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飄帶

    遠,的確是一方面,從地理上看齊國與秦國並不接壤,與秦國正面接壤的只有三晉的韓趙魏三國和楚國所以第一步先打齊國從地理上就不可能。所以秦國只能從選擇這四國中選擇,楚國第一個排除了,因為在長平之戰後楚國算是六國中最強的而且地盤最大,打起來肯定費時費力久攻不下的可能很大,到時候夜長夢多萬一其他五國再支援就麻煩了。所以只能從三晉中選,從實力上看南韓最弱,魏國強些,趙國最強。儘管三晉的關係很好,打起來一定會相互支援,但秦國還對付的了。秦國最後選了南韓先下手,南韓地處中原核心區,交通發達商業也不錯,特別是金屬冶煉產業不錯,打下來還可以為軍事進一步擴充套件提供一定支援,所以不光好打而且好吃。打下南韓之後秦國依然不會打齊國,因為秦國這麼多年來努力的就是讓東方六國之間分裂,特別是齊楚分裂,范雎費了好大力氣才做到的,在整個統一戰爭中秦國最害怕的不是某國難打,畢竟實力在那擺著秦國肯定最後能贏,最擔心的就是六國聯合,六國之力之和不是秦國所能抗衡的,到時候秦國只能退回函谷關從頭再來。實際上秦國在整場戰爭中這點做的很好,雖然各國之間的聯合還有,但都在可控範圍之內。特別是齊國沒有向其他五國給過任何像樣支援,這裡主要是當年齊國吞併宋國引得各國討伐,打的齊國差點滅國。齊國一直記得當年的仇,秦國透過各種手段讓齊國牢記歷史記得五國的壞處,透過不停的離間關係最後最後讓齊國靜候五國滅亡再上路。所以秦國打了南韓不打齊國,而且從地理上看雖然此時可以打齊國但是南韓夾在楚魏直間戰略縱深不夠萬一大軍從這出發打齊國肯定會被斷了來路。所以還得打三晉,接下來就是魏國,因為三晉之間的關係有時候在其他國家的眼裡常被視為一家所以繼續打三晉不至於在戰略環境上引起過大波瀾。打下三晉之後秦國還是擔心齊楚聯合所以能不惹齊國就不惹,讓他繼續在一邊看戲。這時候荊軻刺秦王,給了秦國絕好的藉口討伐燕國,加上與之接壤的齊國和燕國曆史關係一直糟糕,當年打齊國就是燕國領的頭。所以一來二去秦國把燕國拿下了。這時候齊國還是那副德行,楚國一直有意和齊國修好聯合抗秦,但齊國就是不以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為重,就是不和。秦國當然不會再去攻齊讓齊楚聯合。最後與楚國進行了同一戰爭中最大規模也是最後的大戰後把楚國滅了。最後只剩下的齊國在還有數十萬大軍以及其他各國滅亡後投奔而來的眾多人才情況下居然選擇了投降。自此中國史無前例的統一了。

    最後可見國家間利益至上,不能總抱著各種情緒看待問題,不然只有等死的份。

  • 2 # 南柯三境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混戰,最終由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戰局的歷史事件更能很好的印證這句話。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幾個時期之一,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混亂時期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秦滅六國之戰。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末期的時候,有七個國家稱霸於中原大地上,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最後由於秦國逐漸強大發動起了戰爭逐漸滅掉了其他的六個國家。​

    秦滅六國的策略是由當時秦國的丞相李斯提出來的,李斯為秦國確定了先安撫魏楚兩國,和燕齊兩國交好,消滅趙韓兩國然後各個擊破的策略。最終這場戰爭的勝者是秦國,秦國以一國之力擊敗了六個國家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集權制度的國家。秦國的勝利不單單是由於秦國的國力強盛,還和李斯確定的戰略方針有很大的關係,正是由於李斯為秦國制定了正確的戰爭策略,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秦滅六國的戰爭策略是很成功的,歷史上將這一策略命名為“遠親進攻”策略,正是由於這一戰爭策略的正確才為秦國帶來了勝利,使得秦國成為這場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勝者。

    從秦滅六國的例子上我們不難看出一場戰爭中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和策略是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一個正確的戰爭策略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秦國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獲得勝利要歸功於秦國確立的策略。

  • 3 # 寂寞的紅酒

    秦始皇將齊國放在最後去攻打不僅僅是因為齊國與他們國家的領土相距最遠,還因為齊國的實力強大,所以秦國不敢貿然攻打齊國。

    齊經過燕軍進佔,元氣大為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志。所以儘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

  • 4 # 律法之王

    是的因為齊國離秦國最遠,從遠交近攻上看,只能先滅其他國家,最後打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勝利。在戰略上也是最好的

  • 5 # 劉一千五

    一,從地理位置上說,秦國與齊國三杆子打不著,秦國討好齊國,在於減少壓力

    秦國交好齊國,好比齊國和秦國如果修一條河,那麼,這條河就可以把其他五國攔腰切斷。其他五國再也形不成合力——“合從“。這樣秦國就可以由過去的蠶食變成鯨吞,一個一個地把他五國消滅掉。

    這正是秦王嬴政由近到遠的滅亡韓、趙、魏、燕、楚、齊的順序,最後輪到齊國——當然,齊王也察覺到秦國的陰謀,只是齊王想偏安,所以聽之任之,結果因小失大。

    最後滅亡齊國,是秦國由來已久的一項外交政策。它的由來幾乎就是五國和齊國合力造成的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這是他們自己的腐敗和短視,怨不得別人。

