾葉和輔料。剩飯一碗。
(2)洋蔥、青椒洗淨切小塊,香腸切小粒備用。
(3)鍋中燒開水,加入一點小蘇打,下艾葉焯一會。撈起,切碎。
(4)鍋中油熱,下洋蔥、青椒、香腸炒勻。
(5)倒入米飯,炒散。再倒入艾葉碎,加入鹽、胡椒,炒勻,調好味即可盛入碗中。
艾草煮雞蛋
材料:
艾葉100g,天然穀物調和油適量,精鹽適量,小農雞蛋3個。
做法
(1)艾葉揀去雜質,去梗,泡水。
(2)洗淨的艾葉,小盆裡打入3個雞蛋。
(3)艾葉切碎,雞蛋打散。
(4)鍋裡燒開水。
(5)水煮開後倒入艾葉煮開。
(6)倒入雞蛋液煮開。
(7)煮開後轉中小火。
(8)下適量鹽、油煮開即可。
艾葉餃子
材料:
生粉,豬肉,小農雞蛋,醬油,艾葉,精鹽,元貞糖。
做法:
(1)艾葉洗淨、燙水、切碎。
(2)豬肉挑半肥瘦的,洗淨,剁碎,拌上生粉、醬油、雞蛋、湯、鹽、糖。
(3)然後把艾葉也拌均勻。
(4)用買來現成的餃子比,一按一捏,一隻餃子就做好了。
(5)在蒸盤抹上油之後,大火蒸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
8 # 董書林
①艾葉是農村經常看到野生植物,艾葉是不能食用的,沒有食用的記錄,艾葉農村一般到夏天來臨之際,割一些艾葉放在門口,或者家裡,仿止蚊蟲叮咬。
②艾葉第②個功能艾葉涼幹後,點燃可以治療身體疼痛難忍疾病,腫痛,歪傷疼痛等等。
-
9 # 毛園老龍
謝邀!每年到了端午節前後,民間歷來都有購買艾蒿(艾葉),扦在門口的習俗。傳說∵用來辟邪,現在一般用來驅趕蚊蟲(因含有特殊香味)。其實艾葉的功效更多,那麼艾蒿有什麼作用?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藥)物。 除了驅蚊,艾葉還經常被用來調理人們的身體。能夠幫助我們祛溼和排毒,民間常用艾葉水洗澡,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緩解各種瘙癢,還能夠驅寒除寒、改善慢性疾病,若 在艾葉汁中加入生薑飲用,還能夠止瀉功效。 艾葉裡面含有能夠止痛的物質。當身體出血的時候,將艾草碾碎敷在流血的地方能夠緩解出血的狀況。當身體某些部位疼痛,比如腰痛、痛,外敷艾草也能夠緩解痛楚。 特別是 透過艾燻的方式,可以緩解身體疾病。人體上佈滿的穴位,每一種疾病都對應著相應的穴位,當身體有慢性的疾病時,可以用艾燻相應的穴位以治療疾病。
-
10 # 汐玥美妝
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有很多,對一些動物在選擇的時候,要先對動物進行一些認識,這樣在使用的時候,才會知道它對自己有著怎麼樣的支援,那不同的植物在作用上不一樣,所以選擇的時候都是不能隨意的進行,否則對身體也是會出現一些影響的,那艾葉在生活中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什麼呢?