    二,秦國是個不講信用的國家。本來就招致了六國的痛恨,五國伐齊,齊國不再同五國玩了,任憑秦國收拾他們,齊國看熱鬧

    秦國出關外到處惹禍,六國被它惹毛了。尤其是漢趙魏被欺負得牙齒痛。

    趙國藺相如大罵秦昭王:

    “秦自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在齊閔王之時,齊國與秦國都是強大的國家。秦國自然不希望齊國強大。所以,秦國就派了蘇代去慫恿齊閔王攻打宋國,這樣可以滿足齊閔王對土地的要求,可以擴大齊國的土地。

    這一背景是信陵君帶了五國攻打秦國。秦國反對五國就先穩定住齊國,轉移五國的視線和力量。齊閔王果然上當,把宋國單獨吞併了。這就引起了五國不滿。燕昭王一看機會來了,他用了大量的金錢,說服了五國攻打齊國。於是,樂毅帶領的三晉,楚,秦把齊王打敗。秦國一看目的達到,就腳底抹油開溜了。三晉於是齊國交惡,齊國幾十年不希望與他們再打交道。

    這是齊國在客觀上,採取與秦交好的原因。即君王后的“事秦謹,與諸侯信”的外交措施。

    長平之戰,趙國因此從齊國借不到糧食,就是趙國得罪過齊國,既然秦國打趙國,不就是替齊國報仇雪恨嗎?秦國打五國,正是替齊閔王報仇雪恨嘛。其他的事情,君王后是不管的,她的兒子田建也不管。所以,趙國幾乎滅亡。

    但是,趙國擋不了秦國,齊國就不安全了,這是誰也看得出的,齊國就是看不到,還是不願意去看,這就無法理解了。

    三,秦國利用六國的人才,因地制宜地創造出“遠交近攻”的外交方針

    中原地區的人才不是飽和了,而是容不下寒門士子,所以,差不多成了“水朝東方流,人才扣函谷”的人才流動趨勢。最突出的的就是六國的人才,商鞅,範睢,呂不韋,李斯,尉繚子等等。幹大事都在秦國。不管他們是如何去的,有什麼原因,反正他們幫秦國出主意,對秦國的對外政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其中一個主意就是拉攏齊國,“遠交近攻”的目標就是齊國與南韓。

    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

    四,穩定齊國,光是口頭上說是沒有用的。喚雞還要抓把米,要用錢親近齊國大臣,讓他們在“維穩”中發揮作用

    所以,秦國用李斯、姚賈,尉繚子的金錢策略,用大量的金錢把六國裡面貪汙腐化 ,自私自利的官僚買下來。齊國的大臣們,有一半得到過秦國的金錢。特別是齊國的丞相後勝,簡直就是一個賣國賊。但是,人家君王后和田建要聽他的話,這就無奈了。所以,齊國一直對於秦國的殘暴不仁,只等於沒有看到一樣。他們就是不懂什麼叫“舔糠及米”或者“唇亡齒寒”。

    齊國已經這樣聽話,任憑秦國去打擊其他五國。齊國不動手,秦國的對手就不夠強大。所以秦始皇的統一戰爭就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五國相繼滅亡之後。遙遠的齊國已經成了秦國的鄰居。東郡就是秦國的前方補給線。秦軍長驅直入,齊國舉國投降,秦軍接管了齊國,齊國的糧食夠秦始皇修陵墓了。

    田建認為他有功勞於秦王嬴政,他想當個五百里的封君,但被秦王駁回。相反被秦王關押在一片大松林之中,最後餓死了。曾經是秦國好朋友的齊國還是被好朋友滅亡了,這實在是太搞笑了。

    齊國放在最後打,反應了秦國在外交策略上的成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

    資料來自《史記》,《六國論》相關篇目。

  • 6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因為齊國在七國中的最東端,距離秦國的距離最遠,當然要放在最後打。七雄中南韓和魏國都和秦國接壤,也早就被秦國打傷了元氣,距離秦國精華地區也最近,不信你看一下呂不韋封地洛陽和新鄭的距離,滅南韓後拿下距離最近的魏都大梁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攻打它們還可以利用黃河水運的便利條件。在秦始皇繼承王位前,秦國拿下了山西的大部分,從山西進攻河北是順理成章的路線,因此河北的趙國和燕國就成了僅次於南韓和魏國的攻略物件。秦國的最後一個目標自然選擇了楚國,因為楚國的核心領地當時已經變成了安徽北部和山東南部,魯國其實不是被百年死對頭齊國滅亡,而是被楚國滅掉。滅楚不單能夠取得南方大片領地,還能包圍齊國。再加上五國攻齊後,齊國元氣大傷,經常被趙國欺負,它的國策就是宅在家裡不出,因此滅楚滅趙時他都不會出動。滅楚國後,秦軍從三個方向出兵,順利打進了臨淄。

  • 7 # 蓋世楠爵

    你這個問題就牽扯到遠交近攻的戰略了,遠交近攻是秦昭襄王時期範睢提的。

    當然秦昭襄王想滅六國,於是要攻打齊國。最後範睢阻止攻打秦國。

    原因就是:

    一、齊國離秦國遠,還要借道韓魏兩國。舟車勞頓齊國會以逸待勞,韓魏兩國借不借道還不好說。說不好,韓魏齊還會聯合。

    二、就算打贏齊國,佔領了齊國土地,也不能進行有效的統治。

    於是秦昭襄王派使者和齊國結盟,後世君王也繼續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最終秦始皇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這幾個大國,最終統一。