艾葉在生活中的效果和作用
很多人對艾葉在生活中的功效和作用並不是很瞭解,艾葉在對人體幫助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尤其對女性懷孕的時候,選擇它在安胎上有著很好的功效。
艾葉在生活中的效果和作用:
1)溫經止血,用於虛寒型月透過多、崩漏等。
2)調經安胎,用於虛寒性月經不調或胎動不安。
3)驅寒除溼與祛風靜痛,它可用於風寒或風溼所致的腹部冷痛。
2、艾絨的功能:有溫經透絡作用,廣泛應用於針灸治療;還可以塞在肚兜裡,能改善胃寒等。
3、艾條:艾灸的原料,端午時節做艾灸是最好的補陽方式,能改善風溼病、關節炎等冬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
外用:將絨做成炷狀,或製成艾條燻灸也可,最方便的方式便是煎水燻洗或炒熱溫熨。
以上就是對艾葉在生活中的效果和作用具體介紹,對艾葉的使用完全是可以放心進行的,不過要注意的是,在用艾葉的時候不能過多進行,每次用需要適量進行,這樣對身體才不會有任何的影響,這點需要進行細緻的。
-
11 # 5A影單
又要到端午節了,說起艾草大家應該並不陌生。
艾草,屬於菊科植物。艾葉富含多種微量成分,其起治療作用的主要是揮發性艾葉油,艾葉可以製成艾條由於艾灸,也可以製成美味的糕點,是一劑功能強大的良藥。
1、安胎止崩、調經止血。艾葉是臨床醫學中常用的止血藥,對子宮具有興奮作用,能調經止血,可以用於月經不調、吐血、虛寒性出血等。可治療妊娠出現的胎動不安、下血不止等各種不適。
2、化痰止咳、散寒除溼。艾條能有效除去體內溼寒,治療脾胃冷痛,溼冷下痢等,其所含的艾葉油,能祛痰止咳,對支氣管、哮喘等有很好的療效。
3、止痛抗菌、保肝護膽。煎制艾水對各種球菌桿菌具有抑制作用,可消除毛囊炎、溼疹等。艾葉能增加膽汁流量,治療慢性肝炎,止血鎮痛等。
-
12 # NUOV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1、治療各種炎症慢性支氣管炎
可用艾葉油膠丸,每次2丸,每日3次,10日為1個療程,可連服2-4個療程,對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有很好療效。亦可用鮮艾葉 1000g,洗淨切碎,放入4000ml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濃縮為3000ml。每次服40ml,每日3次,對慢性支氣管炎咳痰、氣喘、肢冷、舌淡者,能有效緩解症狀。
2、治療月經不調經期延長
白朮、當歸、茯神、炒棗仁、桂圓肉、烏賊骨各10g,遠志、甘草、木香、艾葉炭、棕櫚炭各6g,黃芪15g,人參3g,生薑3片,大棗4枚,水煎服。對氣虛型經期延長療效佳良。
3、散寒止痛
艾葉苦燥辛散,生溫熟熱,能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溼而止冷痛,常用治腹中虛寒疼痛諸症。
4、治不孕症
用艾葉與其它藥物配合製成食療藥膳,治療因脾腎陽虛所致的不孕症,有較好療效。用法:取鵪鶉2只,去毛和內臟,阿膠、菟絲子、鹿角膠各15g,人參、川芎各10g,艾葉30g。先將菟絲子、艾葉、川芎、人參水煎去渣取汁250ml,後將鵪鶉和藥汁放蒸碗內,隔水燉爛熟,趁熱兌入阿膠、鹿角膠吃肉喝湯。
5、減肥
操作方法,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分別靠近關元、豐隆兩學x位,燻學x10分鐘左右,至局部發紅為止。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一般3~5個療程能起到有效的減肥效果。
6、抗菌作用
以小野艾葉煙燻,對於多種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劑及煎劑,在試管內對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野艾的水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7、理氣血,逐寒溼
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洩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8、止血作用
艾葉水浸液給兔灌胃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認為艾葉的止血作用未能證實。艾葉為臨床上常用止血藥,溫經止血常炒炭用,藥理實驗初步證明:艾葉制炭後止血作用增強。
9、調經安胎
“艾葉能通十二經”(《本草正》)。更主走下焦,則可行氣血、溫經脈、暖宮寒、止胎漏、定腹痛,具調經、止血而安胎之功,為產科止漏調經安胎要 藥,對妊娠下血、胎動不安、腹中疼痛者尤宜。如《藥性論》曰:艾葉“安胎止腹痛”;《金匱要略》膠艾湯,亦君用艾葉,取其有調經安胎、治崩止漏之能,而為 治胎動不安常劑。
10、除溼止癢
艾葉苦燥殺蟲、辛溫除溼,區域性煎洗外用,有除溼止癢之功。可用治面板溼疹搔癢、陰瘡疥癬等症,如《名醫別錄》說:“可作煎,止下部蜃瘡”;《藥性本草》亦謂:“若酒作煎,治癬甚良。”《御藥院方》即取艾、醋二味鹹方貼敷,善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
11、通經活絡
艾葉通十二經,可“調經開鬱、理氣行血”(《本草再新》),故將本品製成艾條等,用為穴位燒灸,能使熱氣內注,可溫運氣血、透達經絡,有通經活絡 之功。《本草正義》雲:“古人灸法,本無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名醫別錄》論艾葉功效時,首冠“主灸百病”。
12、鑑別應用
艾葉,性溫辛香,暖血溫經,行氣止痛。用於婦人氣血寒滯之證效佳;艾絨,多用燒灸,溫煦氣血、疏經活絡。藥效似艾葉而更優;鮮艾葉,平溫少燥,寧血和 經。用於血熱出血、便血衄血等症;炒艾葉,性偏溫熱,強於散寒。適宜宮寒不孕、腹冷痛經;艾葉炭。擅入血分,溫經止血,宜於崩漏下血、月經過多等證。
-
13 # 金蘭中醫學社
提到艾蒿,很多人會聯想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懸掛艾草,表面上說是為了辟邪,其實艾草還有更多的養生保健作用,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早在《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艾葉“主灸百病”,這也是艾灸得到廣泛發展和傳承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用來艾灸時,一般用艾草的葉,且越陳越好。早在《孟子》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可見艾葉作為灸法的主要原材料是再好不過的了。
在古代,人們喜歡用艾葉煎湯洗浴已達到芳香爽身、養生保健的作用,尤其適宜於女性和兒童。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艾葉對女性的作用吧,從艾葉的功能來講,艾葉具有調經、暖宮和安神的作用,而這三大作用,對於女性來說,能夠緩解女性的多種不適,尤其是對寒氣較重、月經過多、脘腹冷痛、宮寒的女性來說,用艾葉浴那將是雪中送炭。艾草獨特的天然清香能夠去除體味,使沐浴後的兒童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還能祛痱爽膚,蚊蟲不易親近,所以,艾草浴對兒童也是大有裨益的。
對於艾葉浴,除了泡澡之外,泡腳也是一流的。用艾葉煎湯泡腳,可以預防感冒、失眠,還可以消除疲勞,不僅如此,還可以消除腳底真菌,去除腳臭、腳氣,令腳部面板細膩光滑。如果女性朋友經常用艾葉泡腳的話,不僅可以緩解不適,還可以調節內分泌,安神益氣,增強免疫力,美顏健體。
中醫認為,艾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外用可以祛溼止癢。可用於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症;外治面板瘙癢。醋艾炭具有溫經止血的作用,可用於虛寒性出血。然而,在歷代本草中記載,艾草作用多多,比如《名醫別錄》記載,艾草“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又比如《本草從新》記載,艾草具有“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等功效,堪稱草藥中的“百草之王”。
總而言之,學會巧妙的運用艾草,真是會讓人省心不少。比如運用艾葉獨特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頭,具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運用艾葉熬汁,然後稀釋兌水沐浴,可除身上長的小紅疙瘩以及面板瘙癢;用艾葉燃燒,以煙燻之,可以驅除蚊蠅、滅菌消毒,起到預防病邪的作用;用艾葉來進行灸療,能治很多疾病;用艾葉泡澡和泡腳也有很多保健功效;用艾葉製作食療方子,如“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饅”、“艾蒿餈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譜,都可以起到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
14 # 陌上花開L520
艾葉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長,以湖北蘄州產為最佳,因其環境獨特,土壤好,生長的艾葉厚而絨多,用作灸治的材料,功力最大。
艾葉有哪些功效?
艾葉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安胎、降溼殺蟲的功效。艾的好處有很多,對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面板瘙癢等效果都很好!