  • 8 # 如史如畫

    齊國離秦國很遠,加上早期留下來遠交近攻的戰略,齊國最晚受到傷害。

    在春秋時代,齊國是很強大的。到了戰國中期,經歷了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只能靠著邦交維持一下穩定的局面。

    秦國需要邦交,清晰點說,秦國如果想要戰勝東方六國,就得先和遠一點的國家打好交道,然後才能去打近一點的趙魏韓,因為東方六國他一下收拾不了。

    在戰國晚期,昭襄王時代,秦國已經很強大了,齊國聽說秦國要和自己聯盟,當然十分高興,於是受了麻痺,結盟了。嬴政時期,當看到五國相繼被滅的時候,齊國才認識到秦國的野心,但是這時後悔已經來不及,坐等被滅。

  • 9 # 歷史笑春風

    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秦國最後滅齊國,是以它的戰略部署決定的,也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決定的。

    人人都知道秦國的“遠交近攻”的策略。但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秦國並不是機械的按照“遠交近攻”的策略辦事的。秦國會根據形勢的需要,隨時對當前的戰略進行調整。對齊國也是一樣。

    在戰國七雄時代,各個國家都在忙著兼併擴張。秦國居於關中的有利態勢,對關東六國輪流進行打擊。它先打擊魏國,奪取河西之地,保證了自身的態勢。然後進攻韓魏,力圖奪取中原的樞紐。這個時候,在關東有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兩國聯盟,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巨大障礙。

    於是,秦國先破壞齊楚聯盟,用張儀去說動楚國破壞盟約,聯盟秦國。然後又利用楚國孤立無援,出兵擊楚,使得楚國一蹶不振。

    隨後,又因勢利導,參與燕國樂毅的滅齊行動。在五國聯軍的進攻下,齊國險些亡國。最後只剩下兩座城池。雖然在田單的帶領下,齊國重新復國,但是已經元氣大傷,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強國了。

    這樣,秦國有騰出手來進攻韓魏,可是上黨之戰,把提前趙國推上秦國的戰線。長平之戰,秦國雖然消滅了趙國的主力,可自己也元氣大傷。但是,秦國的經濟基礎好,在經濟恢復上比列國都佔優勢,這樣,到了嬴政的時代,秦國已經佔有壓倒性優勢,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裡,齊國一直置身事外,不參與其中。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幾條:

    一、齊國的國力衰弱,無力參與。齊國在樂毅伐齊後元氣大傷,國力衰退嚴重。雖然田單復國,但是巨大的經濟和人員損失是不會很快彌補上的。這決定了齊國的無能為力。

    二、齊國對五國伐齊懷恨在心。在那次燕國的滅國之戰中,燕秦趙韓魏五國戰齊於濟西,而楚國趁火打劫於淮上。這一切,讓齊國看清了這些國家的真面目。所以,齊國不再理會這些國家的要求。在長平之戰中,齊國不借給趙國糧食,在邯鄲之戰中,齊國拒絕救趙就是例子。

    三、趙國的主政者君王后苟且偷安,不理外事。史書說她“事秦謹”,這造成了“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的局面,而齊國獨立其外。

    四、君王后死後,齊相後勝被秦國收買,成了秦國在齊的代言人。後勝多次派人入秦與秦國結好,而秦國則以重金收買了後勝。後勝勸齊王建“去縱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滅五國”。

    五、既然齊國不威脅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行動,那麼秦國也就沒有必要去招惹它,為自己樹敵,為自己的軍事行動製造麻煩,節外生枝。

    正是由於齊國採取了苟安的政策,使得秦國能夠順利滅亡其他五國,也使得秦國將齊國列為最後一個攻打的目標。到了最後,秦軍進攻齊國的時候,齊華人竟然沒有人敢和秦軍作戰,齊國最後只得投降。

  • 10 # 南宮外史

    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方略。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君十年,秦惠文君任命張儀為客卿, 一起商討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張儀勸說秦君實施連橫戰略:瓦解敵方聯盟(六國合縱),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百餘年來,歷代秦王都把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作為統一天下的策略來貫徹實施。

    當時距離秦國最近的國家從南向北依次有楚國、南韓、魏國、趙國。齊國、燕國距離最遠,處於東海之濱。

    一、手捏軟柿,南韓滅亡。

    南韓距離秦國最近,在六國中實力又最弱小。秦國想首戰告捷,鼓舞士氣,所以軟弱的南韓就成為第一個被滅亡的物件。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派遣內史騰率軍攻打南韓,活捉了韓王安,佔領了南韓全部國土,設為潁川郡。南韓滅亡。

    二、巧使離間計,滅亡趙國。

    當時魏國由於招賢納士,鄒衍、淳于髡(kūn,昆)、孟軻等都來到魏國,經過一番治理,實力有所提高,次於楚國而強盛於趙國。而趙王遷昏庸無能,寵信奸臣郭開,國政混亂,所以,趙國就成了秦國攻打的第二個目標。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舉興兵攻趙,兵分兩路:一路由王翦統率上地的軍隊,攻佔了井陘。另一路由楊端和率領河內的軍隊與羌瘣(huì,會)軍隊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城。王翦深知趙將李牧的厲害,於是,派遣間諜,攜帶重金收買了擔任相國的郭開,讓他誣陷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聽信讒言,殺害了李牧。三個月後,王翦、羌瘣全部平定趙地,俘獲趙王遷。趙公子嘉率領宗族幾百人逃到代地,自立為代王,與燕國軍隊會合,駐守上谷。

    王翦想趁勢率兵攻打燕國,駐紮在中山。

    三、荊軻刺秦,燕國滅亡。

    秦國連滅韓趙,燕太子丹驚恐萬分,於是派遣間諜荊軻假投降,前去刺殺秦王。事情敗露,始皇大怒,命令王翦率軍攻燕。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但被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

    公元前226年,秦王認為燕國兵力尚強,於是增加兵力,支援王翦。王翦最終打敗燕軍,攻佔燕國首都薊城,取得了燕太子丹的首級。燕王向東逃到遼東郡。

    前222年,王賁(bēn )攻打遼東郡,活捉燕王喜。乘勢攻代,俘虜代王嘉。燕趙殘餘勢力全部肅清。

    四、水灌大梁,滅亡魏國。

    韓趙滅亡,孤立了魏國。魏國處於被三面夾擊之勢。滅亡魏國的時機成熟了。假如不是荊軻刺秦王的話,第三個滅亡的將是魏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令王賁(bēn )率軍攻打魏國。王賁挖渠引汴河水,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牆塌壞,魏王假投降,秦軍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

    五、60萬大軍,攻滅楚國。

    滅了韓魏趙,齊國龜縮在海濱,幅員遼闊的楚國愈加孤立。假如再攻滅楚國,一統江山就基本將要完成了。所以,攻打楚國就提上了秦王的議事日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遣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不料想,被楚國大將項燕打敗。公元前224,秦王詔令王翦、蒙武率軍60萬再次攻打楚國。攻佔了陳縣往南直到平輿縣的土地,俘虜了楚王。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撤退到淮南壽州繼續抗秦。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打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也自殺身亡。前後三年,才滅亡了楚國。

    王翦又繼續平定楚長江以南地區,降服越人,設定為會稽郡。

    六、聲東擊西,滅亡齊國。

    齊相後勝,為人貪婪,被秦國賄賂收買。齊王建聽信後勝的主張,對五國滅亡袖手旁觀。直到五國滅亡後,齊王才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21年,秦王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避開齊軍西部主力,由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軍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

    前後歷時九年,六國就相繼滅亡了。

  • 11 # 鄧海春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嬴政,這位千古一帝,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秦始皇雄才大略,“比肩三皇,功高五帝”,那麼在六國滅國之戰中,為何秦王嬴政要把齊國放到最後一個攻打呢?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能滅山東六國,靠的是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以張儀之連橫破合縱、昭襄王靠遠交近攻吞狼驅虎,“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決定秦王最後向齊國動刀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齊國強大而秦不敢小覷

    齊國建國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文王、武王時期的太公呂尚,可謂是“鐘鳴鼎食之家”。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乃是眾多諸侯國中數一數二的強國。及至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名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比起類似今天“暴發戶”般的秦國,齊國自有傲視其餘諸國的底蘊,大秦雖強,但先與齊開戰的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還會被其他諸侯國乘機攻打,不利於秦國大一統的國策。

    二、伐齊路途遙遠,應侯遠交近攻

    路途過於遙遠乃是秦國最後滅亡齊國的最大原因。秦國與齊國,是東西兩邊的大國,秦的東出之路受到三晉阻攔,楚、燕、趙、魏、韓還有合縱盟約,秦國的手也還伸不到最西邊的齊國,既然路途遙遠,眼下又有小國阻攔,秦也暫時不想動齊國。秦昭襄王時,採用應侯范雎遠交近攻之策,齊國看上去獨善其身,但卻不知唇亡齒寒

    從秦國滅山東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可以發現,齊國雖強,但不足大慮,秦國首先的目標是三晉,只要三晉全滅,秦國的軍隊就能長驅直入,進而可攻楚、齊。因此在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的過程中,秦國沒有越過三晉對齊國用兵,而是在消滅五國後,才進攻齊國,這時齊國是外有秦國的大軍兵臨城下而再也沒有人能伸出援手,內有奸臣賣國求榮,齊國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幾乎是不戰而降於秦。

    三、齊室衰微,不足為慮

    曾幾何時,齊國也有取代二週、吞併八荒之志。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齊湣王即位,這時齊、魏、韓聯軍大破楚軍於垂沙,楚國戰敗不得不俯首稱臣,齊國也正式面對西方的虎狼之國——秦國。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齊將匡章率齊、魏、韓聯軍圍困秦國,最終攻破了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明面上,秦齊之爭,齊勝而秦敗,在班師回朝之際,蘇秦入齊,不僅帶偏了齊王的思想,還讓齊國四面樹敵,離五國合縱伐齊,就差一根導火索了,三晉在等、楚國在等、秦國也在等。

    秦昭王十九年(前288),秦昭襄王稱帝,尊齊湣王為“東帝”,並約定五國伐趙,瓜分趙國。然而燕昭王害怕分趙後“齊愈強而燕愈弱”,暗示蘇秦阻止這次活動,蘇代騙齊湣王去掉了帝號,並組織齊、楚、三晉合縱攻秦,得罪了秦國。在對付秦國的同時,齊、趙、魏也在激烈地爭奪宋國,又得罪了三晉、楚國。在秦昭襄王取消帝號後,齊國和趙、魏為了奪取宋國的控制權而公然大戰,齊湣王只顧眼前利益,吞併了宋國,卻交惡各國,有了宋國這根導火索,五國相聚,合縱伐齊,齊國險些滅國。在田單及齊人的幫助下,齊襄王復國,但此人並無大志,沒有意識到秦才是自己的最大敵人,還忌憚功臣田單,其子齊王建也沒有大才,雖然齊國自復國後“四十餘年不受兵”,全仰仗著秦國無暇顧及,而其餘五國自身難保,等到秦王政收拾完這幾個國家後,齊王才發現自己內無賢臣良將,外無好友邦鄰,只得開城投降。