艾葉常用的一些方法:
1、艾灸
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具有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迴圈,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等作用。2、艾葉+雞蛋
艾葉煮雞蛋,可以調理女性月經過多、月經失調、宮寒不孕等作用。3、艾葉+姜
艾葉與姜煮水泡腳,可以散寒祛溼,促進血液迴圈,提高免疫力。還有,民間過端午節時,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
-
15 # 雪花飄74930
艾灸是以有“長壽之草”之稱的艾草為主要原料,其中的艾原本是愛的諧音,代表著偉大的母愛,可無私的賜於萬物生命而不求回報。此外,艾草還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於堂中,用以避邪。
艾灸養生的作用
1.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執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
2. 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執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區域性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凍傷、癃閉、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3.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腹痛吐瀉、痢疾等
4. 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
5. 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6. 回陽救逆
正所謂“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在古書上就有記載。氣陰兩脫急取神閼、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陽氣虛弱不固,輕者下陷,重者虛脫。艾葉性屬純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益氣溫陽,昇陽舉陷,扶陽固脫。
7. 防病保健
現代科學證實: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
16 # 雨霖愛傳統文化
艾葉是一味特別便宜,特別方便,治療很多種疾病的一味藥。前一陣在藥店買了些艾葉泡腳,買了一大方便袋才花了幾塊錢,可是它的治病效果完全是物超所值,希望大家也多多瞭解一下艾葉的知識,這樣一味物美價廉的中藥,你不瞭解它的用法真的是有些吃虧了。
李時珍對艾葉的評價是:“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蕭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壽,其功大矣”。艾葉的艾灸功效,哪天咱們再單說、細說。今天我們主要要了解一下艾葉的作用和功效。
艾葉為菊科艾的葉,艾葉性苦、辛溫、有通經絡、逐寒溼、溫經止血、安胎的功效。《本草求真》中說,若其陽氣將絕之候,灸之即能回陽,且能通諸經以治百病。《本草求真》現代人普遍寒溼重,所以艾葉對我們來說真是非常重要的。
艾葉的常用方:
一、艾葉泡腳:艾葉泡腳祛虛火,對腳臭和腳氣也很有作用。對於虛火引起的牙痛、咽喉腫痛、口腔潰瘍、效果很好。取一把艾葉用水煮,煮開後倒入泡腳的盆中,泡腳泡到微微出汗即可,不可出大汗。艾葉泡腳一個星期泡兩三次即可,不可天天泡,因為艾葉泡腳有引火下行的作用,經常泡就會引起頭面部氣血兩虧、容易氣虛。艾葉泡腳的這段時間要停掉寒涼的食物,這樣泡幾次你就會發現上火現象慢慢就沒有了,補益的藥吃了也不在上火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虛火症狀,只是體內有寒每週1-2次即可,如果正常人,每天用溫水泡腳即可。我們有虛火的時候不要吃清熱去火的藥,那樣的效果只能是傷了脾胃,雖然有時候暫時有效,但還是反覆發生,因為虛火需要補而不是清熱。怎麼區別自己是虛火還是實火呢?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辨
1、舌苔:實火舌苔紅、或黃膩。虛火舌苔淡白、或無舌苔。
2、大便:大便乾結為實火、大便稀、或腹瀉為體內有寒為虛火。
3、小便:小便顏色黃、氣味重為實火。小便顏色淡、清,說明體內有寒為虛火。
4、口渴喜歡喝冷飲為實火。口不渴喜歡喝熱飲為有寒是虛火。
二、艾葉水洗澡:孩子氣痱子用艾蒿煮水,給孩子洗澡,可以起到祛溼止癢的作用。可以預防夏天長包、長癤、生痱子,還可以很快緩解面板瘙癢;
三、艾葉紅糖水:生薑5片、大棗5枚,艾葉15克,紅糖適量,水煎服。適用於痛經
四、艾葉可以用於止血:《丹溪心法》有艾葉生搗汁服可止血
五、艾葉蛋治不孕症:蘄艾30克,雞蛋3個連殼