    秦滅六國,不是簡簡單單,靠著紙上談兵就能達到的,秦首滅南韓,不僅是南韓擋路,“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剪除三晉,楚便再無幫手,四國既滅,燕、齊難以阻擋秦統一的步伐,最後都步入四國後塵,“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 12 # ww3721王建文

    齊國到秦國摧枯拉朽的統一大潮流的來臨。雖然是秦國的盟友,始終跟隨秦國征服別的國家。其它國在在秦國征服戰中掙扎抗擊,唯獨齊國逍遙自在。

    但是當它鄰居燕國被秦國王賁消亡後,勢不可擋統一大軍,如洪水猛獸壓向齊國壓來。齊華人相當聰明,歷史巨浪不可擋,立即就投降了。

    雖然是最後消亡國家,但是齊國為了統一是做出貢獻最大國家。在秦國統一之前齊湣上,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是東帝國,可惜後來勢力敗落。在秦國統一五國時,袖手勇觀,也不加強戰備,終於五國滅亡後 ,在王賁率領秦軍伐齊,齊軍面對強大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打,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

    齊國滅亡,秦在齊國故土設齊郡,琅琊郡。齊王建被安置在邊遠共地,不會勞動打獵生產鬱悶消極,最終活活餓死。

    統一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心願,最後的各國為統一都兼併了無數國家,歷史程序從秦獻公開始,就立志要統一,數代秦王前赴後繼,總結經驗教訓,化了相當長時間,用無數心血和華人生命,澆灌的統一的沃土,到秦始皇時代,到了非必須收割時代,無論要統一政治,軍事,文化都到了其它國無能抗擊時代,統一成為水到渠成,只用十年時間,就消滅六國。齊華人是當時最富裕昌盛國家,長期和平安寧,在秦的戰車來臨時,還是安寧生活,只有那個不會生活的齊王建,被餓死了。

    齊國當時,國家己經四十多年沒有戰爭。戰鬥力還是的強的,奉行不用武力,恭恭敬敬對待秦國,趙國長平之戰趙國借糧不給,邯鄲之戰被圍不去 ,就是不和秦國打仗,不抗秦國 。秦國也送來大量金錢美女,供大王田建奢侈消費,數十年經濟建設,使齊國力也非常強大,靠山沿海,商業發達,資源豐富,人口數量最多,後備軍事力量強大,是非常有能力抗擊秦國的入侵的 ,最起碼會延綬秦國統一步伐齊國抗擊侵入能力也非常兩城之存曾經田單復國成功。

    可齊華人認為天下統一是大趨勢,無戰比有戰更好,投降比血戰更有利於人民生活生產。所以軍隊不戰潰散,國王田建出城投降。還是很有志氣,不食秦糧寧可餓死。

  • 13 # 歷史戰爭

    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迅速走向強大。到了嬴政在位時期,其實力已經與中原六國勢均力敵了。似乎是命中註定要由秦國統一天下,這時的秦國不光在實力上遠超各國,其文臣武將也是人才濟濟。於是,在一代雄主的帶領下,秦國發動了統一六國的戰爭。

    從已有的記載來看,秦朝開始發動滅六國戰爭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31年,直到公元前221年才完成最終的勝利。在這10年的戰爭中,秦國相繼將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國家滅亡。那麼秦滅六國之戰為什麼把齊國放在最後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秦國發動統一天下戰爭的順序。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中,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般輕鬆。為了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在嬴政即位後,他就與其諸多大臣開始了精細的謀劃。經過周密的部署和多方論斷,最終決定在政治上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在實現大政方針統一下的秦國,很快集中力量將南韓滅去,又在同一年將趙國亡國。

    秦決定第一步就滅南韓,不僅僅是因為在地理位置上,南韓阻擋了秦國東進得步伐,還因為南韓本身軍隊中得戰士在諸國中算不上強大,但其武器裝備卻極為精良。根據《戰國策·韓策一》得相關記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的軍隊制式軍劍也鋒利非常,能夠“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這樣得南韓被秦國如不及早滅亡,在諸國聯合後,足以為聯軍提供大量精良得武器,是秦國得心腹大患。

    而第二個滅國的趙國則是將秦完成統一大業進行到了最重要的一步。昔日,《史記·趙世家》記載:“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講的是趙國名將李牧,率領著趙國軍隊,在面對強大的秦國時,臨危不懼。他指揮下的趙軍,來去如風,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靈活戰鬥,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在將秦軍逐出趙國境內後,毫不戀戰,迅速撤離。

    趙軍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史記·趙世家》記載:“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趙王遷最終被秦的反間計所迷惑,罷免了李牧,幫助秦滅趙擺脫了阻礙。趙國亡國,趙王也開城投降。

    之後的魏國、楚國,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秦國打斷了脊樑。在秦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迅速亡國,毫無還手之力。雖然秦國滅燕國也是易如反掌,但燕國還是劇烈的反抗。燕太子丹就策劃了名垂千古的荊軻刺秦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當時,在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荊軻,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人稱為《易水歌》。

    最後到了齊國。這時的齊國已經不是在齊桓公時期的霸主齊國,在經過國內的內亂,尤其是田代姜氏後,齊國的國力大不如前。在後來,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將實力恢復了些的齊國麻痺、迷惑了。遠交近攻,得之一寸,乃是我秦國一寸;得之一尺,乃是我秦國一尺。齊國地處山東半島,秦國和齊國中間隔著韓魏,要搞遠交近攻,必然要先打接壤的國家,即南韓、魏國、楚國、趙國,隨後是燕國和齊國,大體順序符合國策。所以齊國最後被滅並不是因為齊國有著多麼強大的實力,而是秦國的國策使然,才將其留在最後。

    秦滅六國尤其僥倖之處,但更多的是歷史的必然性,也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學者朱學召在《論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這一篇文章中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絡。”

    參考文獻:《論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 朱學召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趙世家》

    《戰國策·韓策一》

  • 14 # 史憶小史官

    在大改革之後秦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 、文化 、 軍事都上升了一個階段。秦始皇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他清楚地知道中華的每一寸土地都將在被他踩在腳下,所以這個時候秦始皇開始了他的偉大計劃——統一六國。最後秦國大軍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統一了六國,這其中把齊國放在最後打是有原因的。

    秦國自身強大經過變法改革之後的秦國,已經強大到令人唏噓,尤其在軍事方面,秦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作戰能力最有效的軍隊之一。秦軍當時的騎術跟射擊甚至可以跟匈奴人相提並論,而且對於手下計程車兵管理都是非常的嚴格,所以士兵都是敢殺敢死的猛虎之士,秦國的工匠更是用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建造出了最具有殺傷力的一些武器,讓秦軍在戰場上可以有更大的優勢。所以說其實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這件事情上面,他是非常自信的,所以把齊國放在後面打,這也只是一個時間順序問題。地理位置問題

    既然是要討伐,那麼你就應該從家門口開始往外打,一點一點把土地收到自己的手中。看過地圖就知道秦國跟齊國相差甚遠,中間還夾雜著其他國家,我不可能說跟別人國家說一聲:我先從你這裡路過一下,我先去把齊國打完了之後再回來打你們。那等你打完齊國回頭,不是被其他國家給包餃子了嗎?

    所以說當時秦國的進軍路線就是從南韓開始打,再去討伐趙國,再去魏國,在打了楚國後打燕國,最後打的齊國,目的就是一點一點的深入,一點一點的討伐。大軍形成一個推趕的形式,把人馬從四面八方推至齊國,把包圍圈越縮越小,把其他的國家已經給打完了,那現在打你齊國就很簡單了,齊國一又沒有幫手,二來往後退就是大海,跑都沒地方跑,所以你只有死路一條。

    齊國國力衰敗

    齊國在當時還算是幾個諸國裡面比較強勢的一個國家,因為從很早的時候齊國的國力就蓄積的比較好,但是後來齊國遭到了其他幾個國家聯手的進攻,聯合大軍用各種突擊模式差點讓齊國給覆滅。

    這一仗也直接是讓齊國的整體國家力量衰敗的非常大,所以有了這麼大的衰敗,就需要修養,那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以秦國清楚的知道,受到重創的齊國可以暫時放到後面。

  • 15 # 一凡先生

    以地事秦,如抱薪取火。

    秦朝從秦孝公和商鞅一起變法,依法治國。改變軍功制度,使得秦國迎來了強盛,後秦惠文王制定東出政策,我們從地圖來看秦國為什麼制定東出政策

    秦國在其他六國西方,想要對外擴張,只能東出函谷關。尤其是當時的南韓、魏國楚國,一直割地事秦,後到了合縱連橫時期。各國暫時進行了聯合,可是後來因為各懷鬼胎導致破產,慢慢的把秦國給養大了。

    為什麼最後攻打齊國

    戰國七雄也有強弱之分,當時比較強大的是秦國、齊國和楚國。齊國離秦國比較遠,當時秦國和齊國一起並稱東西而帝。

    當時蘇秦對齊國進行合縱連橫一起抗衡秦國(當然是蘇秦下的套)。齊國就一直興趣缺缺,齊國的野心很大,但國君可能都過的比較舒坦,眼光也沒有那麼長遠,一直偏居一隅,不思發展,秦國也哄著齊國不摻和其他國家攻秦之事。

    秦王嬴政在剷除呂不韋集團之後,制定了統一的政策,當時實行遠交近攻的政策,先滅了南韓和趙國,後滅了魏國和楚國,後滅燕國,最後滅了齊國,

    齊國因為地理位置多活了很多年

    完美躲過了一大波攻擊

  • 16 # 小莊說歷史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混戰,最終由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戰局的歷史事件更能很好的印證這句話。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幾個時期之一,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混亂時期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秦滅六國之戰。

    秦滅六國示意圖

    秦滅六國示意圖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末期的時候,有七個國家稱霸於中原大地上,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最後由於秦國逐漸強大發動起了戰爭逐漸滅掉了其他的六個國家。

    秦滅六國之戰從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曆時10年時間,在這10年時間中秦國相繼滅掉了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六個國家,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局面,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朝代,秦朝。

    史書上記載的秦滅六國之戰歷時了十年,但是秦國為了策劃和準備這場戰爭卻花費了多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成為秦國的國君後開始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當時的秦國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滅掉了南韓和趙國,同時準備向其他國家進軍,在荊軻刺秦失敗後又滅掉了燕國,燕國被攻破後秦始皇又進一步向其他國家進軍最終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原。

    秦滅六國之戰這場戰爭長達十年,在這十年時間中,秦國滅掉了其他六個國家可以看出秦國國力的強勢。

    秦滅六國最後一個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度國家的君主,他是第一個統一了中原的人。秦始皇是透過秦滅六國戰爭結束了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建立了秦朝的,所以秦滅六國戰爭是戰國末期最重要的一次諸候兼併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年時間。

    秦始皇畫像

    秦始皇畫像

    在這十年中秦國逐漸吞併了其他六個國家,在這六個國家中秦國最後一個攻打的是齊國,秦國為什麼會把齊國放在最後攻打呢?因為齊國離秦國的疆域比較遠嗎?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呢?