砂鍋內加水適量煮30分鐘,煮熟後,先剝雞蛋食用,然後將艾汁飲盡。服此方須經盡,臨臥時服。適於婦人胞冷阻寒,多年不受孕者。用艾葉煮雞蛋還可以調節月經不調、溫經止血、暖宮保胎。如果本身屬於熱性體質,沒有寒溼不適合。
六、陳艾敷臍治小兒肚寒、夜啼:陳艾一團,炒熱敷在肚臍上,一夜一次。
七、鮮艾外搽治尋常疣:新像艾葉適量區域性塗擦,每日數次,至疣自行脫落為止。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艾條灸疣體,如果有多個,先灸那個最大的及最先起來那個疣體,隨後那些小的在大的脫落後也會紛紛脫落,並無任何瘢痕。
八、艾附暖宮丸:裡面有艾葉,治療人體的寒症,特別是婦女小肚子冰冷,不能懷孕等疾病。
九、艾葉治療婦女外陰瘙癢:艾草煮成水,清洗外陰能夠起到去溼止癢的效果。對於外陰瘙癢等症狀,都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十、艾葉肚兜和坐墊:用艾葉肚兜貼在肚腹上,能長期持久地保護肚腹陽氣,振奮脾胃。使用這種簡驗便廉的養生小招法,保護陽氣,防止外寒,讓人健康長壽。
艾葉肚兜的做法:艾葉放到鍋裡炒一下,然後裝到紗布口袋裡面,就可以了。也可以用艾條內的艾絨。
艾葉的使用禁忌:
艾葉有小毒,不可以過量使用。過量會導致虧虛。出現頭暈、乏力等情況。艾葉有小毒,艾葉的藥性比較溫燥,陰虛血熱的病人慎用。艾葉過敏者、哮喘者慎用。
-
17 # 夏至初夏一海岸線
艾葉又稱艾草、艾蒿,性溫、辛、苦,歸肝、脾、腎經。能溫經止血、散寒、除溼止癢。常用於治療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面板騷癢的病症。
艾葉具有安神、安胎、安眠的作用。艾葉製成薰香,點燃放在室內,房間裡,可驅邪、驅蟲、抑制或殺滅空氣中細菌,且能促進睡眠質量。每逢端午節,人們常採一些回來掛在門上或窗戶上。
艾葉有溫經、散寒、除溼的功效。經常用艾葉煮雞蛋吃。在月經乾淨後吃3~7天,月經來之前吃5~7天。可治療宮寒不孕、月經不調、陰虛溼熱等症狀。
艾葉可用來煮水泡腳。將幹艾葉洗淨,放入容器內,加入水,放適量的鹽燒開後,熬製十分鐘。將熬製好的艾葉水泡腳,使身體微微滲出汗液便可。它能促進血液迴圈、除虛火、除寒火。對治療腳氣、腳癬,由虛火、寒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感冒、發燒、各種炎症有一定療效。
-
18 # 逸仙藥師
艾葉,別名冰臺、蘄艾、艾蒿等,來源於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曬乾。《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艾葉與華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
艾葉苦燥辛散,芳香溫熱,有小毒,入肝、脾、腎經,能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溼而止冷痛。既能溫經止痛,善治虛寒性出血,尤宜於崩漏,胎漏下血;又善散寒調經安胎,以治下焦虛寒,寒客胞宮之月經不調、痛經、宮冷不孕、胎動不安等;還能祛痰止咳平喘,以治寒性咳喘,此外還能燥溼止癢,治溼疹瘙癢。
關於艾葉的效能,《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餈”、“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燻灸,搗敷、煎水燻洗或炒熱溫熨。
毒性
艾葉油小鼠灌胃LD50為2.47ml/kg,腹腔注射為1.12ml/kg。艾葉所含揮發油對面板有輕度刺激作用,引起發熱潮紅,口服能刺激胃腸道分泌,口服幹艾葉3-5g可增進食慾,但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症,產生大量噁心嘔吐,若大量吸收後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出現譫妄、驚厥及肝損害等。由於神經反射性的變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可導致子宮充血、出血,妊娠時甚至流產。
參考資料:1、《全國中草藥彙編》;2、《中藥學》。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倫俊傑提供)
回覆列表
艾草的功效與作用
(一)艾草的營養價值
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二)艾草的功效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溼、止冷痛,為婦科要藥。用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證,如艾附暖宮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溼瘡疥癬,祛溼止癢。
關於艾葉的效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三)艾草的作用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煙燻防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