    齊國和秦國一樣都是周朝的諸侯國,齊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山東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南部。齊國的第一位君主是在中國周朝歷史上極其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初立的時候西周君王將功臣和宗室貴族封分為諸侯,姜太公就是其中一個,他的封土後來演變成了戰國時期的齊國。齊國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國,後來經過齊桓公的治理和名相管仲的協助齊國逐漸變得強大,後來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將齊國放在最後去攻打不僅僅是因為齊國與他們國家的領土相距最遠,還因為齊國的實力強大,所以秦國不敢貿然攻打齊國。由於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除了秦國之外最強大的國家,所以秦國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將齊國放在最後攻打,但如果齊國在秦國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施以援手的話,也不會導致最終和其他國家一樣被秦國吞併。

    秦滅六國的原因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極具傳奇特色的人物,因為他不僅僅是中國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國家的君主,同時他也結束了中國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局面。秦國透過吞併其他六個國家建立了統一的朝代,那麼秦國為什麼要吞併其他幾個國家呢?

    秦滅六國的示意圖

    秦滅六國的示意圖

    秦國起初也和其他幾個國家一樣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國是在商鞅變法之後逐漸變得強大。秦國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後有了一個轉折,秦惠王雖然殺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勵精圖治將秦國治理的非常強大,之後秦國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為戰國四雄之一和楚國齊國處於同等地位。後來秦始皇嬴政統治秦國,由於嬴政是一個非常有野心和有能力的人,再加上丞相李斯的策劃和幫助,嬴政有了一統天下的慾望,在這種慾望的催使下,秦國在嬴政的帶領下逐步吞併了其他六個國家,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的王朝,秦朝。

    我們都知道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並不是秦國而是齊國和楚國,秦國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成為戰國時期的霸主,甚至滅掉了其他六個國家一統了中原,與它自身一直不斷改革和變陣是很有關係,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局面。所以秦國滅六國的原因很簡單,它要一統天下所以滅六國是必須的。歷史和世界都是一樣的“優勝劣汰,強者生存”。

    秦滅六國的策略

    戰國七雄爭霸是中國很重要的一段歷史。在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中秦國最終勝利了成為了霸者統一了中原。秦國為了能夠成為霸者而策劃了秦滅六國的戰爭,我們都知道一場戰爭除了雙方的軍事實力之外最重要的還有戰略方針和軍事策略。秦國為了滅掉其他六個國家採取了什麼戰略策略呢?

    秦滅六國示意圖

    秦滅六國示意圖

    秦滅六國的策略是由當時秦國的丞相李斯提出來的,李斯為秦國確定了先安撫魏楚兩國,和燕齊兩國交好,消滅趙韓兩國然後各個擊破的策略。最終這場戰爭的勝者是秦國,秦國以一國之力擊敗了六個國家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集權制度的國家。秦國的勝利不單單是由於秦國的國力強盛,還和李斯確定的戰略方針有很大的關係,正是由於李斯為秦國制定了正確的戰爭策略,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秦滅六國的戰爭策略是很成功的,歷史上將這一策略命名為“遠親進攻”策略,正是由於這一戰爭策略的正確才為秦國帶來了勝利,使得秦國成為這場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勝者。

    從秦滅六國的例子上我們不難看出一場戰爭中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和策略是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一個正確的戰爭策略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秦國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獲得勝利要歸功於秦國確立的策略。

  • 17 # 遊弋歷史長河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了最後一個東方六國——齊國,統一了華夏,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自此中國進入了封建專制時代,而在近10年的統一戰爭裡,秦國滅國的順序依次是: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那麼秦國為何會把齊國作為最後一個攻擊物件呢?

    齊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攻齊收益很低。

    齊國最早的國君是西周開國元勳姜尚,其統治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及其附近地區,靠近大海,商業發達,在春秋戰國的很多時期,齊國都是國富民強的強國,在公元前386年,原本姜姓的統治者被田氏所取代,齊國自此也被稱為田齊,但齊國憑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始終在各大諸侯國中佔據著很高的地位。

    圖 齊國所在的位置

    而秦國的統治中心在關中一帶,想攻打齊國路途遙遠,糧草補給勢必非常困難,越過其他國家攻打齊國,即使戰勝,所得到的土地也很難真正掌握在秦國手裡,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秦國都和齊國保持友好的通商關係。所建齊國建國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文王、武王時期的太公呂尚,可謂是“鐘鳴鼎食之家”。

    雖然經歷了商鞅變法的秦國已經非常強大了,但率先滅掉小國積蓄力量,把齊國放到最後攻打,才是明智之舉。

    同時與齊國開戰,即使戰勝,秦國的損耗也會很大,這就給了其他諸侯國可趁之機,這樣的局面,是秦國國君不願意看到的。

    秦相範睢:遠交近攻的國策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秦國已經崛起,先後在伊闕之戰大敗韓魏兩國、鄢郢之戰削弱楚國、長平之戰打殘趙國,也參與了五國伐齊,致使齊國差點滅亡,但隨後齊國復國,可見齊國的底蘊還是很強的。

    圖 遠交近攻

    於是秦相範睢向秦昭襄王進言,採取遠交近攻的國策,一步步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所謂遠交近攻,就是向秦國臨近的南韓、魏國這樣的小國用兵,同時和遠方的齊國交好,兩國通商,以穩住齊國,等到消滅了近處的國家,最後再收拾齊國,這樣的戰略得以逐步實施,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也基本是按照這一國策施行的。

    而齊國貪圖眼前的小利,就答應了秦國的交好,殊不知唇亡齒寒,等到其他國家都被秦國消滅,齊國也只能是秦國的盤中餐,任人宰割。

    戰國後期,齊國衰弱,留著齊國牽制他國,更符合秦國的利益

    齊威王在位期間(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齊國和魏國同時稱王,同時齊國國內也開始了改革,官場風氣也開始煥然一新,之後又打贏了馬陵之戰,援救了趙魏兩國,一時間齊國在諸侯國間威望很高,齊國也成為這一時期數一數二的強國。

    但到了齊湣王,齊國貿然攻滅了宋國,這給了各大諸侯國聯軍攻齊的口實,燕將樂毅率領燕、秦、韓、魏、趙5國聯齊,齊國國都被攻破,齊國差點被滅亡,後來在田單及齊人的幫助下,齊襄王復國,但此後的齊國已經大大削弱,難以和秦國對抗。

    圖 秦國統一路線

    但留著齊國,讓齊國在東方各國背後牽制各國,這是秦國樂意看到的,等到秦國滅掉了其他國家,齊國也只有開城投降一條路了。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投降,齊國滅亡,秦國統一了天下。

    總結

    曾幾何時,齊國在齊桓公的帶領下,何其強大,尊王攘夷,為諸侯表率;但到了戰國後期,衰弱的齊國,就像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幫兇,等到其他國家滅亡,齊國也只有接受覆滅的命運了。可謂是時也命也。

  • 18 # 閆廣鑫

    因為秦國奉行著多年來堅持的戰略而已——遠交近攻。

    不是因為齊國是齊國才最後滅亡,這是因為齊國說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 19 # 伯爵大紅茶

    一個是政策決定一個是地理原因

    1、政策是“遠交近攻”,其實這個決定是在不斷戰爭中決定下來的。

    一開始的決策並不是單一的“遠交”,而是攪動各國內亂,削弱其國力,各國自然就如砧板魚肉。

    李斯受秦王賞識後,便發動了這一批門客,為日後統一做準備,這批門客的主要任務就是挑起各國朝堂內亂。

    這批門客前往各個國家做間諜,他們多來自呂不韋的門下,最著名的便是李斯,他們為秦國統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不過後期實施時發現,挑起內部矛盾,還是會讓各國之間相互支援,並且若是進攻較遠國家,很容易被近處國家切斷後路,於是定下“遠交近攻”。

    間諜負責挑起國內外的矛盾,主要是遠處國家和近處國家的矛盾,避免相互支援。

    2、地理原因齊國地處東方,有太行山等天塹,背靠大海,可謂是易守難攻。

    並且由於地處沿海,海產品發展極好,國家很容易就富強起來,不管從哪方面考慮齊國都不是短時間能攻下來的國家。

    總結

    因此從政策和地理上,齊國都適合最後進攻。

    由於“間諜”的作用,齊國最後坐視各國滅亡,而齊國本身幾十年沒有爭戰,又沒有雄主,坐享地理原因帶來的富足,兵甲早已不再鋒銳。

    因此最後只剩齊國時,早已經大勢已去。

  • 20 # 從來去留

    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所定。秦國在西,齊國居東,中隔三晉趙魏韓。直接攻擊齊國無路可走,要走只能從三晉借道。而三晉哪一個是省油的燈?魏國前期吊打秦國,後期趙國能與秦國死磕。就算魏趙兩國同意借道,彼時天下縱橫捭闔,今天同意你走,明天也許翻臉。走別人家的路秦國能放心嘛?勞師萬里遠征,糧餉供應也是大問題,最揪心的是後路大敞大開。就算秦國沒有後顧之憂,打贏了齊國,攻佔了土地,守住這些土地也是大問題!一口吃不下整個齊國,新佔領的土地就處在齊趙魏韓中間,四張嘴呲牙在側,到時秦國怎麼吞下的就得怎麼吐出來。

    正是因為以上考慮,秦國君主認可了應侯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穩住東方的大國,騰出手解決身邊的趙魏韓。秦與三晉水土相連,攻佔土地能及時守住,一點一點的佔,步步為營,成本低收益大。至於燕國,個人覺得純屬咎由自取。秦國可能想最後打擊燕國,可燕國派荊軻刺秦王惹了麻煩,秦王一怒之下發兵蕩燕。這樣也好,在齊國北方形成前進基地,如果攻齊,可從燕國故地南下。後來秦國王翦攻佔楚國,秦國從三面包圍齊國。

    最後一個原因,秦國直接進攻齊國缺乏信心。齊國畢竟是老牌諸侯,立國數百年,根深蒂固,輕易難捍。曾經秦國敢稱西帝,齊國則為東帝,相距東西自然有所忌憚。等到剪出五國,秦國倚廣袤疆土,執百萬甲士,挾磅礴氣勢,拿下齊國自然信心十足。在剪出五國同時,也進一步瞭解了這個對手,從內到外已然沒有怕的了,拿下只是順水推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借錢不還,言而無信的人怎麼做?